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杨文雄  陈军  易丁 《贵州气象》2013,37(1):26-28
根据玉屏国家一般气象站1961年1月—2010年12月雷暴观测记录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年雷暴日数进行线性模拟,结合5 a滑动平均和累计距平方法,分析玉屏县50 a来年雷暴日数的年、月、日变化特征。得出了如下结论:玉屏县近50 a来年雷暴日数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历年平均雷暴日数47 d,每10 a平均减少2 d;1985年为年雷暴日数出现转折的年份,但突变分析不显著。雷暴天气在全年均有发生,呈双峰型分布,最大峰值出现在7-8月,平均8.5 d和8.6 d,次大峰值出现在4月,平均7.6 d;夏季是雷暴天气多发季节,雷暴日数占全年的47%,春季是雷暴天气次多发季节,占雷暴日数38%,秋、冬季雷暴天气占8%和7%。一日中雷暴出现的高峰时段12-18 h,以14-16 h出现概率为最大,占26%。雷暴初日有提早趋势,终日有推迟趋势。  相似文献   

2.
蕉岭县近45年的雷暴气候基本特征和防御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蕉岭站1965~2009年的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分析、小波分析、突变检验等方法,得出蕉岭县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蕉岭县年平均雷暴日达64.3d;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大,总体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6196d/年;全年各月均可能发生雷暴,但主要集中在4到9月,约占全年近9成;初终雷平均日期为2月28日和10月6日,80%保证率下初雷出现在2月6日~3月20日,终雷出现在9月21日~11月14日;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存在15到18年的振荡周期;通过突变检验,发现蕉岭县全年雷暴日数在1985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  相似文献   

3.
根据1961—2013年新丰县雷暴日数资料,使用趋势系数、气候倾向率和M-K突变检验方法,分析新丰县雷暴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新丰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75.1 d,属多雷区,雷暴主要出现在4—9月(汛期),平均67.5 d,占全年89.6%;年雷暴日数呈显著减少的趋势,每年减少0.299 1 d,在1976年发生了减少性突变;雷暴初日80%保证率下出现在3月20日,雷暴终日80%保证率下出现在11月14日;雷暴持续期平均234.4 d,呈缩短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百色国家基本气象站人工天气观测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及分析,结合闪电定位仪所测得的雷暴强度资料,总结百色城区雷暴气候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百色城区属于多雷区,平均年雷暴日数为72.9d。近51a来百色城区年际间的雷暴日变化差异较大,年平均雷暴日数在波动中减少,虽然90年代以后雷暴活动有所回升,但总的来说呈下降趋势,下降趋势约0.41d/a。全年雷暴活动主要分布在4-9月,雷暴日占全年总数的89.6%。雷暴强度近几年呈逐渐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5.
根据珠海市1978—2007年雷暴监测资料和广东省1999—2006年闪电定位资料,采用了数理统计、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珠海市雷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来珠海雷暴日数呈波动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3.08 d,全年各月均可能发生雷暴,主要集中在4—9月,约占全年的90%以上,83%的雷暴发生在白天,以13:00—15:00最活跃,约占总雷暴日数的28.9%,雷暴日数存在13~19年的震荡周期,地闪主要分布在珠海的西北-西-西南部、东北部,高空槽和副热带高压形势下,雷暴天气出现最多。  相似文献   

6.
黄飞  黄学忠  黄开刚 《贵州气象》2013,37(Z1):22-26
利用广西百色市12个气象观测站1965—2009年的雷暴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小波分析和保证率等方法,分析了近45 a雷暴的时空分布规律、气候变化趋势、周期性特征和不同保证率下初终期分布。结果表明:①百色市各地年平均雷暴日数在62 d以上,属于雷暴多发区;雷暴空间分布趋势为自西北部向东南部递减。②雷暴日的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 a雷暴日数减少6 d左右。③雷暴日月分布具有单峰型特点,4—9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88.9%。④80%保证率下雷暴初日出现在3月上旬至3月下旬,80%保证率下雷暴终日出现在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⑤小波分析结果表明,百色雷暴的年际变化普遍存在着3~4 a短周期和准8~12 a的长周期,由此推测未来几年百色可能处于少雷期。  相似文献   

