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微藻在海水鱼类苗种培育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从营养、促摄食以及益生作用三方面来综述微藻在海水鱼类苗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在海水鱼类苗种培育过程中,微藻(microalgae)已得到广泛应用。由于绿藻的应用常使养殖水体呈现绿色,被形象地称为绿水养殖(green water culture)模式。微藻的作用首先是作为营养源直接供给仔鱼营养,或通过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等生物饵料的富集或载体作用间接为仔鱼传递营养物质;微藻还可以通过提供微量营养元素在仔鱼摄食行为的建立、调节以及消化生理的刺激等方面发挥作用。除营养作用外,添加微藻还具有改善水质、增加水体混浊度和光对比度的作用,从而提高食饵的背景反差,增加海水仔鱼的摄食率。此外,微藻也可以调节养殖水体以及仔鱼肠道的微生态系统,维持水体及仔鱼肠道的菌群平衡,通过发挥益生作用减少病原菌的暴发。  相似文献   

2.
水生植物对受污水体净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水体技术对恢复水体环境具有投资和运行成本低、维护和管理简便、改善景现和生物多样性、回收资源与能源、收获经济作物等优点.本文在阐述水生植物净化水体污染物机理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出现的主要水生植物净化水体技术:人工湿地、浮岛技术、水生植被的修复和重建等.  相似文献   

3.
人类对陆生植物光合作用无机碳源的认识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对水生植物无机碳营养的研究仅始于20世纪初。受陆生植物光合碳利用机理的影响以及对水生植物生物学特性和无机碳水化学的认知所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们认为水体中的游离CO_2是藻类利用外源无机碳的惟一形式。1910  相似文献   

4.
滤食性贝类摄食生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董波  薛钦昭  李军 《海洋科学》2000,24(7):31-34
近年来随着养殖环境的恶化及贝类产量的持续下降 ,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这些经济贝类的繁殖生物学、生理能量学以及对养殖区水体养殖容量的估算等方面的研究。其中对滤食性贝类摄食生理的研究是上述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不但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贝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摄食生理状况 ,还在育苗、预算个体的生长潜力和产量、估算海区养殖容量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滤食性贝类摄食机制、对食物颗粒的选择性、摄食节律、环境因子对摄食生理的影响及最近用于滤食性贝类摄食生理研究的新技术方法等几方面内容 ,并就描述滤食性贝类摄食生理的几个参…  相似文献   

5.
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我国沿海地区的部分河口海岸地区地表水体水质条件无法满足人们观海、亲海需求,因此如何建设和改善水质型人工沙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我国沿海某城市拟建人工沙滩工程水体项目中的水质为研究对象,本文利用MIKE21软件建立工程区域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计算和分析了人工沙滩戏水区水体置换分布和置换效率。在此基础上,根据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的研究成果,在模型计算中引入衰减系数来计算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通过30 d内6次换水,戏水区内整体换水率达到60%以上。换水对戏水区水质影响较小,换水48 h后,大部分水体水质恢复工程需求。本研究成果可为其他河口地区建设人工沙滩及其水体净化工程作参考。  相似文献   

6.
武汉东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陈洪达 《海洋与湖沼》1980,11(3):275-284
国内外许多资料表明,水生维管束植物(以下简称水生植物)在发展渔业、农业、畜牧业和保护水域环境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水生植物是湖泊中的初级生产者,它在淡水生态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地处武汉市的东湖,是一个富营养型的浅水湖泊,湖中丛生着各种生态类型的水生植物,其群落结构在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中具有一  相似文献   

7.
海陵湾水环境要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2001年冬季和2002年夏季海陵湾附近海域涨、落潮表底层水体中水温、盐度、pH、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活性磷酸盐和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应用营养状态质量指数(INQ)的方法评价该海域的水体富营养化状况,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叶绿素a与水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域水体污染尚轻,各环境因子在涨、落潮时无明显变化,水域的初级生产力从过去由N控制转变为现在由P控制,水体营养状况介于贫营养至中营养水平,叶绿素a与水环境要素相关性良好(相关系数r>0.81)。  相似文献   

8.
东太湖不同水域浮游生物周年变化及鲢、鳙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 年2~11 月对东太湖不同水域浮游生物组成、数量、水质情况及水生植物密度进行了调查, 并对9 月份太湖鲢、鳙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为保护区>余山>老鼠山>漫山岛。水体浮游生物数量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均为漫山岛>老鼠山>余山>保护区。浮游植物总数量与蓝藻总数量、浮游动物总数量、富营养化因子呈正相关, 与水生植物密度呈负相关。9 月份太湖鲢、鳙的肠内含物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分别占食物数量的89.1%、70.6%和10.9%、29.4%,其中蓝藻分别占74.5%、56%, 枝角类和轮虫分别占3.7%、13.4%和1.5%、11.5%; 鲢、鳙对蓝藻的选择性指数分别为1.42 和1.07, 对轮虫和原生动物的选择性指数分别为0.13、1.27 和1.30、0.40。本研究结果对揭示影响太湖浮游生物周年变化的环境因素以及通过鲢、鳙控制蓝藻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环境因子对赤潮藻类增殖及相关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本文从水体富营养、微量元素等五个方面论述了环境因子对赤潮藻类增殖及演替等相关特性的影响。其中着重论述了不同形态、不同比例氮磷产生的影响;维生素等有机物与赤潮的密切关系;而微量元素主要讨论了铁和锰。此外,还论述了温度、盐度、扰动及微生物等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铁山港湾水体自净能力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铁山港湾水动力条件及20a(1983~2003年)来水环境因子变化状况的分析,探讨了该湾水体自净能力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湾具有较强的水体自净能力,但其物理净化能力是以潮流的水动力作用影响为主,迳流影响较小,与北海湾和钦州湾有明显差别;其化学净化能力主要体现在溶解氧的含量水平、有机污染物的氧化分解能力、营养盐的形态转化及消减程度上;其生物净化能力则体现在微生物及浮游动植物对有机物的直接降解及间接贡献上,具有贫营养区的水体自净特点。  相似文献   

