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兴安岭五岔沟地区中生代粗安岩中的斜长石晶体具有多次熔蚀现象并发育环带结构。长石分类图表明斜长石主要是拉长石,其次为更长石和中长石。通过探讨斜长石环带的成因,认为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Fe、Sr、Ba等)可用来判断斜长石反环带的形成机制。最后根据斜长石环带特征和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做出斜长石环带间微量元素Fe和Sr随An的变化曲线,得出该区斜长石在其结晶过程中经历了3次岩浆混合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铜官山岩体矿物学-矿物化学特征:岩浆结晶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皖南官山岩体开展详细地显微镜观察鉴定,利用电子探针和LA-ICP-MS技术对岩浆岩典型矿物斜长石、角闪石和榍石进行了主量和微量元素测定。显微镜鉴定表明,铜官山岩体中存在着大量的岩浆不平衡结构:如斜长石和角闪石嵌晶结构以及针状磷灰石等。这些现象的存在表明铜官山岩体在形成过程中曾发生过一次或多次岩浆混合作用。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斜长石的成分环带是震荡环带,而大尺度的震荡环带可能代表了大规模的岩浆混合作用;角闪石成分TiO2-Al2O3图解、CaO/NaO2-Al2O3/TiO2图解和Mg-(Fe2++Fe3+)- LiNaKCa角闪石成因矿物族三角图解指示铜官山岩体中角闪石很可能为壳-幔混合成因。LA-ICP-MS技术对主要造岩矿物的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表明,角闪石很可能为幔源或壳幔混合源,斜长石可能为不同分异程度岩浆的混合形成。本研究比较明确地反映了铜官山岩体的形成过程中岩浆来源和结晶动力学过程,即壳幔源区的混合交代作用,与前人通过元素-同位素手段获得的信息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3.
辽西建昌-凌源地区早侏罗世水泉沟组底部英安岩中斜长石和角闪安山岩中的角闪石具有环带结构。对斜长石用电子探针分析方法研究,发现较完整的斜长石晶体是由具反环带特征的核部和5个具正环带特征的振荡环带组成,核部与振荡环带之间存在熔蚀面。采用相图和晶体环带样式理论分析得出,核部的反环带指示岩浆中无水矿物结晶使岩浆房中的P_(H_2O)增大,熔蚀面代表了 P_(H_2O)增大到某一临界值导致岩浆房上覆围岩破裂,5个振荡环带反映岩浆房上覆围岩破裂后在岩浆房中心和边缘之间岩浆发生过强对流并最终喷出地表。具环带结构的角闪石的结晶压力(核部(5.8±0.5)×10~8Pa,边部(4.8±0.5)×10~8 Pa)说明,岩浆房的深度为17.5±1.8km,岩浆房开放前流体超压达到过1×10~8 Pa 左右。推断,辽西建昌-凌源地区早侏罗世早期地壳岩石圈上部处于压应力状态,下部处于张应力状态。  相似文献   

4.
大兴安岭五岔沟地区中生代粗安岩中的斜长石晶体具有多次熔蚀现象并发育环带结构。长石分类图表明斜长石主要是拉长石,其次为更长石和中长石。通过探讨斜长石环带的成因,认为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Fe、Sr、Ba等)可用来判断斜长石反环带的形成机制。最后根据斜长石环带特征和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做出斜长石环带间微量元素Fe和Sr随An的变化曲线,得出该区斜长石在其结晶过程中经历了3次岩浆混合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在火成岩岩石学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了耗散结构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以及它在火成岩中的应用,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性杂岩体的层状构造;)2)花岗岩中的球状构造;(3)斜长石的环带;(4)花岗岩体的成分分带。并讨论了这四种耗散结构的形成机理。这些耗散结构都是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通过内部不可逆的非线性过程,由于外界的扰动和内部的涨落造成定态的失稳而形成的。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其内部反馈机制作用的结果。斜长石的环带是时间耗散结构——极限环。利用耗散结构理论简要地解释了辽宁二道沟花岗闪长岩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主要针对斜长石环带的成因动力学机制模型进行可视模拟的探讨.前人研究认为:斜长石韵律环带的形成仅仅与岩浆后期侵入的周期线性相关,因此,本模拟计算引入非线性元胞自动机分析方法并借助Matlab平台编写计算机软件来模拟斜长石环带生长机制.根据Fick扩散定律等,通过元胞自动分析机,模拟在不同开放程度的岩浆系统背景下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韵律环带不仅仅与有岩浆后期侵入的环境相关,还与晶体附近的岩浆的An浓度的重新趋近饱和有关.  相似文献   