7.
利用1969-2013年贺州市4个地面观测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对贺州市雷暴日数的变化特征和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贺州市属于多雷区,近45年来,平均雷暴日数为72.7天;年际变化较大,呈下降趋势,年平均雷暴日数平均10年减少5.4天;各月雷电活动具有明显的季、月变化特征,主要呈“单峰”分布,雷暴日数1-8月逐渐增多,6-8月为全年雷暴高峰月,8-12月逐渐减少;初终雷暴日及初终间日数各地差异大;雷暴日数地域分布南部多于北部,盆地地形较易发生雷暴.  相似文献   

8.
依安县近56 a雷暴日数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依安县国家一般气象站近56 a(1958-2013年)雷暴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分析了雷暴年日数、月平均日数、日变化特征、初终日。结果表明:依安县年平均雷暴日为23.5 d,年雷暴日数最多37 d(1962年),最少9 d(1976年),近56 a雷暴日数整体呈增加趋势。雷暴主要集中出现在5-9月,雷暴开始于4月上旬结束于10月中旬,10月下旬至次年3月未出现过雷暴。雷暴日数自5月逐渐增多,7月达到顶峰,9月逐渐减少。一日中,午后至傍晚雷暴出现次数明显增多,15-16时为一天中雷暴发生频率最高时次。初雷日最早出现4月7日(1985年),终雷日最晚出现在10月15日(1994年)。  相似文献   

9.
对泸溪县1959年~2011年53年的逐日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泸溪县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表明:泸溪县属于多雷区,平均雷暴日数为47.5d;年雷暴日数线性变化呈明显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4.6d/10a;全年4个季度均有雷暴活动发生,发生的频率以夏、春两季最高;一年中雷暴活跃期出现在3~9月,活跃期平均雷暴日数占全年的85.1%;雷暴初日和终日都呈缓慢提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利用廊坊市9个气象站1964—2011年的雷暴日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线性趋势拟合和小波分析,研究了廊坊市近48 a来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周期性特征,并结合信息扩散法,进行了不同雷暴日数下的概率区划.结果表明:廊坊市雷暴日的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年均雷暴日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约每10 a减少2 d;廊坊市雷暴月、季变化呈明显的单峰型,雷暴主要发生在4—10月,其中夏季(6—8月)占全年的74.5%;中北部的雷暴日数明显多于南部地区;10a及以上周期在绝大部分地区具有全域性,而短周期3~5 a大多表现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随着雷暴日数的增大,雷暴发生高概率区逐渐北移,当雷暴日数异常偏大(>40 d)时,中部的部分地区也处于雷暴发生高概率区.  相似文献   

11.
利用肇庆市高要区1966—2015年的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最小二乘法、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高要区近50年的雷暴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高要年平均雷暴日数为78.1 d;年雷暴日数差异大,最多为109 d(1975年),最少为53 d(1990年);雷暴1—12月均可能出现,集中出现在3—9月;雷暴日数4季分布不均,且冬夏半年雷暴日数分布差异非常明显。雷暴日数分布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夏半年冬半年;50年来雷暴日数有减少的趋势,高要的气候倾向率为-0.46 d/年。雷暴的初日、终日之间的日数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大致每10年减少5.7 d;雷暴出现历年平均初日为3月2日,平均终日为10月12日;平均初-终日数为224.7 d。  相似文献   

12.
晋中市雷暴天气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晋中市近40 a雷暴天气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年雷暴日数的变化特征及其时空分布情况,表明了晋中市雷暴日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下跌趋势不大,在过去的40 a中大约减少年平均雷暴日数1 d;一年中雷暴的活动期在5月~9月,活跃期6月~8月的平均雷暴日数占全年的76.1%。年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西部平川地区明显少于东部山地区域。  相似文献   

13.
利用化州1959年以来的雷暴资料与ENSO资料,分析化州雷暴时间分布特征以及ENSO事件对化州雷暴的异常活动产生的影响。分析表明,化州年平均雷暴日数为91.4 d,属强雷区,雷暴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且在1988年存在突变;雷暴初日呈推迟趋势,雷暴终日呈提前趋势。年际变化存在准2年和6年较短周期和15年左右的长周期振荡。化州全年各月均有可能出现雷暴,雷暴天气92.5%集中在汛期,峰值为6月和8月。多雷暴年66.7%出现在ENSO事件影响年,少雷暴年大部分出现在非ENSO事件影响年。厄尔尼诺影响年雷暴个数略多,峰值为6月,雷暴持续期偏长;拉尼娜影响年峰值为8月,雷暴持续期偏短。  相似文献   

