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7种水产病原菌为指示菌,采用菌饼法对分离自南麂岛海域的15个沉积物样品中的78株海洋真菌进行抑菌活性初筛,获得了对至少一种病原指示菌有抑菌活性的菌株19株.采用打孔扩散法对这19株真菌的发酵液进行抑菌活性复筛,共有9个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对一种或者几种病原指示菌有抑制作用,其中菌株NJ0104的次级代谢产物对除灿烂弧菌...  相似文献   

2.
酰化高丝氨酸内酯化合物(acyl-homoserine lactone,AHL)是革兰氏阴性细菌(G-)群体感应的信号分子。本文建立1种从环境微生物中高效地筛选AHL降解菌株的方法。首先利用AHL作为唯一能源对环境微生物进行初筛,再利用顶层琼脂法和报告菌株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ATCC 12472、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A136等进行复筛,共筛选得到21株具有AHL降解活性的菌株。对其中活性最高的菌株A11进行初步的菌种鉴定,通过形态观察、16S ribosomal RNA(16S rDNA)基因分析最终确定为假单胞菌属细菌Pseudomonassp.A11。  相似文献   

3.
海洋细菌抑菌活性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从不同海区的海洋底质,生物样,水样中分离到480株海洋细菌,其中包括150株芽孢细菌和108株粪大肠杆菌,利用纸片法对其抑菌活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17株海洋细菌具有抑菌活性,占总分离菌株的24.4%;一般细菌,芽孢细菌,粪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菌株分别占各供测菌株的17.1%,27.3%,35.2%;抑菌活性菌株的比例与样品来源密切相关,且各类海洋细菌的抗菌谱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海洋放线菌杀虫抗生素的一种快速筛选模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报道了以卤虫为指示动物,采用双层琼扩戎方法构建的一种杀虫微生物筛选模型。该模型具有灵敏度高,快速简便等优点,适合于海洋一物杀虫活性物质的早期大量初筛工作。利用该模型对1240株分离于厦门海区潮间带的放线菌进行了初筛,杀虫阳性率为2.3%,展示了海洋微物生是杀虫活性物质研究和开发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热带太平洋活性微生物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热带太平洋的生物、海水、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到细菌、酵母和霉菌共475株.选择8个指示菌并采用圆形纸片法对分离菌株的发酵液进行抗菌和抗肿瘤活性筛选,获得20个具有抗菌和/或抗肿瘤活性的微生物菌株.细菌、酵母和霉菌活性菌株的筛选得率都比较低,分别为5.4%、2.2%和3.4%,其原因可能与纸片的发酵液的添加量较少和菌株发酵条件的控制有关.同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了活性菌株,除4株未有结果外,其余菌株分归为9个属,其中芽孢杆菌属7株、占活性菌株的35%,盐单胞菌属2株、占10%,其它菌属各1株、占5%.抑菌谱分析表明,大多数活性菌株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抑制作用,而来源于鱼体的菌株抑菌谱较广,对细菌、真菌均有拮抗作用,另外还发现一株酵母(Rhodosporidium toruloides)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作者提出“活性指示(activity index)”参数,对活性菌株的抗菌谱和活性强度进行综合评估,也表明源于鱼体的菌株的活性指示值较高.这4株芽孢杆菌尤其是DY-Y-11A1A菌株,具有潜在的后续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从极端环境微生物中获得抗肿瘤药物先导化合物,作者从采自内蒙古盐湖的沉积物中分离了96株耐盐真菌.采用小鼠乳腺癌细胞株tsFT210和海虾(Artemia salina Leach)筛选抗肿瘤活性微生物,1株耐盐真菌Aspergillus variecolor B-17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活性和海虾致死活性.采用活性跟踪的分离方法,从该菌株的大量发酵产物的石油醚层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3个单体化合物.通过一维、二维超导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方法确定其结构分别为:2-(E-1-庚烯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1)、2-庚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2)、2-(E,E-3,5-庚二烯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3).化合物1、2和3对P388、A549、HL-60和BEL-7402肿瘤细胞表现弱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88,68,66,65 μmol/L,9,99,110,84 μmol/L以及77,147,93,203 μmol/L.  相似文献   

