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共视法和综合法的GPS时间同步精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共视法和综合法的GPS时间比对对得到的两地协调世界的时间同步精度进行了比较,两种方法各有特点,都有实用价值,严格共视的GPS时间同步精度为5-10ns,不严格共视的GPS的时间同步精度为10-20ns,综合的GPS时间同步精度为6-12ns.  相似文献   

2.
室内环境中的GPS信号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环境包括室内、森林和城市等复杂环境,在室内环境中GPS信号质量受到了严重的恶化.本文从信号能量、信号到达时间和接收信噪比三个方面对室内环境中的GPS信号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种简单的测量室内环境GPS信号恶化程度的方法.最终结论是:在室内环境中,GPS信号能量、到达时间和接收信噪比都比在普通环境中有很大程度的恶化,GPS接收机的定位精度、GPS信号的可用性和总体性能都大大下降.  相似文献   

3.
关于GPS测时精度与共视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讨论并澄清实际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模糊认识,这些问题涉及GPS在时间比对方面的方法、精度、国际GPS共视观测的意义.文章分析了GPS接收机时间比对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4.
GPS共视比对(GPS CV)是国际原子时进行时间连接的主要手段之一,即使在有TWSTFT(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的实验室GPS也作为时间比对的备用手段而存在,而且TWSTFT系统启用时需用GPS做校准。国际权度局(BIPM)为了减小比对误差,对一些时间实验室的GPS接收机进行不定期校准。国家授时中心(NTSC)利用BIPM给出的校准报告对NTSC时间基准实验室的GPS定时型接收机的内部时延及相关数据进行修正,使UTC(NTSC)的准确度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5.
陈洪卿  王振伟 《时间频率学报》2012,35(4):201-204,234
指出不同授时规范对“GPS系统时间”定义、解释的差异,给出比较清楚和综合的“GPS系统时间”理解,这会有益于北斗系统和GPS系统组合PNT(定位、导航、授时)应用标准化。  相似文献   

6.
GPS 导航电文中时间参数的变化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PS导航电包含有GPS卫星的位置参数和时间参数,是定位,定时用户都必须使用的,随着GPS的改进,导航电民有所变,GPS导航电中时间参数的变化特点及SA对卫星钟的影响是这里着重讨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GPS时间比对机对天文预测图像的时间定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了GPS时间比对机利用GPS时标为基准 ,对天文图像进行时间定标的设计原理、可能出现的各种差错和纠正方法、模拟实验和主要误差分析。时间定标精度为 1 .0 85微秒 ,其均方根为 0 .5 4微秒  相似文献   

8.
基于Bernese 5.2软件,利用精密单点定位(PPP)的方法,分别采用只包含GPS单系统的IGS快速、最终产品和由IGS多GNSS实验(MGEX)先导项目分析中心GFZ和CODE提供的包含4系统的产品,共4种不同的精密卫星轨道和钟差产品,对PTB-NTSC和PTB-ROB两条国际时间比对链路2个月的GPS数据进行了时间传递试验。选取使用IGS快速产品的时间传递结果为参考,以其他产品时间传递结果与参考值的差异来评价不同精密产品尤其是包含4系统的MGEX产品对GPS PPP时间传递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产品时间传递结果差异的RMS在0.1 ns左右,验证了MGEX多系统产品可以用于GPS PPP时间传递。考虑到MGEX产品本身的自洽性,该结果可以为后续基于MGEX产品进行北斗、Galileo PPP时间传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利用GPS系统传递时间信息,受到各国时频工作者的关注,中国北京无线电计量测试研究昕(BIRM)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WTO)等单位于1987年7月12至18目在北京、西安、临潼三地同时进行中国首次GPS共视法时间传递与同步试验,得到接收点均方根时间起伏值优于3.5ns,单站接收一个GPS卫星时间传递与同步误差可达5~16ns,两站共视接收GPS信号的时间传递与同步误差可以减小5ns左右,利用搬运钟验证,站间时间同步准确度可优于50ns。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计算GPS CV(共视)时间传递中的电离层时延值(它是影响CPS CV比对结果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介绍了当前3种电离层时延的计算方法,并以NICT(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单站GPS比对数据及NICT与NTSC(National Time Service Center)的GPS共视比对数据为例,分析比较了不同的电离层时延计算方法对GPS时间比对结果精度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利用双频实测电离层时延和利用ICS(International GPS Service)提供的TEC(total electton content)map计算的电离层时延对GPS CV比对结果修正后的精度,比利用电离层改正模型的时延对比对结果修正后的精度分别提高30%~40%和20%~30%。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引起微波时间传递系统时延变化的原因和单向及双向时间传递比对精度;分析表明,根据微波双向时间比对的长期测量数据可对搬钟实验得到的时延值进行修正,采用该修正结果可减小单向时间比对的误差。  相似文献   

