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对《周易》丰卦中“日中见斗”和“日中见沫”两条筮辞的考释,同时对比史籍中的有关记载以及望远镜观测记录,证明这两条筮辞就是中国古代太阳黑子记录的二种表达形式。由此表明,最迟到公元前八百年,中国已经有了关于太阳黑子的明文记载,而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记载。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 徐振韬同志“《周易》丰卦和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一文(载《天文学报》第20卷,第4期,1979年12月),通过对《周易》丰卦“日中见斗”和“日中见沬”两条爻辞的考释,认为这两条爻辞就是中国古代太阳黑子记录的表达形式。由此得出结论,“至迟在公元前八百年,中国已经有了文字明确的太阳黑子记录(或记载),而迄今所知这是世界上最  相似文献   

3.
冬夜看髦头──M45朱晔华编译冬夜星空里,熠熠发亮的昂星团──M45格外引人注目。从古代起,这个独一无二的星团就已闻名中外了。昂星团和古代文明古代的文艺、宗教、农业、历法几乎都涉及到昂星团。在我国,关于它的最早记载是《书经》,在该书《尧典》中有“日中...  相似文献   

4.
太阳活动第23周何时开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阳,古代人们把它视为圣洁的象征,认为它是完美无缺的,因为没有它,地球就不会有生命。它给地球以光明和温暖,就象人们常说的,万物生长靠太阳。然而,太阳有时也肆虐成灾,影响地球。例如,在《续汉书五行志》上就有记载说“黑色大如瓜,在日中,则水淫溢”,就是说...  相似文献   

5.
近读陈遵妫先生著“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3月出版).其中有关盖天说的几个问题,个人看法与陈先生颇有不同,谨提出如下:(一)尚书考灵曜里是否有地球绕日说?陈先生说:“据尚书考灵曜的记载,可以知道当时已经直觉到地球环绕着太阳公转的道理”(简史页159)。  相似文献   

6.
“至和元年五月己丑,客星晨出天关之东南可数寸。”(《续资治通鉴长编》)至和元年五月已丑,也就是1054年7月4日,在那一天“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宋会要》)这是我国古代关于天关客星的记载,根据当时描述可知有23个白天都可以看到这颗突然变亮的天体,之后约有两年的时间依然可以在夜空中看到,直至嘉佑元年三月才慢慢消失。  相似文献   

7.
关于日夜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古代史书和地方志中记载的五次“日夜出”资料进行校订、考证和分析,目的在于探究这个现象的实质。文中从天文、地球物理和大气光学三个方面探讨了在晚上可能出现位置、面积大小、亮度和运动速度等可与太阳相似的现象,然后依据五次日夜出记载的内容加以分析判断,结果得出五次中有三次属于冕状极光,一次是特殊条件下的大陨星,另一次是对日照。  相似文献   

8.
去年年未,美国科学家借助两台空间望远镜的帮助,成功揭开了有关人类有记录以来首颗超新星爆发的一些谜团,那次超新星爆发出现在1800多年前,即中国的东汉时期。这颗超新星就是《后汉书》中记载的中平二年十月出现的“客星”,它爆发后的遗迹称为P.CW86。  相似文献   

9.
天文学报编辑部:云南天文台古代黑子记录整理小组的“我国历代太阳黑子记录的整理和活动周期的探讨”一文(《天文学报》第17卷,2期,1976年,217-227),介绍了我国古代112次黑子记录.其中第2次黑子记录是:  相似文献   

10.
"日中乌"辨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观测资料可认证史载“日中乌”是指太阳黑子,而“阳乌载日”则是日全食时的日冕。二者并非神话,而是写实文字。  相似文献   