7.
利用过氧化氢耐受性实验对北极海洋沉积物中具有高抗氧化活性的菌株进行初筛,通过其对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的测定进一步验证其抗氧化能力;并对其进行了分子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根据过氧化氢耐受性实验,从145株供测菌株中筛选出25株对过氧化氢具有较强耐受性的抗氧化活性菌株,占总供测菌株的17.2%;其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均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可分别高达84.15%,88.61%和45.77%。基于16SrRNA基因的分子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筛选出的25株活性菌株多样性较高,分别属于细菌域的5个纲,15个属,20个种;其中以γ-Proteobactria纲的菌株数量最多。北极海域的海洋沉积物中存在着丰富的具抗氧化活性的菌株资源,将为了解极地微生物的抗氧胁迫机制及极地来源的新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发打下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海洋动植物共附生放线菌抗真菌活性菌株的生态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分离自台湾海峡厦门海域的鹧鸪菜,海仙人掌等8种海洋动植物共附生放线菌,以4种常见的致病真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弯孢霉(Curvularia sp),镰刀菌(Fusarium sp),木霉(Trichoderma sp)作为抗真菌药物的筛选指示菌,进行了抗真菌活性菌株的生态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供测的149株放线菌,19株具有抗真菌活性,占总供测菌株的12.8%;鹧鸪菜共附生放线菌抗真菌活性菌株比例最高,达40.9%;高抗菌株主要分布于鹧鸪菜,海仙人掌和沙菜上,其中以鹧鸪菜最高,占供测菌株的31.8%。  相似文献   

9.
具抗肿瘤活性的海洋微生物菌株的初步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根  陈瑞川  林昱 《台湾海峡》2002,21(1):18-22
本研究采用MTT法对海洋放线菌、细菌、霉菌及极地和大洋细菌进行细胞毒活性物质的筛选,结果有10%放线菌有一株极地细菌具有细胞毒活性。此外利用DNA修复特性在E.coli343/591和E.coli343/636之间的差异性,对前面筛得的菌侏进行DNA损伤的筛选,结果得到两株活动性菌株。采用荧光染色观察得到3株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菌株,这些具抗肿瘤活性的菌株可供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以海洋来源放线菌无活性野生株HLF-43为出发菌,通过微波诱变结合新霉素抗性筛选,得到新霉素抗性突变株共128株,其中微波诱变新霉素抗性株117株、自发突变抗性株11株。经活性筛选,8株微波诱变新霉素抗性突变株对K562细胞有一定抑制作用,100μg/mL发酵样品对K562细胞的抑制率20%。经对不同微波辐照时间和不同浓度新霉素组合筛选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初步确定对HLF-43的微波辐照诱变最佳时间为120 s。  相似文献   

11.
海洋微藻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初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小鼠乳腺癌细胞株tsFT210的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坏死以及对卤虫的毒性为活性指标,对48种海洋微藻的甲醇提取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以卤虫毒性为活性指标时,9种海洋微藻显示了不同程度的抗肿瘤活性,以tsFT210为筛选模型时,也有9种具有抗肿瘤活性,其中3种为明显的细胞凋亡诱导活性、2种为细胞坏死性活性、1种为G2/M期抑制活性,因此有必要进行开拓海洋微藻药用新资源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寻找新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从白浅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ogriseolus(A2002)中分离得到3个环二肽;利用理化及波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环(丙氨酸-缬氨酸)[cyclo-(Ala-Val),1],环(丙氨酸-脯氨酸)[cyclo-(Pro-Ala),2]和环(脯氨酸-酪氨酸)[cyclo-(Pro-Tyr),3]。  相似文献   

13.
产杀虫活性物质海洋放线菌的筛选和初步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浙江宁波海域的滩涂泥样中分离到54株海洋放线菌,用卤虫液体测定法进行了杀虫活性菌株的筛选,结果显示多株放线菌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菌株XS902,XS904,BL803,BL807对卤虫的ID50高达100以上。同时研究了XS904活性菌株的形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初步鉴定该菌株属于链霉菌属。  相似文献   

