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重庆中坝遗址地层Na- Ca 元素含量 揭示的制盐业兴衰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中坝和玉溪遗址考古断代和AMS14C 测年基础上, 根据对中坝遗址201 个地层样品ICP 等离子发射光谱的Na、Ca、Mg 元素测定及玉溪遗址47 个地层样品的Na、Ca 元素测 定, 发现中坝制盐遗址地层中存在明显的Na、Ca 元素含量反向相关期有35 处之多, 即: 当Ca 元素为峰值时, Na 元素为谷值, 反之亦然。其中, Ca 元素为峰值、Na 元素为谷值的反向相关期有21 次, 揭示出中坝遗址近5 ka 来制盐业有过近21 个兴盛期。另有14 个Na 元素为 峰值、Ca 元素为谷值的反向相关期, 揭示中坝遗址近5 ka 来制盐业也有过近14 个衰落期。考古发掘得出的“中坝制盐业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夏商发展、西周至汉代为鼎盛期、唐宋时代维持稳定发展、宋以后由于海盐进入川江地区导致中坝制盐业逐渐衰落、但20 世纪70-80 年代仍有生产”的结论证明本文Na、Ca 元素含量反向相关性得出的研究结果是正确的。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中坝制盐遗址中Na、Ca 元素含量有明显的反向相关规律, 这一规律可以用于揭示盐业遗址的制盐业兴衰过程历史。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峡大宁河流域3000年来的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张芸  朱诚  于世永 《地理科学》2001,21(3):267-271
长江三峡大宁河流域张家湾东周-汉代古遗址的孢粉学和沉积学等分析结果表明3000年来该区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影响,连续的孢粉和粒度记录证实,该区古人类活动初期处于暖湿的气候,东周-汉代时期转变为温凉略干的温带气候,东周-汉代后,该区经历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大宁河洪水泛滥期,导致汉代文化层中断。此后不久,由于人类活动剧烈,自然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山洪灾害频繁,导致汉代之后该区没有连续的文化层堆积,而由于人类活动剧烈,自然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山洪灾害频繁,导致汉代之后该区没有连续的文化层堆积,而由于短暂洪水暴发引起大面积坡面片流,导致坡积物的大量堆积,汉代之后该区频繁的兴涝灾害和山洪灾害体现了人地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在南水北调湖北文物保护管理信息系统支持下,采用文化类型、遗址面积和文化层厚度作为比较指标,运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淹没区旧石器时代遗址点的时空分布规律:不同时期遗址点高程变化、遗址点与河道水平距离间平衡关系,由此推断古环境和人地关系的演化。研究表明:文化层厚度大于5m的遗址点大都分布在高程155m以上区域且与河道中心线水平距离不小于800m;旧石器时代早期至中期人类活动沿汉江干流溯源而上,聚居地的高程增加、面积扩大、稳定性加强。  相似文献   

4.
史威  朱诚  马春梅  朱青 《地理科学》2008,28(5):703-708
重庆中坝遗址地层Rb、Sr、Hg及TOC研究表明:Rb、Sr和Rb/Sr值较好地反映了约4250a B.P.以来气候变化过程,主要干冷期可与敦德冰川δ18O曲线谷值、湖光岩沉积物磁化率和Ti曲线峰值、以及大气14C浓度峰值和太阳活动水平较长期变化的低谷对比,反映出地层中Rb、Sr不易受人类活动干扰的特性。结合考古遗存对比还发现,Hg、P、Ca、Mg和TOC记录了该遗址约4250a B.P.以来人类活动的三个不同演变阶段。进一步研究认为,盐业遗址的衰落可能与洪水事件、盐泉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由此造成的利用难度加大有关  相似文献   

5.
江苏海安青墩地区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强  朱诚  姜彤  张之恒 《地理研究》2004,23(4):513-520
通过对海安青墩遗址剖面进行磁化率、粒度、孢粉、14 C测年等指标分析 ,结果表明 ,剖面第 8层至第 7层是一个海退过程 ,同时微体古生物分析表明这两层均无有孔虫 ,可知当时此区域离海较远。第 8层到第 7层气候向暖湿方向转化 ,良好的气候环境条件为后来该区域人类活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测年资料表明第 6层为距今 3790± 10 5 14 CaB .P .,是大暖期后面的一个气候波动和缓的亚稳定暖湿期 ,当时中国绝大部分地区气候要比现今暖湿。剖面的第 3、 4、 5层 ,即 4 0 0 0 14 CaB .P .以来的一个时期 ,该区出现了一洪水泛滥期 ,正是这一洪水期导致该区域人类文明的衰落。  相似文献   