14.
根据湖南省74个地面气象站1961-2010年的雷暴日资料,利用数理统计、小波分析及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近50年雷暴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湖南省雷暴日数空间分布特征为南部多、北部少,最大值出现在南部山地(65.38 d/a),最小值出现在北部平原(21.92 d/a),月平均雷暴日呈单峰值分布,3-9月为雷暴高发期;2)湖南省年平均雷暴日数存在8、16、24和30 a的周期变化规律,其中8 a周期振荡最显著;3)多雷期和少雷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的位置以及青藏高原短波槽的位置和强弱上.  相似文献   

15.
根据平远县气象观测站1961-2011年的雷暴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滑动平均、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了平远县近51年雷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平远县年平均雷暴日65.1 d,年际变化大,总体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97 5d/年;全年各月均可能发生雷暴,主要集中在4-9月,约占了全年的90%;87%的雷暴发生在白天,以13:00-19:00时最活跃,约占了总雷暴数的70%;平远雷暴在1985年前后发生了减少性突变;统计中出现3次异常年份和12次严重事件年份,偏多年份基本出现在突变前,而偏少年份均出现在突变后;雷暴初、终日均有提前的趋势,而持续期呈缩短趋势.  相似文献   

16.
深圳市雷暴天气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深圳市1953~2005年逐日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线性分析、突变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得出了深圳市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深圳市属于雷暴多发区,53a平均雷暴日数为68.2d;年雷暴日数年际变化辐度大,最多年为103d,而最少年仅为47d,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1倍多;初雷一般出现在3月上旬,终雷一般出现在10月中旬,而且初雷的发生,有越来越早的趋势,终雷结束时间有越来越晚的趋势;全年各月均有出现雷暴的可能,但雷暴的出现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集中出现在夏季,冬季雷暴出现的概率非常低,且53a来雷暴的发生有逐渐减少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8d/10a。另外深圳市雷暴的年际变化存在着准3a较短周期和11a、19a左右的长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17.
利用宜昌市9个气象观测站1965-2009年逐日雷暴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线性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法等方法对宜昌市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宜昌市雷暴日数分布特点是西南山区、丘陵多,东部平原少,年平均雷暴日数在29~43 d;近45 a宜昌市雷暴日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远安、五峰和宜都下降趋势最为显著;雷暴日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4-9月为雷暴天气多发期,月平均雷暴日呈单峰型,7月达到最高值9.6d;突变检验显示雷暴日数在1984年前后发生了气候突变;平均初雷日有推迟的趋势,平均终雷日有提前的趋势,雷暴活动期呈缩短趋势.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广宁县1960~2009年50年的雷暴资料,用数理统计、突变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了广宁县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广宁县为雷暴多发区,50年平均雷暴日数为89.14 d,最多124d,最少60 d。年雷暴日数年际变化较大,总体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63 5 d/年。全年各月均可出现雷暴,4~9月最多;11、12、1月最少。日间任何时次都会出现雷暴,13:00~20:00为高峰期,01:00~03:00和07:00~09:00为低发期。初雷平均日期是2月15日;终雷平均日期是10月20日,平均雷暴持续期238 d。通过突变检验,发现广宁县年雷暴日数在1985年发生了由多变少的突变。  相似文献   

19.
近50年普宁市雷暴日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黄卫  吴志川 《广东气象》2011,33(1):35-36
通过对普宁市1959~2008年近50年的雷暴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了普宁市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普宁市属于雷暴多发区,年际分布不均,近50年平均雷暴日数为64.4d;年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幅度大,最多年为97d,而最少年仅为33d。近50年普宁雷暴日呈显著减少趋势,减少率为0.349d/年(每10年3.49d)。每年的4~9月份是雷暴高发期,约占全年的92.5%。雷暴初日平均在3月13日左右,95%保证率下出现在2月1日;雷暴终日平均在10月13日,95%保证率下出现在12月23日;年平均雷暴持续期为216.4d。  相似文献   

20.
1951-2010年大连市雷暴气候统计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2010年大连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Mann-Kendall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大连市雷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60 a年大连市年平均雷暴日较多,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较大,年雷暴日呈增加趋势,每10 a雷暴日增加0.5 d。初雷日明显提前,终雷日明显推迟。雷暴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集中出现在5-9月,而6-8月占近6成;夏季多于秋季,冬季最少。逐月平均雷暴分布与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呈同相单峰形,7月雷暴出现高峰值,10月雷暴锐减。雷暴出现频率以02-06时为最高,16-20时为最低。雷暴日数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存在不显著的2-4 a和14-16 a振荡周期,并且在1972年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