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揭阳新旧站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揭阳新、旧观测站2010年观测资料,选取其中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资料,采用差值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站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月平均本站气压均比旧站偏低,气温偏低的幅度不大,气压偏低的幅度较大.两站最多风向及频率不完全一致,新站月平均风速比旧站略偏大;新站相对湿度比旧站偏大.气象要素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新旧站址的观测环境、海拔高度、下垫面差异以及城市热岛效应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3年洛川国家基准气候站迁站前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向风速等观测资料对比分析,发现新站月平均气温、月最低气温、降水量、2min月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大于旧站,大风日多于旧站,6—8月最高气温、相对湿度小于旧站,新旧站风向有显著差异。造成迁站前后气象要素差异的原因,主要是观测场周围环境、下垫面性质改变,海拔高度变化对气象要素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对2013年神木气象站迁址前(旧址)、后(新址)基本气象要素的对比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新址较旧址的气温、气压明显偏低,风速明显增大,风向有一定角度的偏转,相对湿度略有升高,降水量略有减少。两站气象要素有显著的非均一性。海拔高度、下垫面、地形、周围环境等因素是造成气象要素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6-2018年库尔勒气象站迁站前后基本气象要素的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年、月值均是新站低于旧站,年值分别低2.1℃和4.1℃,年平均最高气温持平;春季气温差值变化相对较小,夏、秋、冬季气温差值变化相对偏大。(2)各月相对湿度新站大于旧站,各季相对湿度差值夏季最大,年平均相对湿度新站比旧站高11%。(3)平均气压新站高于旧站,年平均气压差值为3.2pha。各季差值冬季最大,(4)平均风速新站比旧站偏大0.1m/s,春季、夏季风速大于其他季节;最大风速新站比旧站偏大1.3-6.2m/s;主导风向由ENE转为E。(5)年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湿度和年平均气压,迁站前后资料有显著差异,年平均最高气温、平均风速无显著差异。(6)测站周围环境、海拔高度、下垫面、地形等因素是造成新旧站气象要素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城市庭院小气候特征季节变化初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对低纬城市--昆明城市庭院内的草地、屋顶和道路的气象观测资料的比较分析,研究了庭院内不同下垫面的小气候变化规律和差异特征。昆明地区不同下垫面气象要素均具有与大气候相近的变化趋势,平均最高气温最大值出现在干季后期;气温日较差干季大,雨季小。相对湿度雨季大,变化小;干季小,变化大。风速以干季较大;雨季数值小,变化也小等年变化特征。比较不同下垫面的气象要素值得出,由于受下垫面和测点附近环境影响,与草地相比,屋顶和道路的最高气温高,最低气温低,气温日较差较大,相对湿度低,风速大,其差异表现为干季大、雨季小。  相似文献   

6.
满洲里国家基准站搬迁至新站后,根据2010年1-12月新旧自动观测站气温、气压、风向风速、相对湿度、地温等气象要素的观测数据,进行整理,用差值分析法进行对比,并从观测环境的改变、拔海高度、下垫面性质、热岛效应等方面揭示影响新旧站的差异因素。  相似文献   

7.
用大理、理塘和林芝的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对比分析3站气温、相对湿度、本站气压、瞬时风速、地面温度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理、理塘和林芝气温最低值和相对湿度最大值的出现时间分别为7时、7时左右和8时左右,气温最高值和相对湿度最小值出现的时间均在16时左右。3站气压日变化呈"双峰双谷型,"2个高峰值时段分别出现在10时左右和凌晨0~1时,2个低谷值时段分别出现在17时左右和5时左右。风速在凌晨至7时左右较低,之后至傍晚不断增大并出现极大值,日落后逐渐减小。3站地面温度7时左右出现最低值,14时左右出现最高值。从季节变化情况看,气温和地面温度出现最高值、最低值的月份及变化幅度最大的月份基本相同。地面温度增、降幅度最大的季节分别是春季、秋季。气压随季节变化幅度较气温、相对湿度小。初春风速较大,秋季风速较小,风速对相对湿度有一定影响,大理和林芝相对湿度出现最小值的月份与风速出现最大值的月份相同。各要素值基本是大理最大,林芝次之,理塘最小,这与3站的纬度、海拔高度和下垫面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8.
