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曹明达  周忠发  张结  殷超  潘艳喜  闫利会  陈全 《地理学报》2016,71(11):2010-2019
通过对贵州绥阳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组中发育洞穴之阴河洞地下河河床基岩面上49个壶穴进行详细测量和统计学定量分析,对其形态特征及空间分布进行描述,并探讨其形成演化过程和影响因素。主要结论为:阴河洞壶穴的整体形态以极浅的倒“Ω”型和“锅”型壶穴为主,并且壶穴发育相对较年轻;壶穴长短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平均口径与深度的相关性较差,说明壶穴在发育的过程在洪水期以口径增大为主,枯水期以溶蚀深度加深为主,且表现为地下河河床下切的形式之一;从发育阶段看,阴河洞壶穴的形成演化主要分为3个阶段:“碟型”壶穴形成阶段;倒“Ω”型壶穴发育阶段;“锅”型壶穴发育阶段,其形成主要受水动力条件、构造条件、推移质、基岩性质和溶蚀作用等因素耦合的作用;洞穴壶穴主要是流水的侵—溶蚀作用形成的,并非冰川作用的结果,与“冰臼”的发育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大鹏半岛位于广东省深圳市东部,海岸地貌类型多样,可分为基岩海岸、堆积海岸和生物海岸3大类型。文章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的结果论述了大鹏半岛海岸地貌类型、分布和成因,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讨论了大鹏半岛海岸地貌演化过程:由于大鹏半岛处在构造隆升区,海岸类型以基岩海岸为主。多处基岩海岸保留了完好的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槽穴、海蚀柱等各类典型的海蚀地貌。该半岛的堆积海岸主要发育于岩石岬角间的海湾内,在有河流流入的海湾处形成岬湾沙坝―澙湖海岸,在无河流的海岸处则形成湾顶海滩。半岛中段狭窄的呈哑铃状腰部的东岸,因深入内凹、波浪减弱,有淤泥质海岸发育;红树林发育于淤泥质海岸以及各澙湖内,而半岛周边浅海区有珊瑚群落生长。大鹏半岛以及邻近地区海岸地貌特征和海岸沉积物年代数据显示:1)地质构造与海平面升降是塑造该半岛海岸地貌的主要因素;2)该半岛的海岸地貌是在中全新世早期以后才开始发育的;3)该半岛全新世以来不存在强烈的地壳抬升;4)该半岛海岸中全新世出现过高于现代海平面的高海面。  相似文献   

3.
大鹏半岛位于广东省深圳市东部,海岸地貌类型多样,可分为基岩海岸、堆积海岸和生物海岸3大类型。文章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的结果论述了大鹏半岛海岸地貌类型、分布和成因,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讨论了大鹏半岛海岸地貌演化过程:由于大鹏半岛处在构造隆升区,海岸类型以基岩海岸为主。多处基岩海岸保留了完好的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槽穴、海蚀柱等各类典型的海蚀地貌。该半岛的堆积海岸主要发育于岩石岬角间的海湾内,在有河流流入的海湾处形成岬湾沙坝―澙湖海岸,在无河流的海岸处则形成湾顶海滩。半岛中段狭窄的呈哑铃状腰部的东岸,因深入内凹、波浪减弱,有淤泥质海岸发育;红树林发育于淤泥质海岸以及各澙湖内,而半岛周边浅海区有珊瑚群落生长。大鹏半岛以及邻近地区海岸地貌特征和海岸沉积物年代数据显示:1)地质构造与海平面升降是塑造该半岛海岸地貌的主要因素;2)该半岛的海岸地貌是在中全新世早期以后才开始发育的;3)该半岛全新世以来不存在强烈的地壳抬升;4)该半岛海岸中全新世出现过高于现代海平面的高海面。  相似文献   

4.
广东大峡谷河床壶穴形态的形成与发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为  黄山  梁明珠 《地理学报》2007,62(7):691-697
对广东中新世夷平面上大布河强烈下切的广东大峡谷源头河段的227 处壶穴形态特征进行详细测量并做统计分析, 结合野外观测结果从统计学的角度定量地描述壶穴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壶穴的形成与发育只与河床局部的地质、地貌、流水特征有关, 其形成始于河床床面薄弱处和三角(撞击) 坑; 壶穴形态受构造节理控制; 壶穴发育过程中, 深度与口径间有很强的(对数) 正相关关系; 壶穴发育过程中, 其形态和流水作用的形式不是固定的; 在下切强烈的河段, 作为河床下切的侵蚀形式之一, 壶穴形成既不需要很长时间, 也不能充分发育, 而且难以长期保留。以统计方法定量地研究河流壶穴有助于解决广东第四纪环境的有关争论。  相似文献   

