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建平地区太古宙变质岩石发育,地质构造复杂。近年研究表明:区内太古宙变质杂岩是由多期变质、变形的中酸性深成侵入岩和少量上壳岩组成,可划分出变质上壳岩组合、叶柏寿片麻岩、斜长片麻岩和二长片麻岩4个岩石单位。本文主要对区内太古宙变质杂岩的构造变形及构造演化进行讨论,初步确定了早期韧性变形阶段(鞍山期划分4个变形幕)和晚期脆性变形阶段(印支—燕山期)。构造层次由早期深部层次向晚期浅层演化;其变形由流动机制—压扁机制—弯曲机制—韧性剪切机制到剪切破裂机制的演化。  相似文献   

2.
由早期绿岩、变质TTG杂岩及闪长岩为主构成的辽南古陆壳,在新太古宙末期—古元古代初期遭受了四期构造变形,以主期变形(第三期)最为显著。该期变形重塑了古陆壳上的太古宙岩石,形成密集而普遍的区域透入性主期片麻理(S3),矿物线理(L3)及“顺片”掩卧褶皱(f3),并伴随高温低压条件下的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变形机制属中构造环境下由南至北的韧性水平剪切滑脱,其动力学成因可能为诱发古元古代辽东裂谷的地幔软流圈热羽的早期活动,导致辽南古陆块上部硅铝壳相对于壳下岩石圈作反向滑脱的壳下拆离作用。  相似文献   

3.
伟德山期花岗岩代表了胶东地区中生代早白垩世晚期(110~123Ma)大规模岩浆事件,是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峰期事件产物;受区域构造控制,由二长闪长岩—二长岩—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类组成,斑晶发育,含大量的暗色闪长质微粒包体,以准铝质—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岩系为主,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Ba,高场强元素U、Th, Nb、P、Ti元素亏损,Zr、Hf元素为正异常,具有高Ba-Sr花岗岩特征,为壳幔混合成因,壳源物质来源为新太古代TTG片麻岩及古元古代变质岩。该期花岗岩形成于岩浆弧构造环境,由于胶北地块与苏鲁造山带地壳结构差异,在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时代上略有差异,总体由西至东,年龄值逐渐变小,向偏碱性转变。  相似文献   

4.
天山博罗霍洛地区构造是以中—上元古界为主体组成的赛里木地块为核部,以古生界为两翼的复式背斜构造为骨架,以两翼的扇形逆冲断裂推覆构造十分发育为特征。总结其演化历史,可归纳为:早元古代古陆壳的形成;中—晚元古代稳定型大陆边缘的发育;早古生代大陆裂谷作用;晚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的形成与造山;中—新生代断块升降、滑脱推覆构造叠加、改造、而形成极其复杂的构造形态。  相似文献   

5.
通过论述中—晚元古代碧口火山岛弧岩浆建造(喷发、侵入)特征、成岩成矿时代、成矿作用类型,探讨了碧口地体古岛弧岩浆带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类型和矿床成矿系列的关系。中—晚元古代碧口火山岛弧构造演化期,约为10亿年。可以分为武陵期(1800~1400Ma)、四堡期(1400~1000Ma)和晋宁期(1000~800Ma)。碧口地体经过这三个时期完成了从岩浆岛弧的形成与发展,到板块俯冲和碰撞造山的连续演化过程。武陵期是该区岛弧火山岩带的发育期,生成与蛇绿岩有关的铬铁矿、熔离硫化镍矿床及与细碧-角斑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四堡期,主要表现为中酸性深成岩体与钠质辉绿岩的侵入活动,生成岩浆热液及接触交代型铁、铜矿床。晋宁期为碧口地体与扬子板块强烈碰撞造山期,除了生成与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矿床外,主要生成与韧性剪切、构造动力变质热液成矿作用有关的金、银矿床。  相似文献   

6.
作者认为板块构造单元划分应遵循4个基本原则,即系统原则、时空原则、层次原则,综合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岩石圈板块、地壳板段、构造沉积环境、板片构造(薄皮构造)四级划分方案。青藏高原岩石圈厚度120—170km,地壳厚度大密度低,上地幔厚度小密度大,莫霍面呈一“盆地”状。上地壳厚15—30km;壳内低速层厚5—10km,呈南浅北深产出;下地壳平均厚25km,藏北、青南有明显分层,藏南与固体上地幔成突变,缺少壳幔层。壳幔混合层,埋深50—65km,厚度13—21km。固体上地幔,平均厚度50—70km。本文将青藏高原划分为5个板块(一级单元),7个板段(二级单元),30个构造沉积环境(三级单元),着重对主要板块构造单元包容的主要板段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对秦祁昆板块构造域的范围与演化特征给予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珠母贝早期发育阶段最适存活和生长条件,于2013年5—6月在珍珠贝养殖场进行不同海水盐度对珠母贝直线铰合期幼虫、壳顶期幼虫和稚贝生长及存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珠母贝直线铰合期幼虫存活适宜盐度为2285—3886,最适盐度为2719—3502,壳长增长的适宜盐度为2043—4123,最适盐度为3110;壳顶期幼虫存活适宜盐度为2310-3914,最适盐度为2719—3502,壳长增长的适宜盐度为2029—4009,最适盐度为3110·3502;稚贝存活适宜盐度为2064—3910,最适盐度为2719—3502,壳长增长的适宜盐度为1938—4130,最适盐度为2719—3110。  相似文献   