7.
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相学研究基础上,运用电子探针技术对青海香日德水文站岩体中不同类型的斜长石及其环带进行研究,探讨了香日德水文站岩体中斜长石环带的成因,反演岩浆演化过程,计算了地表剥蚀和隆升速率。结果表明,香日德水文站岩体中斜长石具有正环带和韵律环带;石英闪长岩和包体中矿物结晶深度约12km;花岗闪长岩中矿物结晶深度约9km;由侵位深度计算的地表剥蚀速率为0.04km/Ma,20Ma以来隆升速率为0.6km/Ma,3.6 Ma以来隆升速率为3.0km/Ma。此外,研究得出斜长石环带由Ca2+!Na+,Al 3+!Si 4+的强交代作用和Fe3+!Si 4+的弱交代作用支配,认为香日德水文站岩体的演化不是简单的侵位模式,而是岩浆交替侵位、多次混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内蒙古东部昭盟地区中生代的安山岩和某些花岗岩类岩石中的斜长石具有环带构造。本文研究了该斜长石环带的成份、特征,并初步分析其成因,这对研究该区岩石成因及了解岩浆的动态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斜长石环带的成因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系统地分析了斜长石环带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斜长石的小尺度韵律环带起因于自组织过程,而与环境因素无关,其形成对应着相对静态的环境;斜长石的大尺度韵律环带则起因于环境的“周期性”波动,而不可能是自组织成因,其形成过程记录了环带生长岩浆活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矿物学家开始应用非线性非平衡态理论来研究矿物的自组织结构的成因机理。如斜长石和橄榄石的环带结构、辉长岩的带状结构和球状结构以及李泽岗格环等。这些研究给矿物学界以新的启示。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环带发育数理模型,分别讨论了L的三种不同情况。其中,L是外界能源(熔体中的红外和微波辐射源)供给体系(正处于结晶状态的斜长石晶体的  相似文献   

11.
斜长石作为主要造岩矿物,是研究岩石成因、示踪岩浆演化和岩浆混合过程的有效工具.对冈底斯带曲水岩基始新世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闪长岩脉和暗色包体中的斜长石进行了阴极发光图像结构特征、电子探针主量元素和LA-ICP-MS微量元素成分的分析,揭示了斜长石复杂环带的成因和相关的岩浆过程.该区斜长石的阴极发光图像呈现出多种颜色且与其An值相对应,随着An值降低依次为绿色、蓝色和暗灰色或暗红色等,并发育补丁状环带、筛状环带、韵律环带等.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中斜长石的An值具有相似的变化范围(20~55),而闪长岩脉和暗色包体中An值的变化范围较大(25~85),表明曲水岩基经历了复杂的开放过程.微量元素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与闪长岩脉和暗色微粒包体具有相同的Sr含量范围(600×10^-6~1 100×10^-6);而二长花岗岩的Sr含量(1 000×10^-6~2 400×10^-6)整体高于前者.以上研究表明,花岗闪长岩中阴极发光呈现绿色的核部或幔部是偏中性岩浆注入寄主岩岩浆混合的结果;具有高Sr含量的二长花岗岩认为是高Sr含量的岩浆结晶形成的;闪长岩脉和暗色微粒包体中的筛状结构斜长石为寄主岩捕掳晶.  相似文献   

