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汪超培  计岭 《地下水》2011,33(5):115-116
研究了安徽淮北平原含水层的分布特征,根据岩性、含水介质和埋藏条件将区内的含水层划分为松散岩类的孔隙水和岩溶裂隙水,分析了地下水化学成分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变化特征,指出了区内开采地下水引发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2.
应用Spearman和Kendall两种秩相关分析方法,以SPSS为平台,对安徽省淮北平原区域及两个典型城市的不同流动系统孔隙水水位变化趋势进行评价,并与水位动态曲线直观判读结果对比。结果表明:两种秩相关分析方法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与水位动态曲线法相比较,评价尺度统一,理论严密,操作简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昆明盆地浅层孔隙水水位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盆地内地下水水位动态曲线特征及其影响条件,将孔隙水年内变化动态划分为灌溉型、开采型和降雨型等三种类型。在时程演变上,近20年来,除少数开采井点水位下降外,区内大多数富水块段地下水位一般变化不大或略有回升。盆地西部、北部地下水水位表现出一种缓慢抬升的过程。而盆地东部边缘和南部呈贡附近地下水受开采影响,水位呈下降趋势。受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昆明盆地地下水普遍遭受污染,浅层地下水开采强度在降低,同时,农业用水量也在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内孔隙水水位抬升有很大影响。然而90年代以来,昆明地区进入一个相对丰水期,降雨量的增加是盆地内孔隙水水位整体抬升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2016,(5)
潜水蒸发是陆面水量损耗的重要部分,对农作物生长有重要影响。区域潜水蒸发量的计算对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水均衡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安徽省淮北平原151个浅层孔隙水水位监测点及周边分布的8个水面蒸发站点某月监测数据,通过arcgis并插值生成栅格文件。用阿维扬诺夫公式计算淮北平原该月区域潜水蒸发量为1.70E8 m~3;利用Visual Modflow建立淮北平原区域地下水数值模型,计算数值模型区域潜水蒸发量。两者进行比对分析,验证利用arcgis进行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的区域潜水蒸发量这一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下辽河平原地下水多年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凯  卞玉梅  杨静  张懿  赵英 《地质与资源》2009,18(2):140-143
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实际上是含水层中地下水资源量变化的一种反映,地下水水位的升降,直接反映了地下水补给与消耗量的变化.依据多年地下水水位监测数据,总结分析了下辽河平原1996~2005年间孔隙潜水的变化特征及趋势.揭示了孔隙潜水或孔隙承压水在多年升降变化过程中水位动态主要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此外,地下水开采规模、局部开采布局的调整等措施,也是影响其变化特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大同盆地孔隙地下水化学场的分带规律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大同盆地2004年孔隙地下水水化学资料的分析发现,盆地内孔隙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以盆地中部为中心,呈环状分布的特点,且与盆地水动力分区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由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到中部冲湖积平原,地下水依次经历了补给区、径流区和排泄区,相应的主要水化学类型分别为HCO3型、HCO3.SO4型和HCO3.SO4.Cl型。与中深层孔隙水相比,浅层孔隙水由于水位埋深浅,蒸发浓缩强烈,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各组分的含量较高,变化幅度较大,水化学类型也相对复杂。浅层地下水的水质呈好转趋势,深层地下水水质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7.
陈伟 《安徽地质》2011,21(4):299-304
安徽省淮北平原广泛分布着宜于利用的浅层地热能,具有以地下水换热方式开发利用的前景。本文利用层次分析(AHP)法,以MapGIS、Access为平台,评价安徽省淮北平原浅部(评价深度50m)地下水换热系统适宜性。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结合评价区地质环境特点,在评价因素分类、等级划分和评价指数分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评价结果体现了浅部孔隙水系统的基本特点,具有较强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8.
