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中国居民时间的利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薛东前  刘溪  周会粉 《地理研究》2013,32(9):1688-1698
时间作为测量人类生活的计量单位,能够直观地反映居民各项活动的时间利用状况。将居民的日常活动归类为工作、生活和休闲三类活动,运用2008年我国第一次居民时间利用调查的数据,通过对中国、美国、日本和新西兰4个国家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对居民时间利用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居民在时间利用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呈现出明显的不同。主要结论是:①年龄与职业是影响居民时间利用的最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居民的工作、生活和休闲时间分别呈现"反L"、"N"和"U"型变化;职位越高收入越高者工作与生活时间相对较少,休闲娱乐时间增加并且活动也比较丰富。②多数居民的生活呈"模式化"的特点,生活规律的共性很强。  相似文献   

2.
范淑斌  申悦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11):2086-2098
可达性是人文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影响下,以时间地理学理论为基础、基于人的研究范式的时空可达性测度方法受到学者关注,成为生活质量、社会公平等议题的重要切入点。论文通过刻画整日潜在活动空间对个体的时空可达性进行测度,并以上海市郊区为案例地区,基于2017年居民活动日志一手调查数据开展实证研究。首先利用路网分析、二次开发等方法,对个体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潜在活动空间进行测度;其次以弹性时间、整日潜在活动空间面积和可达设施密度为测度指标,利用GIS三维可视化、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时空可达性的特征及其在空间和时间维度的分异;最后,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区位因素、时间因素和社会经济属性对居民时空可达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郊区居民的时空可达性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均存在着明显的分异,其中远郊居民面临着更强的时空制约和更大的空间困境;区位因素和时间因素是影响居民时空可达性的重要因素。该研究是时空可达性的测度方法在郊区中的实证检验,揭示了时空可达性的动态特征和个体间差异,为设施的时空优化配置和郊区新城建设中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职业女性休闲障碍因素分析及其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广州市职业女性的休闲生活状况进行系统调查,深入分析了该群体休闲的障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自身障碍仍影响现代职业女性的休闲生活;结构障碍构成职业女性休闲活动的主要障碍,其中受时间制约程度最大;人际障碍未对职业女性休闲产生负面影响,广州市职业女性偏向物质休闲;职业女性休闲障碍因年龄、婚姻状况、学历、职业类型等不同存在显著差异。高学历女性享有较多的休闲时间。  相似文献   

4.
时间地理学研究最新进展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近10年来,伴随着GIS技术的结合及对虚拟空间行为的研究,时间地理学在经历了一段低迷发展期后,又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时间地理学不仅对早期的理论假设、空间表达方式进行了修正,以至于有人提出"新时间地理学"的概念,而且其实践应用领域也得到扩展,在城市交通规划、女性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及通讯技术使用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  相似文献   

5.
居民日常活动对扒窃警情时空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扒窃现象与居民的日常活动有较强的关系,已有文献研究了不同活动场所对扒窃的影响,但鲜有考虑不同类型居民活动出行量及其场所对扒窃影响的时间差异。本文基于日常活动理论,以南方某大城市为例,以派出所为分析单元,利用居民入户调查问卷、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 POI)、扒窃报警数据,检验不同类型活动出行量与扒窃的时间相关性,并划分时间段,建立多个空间滞后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时段居民日常活动对应场所与扒窃的关系。研究发现,扒窃警情存在明显的时空集聚性,其中,凌晨和早上的集聚性最强,白天和晚上相对较弱;不同类型的日常活动对扒窃时空格局的作用存在差异。买菜活动出行量与扒窃的时间变化存在正相关关系,买菜场所在凌晨和早上容易吸引扒窃者;购物活动与扒窃亦存在较强的时间正相关,白天和晚上在购物场所附近被盗的风险较高;外出吃饭的出行量与扒窃行为无直接关系,但在凌晨和早上餐馆周边容易吸引扒窃者;娱乐活动与扒窃同样存在较强的时间正相关,不同类型的娱乐场所对扒窃的影响存在差异,电影院、酒吧在大部分时间段均会吸引犯罪者,凌晨时段KTV附近区域的被盗风险较高。场所对扒窃的影响主要与犯罪机会吸引(犯罪目标的丰富性、暴露性)及场所自身属性有关(是否为犯罪者的集聚地)。文中最后对时间地理学和犯罪地理学结合的可能性、研究的应用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时间地理学的起源,主要概念及其应用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柴彦威 《地理科学》1998,18(1):65-72
时间地理学是瑞典地理学家哈格斯特朗及其领导的隆德大学研究小组提出的,最初应用于城市规划中的居民日常活动与设施规划的计算机模拟模型中。70年代末以前的时间地理学应用研究是沿哈格斯特朗的基本观点进行的,主要表现在对区域规划、人地关系及社会史的研究中。进入80年代以后的应用研究则在个人生活与社会结构关系、女性地理学、福利地理学及城市地域研究、城市交通规划等方面有创造性的展开。  相似文献   