12.
内蒙东南部早前寒武纪孔兹岩系中斜长石的Ca、Na、si、Al“等阳离子存在明显的成分环带。依据其成因机制可划分为生长环带和扩散环带。对不同成因的斜长石环带的成分,采用Ga—Pl—Al_2SiO_5(Sill)—Q压力计,配合Ga—Bi矿物对温度压力计估算,峰期前温度为570~620℃,压力1.0~1.2 GPa;峰期温度为750~850℃,压力0.75~0.85 GPa,峰期后温度为600~650℃,压力为0.5~0.62 GPa。可以确定本区早前寒武纪孔兹岩系变质作用演化为顺时针碰撞造山带型式的P—T—t轨迹。  相似文献   

13.
赣东北港边火成杂岩体岩浆混合作用结构类型与成因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赣东北前寒武纪港边火成杂岩体广泛发育不同类型的矿物间不平衡结构,指示该杂岩体曾发生过广泛的岩浆混合作用。对该杂岩体进行详细的薄片岩石学研究,总结了岩浆混合结构类型,包括斜长石环边、角闪石环带、文象钾长石的环斑结构与斜长石反环斑结构、石英-角闪石眼球状、钾长石巨斑的角闪石环和蜂窝状的斜长石等混合结构类型;镁铁质包体中指示岩浆混合作用的结构类型:石英/钾长石嵌晶结构、榍石-长石眼球结构、叶片状黑云母、针状磷灰石结构、斜长石的细条状结构、斜长石的蜂窝状环和斜长石的海绵式蜂窝状熔融结构,对这些结构类型进行了成因机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斜长石韵律环带的结晶速率方程及其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吴平霄  吴金平 《岩石学报》1998,14(3):388-394
根据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建立了斜长石韵律环带形成的数学模型。从晶体生长的基本原理出发,提出了按非连续机制生长的斜长石晶体结晶速率表达式。该速率表达式具有过饱和→成核→耗尽循环的反馈特征。斜长石中小尺度韵律环带起因于自组织过程,而与环境因素无关。其成因对应着相对静态的环境。  相似文献   

15.
千家岩体为海南岛典型的晚白垩世早期花岗质杂岩体,岩石类型主要有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及正长花岗岩,常见造岩矿物有黑云母、角闪石、斜长石、碱性长石、石英等。为进一步揭示岩石形成过程及源区性质,反演壳幔相互作用,本文选取千家岩体,利用电子探针技术对不同岩石类型中的主要矿物进行了矿物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角闪石、黑云母均属于壳幔混源成因,斜长石发育正反环带及振荡环带,记录了岩浆混合作用的影响。镜下观察发现,千家岩体各类岩石中存在大量的岩浆不平衡结构,如斜长石和角闪石的环带结构,针状产出的磷灰石,以及斜长石、钾长石和石英的嵌晶结构等,结合暗色微粒包体的分布组合及形态特征,认为千家岩体形成中经历了岩浆混合作用。综合来说,岩石及矿物化学证据均表明,岩浆混合作用是研究区岩石形成的主因,矿物学证据表明,千家岩体岩石类型为I型花岗岩,其源区属钙碱性岩浆,黑云母矿物化学数据表明岩石形成环境为相对较低的氧逸度。  相似文献   