14.
海洋来源放线菌H2003发酵产物的粗提物对小鼠乳腺癌细胞tsFT210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活性。为了发现其抗肿瘤活性成分,采用活性跟踪的分离方法,经多次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从菌株H2003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了7个环二肽化合物。经核磁共振光谱、质谱和旋光分析,其结构分别鉴定为cyclo(L-Leu-L-Pro)(1),cyclo(D-Val-L-Pro)(2),cyclo(Gly-L-Leu)(3),cyclo(L-Pro-L-Try)(4),cyclo(Gly-D-Phe)(5),cyclo(Gly-L-Pro)(6)和cyclo(L-Ala-L-Phe)(7)。其中化合物1通过SRB法测试表现出弱的抗肿瘤活性,系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5.
通过建立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筛选模型,对美国圣璜岛海域海绵共附生微生物发酵产物进行活性筛选.其中,α-葡萄糖苷酶活性测试反应体系是在96孔酶标板中进行,在α-葡萄糖苷酶浓度为0.008 U/cm3,pH值为6.8,反应温度为37℃及测定生成物波长为405 nm的基础上,优化筛选模型.结果表明,模型的最佳筛选条件:底物PNPG的浓度为10 mmol/dm3、活性测试反应时间为25min,样品溶剂DMSO含量为2%(V/V).以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作为阳性对照样品,根据优化后的抑制活性筛选模型对212株海绵共附生微生物的粗提物样品进行筛选.结果表明:19株微生物的粗提物抑制率大于50%;其中,抑制活性最高的5株菌株的粗提物,在浓度为0.4、0.6、0.8 mg/cm3时,其抑制活性均在70%以上,远远高于阿卡波糖的最高抑制率58%(1.6 mg/cm3).其中菌株HY936粗提物浓度在0.4 mg/cm3时,仍具有很高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79.3%.通过16SrDNA序列测定与分析,鉴定该菌株为坚强芽孢杆菌(Bacillus firmus).坚强芽孢杆菌代谢产物能显著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这为研制新型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提供了有力的线索,对坚强芽孢杆菌有待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建立和优化了流式细胞术检测虾类血细胞活性氧含量的方法。以2′,7′-二氢二氯荧光黄双乙酸钠(DCFH-DA)为ROS特异探针,以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血细胞为材料,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染料浓度和不同染料孵育时间下血细胞的荧光强度、细胞形态特征和细胞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利用FCM检测虾类血细胞ROS含量的适宜的染料浓度和最佳的孵育时间分别为10μmol/L和30 min。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对虾成虾肠道微生物区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野生健康中国对虾成虾肠道微生物区系进行了研究.从其肠道中分离出47株菌,它们分别属于弧菌属、发光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气单胞菌属、屈挠杆菌属和色杆菌属8个属.其中弧菌属和发光杆菌属在整个肠道中为优势菌属,不动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为次优势菌属,黄杆菌属、气单胞菌属、屈挠杆菌属和色杆菌属为非优势菌属.在对虾的整个肠道中,前肠和中肠的优势菌属为弧菌属,而后肠的优势菌属为发光杆菌属.在弧菌属中溶藻胶弧菌、漂浮弧菌和坎贝氏弧菌为优势菌,哈唯氏弧菌为非优势菌.前肠、中肠和后肠的菌量分别为1.3×105、2.8×105和1.1×104cfu/虾体.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对我国山东半岛几个盐场中的卤虫的十一种同工酶变异进行分析。其中三种同工酶,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以及四唑氧化酶(TO),表现为多态酶,并且存在盐场内和盐场间的相对变异。该项技术将有助于基础科学的研究以及在水产养殖中用来筛选和辨别卤虫的不同品系。  相似文献   

19.
库里亚藻(Coolia)是一类广泛分布且具有生物毒性的海洋底栖甲藻。本研究对近年来在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采集分离的4株库里亚藻, 通过光镜及电镜下的形态学观察, 并结合基于核糖体大亚基(large subunit, LSU)rDNA(D1-D3)和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的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 鉴定该4个株系为热带库里亚藻(Coolia tropicalis)。在卤虫(Artemia salina)生物毒性试验中, 热带库里亚藻不同株系毒素提取液对卤虫幼虫表现出了毒性差异, XS554株系的48h半致死浓度(LC50)为1.42mg·mL -1(约相当于1.1×10 5cells·mL -1), 5XS15株系的LC50为1.92mg·mL -1(约相当于1×10 5cells·mL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