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对2010年6月2日18时-19时期间雷暴过程中大气电场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与闪电定位资料对比后,得出闪电发生前大气电场值会出现波动并逐渐增大,雷电发生时大气电场会出现极值和脉冲,雷云消散后大气电场又恢复到平稳状态;大气电场的监测对雷电的预警预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微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 ,雷电的危害远比富兰克林时代的程度加剧 ,经济损失剧增。难道现如今的雷电比富兰克林时代的雷电强度大了吗 ?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微电子设备屡遭灾难 ,究竟是谁在作怪 ?自从 2 0 0年前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之后 ,建筑物得到了有效保护 ,人们对雷电有了安全感。但是 2 0世纪 80年代后 ,出现了不同的变化 ,许多不发生雷电灾害的行业部门也频频受雷电之害。例如坐在大楼里只与钱打交道的银行系统 ,自以为闪电不会危害他们 ,可是当采用网络系统之后 ,雷电就开始光顾。此外 ,…  相似文献   

3.
对2009年北京地区6-8月雷电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6-8月是北京地区雷电的高发时段,共有雷暴天数60天,其中集中发生在7月下旬和8月上旬,这与北京地区“七下八上”的汛雨分布特征一致;北京地区发生雷电时基本上是持续出现数天,最多持续7天,而不发生雷电时,连续无雷电日出现的次数较多.  相似文献   

4.
2005—2014年北京市雷电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5—2014年北京市雷电灾害资料和2008—2014年北京市ADTD闪电定位资料,统计分析了北京市雷电灾害和闪电的特征。结果表明:2005—2014年北京市有记录的雷电灾害共532起,年平均雷电灾害为53.2起,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万元。北京市雷电灾害主要发生在6—8月,其中6月雷电灾害发生最多;雷电灾害主要集中出现在17—23时,其中19时雷电灾害出现最多。北京市城六区和顺义等地区雷电灾害密度较大,总体呈城区多、郊区少,南部多、北部少的特征。雷电灾害主要发生在民用、企业、五大行业(交通、电力、通信、石化、金融)和旅游等行业,雷电灾害对象主要为办公电子电器(54.12%)和家用电子电器(30.47%),雷电灾害主要发生在生活场所、办公场所及生产场所。雷电灾害和自然闪电时间分布基本吻合,二者空间密度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浅谈智能建筑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现代智能建筑的雷电防护这一新出现的课题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对智能建筑进行雷电防护设计时采用的五大系统。这些系统设计能够有效地抑制雷电电磁脉冲对智能建筑中的微电子设备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针对近年来各种强对流天气频发的特点,本文利用气象地面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统计分析了2000年以来延边地区的雷电、雷雨大风、冰雹和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的区域分布特征和逐月、逐旬、逐小时分布。分析表明:延边雷电活动山区多于平原地区,以哈尔巴岭西部敦化地区、长白山山脉东北部二道、和龙地区为最高;雷雨大风发生概率图们地区最高;冰雹天气有两个高发区域,一个是敦化地区,另一个是以龙井为中心的延吉、和龙、图们地区;短时强降水天气安图、龙井、汪清一带为高发区域;雷电、雷雨大风、冰雹活动主要集中在6、7月份,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14-18时是延边地区强对流高发时刻,20时是雷电的多发时刻,但没有发生冰雹天气。  相似文献   

7.
虞苏青  周树 《贵州气象》2011,35(6):44-46
为加强对雷暴天气的监测和预警,2007年开始贵州省气象部门启动了雷电监测网的建设,目前已经有12套设备投入业务运行,为全省的防雷减灾、预报预警提供了探测依据。该文根据近年来全省雷电监测站运行中出现的故障情况,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为雷电监测站的正常运行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持。  相似文献   