11.
《天文爱好者》2012,(3):56-57
天文学在各门自然科学中发展最早。在古代,天文攀萱接是所谓的“带头科学”。在我国大约自有文字以来,就开始有天文现象的记录。奴隶社会,天文学就确定了它的雏形,形成了具有科学形态的天文学。到元朝初期忽必烈时代,我国古代天文学发展达到了高峰,在世界居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2.
伽利略前二千年甘德对木卫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秦朝以前的文献中,木星是记载得最多的一个行星,当时叫做“岁星”。战国时期成书的《左传》和《国语》里有许多利用岁星的位置来记载某一事件发生年代的故事。那时有两位著名的天文学家,一位是石申(或石申夫),一位是甘德。甘德著有《岁星经》和《天文星占》二书,可惜都早已失传,现在只是在唐代瞿县悉达编的《开元占经》(成书于718—726年之间)中保存了一部分内容。最近我们在《开元占经》卷23《岁星占》中发现了一段非常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我国古代记录的极光(公元前207年至公元1517年)和地震(公元前70年至公元1643年)用自相关和频谱分析的方法进行周期分析,得出极光和地震都存在着11年左右(极光:10.54年±0.27年;地震:11.06年±0.40年)的周期以及其他中长周期,前者与古代阳黑子周期相符,并与近代太阳活动周期一致。表明:(1)极光和地震等地球物理现象与太阳活动密切相关;(2)太阳活动(及与其相关的极光等地球物理现象)的11年左右周期并不是“近300年来才有的一种暂时面貌”,而至少是近2000年来就已存在了。  相似文献   

14.
谢懿 《天文爱好者》2009,(12):20-23
木星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岁星”。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为12年,正好与地支相同,因此得名。这一特性使得木星成为了天空中一个巨大的时钟,具有纪年和修订历法的重要意义。此外,中国古代还认为木星与农业之间有着特殊的联系。《淮南子·天文训》中有一段文字讲道(大意):  相似文献   

15.
翻开《辞海》的附录,中国历史年代表从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开始。再往前的历史,一代一代的帝王历历可数,直溯夏朝建立,但是具体年代就不得而知了。这是公元前一世纪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留给我们的记载。更早的年代,他作为皇家史官也搞不清楚了。两千年来,历代史学家耗尽心力,也未能使这一问题有突破性进展。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解决这一难题有了新的转机。现代考古学的创立,使得对古代遗物和古代遗址的研究走上了现代科学的道路。碳14测年方法的发  相似文献   

16.
太阳系的流浪者──彗星星兵彗星是个不同凡响的天体,它拖着一条长长的、很别致的尾巴,因而引起古人的猜疑乃至恐惧。在各个国家的早期天象记录中,都能找到有关彗星的记载。历史的足迹我国西汉时代(公元前1057年)《淮南子·兵略训)}上的一段记载,被认为是历史...  相似文献   

17.
用中国古代的日食观测记载研究地球自转变化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韩延本3月9日日全食的壮观景象,一定还深深地留在许多天文爱好者的记忆中。古人同样也对日食非常感兴趣,因而在古书中留下了许多观测日食的记载,这些记载不仅是人类古代文明和古代天文学发达的象征,对...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天文台”的作用与现代是大不相同的。按古代的观念,上天是地上万物的主宰,天象则是上天向人间显示自己意志的媒介。统治者自称“天子”,认为他是在代替着上天统治臣民,为了向大众表明自己是“天命所系”,就必须“观天象,定吉凶”。  相似文献   

19.
火星是人类可以探索的最近行星。在古希腊。火星被称为战神。由于它鲜红的颜色,有时又被称为“红色行星”。它荧光像火,且亮度常有变化,在天空中运动情况复杂,有时从西向东,有时又从东向西,令人迷惑,所以我国古代称它为“荧惑”.有“荧荧火光,离离乱惑”之意。  相似文献   

20.
玄武与“北方”的不解之缘 二十八宿中的斗、牛、女、虚、危、室、壁对应着北方,称“北方玄武七宿”。玄武是蛇绕龟体的“二合一”,这是古人想象的一种灵物。玄,是黑的意思,代表北方,有学者认为,玄武的本意是“玄冥“,冥即阴,形容北方的阴暗,而武、冥的读音在古代是相同的,后来不知何时写成了“玄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