胡娟 《地下水》2012,(4):71-73
对阜康市平原区地下水埋藏与分布条件进行分析。根据近10 a地下水监测井监测数据,从砾质平原区、冲洪积平原中上部、冲洪积平原下部三个区域,结果得出阜康市平原区地下水水位动态年际变化呈逐年下降的变化特征;总结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的原因,分析了由于地下水水位下降引发如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灌区盐碱地面积增大等一系列自然环境问题;针对如何控制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太原市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各地下水系统间关系转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春淼  杜斌 《地下水》2006,28(6):97-100
本文根据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关系.并根据水位资料详细阐明了太原市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岩溶水水位动态特征,指出水位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对地下水位漏斗的形成和演化及人类活动影响下各地下水系统间关系的改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辽河三角洲处于陆地和海洋的结合部,蕴含丰富的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项目通过三年的时间,查明了辽河三角洲地区主要含水层结构:第四系含水层系统(Q)、明化镇组含水层系统(Nm)、馆陶组含水层系统(Ng)。通过设立动态监测网,建立、完善地下水动态监测体系,实现地下水位和水质的实时监测;地下水水位动态: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较为稳定,水位动态变化不大;上新近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地下水,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由于多年连续大量开采,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已形成了2个区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地下水水质动态:第四系上更新统(Q3)浅层水Cl-、SO42-、Na+及矿化度持续升高,高矿化度水分布面积扩大,水化学类型复杂化,氯化物型和钠型水分布面积增大,向周边扩散;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地下水,水质优良,变化不大。针对地下水超采,注重水资源合理配置,适当减少新近系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充分利用地表水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苏州城市规划区Ⅱ承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预防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孔隙承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的关系上存在2种观点。水、土应力平衡理论认为:只要开采承压水,就会引发应力失衡并导致地面沉降;而水、土动态平衡理论则认为:除非开采水压力至水、土应力平衡面以下,否则不会引发地面沉降。苏州城市规划区第Ⅱ承压水开采水位与地面沉降动态观测表明,在-33m处存在一个天然动态水、土应力平衡面。第Ⅱ承压含水层形成后,经上覆堆积物自重压力长期压缩作用,其水压力具较高的压强.这种天然状态下产生的弹性释放储存量可开采利用多少,取决于开采状态下水、土应力平衡时可消耗压力水柱高度中的水头值。因而地面沉降的根本原因是开采水位超过了-33m,突破了天然状态水、土应力平衡面水位。Ⅱ承压含水层在天然状态受上覆堆积物重力产生的高压强弹性释放储存量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确立该地区孔隙Ⅱ承压水开采不产生地面沉降的临界水位(水、土应力平衡面)。这一点对承压水开采条件、可开采资源性质具有重大实际意义。同样可以应用于饱受地面沉降困扰的无锡、常州及周边地区,为地下水开发利用政策由单一的封井停采转为目标水位控制开采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此政策在承压水动力学机制上找到了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2.
李朗  姚炳魁  黄晓燕 《江苏地质》2014,38(2):273-277
通过建立符合该地区承压地下水赋存条件和渗流特征的地下水三维数值模型,并在模型识别、验证的基础上,根据各承压含水层的水位控制要求,调整现有地下水的开采布局,以乡镇为单位,确定出各含水层的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及最优开采布局,并预测2011—2020年底逐年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3.
分析济南幅黄泛平原区浅层孔隙水的补给来源、地下水流场形态变化、地下水排泄途径及水化学多年变化特征,并结合区内浅层地下水开采强度资料综合研究认为,引起济南幅黄泛平原区浅层孔隙水动力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开采量的变化与天然补给源的减少。研究表明,局部水位下降甚至产生超采漏斗主要是由于地下水长期过量开采引起的,并对区域地下水流场形态影响较大,区内已形成地下水分水岭。  相似文献   

14.