8.
铜陵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铁铜矿区。海西—印支期,环太平洋波浪引起了北东向展布的褶皱群,其背斜是波峰带,向斜是波谷带。印支期,古地中海地壳波浪使本区形成了北西向断裂。北东向构造和北西向构造的交织,形成了区内镶嵌构造格局。北西向断裂控制着铜铁矿床的分布,铅锌矿床则沿北东向的背斜翼部分布,构造的等间距性决定着矿田分布的等间距性。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科学山地区侏罗系地层发育典型的区域性叠加褶皱,记录鄂尔多斯地块西缘中生代以来主要构造演化过程。在区域性构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野外构造解析,确定了两期构造缩短变形过程;同时运用层间滑动断层运动学分析,结合构造筛分,获得两期同构造缩短变形的挤压构造应力场;综合区域构造与构造年代学,提出科学山地区晚中生代以来两期构造演化过程。中—晚侏罗世(J_2—J_3)受NW—SE向构造挤压作用控制,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科学山地区发生NW—SE向构造缩短变形,形成NE—SW向的褶皱构造与相关的逆冲断层,同时控制了中—上侏罗统沉积。这期构造缩短变形可能是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汇聚与太平洋板块NW向俯冲联合作用的结果。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晚期(N■—N_2)挤压构造应力场转变为NE—SW向构造挤压,导致NW—SE向褶皱构造发育,并叠加在早期NE—SW向构造之上,形成区域性叠加褶皱。区域构造分析表明,这期构造缩短变形是青藏高原NE向扩展的构造响应。上述研究为重建鄂尔多斯地块西缘陆内变形过程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0.
根据地震波速结构提供的地壳模型,本文选择了△g布—△(?)_(20′× 20′)和△(?)_(30′×30′)—△(?)_(1°×1°)两个深度层的剩余布格异常,从纵、横向变化特征探讨了它们的地质构造意义,对壳内深部构造分区作了划分。提出了研究区域内存在“安康—南漳北西西向深部构造带”和“保康—宜都近南北向深部构造带”,并赋以中强震地震带涵义,推测是深达“硅镁层”内的“壳内断裂带”。并从震源深度变化与地震震中分布介述了异常与地震的相依性,指出地壳内波浪形构造的斜坡往往是剩余布格异常变化特征带、区,是发生地震的主要构造部位。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铅锌矿床,根据其形成背景及物质来源可划分出岩浆热液型、矽卡岩型、陆相次火山热液型、变质海相火山热液型、变质同生沉积型、同生沉积-变质热液再造型、沉积-变质-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盆地热卤水型等8种类型。矿床特征显示出铅锌矿床的形成大多明显地受到了太古代绿岩带及早元古代以来碳酸盐岩地层的控制;在成因上多与优地槽环境下的海底火山活动、地壳深部的热环流作用及活化地台上的岩浆活动有关。铅锌矿床的成矿作用受到了太古代—早元古代地槽形成到回返、中元古代初期地台形成到坳拉谷产生及中生代地台活化三个大地构造发展阶段的影响,同时早古生代中期吉黑地槽系的强烈活动也对地台北缘凡河凹陷内的铅锌矿床的形成起到了明显的控制作用。矿床成因模式受不同大地构造发展阶段的影响而具有明显的演化规律,由太古代末期的变质海相火山热液矿床,早元古代变质同生沉积矿床、变质热液再造矿床,到早古生代中期的盆地热卤水型矿床,最终演化成中生代的岩浆成因型(热液型、矽卡岩型、陆相次火山热液型)矿床及叠生矿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太古宙和古元古代花岗岩成分判别分析,提出了鲁东地区早前寒武纪花岗岩类可能分为3期,第一期为中太古代TTG组合,发育不完全;第二期为新太古代T1T2G1组合,具有贫K2O的奥长花岗岩演化趋势;第三期为古元古代早期G2组合,仅具富K2O的钙碱性演化趋势。探讨了不同组合花岗岩的形成环境,新太古代T1T2G1组合为岛弧环境,古元古代早期为大陆碰撞环境;不同的花岗岩类岩石组合分别对应的陆壳成熟度为:T1T2G1组合为新生的初始不成熟陆壳,G2组合则为最终的成熟陆壳。鲁东早前寒武纪花岗岩类随时间从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早期的演化,记录了鲁东大陆地壳形成的完整的地质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四海山地区的二长—正长花岗岩具有细粒→粗粒的结构演化和酸性→偏酸富碱性的成分演化特点,并含有 S 型花岗岩中的典型副矿物钛铁矿,岩石化学成分显示其富硅富铝,稀土配分模式为地壳重熔型,综合判别图解表明它们属造山后期侵入岩。其源岩为硅铝质地壳,属 S 型花岗岩。认为所有以硅铝质地壳( 包括灰色片麻岩和变质沉积岩) 为源岩岩浆的花岗岩都应属于 S 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4.
对洋壳活动断层特征进行分析,认识到洋壳活动断层内存在洋壳生长,内部存在对称、褶皱和火山构造.洋壳生长不仅会形成新洋壳,而且会释放热量,产生推挤力,并在洋壳地形上留下演化痕迹.断层内部洋壳生长会促进断层两侧洋壳发生相对运动,众多洋壳断层活动的综合影响造成洋壳块体的相对运动.洋中脊是洋壳生长的产物,转换断层区域是洋壳块体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据众多已知的矿床实例,说明元古宙不仅是重要的成矿时代,而且成为显生宙成矿的重要矿源层。“元古界矿源层”的概念可以把成矿作用的演化与大陆壳的演化联系起来,指出大地构造背景与成矿作用形式的内在联系。作者还对元古界矿源层的形成给予了概略论述。作者指出,“元古界矿源层”概念将会开拓通过区域基底地球化学背景的研究,进行了有效成矿预测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Carbonates and clastic rocks are well developed in the second - order basins of an Paleoproterozoic aulacogen in the northern Kuandian area, Liaoning Province. The carbonates consist of two parts,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carbonate formations. The clastic rocks occured between the two formations. Two Pb- Zn ore belts exist in both of upper and lower carbonate formations and are called B and A - belt respectively. Several tens of Pb - Zn ore bodies are found in A - belt. Some Pb - Zn ore bodies are apparent in vertical zoning in a sequence of Fe - Zn - Pb - Ba from the lower to the upper.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es show that the ore components in the A- belt was exhalated from the liquid source bed deeply and was precipitated in a closed second - order basins. While those in the B - belt was derived from the upper crust and was deposited in a normal oceanic enviornment. The second - order basins in Liaodong - Ji' nan - North Korean Peninsular aulacogen at the margin of the Archean craton are promising sites for looking for the deposits formed by exhalation of the liquid source bed deeply under crust.  相似文献   

