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胶南地区前寒武纪侵入岩的岩石谱系单位划分及地壳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胶南地区的变质杂岩主要由中、晚元古代的变质深成岩组成,按照同源岩浆演化理论,这上结深成岩可划归四个超单元:(1)海阳所超单元,由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构成一个较完整的岩浆演化序列,炒中元古代幔源深成岩类,形成于洋内裂谷环境,属非造山岩浆岩类;(2)荣成超单元,由二长花岗岩类构成,为晚元古代壳源S型花岗岩类,形成于碰碰撞造山队段,属同造山岩浆岩类;(3)铁山超单元,由石英正长岩-正长花岗岩组成,为晚  相似文献   

2.
耿马一带古近纪花岗岩类岩浆成因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质学、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探讨耿马一带古近纪岩浆岩类成因类型和演化、形成的构造背景及其地球动力学。侵入于红色建造K1n及河湖相Em中,比三叠纪花岗岩更偏基性,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同时具同碰撞及火山弧花岗岩性质。下地壳的拆沉作用,地壳加厚及陆内造山驱动力的影响,富铁超镁铁质堆晶体拆沉于地幔中。堆晶体发生部分熔融,拆沉物熔融岩浆与地壳熔融岩浆于地壳岩浆房产生完全混合作用,形成古近纪具同碰撞及弧火山属性的岩浆。这种混合岩浆上升运移,产生较强的分离结晶作用,多次脉动定位形成古近纪不同岩性单元花岗岩。结合同位素测年结果及其它地质事件,确定其于古近纪侵入于陆内,是陆内造山晚期导致拆沉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辽西朱碌科地区海西—印支期花岗质岩石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碌科地区花岗质岩石侵位时间为二叠-三叠纪.按岩石谱系单位划分原则,由早到晚划分为中官营子和榆树林子两个超单元,前者由西窑单元、二道沟单元组成,后者由李台子、碾盘山和敖包山单元组成.岩浆成因类型为介于"I"型和"S"型花岗岩之间的过渡类型.它们均形成于造山晚期构造环境,与南蒙古复合造山作用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4.
胶南-威海造山带中的榴辉岩为晋宁早期板块俯冲作用的产物;沿造山带广泛分布的花岗质片麻岩,则为晋宁晚期板块由俯冲转为碰撞过程中同造山岩浆事件的产物。它们与全球性的格林威尔造山运动属同一事件范畴,但具有明显的穿时性。侵入于同造山花岗质片麻岩的片麻状花岗岩及震旦纪朋河石组,为后造山伸展机制下发生的岩浆及沉积事件的产物,与700-650Ma期间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和区域地质事件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泥盆纪林南林场超单元、583高地单元、窟窿山河单元、阿里河单元均由I型和S型花岗岩组成,以S型花岗岩为主导,无论I型还是S型花岗岩均由地壳熔融所形成。583高地单元、窟窿山河单元形成于大陆弧构造环境;阿里河单元形成于际-陆碰掸构造环境。阿南超单元花岗岩类岩浆演化提供了谝我晚古生代板块从腐冲到碰掸的构造动力学信息。  相似文献   

6.
崂山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与成因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崂山花岗岩是中国东部晚中生代较典型的由钙碱性岩碱和碱性岩套构成的复合花岗岩体,可划分石英二长岩、黑云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碱性花岗同夺四个单元,结晶年龄分别为146.8、126.2、113.0和110.8Ma。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钙碱性岩套自石英二长岩→黑云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 呈现向富硅、富碱、低铝、低钙、低镁方向的演化特征;碱性花岗岩总体呈现出高硅、高碱、低铝、低钙、低镁的特征,其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Ga、Nb、Hf、Zr、Y及Ga/Al、F/Cl比值等明显偏高,与国内外典型的A型花岗岩成分相当。同位泰示踪及成岩机理研究揭示出崂山花岗岩起源于下地壳基底变质岩的部分熔融。两套岩石分别与两次熔融事件有关,钙碱性岩套各单元是岩浆不同分离结晶程度的产物,而碱性花岗岩可能起源于经先前熔融事件(形成钙碱性岩套)萃取过的残留源岩,其形成与AFC过程有关。基于一系列地球化学图解的判别,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指出崂山花岗岩是胶北地体-胶南地体陆-陆碰撞剪切造山带构造发展演化至特定阶段的产物,钙碱性岩套形成于造山晚期压性或压性向张性转化的应力环境,而碱性花岗岩则形成千造山期后的剪切张性(transtension)构造环境.后者成为苏北-胶南地区燕山晚期造山作用结束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温志亮 《甘肃地质》1997,(Z1):33-38
北秦岭天水党川地区构造活动及造山作用强烈,形成大量的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花岗岩分布。通过对区内花岗岩类的研究,将晚加里东期花岗岩类划分为南沟超单元、黄土梁超单元;早海西期花岗岩类划分为火炎山超单元、党川超单元。它们分别形成于岛弧环境(岛弧型)及大陆环境(大陆型)。  相似文献   

