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丽江7.0级地震前地震分形异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石绍先  邓志辉 《地震研究》1997,20(1):132-137
本提供了丽江7.0级地震前滇西北地震活动空间容量维、关联维、信息熵十分显的异常图像;这些异常是在大震孕震区形成、应变释放加速阶段之后出现的,恰好揭示了源区、近源区大释放前的非线性变化过程。这与1965年以来云南及邻区8组大震前地震分形研究的结论完全一致;进一步说明地震活动分形异常对地震孕育的短临阶段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石绍先  邓志辉 《地震》1997,17(3):277-282
该文提供1996年2月丽江7.0级大震前滇西北地震活动空间容量维、关联维、信息熵十分显著的异常图像;这些异常是在大震孕震区形成,应变释放加速阶段之后出现的,恰好揭示了源区、近源区大释放前的非线性变化过程。这与1965年以来云南及邻区8组大震前地震分形研究的结论完全一致;进一步说明地震活动分形异常对地震孕育阶段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水致地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30余年来世界上一些Ms≥6级水库地震的发震特点分析和涝旱剧变与中国Ms≥7级大震的相关研究,以及1992年美国洛杉矶7.5级地震的水—震过程介绍,充分证实了在地壳岩石长期缓慢运动的基础上,地表水和地下水短期内的大面积大幅度涨落,很可能是孕震区应变非线性增长并驱使孕震体进入不稳定状态乃至失稳的重要原因。同时表明,水致地震关系可能普遍存在于全球各地。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研究了则木河断裂带的地震垄岗地貌,并命名为构造堤。通过对构造堤的成生机制、组合形式、分布规律及其与地震关系的研究,提出构造堤是断裂粘滑运动、大震震中区的特征性产物。它不仅可以作为判定断层活动性质、活动方式和古地震极震区的标志,还可以利用它定性地估算大震复发周期。通过初步研究,作者认为,则木河断裂以粘滑破裂为主,大震复发周期北段较短,而南段较长。  相似文献   

5.
海城地震序列的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1975年2月4日发生的海城7.3级地震的震前地震活动背景、地震序列和空间分布上的特征进行了研究。 在海城地震的极震区附近,平时很少有地震活动。但自2月1日开始,距震中20公里的营口市石硼峪地震台连续记录到527次前震。这些前震的震中位置很集中,其P波初动符号比饺一致,在时间分布上出现了密集-平静-大震的现象。大震以后的余震很多。 主震极震区的长轴方向与余震分布区的长轴方向和主震震源机制的A节面相一致。由此推测,主震的错动面为北西西走向,可能是高倾角的左旋平移断层的滑动结果。 文中还对临震预报的方法进行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6.
平原  杨明 《地震研究》1993,16(4):379-383
本文采用信息熵方法,视地震系统为开放系统,将震源区内的各种地震前兆作为信源,求取地震孕震过程的熵值变化。通过对“滇西九○年地震短临预报指标评选及方案“中优选出的11项前兆指标的信息熵分析,表明在中强震前明显出现监视区地震短临预报的一种综合方法。  相似文献   