5.
福建长乐屏山风化坑与河流壶穴的成因及其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化坑和壶穴是一种常见的岩石坑穴地形,其形成原因和形态完全不同,但容易被误解和混淆.结合对福建长乐三溪河地区这两种坑穴地形的实地考察,本文从地貌学,沉积学,岩石化学和矿物学等各个方面对两者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证和对比.研究表明:风化坑形成于岩石面积水的风化作用,壶穴则是由河流的旋转水流对河床产生的侵蚀作用形成;山顶风化坑的发育与河流流水作用没有关系,河流壶穴的形成与河谷的发育过程有关,河谷中的风化坑只能在河流深切后,流水不再作用到的河床部位发育;只要条件合适,风化坑或壶穴随时可以生成;风化坑与河流壶穴的形态,坑内沉积物的磨圆度、粒度特征等反映出各自不同的形成过程.风化坑内碎屑与周边岩石的化学蚀变指数CIA 值的差异反映了风化坑的化学风化成因;风化坑内碎屑与周边岩石石英长石比例的差异说明风化坑是矿物差异风化的结果;用CIA 值和英长比均无法区分河流壶穴和风化坑中的碎屑颗粒,但两者化学元素迁移特征的差别反映了风化坑的风化作用和河流壶穴的流水搬运作用的成因差别;风化坑的风化程度达不到当地风化壳的风化程度,但不同气候带风化坑碎屑的CIA 值能反映不同气候带风化作用的强度差异.  相似文献   

6.
揭西石肚溪壶穴的成因此前曾引起广东地学界的争鸣。为了对该问题提供更多新的证据材料,详细测量了该河流河谷232 处壶穴的形态特征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壶穴的大小、深度和形态等在河床纵剖面上的分布没有明显规律;椭圆形和长条形壶穴较为多见;壶穴基本沿节理发育,且长轴走向与主节理即河谷的走向一致;部分壶穴内壁和底部分别可见擦痕和碎屑。壶穴的形成发育受河床基岩岩性、地质构造、河床比降、流水作用等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节理的控制作用非常明显。壶穴为山区河床上流水侵蚀的产物,与冰川作用无关。壶穴在河床具有一定比降、河水流速较快、适量节理发育的山区石质河床中出现是很正常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以雅安市雨城区的严桥河和周公河流域的河床壶穴为研究对象,对128处壶穴形态规模与几何参数进行详细测量。运用定量统计方法分析壶穴的分布规模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周公河流域壶穴大多分布在岸边大石块上,严桥河流域壶穴主要分布于河床的岩坎上;两地壶穴平均分布密度为0.43个/m~2,相对其他区域较小,且壶穴的长短轴和平均口径与深度都有相对明显的规律。在平面形态上,壶穴形态多样,周公河以近圆型壶穴最多,占52.5%,严桥河以椭圆型壶穴最多,占63.6%。在垂直剖面形态上,周公河处壶穴90%属于U型,其余为V型;严桥河处壶穴V型和U型分别占52.3%和44.3%,还有3.4%属倒Ω型;两地壶穴都以浅型为主。  相似文献   

