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带贻贝间养对环境条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海带贻贝间养,在我省自70年代中期开始生产性试验。几年来,各地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效果。如烟台市海水养殖试验场和蓬莱县大季家乡养殖场及荣成、威海等地的养殖单位,虽然试验规模大小和方法各异,但综合各地的资料看,间养贻贝亩产不低于单养,而海带亩产可增加300~500斤,说明间养是一项增产增收低耗的措施。关于增产的原因,烟台  相似文献   

2.
1964年至1974年在广西沿海进行野生翡翠贻贝移殖试验,其结果是种贝在试养海区能够正常生长和繁殖,半人工采苗和人工育苗均获成功,幼苗下海养殖生长情况正常。28年(1967-1995年)来,每年在部分海区的固形物上面都发现有相当数量附着生长的翡翠贻贝稚贝和成贝,已在海区形成自然种群,说明广西沿海的环境条件适合翡翠贻贝的生长繁殖。广西沿海东起合浦英罗港、西至防城珍珠港、南达北海涠洲岛的河口湾外的广阔潮下带海区是适宜进行翡翠贻贝人工增、养殖的。  相似文献   

3.
翡翠贻贝是亚热带暖水性经济贝类,近几年来人工养殖发展迅速,为了充分利用海区自然苗种资源,1992~1993年我们在围头湾进行了海区半人工采苗试验。结果是翡翠贻贝1993年附苗期在5月25日至8月初,高峰期出现在6月20日至7月5日,采苗最佳水层在水面下1.5~3m间。表明在围头湾进行翡翠贻贝生产性采苗是可行的,但该海区不宜大面积发展翡翠贻贝的养成。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与日照县海带育苗场协作,今年在石臼所利用海水池塘进行罗非鱼海水养殖试验中获得高产。在4.3亩试验水面中,经105天养殖,共收获罗非鱼7008.6斤,平均亩产罗非鱼1629.9斤。其中1号池平均亩产1865.5斤,商品鱼平均尾重0.56斤,最大尾重1.25斤。养殖期间共投喂商品饵料7023.6斤,平均饵料系数为1.11,是目前国内海水养殖罗非鱼单产最高水平。罗非鱼具有食性杂、生长快、适盐性广、群体产量高、耐低氧、肉味鲜美等优点,是海  相似文献   

5.
方少华  王聪明 《台湾海峡》1996,15(4):382-386
悲翠贻贝是亚热带暖水性经济贝类,近几年来人工养殖发展迅速,为了充分利用海区自然苗种资源,1992-1993年我们在围头湾进行了海区半人工采苗试验。结果是悲翠贻贝1993年附苗期在5月25日至8月初,高峰斯出现在6月20日至7月5日,采苗最佳水层在水面下1.5-3m间。  相似文献   

6.
贻贝(Mytilus edulis L.)是一种冷水性双壳类软体动物,它在我国沿岸分布的南限是胶州湾,但仅见于港内码头及船底上,且数量不多。 1958年青岛市水产局、原青岛市海水养殖场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曾一起自大连和烟台移贻贝苗至青岛试养,次年养殖架上也曾有少量幼苗附着,但未能大量繁殖起来。1971年后胶南县海水养殖试验场及青岛市第二海水养殖场等先后进行数十亩乃至数百亩移苗养殖,附苗量虽有所增长,但直至1974年仍缺乏生产意义。这种情况引起我们的思考:胶州湾贻贝苗源能否大量发展?它的限制因素是什么? 1972年至1973年,我们与烟台地区海水养殖试验场等单位曾对烟台沿岸贻贝苗源进行调查研究,确认当时烟台苗种产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附着基不足,其次是亲贝不足,据此试验成功了“废旧草绠采苗法”。之后,随着采苗器材的增加及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烟台芝罘湾已发展成为一个较好的苗场,通常可供万亩以上生产用苗。这个经验对我们开发胶州湾的苗源很有启发。 1975年胶南县在胶州湾大力推广“废旧草绠采苗法”,收割海带后保留废旧海带架两万台采贻贝苗, 1976年进一步扩大贻贝养殖面积,继续留绠采苗。我们在青岛市水产局及胶南县水产局等单位的协助下,于1975年9月及1976年8-9月,对胶州湾内及湾口(青岛前海)留绠采苗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这些调查资料即为本文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滤食性贝类对养殖海区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杨红生  周毅 《海洋科学》1998,22(2):42-44
贝类是世界海水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形成产业的养殖种类多达30余种[4]。以牡蛎养殖等为代表的贝类养殖业,在国内外均有悠久的历史。贝类养殖形式主要有3种:潮间带和潮下带的底播养殖、潮间带插桩养殖和浅海筏式养殖。贝类养殖发展规模日趋扩大,但由于忽视长远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得某些海区自身污染加重,生态系统失衡,对养殖海区的影响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有关滤食性贝类自然种群对海区影响的研究始于50年代,主要研究的对象是贻贝(Mytilusedulis,Pernacanaliculus等)、牡蛎(Crassostreavirginica等)和扇贝(Chlamysislandic…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由于流行性虾病暴发,致使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虾池荒废。为了寻找出路,重新利用这些虾池,笔者于1995年在广西防城港市公车虾场进行了鲈鱼养殖试验,结果在五个虾池(共60亩)中,收获成品鲈鱼15 480公斤,平均亩产258公斤。其养殖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9.
扇贝海带间养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栉孔扇贝是制做“干贝”的一个优良品种,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珍贵的海产品。但生产不稳定,其原因主要是养殖方法不适宜,成本太高。为了寻求一种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适宜养殖方法,根据海带贻贝间养的高产经验,1981年度进行了扇贝海带间养试验研究。总结如下。一、海区位置与海况条件试验海区在俚岛湾内,东濒黄海,三面为陆地环绕,中心在东经122°34′24″,北纬3T°15′45″。低潮水深7米左右。5月(海带大时)最大流速11厘米/秒,流向主轴NNE~  相似文献   