7.
地震观测数据是地震预测的基础性数据,利用完整的地震目录掌握大震前后地震序列的频度等分布特征,对准确识别前震序列类型,及地震短临预报有重大意义。本文介绍了1975年营口海城地震以来海城老震区地震目录的补充修正工作,并对该地区的地震活动规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刘翔 《高原地震》2000,12(4):12-18
把研究区划分为孕震区和外围区 ,按层次分析地震前兆异常动态演变的方法 ,分析研究 2 0 0 0年 1月 1 5日云南省姚安 6 5级地震前 ,震源区及其周围中等地震活动空间分布、小震群活动、地震危险度D及地下流体、地磁、地电、地形变等前兆手段异常变化 ,得出了姚安 6 5级地震孕育过程前兆异常动态演变特征。其主要特征为 :1 .孕震区地震活动演变方式为活动增强 -异常平静 -发震 ;2 .孕震区外围附近地区地震活动表现为平静 -活动增强 ,当地震孕育进入中期阶段 ,地震活动形成地震密集区 ;3.地震孕育发展中短期阶段 ,地下流体、地磁、地电、地形变等多项前兆手段出现同步异常变化 ,至短临阶段 ,这些异常大多出现转折或恢复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P、S最大振幅比资料测定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参数的方法,测定了澜沧—耿马地震前后震区182个中、小震的震源机制参数。并将这些结果结合大震及强余震震源机制P波初动解,对大震前后震区应力场方向的时空调整变化,以及序列的震源错动性质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近期中强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于大震前各种地震活动图象的变化特征,人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中等强度地震前小震活动图象的变化研究和总结较少。作者根据《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以后简称“指南”)中,有关孕震空区和地震活动条带的判定方法,研究了1980年  相似文献   

11.
震群活动和地震预报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震群和大地震的关系、用前兆震群预报未来地震的发生,是世界范围内比较活跃的课题之一。文章例举了震群的一些指标以说明前兆性震群的预报意义,并从大范围的众多震群活动阐述大震前震群活动的一些特征。根据震群的分布可确定未来大震的发生地点,并解释不同类型震群的力学成因。  相似文献   

12.
三峡重点监视区构造地震与矿震时频谱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三峡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化波形资料,利用谱图时频分析方法,研究了三峡地区构造地震和矿震波谱的时频特征,发现二者的时频谱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1)构造地震波主频高于矿震;2)构造地震波的频率成分比矿震丰富,能量密度频谱随频率轴展布较宽,前者带宽是后者的4倍;3)矿震能量强度的峰值在整个波列中出现的时间较构造地震早,且能量衰减较快  相似文献   

13.
由于缺乏对地震孕育和发生机理的认识,地震前兆异常判别受到人们的认识水平、周围环境甚至心理因素的影响,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以致在地震预报中出现诸多的怪异现象:地震前兆多是事后总结出来的;绝大多数异常之后没有地震发生;多数地震之前测不到前兆异常;前兆测值对近处地震无反应,但其异常与远处地震对应较好;前兆异常缺乏重现性;异常数量与台站多寡、震情紧张程度密切相关,等等。这些都说明,在地震科学的研究中,我们仍应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再逐步地实现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4.
刘萍  曲延军  向元 《内陆地震》2019,(2):113-120
运用RBF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结合中国震例,通过对1976年以来新疆天山地震带MS≥4.7地震前异常参数研究分析,筛选出15个地震异常指标使其作为RBF神经网络的输入样本,经过31组样本集的训练和5组检验样本的检验,建立了基于RBF神经网络地震震级预测模型,通过对实际震例的检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5.
HUI Chun  PAN Hua  XU Jing 《地震地质》2018,40(4):861-871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etermine the factors and causes that affect the recurrence of major earthquak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nfluence of strong earthquake on the recurrence of major earthquakes according to elastic rebound theory, and then proposes to calculate the impact time Δt respectively from the effect of strong earthquakes on the same and surrounding faults on the major earthquake recurrence by using seismic moment release rate method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In this paper, we studied the change amount of major earthquake recurrence by taking four earthquakes with magnitude greater than 6.5 occurring at different fracture sections of the Xianshuhe fault zone as an example, they occurred on Daofu, Changcu, Zhuwo Fault, respectively. We used seismic moment rate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impact time Δt of strong earthquake on the recurrence of major earthquakes on the Daofu-Qianning Fault. We further discussed the effect of the Coulomb stress change due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aults on the recurrence of subsequent major earthquakes. The co-seismic and post-seismic Coulomb stress changes caused by strong earthquake on the surrounding faults on the Ganzi-Luhuo Fault are calculated. With the fault interaction consider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aults in the middle-north section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to change the recurrence of large earthquakes is retested and evalu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wo strong earthquakes occurring along Xianshuihe Fault in 1904(M=7.0) and 1981(M=6.9) resulted in a delay of 80 years and 45 years of major earthquake recurrence on the Daofu-Qianning Fault respectively, and the M7.3 earthquake in 1923 and the M6.8 earthquake in 1967 resulted in an advance of 35 years of major earthquake recurrence on the Ganzi-Luhuo Fault.  相似文献   