依据乾安县2006至2016年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分别选择潜水观测井和承压水观测井进行研究,总结出研究区潜水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为降雨渗入-径流-蒸发型,承压水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为越流-径流型、径流-开采型和开采型。潜水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受气象等自然因素影响明显,承压水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受开采人为因素影响明显。近十年来,研究区地下水位呈现整体下降,特别是在集中开采区,地下水位降幅最大。研究结果可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资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绿洲主要的供水水源,随着绿洲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供水需求,加大了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导致了地质环境生态问题。本文结合实地调查、访问与统测方法,收集相关资料,测定地下水位,分析地下水位动态年内与年际变化特征,认为腰坝绿洲地下水位动态变化主要受人工开采影响,总体趋势表现为持续下降,并在开采期局部地区形成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受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影响,绿洲防护林及周边荒漠植被处于衰退阶段,出现退化或大面积死亡现象。  相似文献   

16.
广西黎塘岩溶塌陷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瑜  雷明堂  蒋小珍 《中国岩溶》2006,25(4):341-346
黎塘是一个构造和岩溶发育的地区,抵抗岩溶地面塌陷的能力较低,在一定的条件触发下较容易产生岩溶地面塌陷。研究表明,岩溶地下水动力条件变化和湿化崩解作用是黎塘塌陷的主要影响和触发因素。本文采用现场实时监测岩溶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黎塘开发岩溶地下水的安全性。监测结果表明, I、II、II I监测区的最大水压变化速度分别为0. 048kPa /s、0. 160kPa /s和0. 007k Pa /s,小于临界变化速度0. 163kPa /s;最大水力坡降分别为0. 717、1. 052和0. 566,小于临界坡降7. 5。但是, I区满足临界水位埋深条件, 而II区和II I区则未满足临界水位埋深条件。因此,在目前的开采条件下, II 区、III区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I区处于不稳定状态。这说明在发生大规模塌陷后,当地政府从2000年起对地下水开发方案的调整是适当的。   相似文献   

17.
Beijing is a city of severe water shortage. The groundwater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water supply. However, the groundwater level has been gradually descending due to extensive pumping in consecutive drought years. How to satisfy the water demand and recover the groundwater level is an urgent work.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outh to 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an opportunity has been provided for restoration of groundwater under over exploitation. On the basis of hydrogeology conditions of the Beijing plain, as well as the high-performance parallel computing platforms, a groundwater flow numeric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And dynamic monitoring data of groundwater levels were used to calibrate the numerical model.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fit well with the measured data in the calibrated model. Therefore, the calibrated model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dynamic change of groundwater levels in the Beijing plain. The results show that several obvious depression cones of groundwater have been formed because of the rapid decline of groundwater levels in the Beijing plain in recent year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outh to 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and due to the restrictions on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the area of cone of depression will be reduced to different degrees, the central water level of depression cone will increase, and some cones of depression around wellhead will disappear. It is a benefit to relieve water shortage and control the development of land subsidence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8.
丰沛平原区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及潜在水源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总结丰沛平原区水文地质条件和特征,对该区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及潜在水源地进行分析,计算了华栖隆起区岩溶水可利用资源量,探讨裂隙岩溶水利用的可行性。研究表明: 丰沛平原区地下水主采层位为中上更新统孔隙含水层和新近系—下更新统孔隙含水层,已形成丰县城关—孙楼—常店和沛县—龙固2个大型超采漏斗区,总面积超过750 km2,引发了大面积地面沉降; 华栖隆起区为裂隙岩溶水的富水地段,总可采资源量为667.51万m3/a,可作为潜在水源地进一步开展地下水勘查评价工作; 裂隙岩溶水过量开采可能引发地面沉降、岩溶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后期应对裂隙岩溶水开采情况进行长期监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华栖隆起区岩溶水距离城区近,水量大,水质好,开发难度小,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9.
江苏苏锡常地区地下水开采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近年来,江苏苏锡常地区地表水由于遭受严重污染,致使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又由于缺乏正确认识和科学管理,造成该地区地下水资源长期超采,从而引发了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本文从可持续发展观点出发,为使地下水资源合理开采和保护同步发展,有针对性地探讨了该地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