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龙胆祛湿汤加减联合海棠丁香凝胶治疗亚急性湿疹(湿热蕴肤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亚急性湿疹(湿热蕴肤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与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龙胆祛湿汤加减联合海棠丁香凝胶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22%,对照组为82.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胆祛湿汤加减联合海棠丁香凝胶治疗亚急性湿疹(湿热蕴肤型)的临床疗效优于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刘甜 《应用海洋学学报》2018,34(11):124-125
目的:评价IL-17与银屑病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BM、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中IL-17与银屑病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由2名评价者共同对所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研究,包括银屑病患者520例,正常对照35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进行期患者血清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SMD合并=4.68,95%CI(3.22,6.13),P<0.00001];静止期患者血清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SMD合并=2.63,95%CI(1.78,3.48),P<0.00001]。结论:本研究表明IL-17与银屑病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蕴脾型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湿热蕴脾型胃溃疡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健脾祛湿粥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对照组为8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症状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溃疡愈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安全有效,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犀地凉血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 例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9 例(脱落3 例)予以内服犀地凉血方治疗,对照组58 例(脱落4 例)予以消银颗粒冲服,2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2组综合疗效、皮损面积和严重性指数(PAS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9.83%(53/59),高于对照组的75.87%(4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PAS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犀地凉血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揿针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90 例KO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 例。治疗组采用揿针干预,对照组采用美洛昔康片干预,2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及IL-6、TNF-α的变化与治疗后的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6%(39/45),对照组为71.1%(32/45),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及血清IL-6、TNF-α水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治疗4、8周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揿针疗法对KOA患者疗效肯定,可缓解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青风藤联合黑顺片对大鼠胶原型关节炎(CIA)的疗效。方法:将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青风藤联合黑顺片组,每组10只。对除空白组外的其余组大鼠进行生II型胶原诱导的CIA模型制备,初次免疫7d后再次免疫时各组开始灌胃给药,空白组和模型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2ml/只),阳性对照组予吲哚美辛(1.0g/kg),青风藤联合黑顺片组予青风藤+黑顺片(1.08g/kg+1.35g/kg)。观察大鼠一般情况,测取足肿胀度,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17、IL-23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大鼠体质量增长快,足肿胀程度减轻,IL-17、IL-23含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风藤联合黑顺片对大鼠CIA模型具有治疗作用,其疗效可能是通过降低IL-17和IL-23含量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艾灸对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家兔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IL)-10、IL-17及骨桥蛋白(OPN)表达的影响,并探索艾灸治疗RA的抗炎机制。方法:选取日本大耳白兔30只,将其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各10只,采用福氏完全佐剂法制备实验性RA模型。在造模后第7天,治疗组采用悬灸肾俞、足三里穴疗法,每穴各灸5壮, 1次/d,以6d为1个疗程,共干预3个疗程。检测各组血清中IL-10、IL-17及OPN的含量。结果:IL-10、IL-17、OPN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艾灸治疗对实验性RA家兔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可有效降低血清IL-17及OPN含量,上调IL-10的表达,其抗炎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OPN的表达,进而调节Th17/Treg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刺下关穴对过敏性鼻炎(AR)大鼠血清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组和针灸组,建立AR大鼠模型,对针灸组大鼠采用针刺下关穴进行治疗,阳性组大鼠予丙酸氟替卡松喷鼻治疗,均每天1次,共治疗7d。对大鼠过敏症状进行评分;心脏取血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IL-6及TNF-α的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针灸组过敏症状评分明显降低(P<0.01),血清IL-6水平及TNF-α的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针灸组与阳性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下关穴能有效治疗过敏性鼻炎,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IL-6和TNF-α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介绍蒋士生教授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经验。蒋教授认为脾胃虚弱、湿热蕴肠为UC的主要病机,治疗上主张活动期“标本同治”,缓解期“扶正固体”,以健脾益气为主,辅以理气、解毒、止血之品。其拟定的芪连结肠宁攻补兼施,可益气健脾、清热祛湿,在治疗UC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清营汤配方颗粒联合阿维A胶囊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阿维A胶囊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营汤配方颗粒治疗。观察2组综合疗效及治疗前后皮损面积与严重指数(PASI)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67%,对照组为78.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PASI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营汤配方颗粒联合阿维A胶囊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干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Ⅰ期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有效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 例脑卒中后SHS Ⅰ期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普通针刺加干针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Fugl-Meyer 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表(FMA)评分,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结果:2组治疗后VAS评分降低,ADL、FMA评分升高,血清TNF-α、IL-6水平下降(P<0.05或P<0.01),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普通针刺及干针疗法对Ⅰ期脑卒中后SHS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缓解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而干针的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当归拈痛汤加减联合三黄膏外敷治疗湿热阻络型膝关节急性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湿热阻络型膝关节急性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1例予当归拈痛汤加减联合三黄膏外敷治疗,对照组31例单予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55%(29/31),对照组为77.42%(24/31),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Lysholm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归拈痛汤加减联合三黄膏外敷治疗湿热阻络型膝关节急性滑膜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健脾解毒活血汤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HAG)脾胃湿热证模型小鼠血清白介素-1β(IL-1β)、胃泌素(GAS)及胃内组织Hp感染数的影响,为研制新型抗Hp感染的中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40只SPF级昆明小鼠为实验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组,每组各10只。