阳春站气象观测环境变化对观测资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阳春气象站搬站前后的日平均温度、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风向风速、相对湿度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阳春市气象观测站迁站前后气象要素差异的基本规律,并从中分析环境变化对气象观测资料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汪清县气象局1957-2008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汪清站52年来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平均风速、相对湿度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汪清站气象要素差异的基本规律,从中分析环境变化对气象观测资料产生的影响。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分析气象要素的变化特点,并用T检验方法对气象要素的显著性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52年来,汪清县的平均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风速逐步减小,相对湿度增加。  相似文献   

10.
用大理、理塘和林芝的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对比分析3站气温、相对湿度、本站气压、瞬时风速、地面温度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理、理塘和林芝气温最低值和相对湿度最大值的出现时间分别为7时、7时左右和8时左右,气温最高值和相对湿度最小值出现的时间均在16时左右。3站气压日变化呈“双峰双谷型,”2个高峰值时段分别出现在10时左右和凌晨0~1时,2个低谷值时段分别出现在17时左右和5时左右。风速在凌晨至7时左右较低,之后至傍晚不断增大并出现极大值,日落后逐渐减小。3站地面温度7时左右出现最低值,14时左右出现最高值。从季节变化情况看,气温和地面温度出现最高值、最低值的月份及变化幅度最大的月份基本相同。地面温度增、降幅度最大的季节分别是春季、秋季。气压随季节变化幅度较气温、相对湿度小。初春风速较大,秋季风速较小,风速对相对湿度有一定影响,大理和林芝相对湿度出现最小值的月份与风速出现最大值的月份相同。各要素值基本是大理最大,林芝次之,理塘最小,这与3站的纬度、海拔高度和下垫面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1.
陈英  谢万锈  徐彬 《干旱气象》2013,(3):627-632
从自动站与人工站观测方式的区别人手,对民勤国家基准气候站观测的数据进行整理与对比分析得出:(1)2种观测方式数据序列中,本站气压2a平均差值为0.1hPa,差值变幅在~0.3~0.5hPa;气温2a平均差值-0.1℃,差值变幅在-0.1~0.0℃之间;相对湿度2a平均差值为-1%,差值变幅在一4%~2%之间;2min平均风速2a平均差值为0.5m/s,差值变幅在0.3~0.7m/s之间,10min平均风速2a平均差值为0.4m/s,差值变幅在0.4~0.5m/s之间;地面温度2a平均差值为0.6℃,差值变幅在0.0~1.2℃之间。本站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地温差值虽然不固定,但对历史资料的序列连续性影响不显著;(2)各要素中差值最大的是地面最高温度,2a平均差值为1.8oC,差值变幅在-1.7~4.3℃之间;(3)自动站的观测结果比人工观测更真实、准确、科学,更接近大气中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2.
引入数据关联规则挖掘技术,分析地面观测中不同气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不同气象要素观测数据的内部一致性检查提供参考。通过对2013年全年北京南郊试验站地面气象自动观测数据的分析,统计出了强关联规则气象观测要素相应的值域分布区间。分析了相对湿度和风速变化值之间的相关性,得到相对应的变化阈值;通过分析能见度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发现能见度变化受降水影响较大,因此,统计不同等级降雨强度所对应的能见度区间值,通过分析具体降水过程,揭示能见度与降雨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利用上述相关性对气象要素观测数据进行判定,可以为多种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建立的5个边界层站(湄潭、巴中、什邡、曲麻莱、狮泉河)2019年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近地层大气要素变化和陆—气能量交换特征及异同点,探讨其原因。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近地层大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动量通量均符合一峰一谷的常规日变化特征,气压具有双峰双谷的日变化特征。(2)高海拔台站近地层温度日变幅(12℃)高于周边低海拔地区(4~6℃),季变幅与海拔高度的关系不显著。(3)相对湿度与温度关系密切,相对湿度的垂直结构和日变化都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其垂直梯度夜间显著高于白天,峰值出现时间随夏、秋、春、冬季呈现季节性滞后,而谷值超前。(4)风速春季较大,夏、秋季次之,冬季小,季变幅略小于日变幅;低海拔区域的风速及其日变幅均显著低于高海拔区域。(5)低海拔区域气压季变幅(>13 hPa)远高于日变幅(2.5 hPa左右),而高海拔区域气压季变幅(>3 hPa)略低于日变幅(2 hPa左右)。(6)感热通量春季大、冬季小;感热通量和动量通量在高海拔区域均较高,二者具有较一致的日、季变化特征,表明大气动...  相似文献   

14.