8.
大加山一带的碱性花岗岩按侵入先后可分为碱长花岗岩单元、钠闪石碱性花岗岩单元、霓石钠门石碱性花岗岩单元,由它们构成大加山超单元。这些岩石大都含碱性暗色矿物,从矿物组合看具贫水特征,岩石化学方面显示高硅、高碱、贫铝、镁、钙等特征;微量元素显示钾、铷、钍富集,锶、钡等强烈亏损特点;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稀土较重稀土富集,并具有强的负铕异常。就位机制为断裂扩张并具顶蚀型被动定位类型,同源岩浆演化具反序列演化特点。上述特征和区域构造环境分析表明,大加山一带碱性花岗岩为非造山环境下形成的A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9.
南秦岭铁瓦殿岩体岩石谱系单位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将铁瓦殿岩体划分为5个岩石谱系单位,厘定为2个超单元,即铁瓦殿超单元和马院子超单元。研究认为:铁瓦殿超单元形成于消减带活动板块边缘环境,其岩浆物质来源于上部地壳,以类岩墙扩张形式被动顶蚀上侵定位,是新元古代活动陆缘聚合作用的产物;马院子超单元形成于造山晚期-晚造山期消减带环境,其岩浆物质来源于上部地壳,以类岩墙扩张-底劈形式上侵定位,是印支-燕山造山期陆内裂槽聚合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严城民  邓仁宏  王辉 《云南地质》2002,21(4):365-377
滇西北鲁甸花岗岩可分为5个单元。归并为2个序列。早期序列-拉美荣序列由窝窝底,格庄,五点石3个单元组成,生成于早-中三叠世,为壳幔混源岩浆形成,属火山弧花岗岩,是金沙江结合带俯冲消减的产物,晚期序列-打米杵序列由阿竹生,哇甫莫2个单元组成,生成于晚三叠世,为壳源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环境,是金沙江结合带碰撞造山的物质记录。  相似文献   

11.
紫苏花岗岩成因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苏花岗岩主要以地壳增生作用、玄武岩底侵地壳熔融、构造增厚地壳熔融、地幔下陷增厚地壳熔融几种方式形成,但紫苏花岗岩化与深层次韧性构造变形具有密切的成因关系。无论是缺乏流体(脱水熔融)还是存在流体(富CO2)的热作用都表明,从地壳岩石形成紫苏花岗岩需要低H2O环境。熔融作用高级阶段导致紫苏花岗岩和紫苏花岗岩-花岗岩杂岩的产生,这些条件可能在玄武质岩浆侵入下地壳提供热源的带中最常见。A型紫苏花岗岩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共生流体相的成分,通常与非造山和造山后构造背景相关。造山带紫苏花岗岩化与深层次韧性剪切变形,特别是与造山作用过程的减压抬升揭顶作用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高加索Eldjurti花岗岩体的生成环境及岩浆演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永峰 Sobo.  RN 《地质论评》1994,40(6):554-564
Eldjurti岩体是俄罗斯内高加索地区阿尔卑斯造山活动晚期形成的花岗岩体。笔者研究了岩体中部由钻孔构成深达5000m的垂直剖面中岩石的岩石化学特征及岩体的生成环境和岩浆演化特征,结果表明Eldjurti花岗岩体分异成两个岩石化学特征不同的单元,相对偏在性,岩浆分异程度较左的浅部和偏酸性,岩浆分异程度较高的深部。浆结晶分异作用使熔体中Al,Mg,Fe,Ca,Na不断被消耗,Si,K相对富集于残余熔  相似文献   