采用Hp菌液灌胃以建立HAG脾胃湿热证小鼠模型,西药组予以奥美拉唑钠肠溶胶囊灌胃,中药组予以健脾解毒活血汤灌胃,均连续给药14d。观察比较各组小鼠血清IL-1β、GAS与胃内组织Hp感染情况。结果:模型组小鼠血清IL-1β、GAS的含量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血清IL-1β显著降低(P<0.05,P<0.01),GAS水平2组无明显差异。模型组小鼠胃组织Hp感染数较空白组明显增加(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胃组织Hp感染数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健脾解毒活血汤对HAG脾胃湿热证模型小鼠血清IL-1β及Hp感染数有明显改善作用,但对GAS影响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治疗脾胃湿热型HAG。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芪连结肠宁治疗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蕴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0 例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蕴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并配合饮食指导和心理健康宣教,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芪连结肠宁汤治疗。治疗8周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溃疡性结肠炎改良梅奥(Mayo)积分,检测粪便钙卫蛋白(FC)浓度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治疗组为 93.33%(28/30),对照组为83.33%(25/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Mayo积分、粪便FC浓度及血清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芪连结肠宁可有效改善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蕴证的临床症状,控制疾病活动性,降低粪便FC浓度及血清IL-6、TNF-α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介绍孙新宇教授治疗糖尿病前期(IGR)经验。孙教授认为,IGR多因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不畅、久坐少动导致肝郁不舒,脾失健运所致。孙教授提出运用扶脾理肝法治疗IGR,将IGR分为脾虚湿盛、湿热蕴脾、肝郁气滞三型,采用健脾祛湿、清热化湿、疏肝理气法治疗,整个治疗过程加少许活血药,使全身气血津液生化、输布正常,阴阳平衡。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自拟健脾益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70 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健脾益胃汤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综合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胃痛、胃胀、纳差、嗳气、大便不畅)评分、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29%(33/35),高于对照组的77.14%(27/3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中医各项证候评分及血清炎性因子各项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治疗组为5.71%(2/35),对照组为11.43%(4/3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健脾益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颇佳,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炎症反应,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健脾柔肝息风汤对抽动障碍模型大鼠运动性抽动的调节机制,为临床治疗抽动障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氟哌啶醇组,健脾柔肝息风汤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连续7 d腹腔注射亚氨基二丙腈(IDPN)造模,造模成功后连续灌胃6周,灌胃后第1、3、6周分别观察大鼠的行为学改变,采用RT-PCR法检测大鼠脑组织DRD1 mRNA、DRD2 mRNA含量。结果:灌胃6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健脾柔肝息风汤中、高剂量组及氟哌啶醇组在运动行为评分、刻板行为评分及DRD1 mRNA含量方面均有所下降(P<0.05);而健脾柔肝息风汤低、中、高剂量组及氟哌啶醇组在DRD2 mRNA含量方面有所下降(P<0.05)。结论:健脾柔肝息风汤可通过降低TD模型大鼠脑组织多巴胺DRD1 mRNA、DRD2 mRNA的含量,而改善TD模型大鼠运动性抽动行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止痛健骨方治疗痰瘀痹阻型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痰瘀痹阻型KOA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止痛健骨方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的综合疗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11%(41/45),高于对照组的82.22%(3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血清TNF-α水平、血清IL-6水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止痛健骨方联合常规西药、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痰瘀痹阻型KOA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疼痛,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并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董氏奇穴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白细胞介素-33/特异性受体肿瘤发生抑制蛋白2(IL-33/ST2)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82 例AR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 例。对照组采用口服氯雷他定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董氏奇穴治疗,每天1次,疗程均为28 d。观察2组治疗前后鼻症状总分(TNSS)、鼻伴随症状总分(TNNSS)、生活质量量表(RQLQ)评分、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IL-33、ST2、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血球分析仪检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水平。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80%(36/41),对照组为78.05%(32/4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TNSS、TNNSS、RQLQ、VAS评分及IL-33、ST2、IgE、EOS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除TNNSS评分外,治疗后其余指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董氏奇穴能明显减轻AR患者鼻痒、喷嚏、流涕、鼻塞等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IL-33/ST2通路、降低EOS计数及IgE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增色汤联合祛白灵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白癜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增色汤联合外用祛白灵治疗,对照组口服精血补片联合外用复方卡力孜然酊治疗。2组均在治疗3个月后进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并评价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7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DLQI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色汤联合祛白灵治疗白癜风疗效满意,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