7.
邬珊华  杨忠振  王璐 《地理科学》2012,(11):1328-1334
以大连市为对象,研究城市化进程中企事业单位分布格局的变化和搬迁特征,分析搬迁单位到城市中心距离的变化与相互间离散程度的变化及搬迁单位运输成本以及员工通勤、业务出行成本的变化和搬迁强度。通过调查,明确员工的住宅选址意愿和通勤出行变化,计算员工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减少程度,分析员工人居生活质量的下降状况。研究发现:①搬迁前后单位的分布形态差异很大,搬迁后单位呈稀疏分散格局,搬迁单位的运输成本、员工通勤成本和业务出行成本大幅攀升;②只有约4%的员工随单位迁至新址附近居住,大部分员工不愿搬家的主要原因是新址的交通不便和教育条件差;③单位搬迁前后,员工通勤可达性的变化明显,长距离通勤使得员工平均每天减少近2 h的自由可支配时间,员工的人居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8.
刘莹 《地理教学》2010,(1):19-21
一、中学地理教师进行科研的时间 问题:从对上海市某区中学地理教师的调查问卷和访谈的结果来看,几乎所有的中学地理教师都把缺乏时间作为制约从事科研的原因之首。的确,中学地理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大量的时间不得不投入教学,加上备课、批改作业、组织课外活动、管理学生等等,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究者相比,中学地理教师可以用来从事研究的时间少之又少。  相似文献   

9.
基于时空路径的城市公交时间可靠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间可靠性是公交重要的时空特性之一,提高公交时间可靠性有助于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基于时间地理学,从时空过程的角度对公交时间可靠性进行了研究。利用公交时空路径,提出一种城市公交时间可靠性的评价方法,该方法包括单程准时度、单程准时稳定度、站点准时度、站点准时稳定度4个指标。然后利用广州公交GPS数据对各指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公交时间可靠性随着线路长度增大和站点数增加而降低,随着用地类型的不同而变化,其中商业用地内的时间可靠性最大,并且时段不同,可靠性也有较大差异,其中早高峰的时间可靠性最低,从而验证了所提出评价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曾文凤  高更和 《地理科学》2019,39(3):459-466
基于田野调查深度访谈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逐次二元Logistic方法,对农民工空间流动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进行研究,提出并验证农民工多阶流动假说。研究认为,农民工对务工地的选择是一个趋于优化的动态过程,随着流动次数的增加,务工地逐渐趋于稳定,区位务工时间延长,村落附近的城镇渐成主要务工地选项,流动动因中的主观动因强化,被动动因弱化,逐次流动模型中务工年限、务工地域类型、务工者年龄、家庭人口规模、家庭耕地面积、村地形、村务工人数比例、村区位等主要因子的显著性程度和方向也发生相应变化。经过多次流动,务工地愈加符合务工者预期。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culture on a child's perceptions of his or her neighborhood by comparing the neighborhood sketch maps of a group of Amish and non-Amish children from the same rural Pennsylvania neighborhoo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lend credence to the belief that early and intensive acculturation helps define our sense of “neighborhood” very early in life. There are possible applications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this study. As we discover what is important to students from other subcultures and backgrounds, we can customize our instruction to make it more meaningful and effective.  相似文献   