8.
2008年6月28日15时开始,山西省北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出现强对流回波,当天下午16时起,太原本场及周边开始有大风天气,17时到20时开始出现局地的暴雨,部分地方出现短时冰雹等强对流灾害性天气。21时之后,回波向东南方移出,过程结束。本文主要对此次短时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图像资料进行分析,详细分析了太原(本场)周围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及消失的回波演变特征,并结合当时的雷电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场未出现降水前,本场周围50km范围内非降水回波的辐合形势对天气过程的发生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强对流回波中存在逆风区,与暴雨的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雷电天气出现的环流形势,从T-Ln P图、中尺度预报、雷电预报指数、雷电潜势预报等方面,分析了雷电天气出现的主要天气形势和特征量,从做好雷电天气的专业气象服务角度,总结出服务要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雷电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林建  曲晓波 《气象》2008,34(11):22-30
根据1970-2006年全国847站逐日雷暴日资料,统计分析了中国雷电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雷电在发展阶段和消退阶段的路径变化.结果表明:全国雷电主要有4个多发区:南方区、高原区、北方区和新疆区;全国雷电日数呈下降趋势,高原区和南方区的下降趋势更明显;南方的雷电最早是3月份从江南中部往西往南辐射,然后再往北发展,高原的雷电由四川南部往北往西发展,而北方的雷电从华北东北部往东往南扩展.随着副高的季节性北跳三个区域的雷电在7月份连成一片,全国雷电范围达到最大,8月第2旬随着副高南撤各雷电区开始逐渐撤退,直到10月第1旬.全国雷电大都发生在4-9月午后到深夜(12-24时),其中15-17时和19-20时存在两个峰值,南方雷电发生时间最长,尤其是华南区雷电发生在3-9月,并有三个峰值,而北方区(包括新疆)雷电发生时间较短,主要集中在夏季,发生时段较晚,发生频次也明显偏低.雷电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为雷电的落区预报提供了宏观的气候背景.  相似文献   

11.
2009年陕西省雷电分布与雷电灾害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2009年陕西省雷电监测数据与发生的雷电灾害事例,对雷电分布特征和雷电灾害特征进行分析,发现2009年陕西省雷电天气较往年具有"开始早,结束晚"的特征,全年发生雷电灾害事故14起,较往年明显减少。为更好地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雷电灾害易损性分析、评估及易损度区划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95—2005年北京市18个区县的雷暴日和雷电灾害统计资料, 结合北京市的经济和人口密度特征, 提出了雷暴日数、雷电灾害频度、生命易损模数及经济易损模数作为北京市雷电灾害易损性评估指标, 并在此基础上, 给出了北京市雷电灾害易损度评估结构。采用4级分区法对上述雷电灾害易损性评估指标进行了分级, 并赋予各等级如下定值:极高级为1.0, 高级为0.8, 中级为0.5, 低级为0.2。将北京市18个区县按照4个雷电灾害易损性评估指标的所属等级获取相应等级值, 将各区县4个评估指标的等级值累加, 得到平均值作为雷电灾害易损性评估的评价指数。最后通过对北京市各区县雷电灾害易损性进行综合评估, 并利用4级分区法形成北京市雷电灾害易损度区划。结果表明:城区和丰台区为雷电灾害极高易损区, 海淀区、朝阳区、昌平区和石景山区为雷电灾害高易损区, 延庆县、大兴区、门头沟区和平谷区为雷电灾害低易损区, 其他区县为雷电灾害中易损区。  相似文献   

13.
ADTD雷电定位监测系统异常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ADTD雷电定位监测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从雷电定位仪器异常、网络通信模块异常、中心站接收机异常、中心站软件异常几个方面来分析系统故障的成因。归纳指明了在出现异常情况时,系统维护人员解决故障的相关方法和措施。排查分析系统异常的主要依据是ADTD雷电定位监测系统的数据处理流程和基本运行原理。  相似文献   

14.
基于湖南省各气象台站1956—2013年的雷暴观测资料和2008—2017年的ADTD闪电监测定位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湖南省雷电时空分布及雷电灾害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年均雷暴日数为49.9 d,总体上呈现出缓慢的递减趋势,每10年减少约3.493 d;全省平均每年观测到的地闪回击频次约34万次;每年3月开始雷电活动逐步加强,7月、8月是雷电活动高峰期;雷电逐时分布呈现单峰型,主要集中在15—17时;岳阳、长沙、怀化、邵阳等地发生的雷电灾害偏多;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大部分发生在农村,农村防雷安全工作亟需加强。  相似文献   