8.
喀斯特洞穴河床壶穴是记录洞穴微地貌演化、洞道走向、水流与地下河床边界条件相互作用的关键性证据之一。通过对贵州绥阳双河洞穴系统,属娄山关组白云岩地下河段108处洞穴壶穴的形态及分布特征进行实地仔细观察和分析发现:该区地下河河床壶穴分为两种形式即跌水壶穴(plunge holes)和旋转流壶穴(eddy holes)。它的规模、形态及分布特征规律性较地表河床壶穴强,主要受水动力、洞道走向控制。由于洞内气候环境长期稳定,洞穴河床壶穴的形成与演化主要是水动力条件、洞道走向、岩性、洪冲积物综合作用的结果。本研究结果将丰富与完善壶穴不同地貌部位、不同岩性特征及成因,为洞穴河床壶穴形态的形成与发育提供科学论证,为洞穴微地貌演化过程及洞穴水动力研究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董玉祥  黄德全  张雪琴 《地理研究》2016,(10):1925-1934
基于2014年第10号强台风"麦德姆"登陆前后福建平潭岛海岸前丘、爬坡沙丘、横向沙丘和沙席等海岸沙丘形态的高精度测量数据,分析了典型海岸沙丘在台风登陆前后的形态变化,初步总结了华南海岸风沙地貌形态的台风响应模式。结果表明:4类典型海岸沙丘在台风"麦德姆"登陆前后的形态变化较大且主要是以体积减小和沙丘高度降低为主,测点高程的平均变化值为0.22 m,样区海岸沙丘体积平均减小0.59%,测点高程变化的平均值为高度降低0.05 m,但不同类型海岸沙丘及其不同部位的响应变化并非一致且存在较大差异,此与台风"麦德姆"的强侵蚀力及不同海岸沙丘的形态及其下伏地形、表面植被分布等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0.
董玉祥  黄德全  张雪琴 《地理研究》2016,35(10):1925-1934
基于2014年第10号强台风“麦德姆”登陆前后福建平潭岛海岸前丘、爬坡沙丘、横向沙丘和沙席等海岸沙丘形态的高精度测量数据,分析了典型海岸沙丘在台风登陆前后的形态变化,初步总结了华南海岸风沙地貌形态的台风响应模式。结果表明:4类典型海岸沙丘在台风“麦德姆”登陆前后的形态变化较大且主要是以体积减小和沙丘高度降低为主,测点高程的平均变化值为0.22 m,样区海岸沙丘体积平均减小0.59%,测点高程变化的平均值为高度降低0.05 m,但不同类型海岸沙丘及其不同部位的响应变化并非一致且存在较大差异,此与台风“麦德姆”的强侵蚀力及不同海岸沙丘的形态及其下伏地形、表面植被分布等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1.
The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information on the process of pothole growth on a gorge streambed. Pothole geometries were measured in a reach of the Dabu river bed at the head of a gorge more than 200 m deeply incising into a 650–750 m high planation surface formed in the middle Miocene in northern Guangdong, China. Geometric and derivative data of the potholes obtained from fieldwork were interpreted using standard statistical methodologies. Our study shows tha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stream pothole were only related to local conditions of a stream reach where the pothole occurs; the weaknesses, which are usually intersect fractures, typically interconnected vertical joints, or triangular pits generated by hitting of rock fragments during floods, initiate the pothole development on a streambed; the geometrical dimensions of the potholes are controlled by tectonic joints developed in bedrock of the stream reach; the radius and the depth of potholes are strongly (log) positive correlated; the pothole shapes and the flow patterns are inconstant during pothole growth; a pothole can be formed within a short period, but cannot be fully developed and maintained for a long time in a strong incision streambed. The finding in our study can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Quaternary environment in Guangdong.  相似文献   

12.
广东大峡谷河床壶穴形态的形成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information on the process of pothole growth on a gorge streambed. Pothole geometries were measured in a reach of the Dabu river bed at the head of a gorge more than 200 m deeply incising into a 650–750 m high planation surface formed in the middle Miocene in northern Guangdong, China. Geometric and derivative data of the potholes obtained from fieldwork were interpreted using standard statistical methodologies. Our study shows tha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stream pothole were only related to local conditions of a stream reach where the pothole occurs; the weaknesses, which are usually intersect fractures, typically interconnected vertical joints, or triangular pits generated by hitting of rock fragments during floods, initiate the pothole development on a streambed; the geometrical dimensions of the potholes are controlled by tectonic joints developed in bedrock of the stream reach; the radius and the depth of potholes are strongly (log) positive correlated; the pothole shapes and the flow patterns are inconstant during pothole growth; a pothole can be formed within a short period, but cannot be fully developed and maintained for a long time in a strong incision streambed. The finding in our study can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Quaternary environment in Guangdong. Foundation: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40871020; Guangdong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No.7005836 Author: Wang Wei (1956–), Ph.D and Professor, specialized in Quaternary geology and geomorphology.  相似文献   