16.
浙江普陀花岗杂岩体包含若干石英闪长质包体,该类包体中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斜长石:正常环带的斜长石、筛孔构造的斜长石和酸性斜长石为核的“反环带”斜长石。根据斜长石的环带构造特征和成分分析,认为本区的岩浆演化过程大致如下:下部基性岩浆注入到上覆酸性岩浆中并进行混合作用,酸性岩浆中已结晶的富钠质斜长石晶体进入偏基性的混合岩浆中,部分熔融形成筛孔构造;随着端员岩浆的进一步混合,富钠质斜长石晶体与中性混合熔体仅形成粗糙的边界,而保留原先构造特征;同时混合岩浆可以直接结晶出正常环带斜长石,呈单颗粒或以膜的形式包围其它环带构造的长石。本文还通过与平潭甬闪辉长岩杂岩体内筛孔斜长石的对比,认为斜长石的环带构造和成分可以反映岩浆源区特征和岩浆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7.
运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微区能谱分析等手段,宁镇中段岩浆岩带安基山、伏牛山、西银坑、洪水宕、铜山、下蜀等杂岩体的斜长石斑晶的某些成因矿物学特点及其与岩浆演化分异特征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中酸性岩体的斜长石主要为更-拉长石,韵律环带发育,形成经历了5个形成阶段,具有两种类型:一是核心为基性斜长石的正-反环带交互生长的斜长石;二是核心为中性斜长石的反-正环带交互发育的斜长石。研究还表明,斜长石各形成经历阶段、特别是晚期环境变化越和缓,岩浆分异程度越高。与其他各岩体相比较,西银坑、铜山岩体斜长石牌号明显偏高,反环带最发育,反映其岩浆同化混染更显著,而西银坑岩体岩浆结晶全程温度、K,Na,Ca组分相对活度波动频率更高,幅度更大。结合各岩体全岩及斜长石斑晶的成矿元素含量分析(Cu,Pb,Zn),认为岩浆结晶晚期分异充分,温度和K,Na,Ca组分相对活度波动和缓的铜山、安基山、伏牛山岩体是区内Cu多金属找矿的主要目标岩体。  相似文献   

18.
我们对采自于加勒比海地区小安德列斯岛弧(Lesser Antilles Arc)Kick’em Jenny(KEJ)海底火山玄武岩中的斜长石斑晶进行了矿物形态和成分分析。利用电子探针(EMPA)和LA-ICP-MS测定了具有环带结构的斜长石斑晶中主量元素的空间分布,同时也利用LA-ICP-MS分析了斜长石中Sr的分布。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矿物斑晶中,元素含量均表现出和环带结构相联系的空间分布变化。斜长石斑晶中最主要的结构为韵律环带以及熔蚀结构,所测定的矿物边缘都存在An值从由内向外迅速降低的致密韵律环带,可能反映了快速结晶时的不平衡;而晶体内部的稀疏韵律环带结构是由岩浆填充或对流活动导致的。部分斜长石的熔蚀层An值由内向外升高,反映了高Ca岩浆填充的过程。这说明斜长石斑晶的矿物形态和元素环带可以用来制约俯冲带海底火山岩浆从源区上升到岩浆房再到喷发的复杂过程,包括岩浆演化、熔体多次填充、熔体与结晶矿物之间的反应、以及矿物再熔融等。这对于理解海底火山的喷发以及岛弧岩浆岩的演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华南晚中生代侵入岩的成因与演化一直是地学界探索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次对广西马其岗二长斑岩的斑晶矿物进行了矿物学特征及成因意义研究,查明该二长斑岩斑晶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组成,基质主要由隐晶质、黑云母微晶和长石微晶等组成.斑晶斜长石属于中长石(An=30.17~49.36),发育韵律环带和正环带;钾长石属于正长石w(Qr)为63.70%~80.74%,发育条纹和环带;辉石全部属于Ca-Mg-Fe辉石族;斜方辉石的端元组分w(B)范围为Wo为2.85%~4.75%,En为38.29%~46.65%,Fs为49.09%~58.86%.单斜辉石的端元组分w(B)范围为Wo为41.45%~42.05%,En为32.67%~33.43%,Fs为24.52%~25.83%;辉石总体上均为低w(TiO2),w(Al2O3)和w(Na2O)的特点,斜方铁辉石具有拉斑系列的演化特征,普通辉石具有钙碱性系列的演化特征.依此认为:岩浆在由深部向浅部运移过程中发生了岩浆混合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限定北祁连构造带古老基底组成的形成时代和构造属性,笔者对天水地区陇山群中的斜长角闪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斜长角闪岩中的锆石均呈自形-半自形,内部结构清晰,发育有典型岩浆成因的振荡生长环带,结合较高的Th/U比值,表明锆石的岩浆成因特征.测年结果显示:斜长角闪岩的加权平均年龄为(44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