6.
连云港藤花落遗址土壤粒度及重金属累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苏北部连云港龙山文化时期藤花落遗址城市生活区(L1)剖面和农业生产区(L2)剖面土壤重金属累积及土壤粒度特征分析发现,龙山文化时期人类活动已经出现明显土壤重金属累积,但影响仅局限人类生活区,农业生产区无累积现象;Cu、Pb和Zn累积最为明显,富集指数分别达到1.91、1.35和1.29,该遗址文明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同时分析土壤粒度发现,遗址文明存在期间曾发生过大规模或长时间水患事件,破坏农业生产条件,最终导致整个文明走向衰落。重金属累积及土壤粒度的综合分析,揭示史前文明演变的过程及其与自然环境变迁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重庆中坝遗址地层Rb、Sr、Hg及TOC研究表明:Rb、Sr和Rb/Sr值较好地反映了约4250aB.P.以来气候变化过程,主要干冷期可与敦德冰川δ^18O曲线谷值、湖光岩沉积物磁化率和Ti曲线峰值、以及大气^14C浓度峰值和太阳活动水平较长期变化的低谷对比,反映出地层中Rb、Sr不易受人类活动干扰的特性。结合考古遗存对比还发现,Hg、P、Ca、Mg和TOC记录了该遗址约4250aB.P.以来人类活动的三个不同演变阶段。进一步研究认为,盐业遗址的衰落可能与洪水事件、盐泉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由此造成的利用难度加大有关  相似文献   

8.
重庆巫山张家湾遗址2000年来的环境考古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通过对重庆巫山张家湾西汉遗址T911剖面进行粒度、磁化率等环境替代指标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汉代该区发达的农业、手工业生产使人们盲目砍伐树木,使该区植被严重退化,使生态环境恶化,降水集中、坡地表面松散沉积丰富、缺乏植被保护等使流水侵蚀、坡地径流发育,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该区的人类文明因此而衰落,同时研究发现,该区在竺可桢划分的中国4次温暖期与4次寒期扣的第2次寒冷期(公元初至公元600年)仍为温暖期,这是由于该区西北面与东南面均有高大山脉包围,一定程度上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冷空气进入本区的缘故,该区气候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受西南季风的影响,至少该区在汉代气候演变与西南季风的强弱有某种相关关系,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气候变化单元,研究其气候变化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耦合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下游河床沉积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赵怡文  陈中原 《地理学报》2003,58(2):223-230
对长江中下游武汉至河口段304处河床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测量与分析,通过各参数间的模拟、统计及对比,探讨了沉积物粒度、水动力因素及河床地貌三者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本区河床沉积物以中、细砂为主,床底搬运十分微弱,河道相对稳定;从上至下沿程有明显的“粗-细-粗-细”粒径变化,主要反映河流动力地貌、动力沉积特征;粒径在河床的沿程分布总体为北粗南细,说明北岸侵蚀,南岸淤积的特点。研究同时也表明,颗粒因河型不同而迥异;颗粒偏态度-峭度在不同河型中表现各异,对区分顺直微弯分汊和鹅头形分汊河道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遗址名录中80%以上的大遗址位于城郊或郊野地区,遗址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分析大遗址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实现大遗址区乡村振兴的关键。论文以秦始皇陵大遗址区为案例地,探寻资本逻辑下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机制。研究发现:① 资本对最优区位的选择产生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分异。由于各村庄的自然环境、交通条件、保护区划的限制条件及其与已开发遗存点距离等因素存在差异,资本的选择性投入产生了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分异。② 村庄生产方式调整是大遗址区社会空间演变的内在动力。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是在文物保护的框架下,由于旅游开发的正外部性促进资本流动影响到村庄生产方式调整,进而影响社会关系转变的过程。③ 政府政策措施对大遗址区资本的引导控制是外部影响因素。大遗址的文物脆弱性决定了展示利用过程中必须保证政府的强干预性,村庄生产方式转变可能产生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因此需要政府权力的介入,进一步导致了村庄生产方式调整。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是一个动态演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政府有效管理、市场与村庄社区合理介入才能保障大遗址区乡村合理发展与转型。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