13.
花岗岩类的分类理论决定其填图方法。现行的单元-超单元填图方法是依据花岗岩类的Ⅰ型、S型分类理论和同源岩浆演化理论而建立的。由于同源岩浆演化理论的不完善性,造山带地壳结构及地质结构特征的复杂性、地质作用过程的多样性,导致了形成花岗岩类源岩组分的复杂性,使得Ⅰ型、S型分类在造山带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单元-超单元填图方法在造山带实践中存在较多问题和矛盾。造山带花岗岩类填图方法应以基本岩石分类方案为依据,以野外可识别、易掌握的客观岩石学、矿物学、组构学为准则,客观、真实地反映造山带花岗岩类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地块东南缘岩浆弧(带)形成的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柴达木地块东南缘岩浆弧由东昆仑造山带北部近东西向岩浆带和发育于柴达木地块东部边缘的北北西向拉山岩浆带构成,它们在侵位的时空结构、岩浆物化特征以及成因属性上均显示出一定的差异,并非属同一岩浆弧(带)。东昆仑岩浆带形成于晚古生代-中生代早期,属大陆碰撞造山,而鄂拉山岩浆带则在三叠纪晚期出现,属于陆内造山,它们是两个不同动力学条件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河北涞源─八达岭岩基段单元-超单元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凤山  石准立 《现代地质》1995,9(4):409-418
涞源-八达岭地区花岗岩类是华北地区中生代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的典型代表,它对研究中国东部乃至亚洲东部地壳的形成、发展、演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花岗岩类单元-起单元入手,对涞源-八达岭岩基段进行了划分,探讨了单元-超单元的主要特征,指出本岩基段是在太平洋板块俯冲机制下走滑造山作用的结果,岩浆来源于下地壳未经地表地质作用的深变质火山岩的部分熔融,并有地幔衍生岩浆的混合。  相似文献   

16.
河北涞源─八达岭岩基段单元-超单元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涞源-八达岭地区花岗岩类是华北地区中生代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的典型代表,它对研究中国东部乃至亚洲东部地壳的形成、发展、演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花岗岩类单元-起单元入手,对涞源-八达岭岩基段进行了划分,探讨了单元-超单元的主要特征,指出本岩基段是在太平洋板块俯冲机制下走滑造山作用的结果,岩浆来源于下地壳未经地表地质作用的深变质火山岩的部分熔融,并有地幔衍生岩浆的混合。  相似文献   

17.
滇西北独龙江花岗岩及岩浆作用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滇西北独龙江地区的燕山期花岗岩可划分为6个单元,归并为早,晚2个序列。早期-龙岗不若序列由巴坡,东哨启等2个单元组成,生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为壳幔混源岩浆形成,属火山弧花岗岩,是班公湖-东巧-怒江结合带俯冲消减的产物,晚期-独龙江序列由机独,其期,麻毕当,斯拉罗等4个单元组成,生成于晚白晋世,为壳源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环境。是班公湖-东巧-怒江结合带碰撞造山的物质记录。  相似文献   

18.
湘赣边界北诸广山超单元组合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单元-超单元填图方法,对诸广山北段加里东期花岗岩进行研究,表明桂东序列,左安超单元具有I型花岗岩特点,形成于板块碰撞前环境,汤湖超单元为S型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环境。综合各种地质地球化学因素,推断它们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为陆内二次拆离俯冲,首次拆离中形成桂东序列岩浆,第二次拆离中形成左安超单元岩浆,同时,强烈剂压应力造成两拆离体间壳增厚,从而引起上地物质的部分熔融形成汤湖超单元。  相似文献   

19.
宋秉田 《甘肃地质》2007,16(1):11-16
小草湖超单元是北山地区最晚一期的花岗侵入岩体,从早到晚依次可划分为花岗闪长岩单元,斑状二长花岗岩单元,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单元,含白云母二长花岗岩单元共4个单元。侵入于石炭纪扫子山组和华力西中晚期四顶黑山序列及印支早期马鞍山北超单元中,形成时代为晚三叠纪,属印支晚期花岗质侵入岩体。各单元间为脉动型侵入接触关系。岩石化学成分及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具“S”型花岗岩的特征,形成于板块同碰撞期到碰撞后期的造山环境。  相似文献   

20.
用单元—超单元填图方法,对诸广山北段加里东期花岗岩进行研究,表明桂东序列、左安超单元具有Ⅰ型花岗岩特点,形成于板块碰撞前环境,汤湖超单元为S型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环境。综合各种地质地球化学因素,推断它们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为陆内二次拆离俯冲,首次拆离中形成桂东序列岩浆,第二次拆离中形成左安超单元岩浆,同时,强烈挤压应力造成两拆离体间地壳增厚,从而引起上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形成汤湖超单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