11.
水产养殖中的环境胁迫及其预防--营养学途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环境胁迫强弱程度的不同对养殖动物的生理功能、免疫力、生长和繁殖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本文综述近10多年来关于水产养殖环境胁迫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介绍如何通过营养调控提高养殖动物的抗胁迫能力,以缓解或减轻环境胁迫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并指出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是探讨提高养殖动物抗胁迫能力的途径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沉水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重要组成,也是水质与健康状况的指标性类群,可以采用遥感技术对其生长和分布情况进行监测.基于实测光谱数据,分析了乌梁素海沉水植物光谱特征,研究了覆盖度对乌梁素海沉水植物反射光谱的影响,建立了乌梁素海沉水植物覆盖度反演模型.结果 表明;沉水植物群落的光谱反射率随覆盖度减少而下降,覆盖度为1%~20%时...  相似文献   

13.
海洋鱼类生化组成及能量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的深入,海洋鱼类生化组成及能量含量的研究越来越显现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生化组成与能量含量与鱼体某个易于测定的指标(如水分含量、体重、体长、肥满度等)之间显著的相关关系,则可以较方便、准确地对有关指标进行间接估计。本文对国内外此领域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评述,以期进一步探讨饵料营养质量变化对食物产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作为广谱抗菌的人工合成药物——磺胺类(SAs)是应用最早的一类人工合成抑菌剂之一,被广泛用于人类医疗、禽畜及水产养殖等。大量磺胺类药物的应用随代谢进入水环境中,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并构成潜在风险,截至目前,这些影响和风险并未被探明。因此,对8种典型磺胺类合成药物在我国典型水环境中的分布特征进行了阐述,评估了它们对不同水生生物的生态毒性及生态风险,并诠释了它们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降解途径。结果表明,不同水环境中磺胺类合成药物的浓度分布差异显著,磺胺甲恶唑和磺胺嘧啶分别在水体及沉积物中的浓度和污染程度最高;水体藻类是磺胺类合成药物最敏感的水生物种,其次是甲壳类和鱼类,磺胺甲恶唑对水生生态系统构成高风险;磺胺类合成药物进入体内后被代谢成不同的产物,与母体合成药物一同进入水环境中经历降解过程;生物降解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磺胺类合成药物去除的主要途径,不同种细菌、真菌及藻类均可降解磺胺类合成药物。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当进一步加强磺胺类合成药物对水生生物的慢性毒性以及合成药物混合毒性的研究,明晰水环境磺胺类合成药物的分布-代谢-传输-效应的综合过程,探析磺胺类合成药物在水生...  相似文献   

15.
互花米草入侵对潮滩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及其管理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在分析互花米草入侵我国沿海潮滩的基础上,论述了互花米草对潮滩生态系统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潮滩水动力和沉积过程、土壤形成和营养物质积累、植被演替序列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并提出应根据不同区域的潮滩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互花米草的正面价值,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由于过度频繁的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渔业资源正遭受威胁。与传统渔业评估方法相比,环境DNA(eDNA)技术具有操作简便、侵入性低、灵敏度高等优点,因而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应用广泛。eDNA技术在物种丰度和生物量评估中已经被证明是可行的,本文总结了eDNA技术渔业资源生物量评估中的研究进展,从eDNA技术与传统方法互补性、eDNA浓度影响因素及模型、生物量定量模型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展开阐述,为以后eDNA技术在渔业资源生物量评估中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Mollusk shells contain many isotopic clues about calcification physiology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t the time of shell formation. In this review, we use both published and unpublished data to discuss carbon isotopes in both bivalve and gastropod shell carbonates. Land snails construct their shells mainly from respired CO2, and shell δ13C reflects the local mix of C3 and C4 plants consumed. Shell δ13C is typically >10‰ heavier than diet, probably because respiratory gas exchange discards CO2, and retains the isotopically heavier HCO3 ?. Respired CO2 contributes less to the shells of aquatic mollusks, because CO2/O2 ratios are usually higher in water than in air, leading to more replacement of respired CO2 by environmental CO2. Fluid exchange with the environment also brings additional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DIC) into the calcification site. Shell δ13C is typically a few ‰ lower than ambient DIC, and often decreases with age. Shell δ13C retains clues about processes such as ecosystem metabolism and estuarine mixing. Ca2+ ATPase-based models of calcification physiology developed for corals and algae likely apply to mollusks, too, but lower pH and carbonic anhydrase at the calcification site probably suppress kinetic isotope effects. Carbon isotopes in biogenic carbonates are clearly complex, but cautious interpretation can provide a wealth of information, especially after vital effects are better understood.  相似文献   

18.
海洋沉积物中硝化和反硝化过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硝化和反硝化过程是氮循环的中心环节。水生态环境中氮的转化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了解这些控制要素的作用机理,对预防和消除水体富营养化或缓解初级生产的氮限制有重要意义。综述了硝化和反硝化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硝化-反硝化影响因素及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并预测了进一步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9.
大辽河口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维护大辽河口水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大辽河口水生态系统功能重要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指标体系评价和专家打分的方法,将研究区划分为低、较低、一般、较高、高5个功能等级.首先对大辽河口的水生态系统单项功能进行评价,然后采用权重加和的方法进行功能重要性的综合评价。最后应用ArcGis软件对结果进行了空间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整个研究区域的水生态系统功能重要性比较高,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显著的差异性,其中较高和高级别的区域占据整个研究区域的44.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