13.
中国暖温带海岸的风尘沉积序列是断续分布于渤海-北黄海沿岸的以黄褐色为主的粉砂质或砂质沉积物。通过查阅1960年以来的文献资料,综述了此类沉积的分布规律、地层形态、沉积特征、地质年代、形成机制和古环境演变等方面的成果,认为其主体为陆架沙漠化环境下的衍生沉积,是冬季风搬运近源物质的结果,时代上属中-晚更新世。因此,暖温带海岸风尘沉积序列是渤海-北黄海陆架沙漠化的有力佐证,且较好地记录了中国中更新世以来中纬度沿海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时间上,气候逐渐干冷;空间上,自北向南风化作用增强。基于研究现状,展望了今后的工作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周围现代和上升海岸地貌进行了研究。认为现代海岸地貌有三类:碎屑海岸、基岩海岸和冰崖海岸。对碎屑海岸受负载浮冰的波浪作用造成的各种现象进行了成因和类型研究。系统研究上升海岸之后得出结论,该区上升海岸地貌以海拔20米为界,上下分别属较老组和较新组。海岸平均上升速度为10毫米/年。  相似文献   

15.
江苏北部开敞淤泥质海岸的侵蚀过程及防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虞志英  张勇 《地理学报》1994,49(2):149-157
开敞淤泥质海岸是淤泥质海岸的主要类型,其自然演变过程,主要受沿海河流泥沙供应条件的制约,一旦泥沙供应消失,海岸往往进入不可逆转的侵蚀过程。江苏北部淤泥质海岸的侵蚀过程,起自1855年黄河入海口北归利津入海以后,主要是在近岸破波对岸滩物质的冲刷和潮流的输移扩散作用下进行的。通过对淤泥质海岸动力和沉积物性质的认识和概化,对海岸侵蚀过程作出定量模拟,并对该地区海岸防护工程作出评价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海南岛东北部海岸沙丘的沉积构造特征及其发育模式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海岸沙丘沉积构造中既有大型交错层理,也具某些区别于内陆沙丘构造的特征,如厚层顶积层的保存及变形层理的普遍存在。 本区海岸沙丘形成于东北季风,沙源来自海滩砂。从海滩后滨向陆地的沙丘类型依次是海岸前丘、横向沙丘和新月形沙丘、抛物线沙丘、纵向沙丘、海岸沙席。其中海岸前丘和沙席为海岸沙丘区别于内陆沙丘的特有类型。本区海岸沙丘的发育开始于3000年前。  相似文献   

17.
通过提取1975年与2010年左右南海海岸带建设用地信息,并对南海海岸带区域进行地貌分区,分析了不同类型海岸带35年建设用地扩张空间格局.结果表明:① 华南大陆和马来半岛建设用地扩张普遍快,中南半岛扩张程度中等,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和菲律宾群岛除马尼拉湾外普遍扩张程度慢.② 不同海岸地貌因自然资源条件,开发难易程度,腹地大小不同,其建设用地扩张程度差异显著.三角洲平原岸和河口平原岸因水运条件好,腹地广,建设用地扩张普遍显著,台地岸和沙坝--潟湖平原岸因适宜建中小型港口,扩张较为显著,海湾平原岸与山地岸则因平原面积小,开发潜力有限,建设用地扩张普遍不大,平直沙堤平原岸因腹地小,水运不发达而扩张甚微.③ 不同类型海岸带开发模式各异.三角洲平原岸和河口平原岸建设用地空间形态多样化,山地岸,台地岸,海湾平原岸以团块状或条带状为主,沙坝--潟湖平原岸以团块状与星状为主,平直沙堤平原岸多呈条带状,线状或点状分布.  相似文献   

18.
基于匀光遥感的6000年来盐城海岸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彦彦  丁贤荣  程立刚  张晶 《地理学报》2010,65(9):1130-1136
本文研究盐城串场河一线至黄海60 km宽的海积平原海岸演变过程。对1975 年的MSS影像,进行遥感匀光处理、阈值分割等影像解译,获取了盐城海积平原古海岸演变解译图,即“斑马条纹”二值图;对19 个实测底质样品进行分析,发现海积平原呈现砂质(粗颗粒) 与淤泥质(细颗粒) 沉积相间平行的分布规律,而这一空间交替分布特征与解译图上“斑马条纹”的二值条带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同时,搜集整理了近几十年来的盐城古海岸调查资料与研究成果,发现前人历史岸线的空间分布与“斑马条纹”整体趋势相同。综上所述,“斑马条纹”应为盐城海岸演变标志,解译出砂冈10 条,冈间低地10 条,形成了对盐城海积平原地貌沉积及海岸演变过程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