大连自动站与人工站观测数据的差异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5—2006年大连自动气象站与人工站观测的温度、气压、降水、相对湿度、0 cm地温和风速风向等资料,对其差值、粗差率、一致率和风向相符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动站与人工站气温、本站气压、降水和0 cm地温观测差值较小,其准确度能够满足日常业务使用;而相对湿度、10 min与2 min风速和风向相符率观测差值较大,距离正常业务使用有一定的距离。因观测数据采集方法不同、感应器所处的环境不同、观测仪器原理不同、观测样本不同、观测时间的差异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是造成对比观测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甘肃崆峒国家基本气象站新旧址气象要素对比观测数据差异,选用2016年1~12月新站和旧站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等要素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重点利用均值差异、相关与回归、显著性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新旧测站气温差异及产生原因,结果表明:新址气温、气压均低于旧址,风速高于旧址,降水量、相对湿度差异大,变化无规律,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及观测场周边环境的不同造成;新址与旧址气温存在高度正相关,两站气温差异不显著,可以合并计算,研究结果可为资料使用者提供订正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ERA5再分析数据适用性初步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山东省及周边地区10个站点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对ERA5再分析资料的适用性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再分析的海平面气压和2 m温度与实况资料的相关性明显优于2 m相对湿度和10 m风场;高空温度和相对湿度在对流层中低层的适用性要好于高层,而位势高度和风场在中高层适用性较好;海平面气压再分析与实况的相关有着最明显的季节变化,2 m温度、2 m相对湿度和10 m风速则在部分站点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而10 m风向的相关系数更多地表现出站点之间的差异,高空要素的适用性,季节和区域差异不明显。另外,对比发现,ERA5的适用性总体上要优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地面和对流层低层的相对湿度、风场提高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利用安徽省寿县站边界层综合观测试验资料,对近地面层风、气温、湿度等微气象要素及感热通量、潜热通量、摩擦速度进行综合分析,总结2005年淮河中游雨季开始前后大气边界层的微气象学基本特征及其异同。结果表明:雨季前,气温、相对湿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呈单峰单谷型分布;伴随雨季的开始,近地面层气温下降、相对湿度加大,风速波动增大,且各要素日变化减小。6—7月淮河中游的潜热通量远大于感热通量。边界层要素的变化对淮河雨季的开始和结束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积雪深度的变化受到多种气象因子共同影响。基于天山积雪雪崩站观测的水文气象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标准化处理、通径分析等方法探索气象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积雪深度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融雪期大气温度、净辐射、相对湿度等6个气象因子对积雪深度变化的影响程度不同,净辐射与积雪深度相关程度最高。气象因子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互联系,相对湿度与降水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854,相对湿度与降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直接通径系数反映独立气象因子对积雪深度的直接影响程度,间接通径系数反映独立气象因子在其他气象因子的影响下对积雪深度的间接影响程度。根据积雪深度决定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可以得到,对积雪深度变化贡献力由大到小的气象因子依次为:净辐射、地表温度、大气温度、降水、相对湿度、风速;积雪深度的剩余系数为0.353,说明除了本研究的6个气象因子以外还存在着其他影响积雪深度变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