10.
梭鱼(Mugil So-iny)属海产经济鱼类,产卵于海中,亦能进入咸淡水或淡水中生活。 六十年代以来,随着鲻科鱼类养殖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推广,人工繁殖研究已引起普遍的重视。到目前为止,海水和咸淡水养殖的鲻鱼和梭鱼中,鲻鱼(Mugil cephalus)的人工繁殖已达数十万尾种苗的水平,梭鱼也已达数万尾水平。而淡水池塘和水库中混养梭鱼,日益获得推广。共中就天津市郊区来说,目前已有四千余亩水面混养了梭鱼,并取得亩产增产20—100斤梭  相似文献   

11.
有关鲈鱼的报道,国内从70年代开始,80年代后做的工作较多。陈大刚[1]对自然海区的鲈鱼生活习性1976年就进行了细致研究;毕庶万[2]等对黄渤海北部鲈鱼的生长进行了研究。有关鲈鱼养殖试验情况,俞郇民[3]进行了网箱养殖试验。目前尚未见鲈鱼海水池塘单一养殖的报道。1993~1994年作者承担了山东省科委下达的鲈鱼池塘养殖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试验,1993年在莱州土山虾场3亩池塘中共出产平均体重210g活鲈鱼850.5kg,成活率90%,平均亩产283.5kg,亩纯利4425元;1994年在莱州市养…  相似文献   

12.
自从对虾工厂化育苗成功之后,我国对虾养殖事业发展很快,但单位面积产量仍然偏低,有少数单位虽然达到500kg/亩以上,但很不稳定。近几年来不少国家进行对虾高密度养殖试验,有的亩产1500kg以上。为了探索中国对虾稳产、高产、高效益的高密度养殖技术,我们于1987年在山东省胶州市营海渔业公司对虾育苗场利用4个育苗池进行对虾高密度养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年10月25日通过专家们的技术验收,4个试验池,总面积为78.43m~2,平均产虾1.98kg╱m~2,折合亩产1322kg。其中较好的3号池,单产2.80kg/m~2,折合亩产1868.3kg,对虾平均体长11.77cm,体重19.03g。专家们认为,该实验在国内属首次试验成功,创国内单位面积养虾最高记录,为我国的对虾养殖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20 0 0年 10月~ 2 0 0 1年 12月 ,对青岛太平角养殖海区的贻贝寄生中华豆蟹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以肥满指数为指标 ,通过对感染和未感染贻贝的比较 ,分析了中华豆蟹对贻贝的危害程度。结果表明 ,中华豆蟹对贻贝的感染率为 2 .0 %~ 2 0 .4 %。2 0 0 0年 11月和 2 0 0 1年 11月出现 2次感染高峰 ,分别为 9.7%和 2 0 .4 % ;最低感染率出现于 2 0 0 1年 1月和 3月 (均为 2 .0 % )。感染强度为 1~ 5 ,多数为 1(占感染个体的 83.2 % )。贻贝所感染的豆蟹的性别及感染强度与宿主的大小有关。小个体贻贝仅见雄豆蟹感染 ,绝大多数雌豆蟹见于壳长大于 2 cm的贻贝。未发现同一宿主体内同时感染 2只或以上的雌豆蟹。在调查的 15个月中 ,有 11个月被感染贻贝的肥满度显著低于未感染的贻贝 ,且雌豆蟹对宿主肥满度的影响大于雄豆蟹  相似文献   