15.
2009年6月3日16时至4日5时,河南省许多地区先后出现了雷电、短时大风、局地冰雹和短时降水等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16.
基于VLF/LF三维闪电监测定位系统的北京闪电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利用北京地区VLF/LF三维闪电监测定位系统的2015年1月—2016年12月的数据资料,分析北京地区总闪、云闪和地闪的时空分布和电流强度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地区闪电主要发生在6—9月,峰值出现在7月;一天中闪电高发时段在15时—次日02时,总闪频数的日变化存在3个峰值,分别出现在15、20时和次日02时。(2)北京地区总闪密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两个区域:①门头沟区中南部至昌平区中西部山前一带;②密云、顺义和平谷三区交界的山前一带。云闪和地闪密度的大值区也基本出现在这两个区域。(3)云闪高度主要集中在9 km以下,且3~6 km的云闪频数最多;云闪高度约在15 km以下时,平均雷电流强度随云闪高度的增大而增大,而超过15 km的平均雷电流强度随云闪高度增大而减小。(4)闪电雷电流强度主要集中在5~50 kA,雷电流强度大于100 kA的闪电很少发生;闪电频数高的时段平均雷电流强度较小,闪电频数低的时段平均雷电流强度较大。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地面观测资料、江西WebGIS雷达拼图和雷电监测资料,对2014—2016年江西出现的22次强雷电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江西强雷电天气易出现在赣北北部、南昌附近、上饶地区和吉安西部等区域;强雷电天气出现的环境背景场可分为副热带高压边缘型、副热带高压控制型、低涡切变型和台风外围型,最显著的特征是中高空经常伴有干冷舌侵入低层暖湿区;多项对流指数可以预测出现强雷电天气的可能性;雷达回波和雷电强度关系密切,回波类型以带状和块状为主;雷电强度和雷达回波强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但产生强雷电的回波要具备强度大于50 dBz、强回波中心密实、强回波边缘梯度大等条件。  相似文献   

18.
降水类天气对社会公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具有显著影响,以德州市为例,利用2015—2017年德州市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及雷电五类降水事件对应的"12121"拨打量数据,基于趋势分析方法和信息扩散理论,分析拨打量与降水量、降水时间的关系,研究社会公众对降水类天气气象风险的关注情况。结果表明,"12121"日拨打量大致呈"双峰型"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上午7时和下午18—20时;"12121"拨打量在降水天气开始前两天逐渐增加,至降水当日呈显著增加趋势,降水开始前1 h达到最大值;"12121"拨打量年变化趋势与降水量年变化均呈显著的"单峰型"趋势,但拨打量峰值出现在6月,降水量峰值出现在8月;德州地区用户对大雨的关注度要明显高于其他降水类天气,收听12121的粉丝中随机忠诚的粉丝占比最高。分析结果可为提高公众气象服务的提前量和精确度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利用湖北省地面雷暴日资料和闪电定位监测资料,采取数理统计方法,对武汉至广州高速铁路湖北段沿线雷电活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沿线一年四季均有雷暴发生,且处在湖北省闪电高密度区;夏季平均雷暴日最多,冬季平均雷暴日最少,4-8月闪电次数占全年闪电总次数的91.5%,为闪电集中发生期;一天中闪电次数集中出现在15-19时,也是对流性雷电天气集中发生期和雷电防御关键时段;咸宁北站一带闪电密度最大,雷电活动较频繁,是雷电防御重点地段。  相似文献   

20.
利用雷电监测预警网、多普勒雷达、区域自动站降水同步资料,对2009年7月6日发生在秦皇岛市的一次大面积致灾雷电、暴雨天气,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致灾雷电过程以负地闪为主,闪电出现频率最大为712次/h.闪电放电轨迹分布特征呈西北—东南分布,由北向南移动,闪电出现频率最大时,每小时降水量超过100 mm,闪电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