12.
时间频率量的特征及其对时频系统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物理量测量中时间频率量的特点,主要有:时间的流逝性;其基准是自然基准;时间和频率既密切相关又有区别;时间频率具有最高的测量精细度(分辨率)与准确度;其计量标准可通过电磁波发播;其测量精确度与测量时间有关。另外,从基准、守时、授时、时间频率设备的研制、生产和队伍建设等方面阐发了这些特点对时间频率系统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信息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发展对高精度时间频率提出了日益增长的需求,电子技术、空间技术和量子物理的发展推动了高精度时间频率领域的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简要介绍时间尺度、UT1的测定技术、守时钟、时间同步技术和授时手段各方面半个世纪的飞速发展,并展望未来时间工作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脉冲星时稳定度及可能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了毫秒脉冲星长期计时观测最新结果和脉冲星时与原子时频率稳定度的比较。指出脉冲星时频率稳定度的提高受到计时观测误差的限制,讨论了提高毫秒脉冲星计时观测精度的方法。随着脉冲星计时阵的实施,脉冲星时的应用已为期不远。可能的应用包括毫秒脉冲星与原子钟结合守时、建立综合脉冲星时和用脉冲星计时阵检测原子时误差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为保证BPL长波授时时号(以国家授时中心(NTSC)保持的UTC(NTSC)为基准)的准确度,必须对该时号进行定时校准(确定发射时号与发播工作钟同步时定时校准信号的相位)。阐述了定时校准的原理和方法。与传统罗兰-C系统校准方法不同,该方法选择发射天线电流取样信号基准过零点而非定时控制单元基本定时信号为定时校准点,消除了因锁相控制精度不足引起的误差,提高了时号精度。该方法可以作为罗兰-C授时系统的通用校准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etem,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共视远程时间传递技术,并结合现代网络通信技术,搭建了基于GNSS CV(common-view,共视)的精密时间服务系统的硬件平台。利用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保持的精确时间UTC(NTSC)和GNSS共视接收机观测数据,实现了用户与国家授时中心之间的在线数据传输和比对处理,为用户时间与UTC(NTSC)之间的高精度时间同步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时间服务标准化问题讨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家必须有统一的时间标准和时间服务技术质量保障体系。加入WTO后,“建立我国国家时间标准,制定时间标准传递、服务技术规范,完善发展国家授时体系”这项工作就更为迫切需要。阐述时间服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意义和任务,并就技术规范的范围和内容以及与国际、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强制性技术标准的协调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大气湍流会导致天文图像的像质衰减 ,而视宁度r0 则是描述这种衰减的特征参数。在本文中 ,我们给出了像运动法测量中r0 和曝光时间之间的关系 :曝光时间必须小于大气相干时间 ,否则测量的r0 值将偏大。基于这个原因以及对仪器检测的需要 ,我们必须对视宁度测量仪的曝光时间进行准确地测量。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实验方法来测定视频CCD的曝光时间 ,实验的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9.
简单介绍了国家授时中心的卫星电视比对系统,给出了利用时间比对系统测量CCTV信号中插入的时间信号(它们或仅由卫星转发或由卫星转发后再经地方电视台转播)时延的方法和测量结果,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对定时用户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GPST-1型GPS实时钟研制中的一些新设计,新技术,如:自动置时,核对和修正;分段并行同步;软硬件抗干扰措施以及应急下的人工置时外同步功能等等。这种GPS实时钟的精度达85ns,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