12.
城市生活空间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随着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社会生活空间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强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加强城市空间的优化调控.文章从功能空间和本体论的角度,重新界定了城市生活空间的内涵以及研究城市空间的新视角.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生活空间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发现,城市生活空间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内容,研究尺度从宏观向...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流动人口研究:议题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0,他引:3  
朱竑  张博  马凌 《地理科学》2019,39(1):1-11
研究通过4个议题(户籍与人口流动,循环流动、定居意愿及家庭策略,社会网络和移民社区,迁移、流动性和移民的日常生活),回顾了近年来乡城人口迁移的研究。指出:户籍政策对移民在城市中的生计带来的影响将减弱,移民的住房及在城市的居住模式和居住空间、社会交往、生活方式、移民身份建构及生活空间的重构等将会成为新的关注点。新文化地理学中关于移民“微观化”“生活化”的研究应受到更多的重视。换言之,如何理解移民在个体层面的诉求和移民的日常生活,将会是未来流动性研究的重点。如何立足于国内移民地理研究的基础与发展机遇,批判性地与西方移民研究搭建对话空间和平台,结合当前中国崛起过程中所呈现的前所未有的全球化与城镇化契机,为世界移民研究积累和贡献“中国知识”,将成为未来这一领域学者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景观生态结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周华锋  傅伯杰 《地理科学》1998,18(5):472-478
论述了景观结构及干扰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景观结构主要考虑斑块大小,形状,边缘,廊道这些景观要素,干扰主要指人类干扰;阐明了这些要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为指导保护区设计、物种管理及土地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Holdridge生命地带及其多样性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范泽孟  岳天祥 《地理研究》2005,24(1):121-129
在分析目前生态地理模型及其实现方法基础上,提出基于ARC/INFO与VC++综合集成的先插值再运行生命地带模型的方法和技术路线,克服了以前模型实现过程中所存在的局限性。利用中国1962~2002年735个站点逐日温度与降水量观测数据,通过对Holdridge生命地带模型和生态多样性模型进行模拟运算后获得中国Holdridge生命地带时空分布序列图及生命地带多样性序列数值。对模拟运算,结果分析发现:生命地带类型变化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与土地覆被变化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生命地带多样性与年均生物温度、年降水量均呈现出震荡波动的变化模式。另外对中国Holdridge生命地带的多样性、连通性及斑块形状等景观指数进行计算分析,讨论了生命地带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稳定性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不同经济模式下的城市人口迁移模式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都必然存在着差异,这里选取了具有典型的地理相似性和经济发展时序递差性的福建省和台湾省的主要城市(福州、厦门、泉州和台北、基隆、台中、台南、高雄)为研究对象,从迁入人口、迁出人口和净迁移人口3个角度,详尽地比较分析了这8大主要城市人口迁移模式的特征和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闽台城市人口迁移模式与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耦合关系,以期能够为福建省未来的人口迁移的发展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生活空间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首先回顾了西方发达国家研究城市生活空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历史 ,指出中国对该论题的研究仅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研究城市生活空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主要包括以下 7个方面 :1城市生活空间要素研究 ;2城市生活空间结构及其基本理论研究 ;3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与实践探索 ;4城市生活空间规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5城市生活空间适居性研究 ;6城市生活空间发展变化的研究 ;7城市生活空间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其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 6个方面 :1城市生活空间与自然的和谐 ;2城市生活空间结构要素的协调发展和社区系统要素的整合 ;3城市生活空间整合和社区融合 ;4城市生活情境空间和社区情境空间的总体艺术布局 ;5绿色城市生活空间和绿色社区设计 ;6城市生活信息空间和智能环境社区。总之 ,创建绿色城市生活空间和绿色社区 ,促进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是 2 1世纪诸多相关学科共同研究的主题。为了今后更好地开展城市生活空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本文提出了研究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8.
1 Research background The globalization in process challenges our traditional way of looking at territories. New regional entities are emerging at sub-continental level as it is the case in Western and Central Europe through the growing assertion of Europ…  相似文献   

19.
Since 2001, the French and Chinese researchers have done a cooperative research on the comparison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large river basins. The Yangtze River was chosen as a crux of this research and linked with other older river experiments like the Rhone, the Nile and the Mississippi. This research includes not only the environmental issues but also economic and social issues. One special issue journal has been published in French for our research results. Other two collective and comparative books in French and Chinese will be finished at the end of this year. In the future, the comparison should be widened to Italy (the Po), Egypt (the Nile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Mississippi Basin) and we would like to enlarge our research group and want to link up different teams and research projects, in order to get a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large river regions phenomenon.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commentary, we wish to draw from Kathryn's experience in Askole to complicate the argument we developed in favor of an autoethnographic sensibility in the earlier article in this issue ( Butz and Besio 2004 ). Just as we used David's first‐person singular voice in much of that article, we use Kathryn's voice here to reflect the central influence of her research circumstances on the points that we make. We will return to the first‐person plural voice in the commentary's conclusion where we attempt to synthesize the lessons of our two sets of research experi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