17.
在山东新泰市新太古代泰山岩群变质岩系中,首次发现宝石级红刚玉,又称红宝石,商业名称暂定为"泰山红宝石"。红宝石产于鲁西地区新太古代二长花岗岩的壳源岩石包体之中,包体岩性以黑云更长变粒岩、黑云片岩、角闪石岩、斜长角闪岩、浅绿色含铬二云片岩为主,是新太古代古老地壳的深融残留;红刚玉与浅绿色含铬二云片岩关系密切,推测是新太古代变质岩中原岩残留斑晶矿物。  相似文献   

18.
崤山太古宙花岗—绿岩地体由 15%的绿岩带 (变质表壳岩系 )和 85%的花岗质片麻岩系(变质侵入岩 )组成。呈包体产出的绿岩系分为以变火山岩为主的兰树沟岩组和以变沉积岩为主的杨寺沟岩组。花岗质片麻岩包括早期富钠的TTG质花岗岩和稍后的富钾花岗岩。晚期则有代表大陆地壳裂解的基性岩墙群侵入。文中介绍了各岩石单元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花岗—绿岩带的变形和变质特征 ,探讨了研究区太古宙的大陆地壳演化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伊犁盆地石炭纪裂谷火山岩的地层学、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论述,分析了裂谷的形成与演化,探讨了裂谷形成的区域动力学背景。认为裂谷期火山活动具幕式喷发的特点;随着时代的演替,裂谷由初始裂陷的察布查尔-伊什基里克一带扩展到整个伊犁地块;裂谷的形成主要与中天山南北两侧古洋壳的相向俯冲所导致的地幔物质上涌、中上地壳的背向伸展有关。  相似文献   

20.
辽北地区中,上元古宙凡河群,据其总的构造样式;近万 m 厚的沉积—火山建造;厚度巨大的细碧岩及其与硅质岩、英安岩、凝灰岩和火山角砾岩组合;非补偿性和补偿性堆积的双层结构;平行裂陷槽延伸方向的生长性断裂和重力梯级带,以及拉伸角砾岩带、滑塌构造、碳酸盐岩的浊积岩系等,表明凡河群为中、晚元古宙分布于华北地台北缘的坳拉谷沉积。其形成作用可据 Ramberg(1972)的重力不稳定模式来阐明。该坳拉谷构造作用的早期阶段控制了关门山铅—锌矿田的成矿和分布。对该坳拉谷构造及成矿作用的研究无疑对关门山矿田新一轮找矿和靶区分析是有稗益的,同时对整个华北地台北缘构造演化研究也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