14.
李纫芷  丛仁义  孟昭才 《海洋与湖沼》1980,11(4):358-369361
条斑紫菜已成为我国北方人工养殖的优良品种,但在氮素含量比较低的海区,其产量和质量都受到影响。1976年,我们分析比较了青岛市三个养殖海区的海水含氮量与紫菜总氮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青岛近岸养殖区海水的NO_3-N含量均较低,一般不超过20微克/升。而NH_4-N含量在不同海区间相差较大,瘦区一般在30—50微克/升,肥区有时可高达236微克/升。海水含氮量高的海区,紫菜的总氮含量也高;反之,紫菜的总氮  相似文献   

15.
江苏盐城市射阳港对虾养殖公司继1990年试养82亩(1亩=666.6 m~2)两茬对虾获成功后又于1991年养殖了441亩两茬对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平均亩产217.1 kg亩盈利823.59元,比该公司单茬养虾亩盈利提高401.83元。  相似文献   

16.
继1993年全国对虾养殖暴发大面积虾病之后,1994年由于北方沿海提前进入高温期,刚进入6月其各地的养殖虾又相继发病。农业部黄渤海区渔政局的调查表明:截止1994年7月20日全海区(包括山东、辽宁、河北、天津)1402400亩的养殖总面积,发病558580亩,绝产232990亩,分别占总面积的39.38%和16.61%。其中,辽宁的丹东和山东的东营等地区最为严重,其养殖虾发病面积分别占总面  相似文献   

17.
缩短栉孔扇贝养殖周期的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被人们誉为海珍品。据我们试验,缩短栉孔扇贝养殖生产周期的技术措施主要有以下六条。 一、选择好的海区 通过六个养殖周期的实践证明,栉孔扇贝生长速度的快慢与海区环境条件有重要关系。理想的海区包括: 1.海区潮流要畅通,受大风、浪影响较少,流速选择在0.25—0.5米/秒之间为宜。  相似文献   

18.
“莱州市金城海湾扇贝千亩万斤丰产方技术开发”通过了专家验收评议。从1080亩丰产方中,在西、中、东3个部位任选3点,每点随机抽取10笼扇贝,称出全笼净重,按400笼/亩折算出每亩产量。从样品中任取50个扇贝测壳高,算出平均值。称出5kg扇贝,剖出鲜贝柱称重。平均亩产5560kg,出鲜柱率16.7%,两项指标均创全国最高纪录。1材料与方法1.l养殖海区自然条件试验海区位于金城镇近海,离岸边距离1500m以上,水深9.5~12m,底质为泥沙,上半年透明度4~7m,下半年2~4m。本海区为西南、东北往…  相似文献   

19.
广东南澳岛近海是我国龙须菜养殖的重要基地。为了探究龙须菜养殖对藻华防治的贡献,分别于2016年3月、5月和6月在广东南澳岛北部海域不同养殖功能海区进行采样,研究龙须菜养殖前后海水中营养盐含量和结构的变化,分析不同粒径的浮游生物对有机营养盐的水解利用,探讨龙须菜养殖对浮游植物竞争利用营养盐和生长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海区水质较清洁,无机氮磷含量较低,春季至夏季,随着龙须菜和浮游植物生物量增加,溶解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浓度不断下降,至6月南澳海区成为磷限制海域。在5月龙须菜生长高峰期,龙须菜养殖区和龙须菜鲍鱼混养区的DIP浓度显著低于鲍鱼区和非养殖区,龙须菜养殖区的叶绿素a浓度明显低于其他区域,亮氨酸氨肽酶(leucine amino peptide,LAP)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活性显著升高,表明龙须菜养殖区浮游植物受到较为明显的营养胁迫。而龙须菜收割后,该养殖区的叶绿素a含量则显著上升,甚至高于其他区域。该结果表明在南澳岛海域,龙须菜养殖通过营养竞争关系(尤其是磷)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长,大规模龙须菜养殖可能有助于抑制有害藻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原油和炼制油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目前已有不少的研究资料。在瓣鳃类动物方面,主要有贻贝,牡蛎、蛤蜊、沙海螂等,而有关油污染对扇贝的影响,迄今研究工作还很少。Motohiro等人(1976)曾报导了扇贝(Pecten yessoensis)在油污海水中受污程度的试验。Rice(1976)报导了柯克(Cook)原油和2号燃料油对成体栉孔扇贝(Chlamy Sp.)的半致死浓度试验结果。Croddock(1977)引述了几种原油和2号燃料油对栉孔扇贝(Chlamys rubida)成体的急性半致死浓度。但有关原油对栉孔扇贝早期发育影响的报导,我们尚未见到。栉孔扇贝是我国北方沿海的珍贵海产养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