16.
唐山地震的孕育与强震的增震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山地震的孕震构造是唐山菱形块体,在NEE向的区域应力场的作用下,最大剪应力集中在它的对角线上,正好与唐山断裂带相一致,因此成了唐山地震大破裂的始发点.唐山地震前兆演化过程中,有两个显著特点:在空间上有“震中→外围→震中+外围”的转移过程;在时间上有明显的阶段性,前兆异常频次的每一次加速都发生在外围强震发生之后,本文用强震的增、减震理论,推测外围强震的发生对唐山地震的孕育有强化作用,在一个大的区域,强地震的增、减震效应可以形成多个高应力集中区,这些高应力集中区多数都是未来发生强震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
区域应力场在一定时期内是比较稳定的。尽管大陆地壳存在着不均匀性,存在着断裂带和破碎区,但在稳定的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很难由地震活动显示出局部介质强弱区的差异。但是,在一次大地震发生之后,它的能量就会向邻近地区传递,在这种附加力源的作用下,周围不同地区就会显示出地震活动的差异。在介质强度低、岩石较破碎的地区就会发生较多的中、小地震,而在介质强度高、岩石较完整的地区就不容易发生中、小地震,这样就可能形成地震空区或空段。根据这些地震空区或空段我们可以初步确定未来大震的危险区。地震危险区确定之后,我们还可以利用附近再次发生的中、强地震对空区或空段进行检验,以检查地震空区或空段存在的真实性,提高可信程度。本文总结了1966年邢台地震之后中国发生的几次大地震资料,结果表明,用上述方法确定地震危险区比较客观,可靠性较强。  相似文献   

18.
我国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地震应急信息系统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了我国地震应急快速响应信息系统建设的有关内容,包括系统的目标、总体框架、内容和工作流程。该系统以全国地震计算机网络系统为支撑环境,以GIS软件为应用开发平台,可以实现对破坏性地震的短临预测信息跟踪与处理,对大震速报信息进行快速响应,并可进行灾害损失快速评估、震后地震活动趋势判断、防震减灾应急对策信息服务、应急指挥综合信息显示等。该系统作为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9.
小震频度异常新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小震增强现象在多数中强地震前存在,但是这种周期性的小震活动强弱交替轮回过程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利用小震活动的增强对未来中强地震的预测比较困难。本文尝试根据小震活动空间格局是否改变来统计小震频度,并通过此方法研究了2003年内蒙巴林左旗MS5.9级地震和2004年内蒙东乌珠MS5.9级地震。结果表明:利用新方法统计小震的频度更能突出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能够有效的提取中强地震前的中短期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20.
溧阳-介休-五原北西地震带强震的破裂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溧阳——介休——五原北西向地震条带,是唐山地震后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带。通过研究发生在这条带上强震的震源机制,破裂过程,震源参数及迁移特点,发现这条带上的较强地震具有以下特点: 1.ML5.0级地震的破裂面走向均为北西向,与条带的总体走向基本一致。反映这些地震具有沿破裂面方向迁移的特点。 2.强震是从中间向北西及南东两个条带的延伸方向交替扩展迁移的,并且强度有逐个增大的趋势。而1980年3月9日在条带上平遥地区发生ML=5.7级地震后,再不具备上述迁移,震级增大的特点。 3.截止现在,均以中强震释放能量。其中多数的主压应力P轴与华北地区统一的主压应力方位基本一致,但仍有几个强震与华北地区总体走向明显不同,说明局部条件的影响在这个带上有时可以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