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优化处理的红、蓝宝石中包裹体的变化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总结了不同产地红、蓝宝石中包裹体的特征及其在优化处理过程中的变化 ,认为掌握包裹体的有关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对红、蓝宝石分门别类、分别确定优化处理参数 ,将会取得最佳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2.
红宝石和蓝宝石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介绍了红宝石、蓝宝石的主要品种与不同矿区的产地特征,同时论述了红、蓝宝石和相似宝石及仿冒品的主要鉴别标志,并对优化、处理技术、宝石质量评价标准等作了扼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蓝宝石3310cm—1红外吸收峰的鉴定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美冬  杨良锋 《地球学报》2000,21(3):294-299
本文对不同处理的蓝宝石及天然蓝宝石进行红外吸收光谱研究 ,结合蓝宝石的形成条件 ,发现 :(1)天然山东蓝宝石中普遍存在 3310cm- 1 的红外吸收峰 ,这与山东蓝宝石形成于还原环境有关 ;(2 )其他产地的蓝宝石是否存在 3310cm- 1 的红外吸收峰与其形成时的氧化还原条件有关 ;(3)经氧化热处理的蓝宝石中不存在 3310cm- 1 的红外吸收峰 ;(4 )扩散法处理的蓝宝石中是否存在 3310cm- 1 的红外吸收峰视其方法而定。因此 ,作者认为 :结合形成环境和处理方法 ,3310cm-  相似文献   

4.
经热扩散处理的蓝宝石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春燕 《甘肃地质》1997,6(2):95-96
经热扩散处理的蓝宝石,其表层颜色是用人工方法加入的,因此,有必要将它与天然蓝宝石区别对待。鉴于两者在物理、化学性质上的一致,目前,较有效的鉴定方法为油浸和放大检查。  相似文献   

5.
山东蓝宝石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美 《地质与勘探》2002,38(3):60-63
分析了山东蓝宝石与世界及我国各产地蓝宝石的质量差异,指出山东蓝宝石是国内质量最高的蓝宝石,在世界所有玄武岩源岩类蓝宝石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与澳大利亚,柬埔寨,泰国蓝宝石媲美,章还剖析了包裹体,色带,熔蚀构造,裂纹对蓝宝石质量的影响,发现这4种因素一方面可通过影响蓝宝石的颜色,透明度,形状,大小,出成率等降低蓝宝石的等级,另一方面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又可形成星光蓝宝石,魔彩蓝宝石,花色蓝宝石等稀有珍贵品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扩散蓝宝石的形成机制、扩散蓝宝石的特征,着重阐述了扩散蓝宝石的鉴别,最后对照天然优质蓝宝石对扩散蓝宝石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海南省蓬莱蓝宝石及其形成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丘志力  李兆麟 《矿物学报》1993,13(4):368-373
海南省蓬莱是我国著名的蓝宝石产地之一。本文研究了该地蓝宝石的矿物学及化学组成特征,并首次详细研究了蓝宝石的包裹体特征,测定了蓝宝石的形成温度。最后,综合其它证据,对蓝宝石的成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理想晶体(包括蓝宝石)的颜色与占据其晶格的微量过渡金属元素的种类及含量有直接的关系。玄武岩产状的蓝宝石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这些元素是蓝宝石致色的直接因素。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每种微量元素均对可见光的特定波段产生不同程度的吸收,其中,Fe^3 ,Si^4 是使蓝宝石呈现蓝色的主要离子,Cr^3 离子可使蓝宝石呈橙和绿色,Mn^4 离子可使蓝宝石呈黄色,Co^2 离子也可使蓝宝石呈蓝色。本文还做出了蓝宝石中每种微量元素对可见光的特征吸收图即波长-吸收系数图,与分子轨道理论值吻合,把蓝宝石中各离子对可见光的吸收位置和相对吸收强度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9.
选用市场上常见的紫红色、橙色、粉色、绿色、黑色处理珍珠,粉橙色、金黄色铍扩散蓝宝石,充胶翡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耐久性实验,对样品颜色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充胶翡翠和铍扩散蓝宝石在日晒、盐雾及人工汗液中均表现出了良好的颜色稳定性;处理珍珠在盐雾环境中表现出了较好的稳定性,在模拟日光照射试验中褪色明显,而经过人工汗液腐蚀,其颜色表现出了较差的稳定性。对样品颜色稳定性的研究,可以为优化处理宝石的市场准入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天然蓝色蓝宝石的鉴别特征李觉文(1)天然蓝宝石其颜色为天然生成,是蓝宝石的固有本色。颜色不很均匀或很不均匀。而人工合成蓝宝石颜色均匀,染色蓝宝石颜色沿网脉裂隙加深。(2)天然蓝宝石有天然矿物包裹体,金红石包裹体呈长针状成群出现,气液包裹体无爆裂现象。...  相似文献   

11.
季金华 《江苏地质》1999,23(3):162-166
对山东及江苏的蓝宝石进行改色试验,通过高温热处理方法可改善其透明度和颜色鲜艳度,提高蓝宝石的级别。探讨了蓝宝石的呈色机理,认为蓝宝石为电荷转移致色,可用分子轨道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2.
韩美 《地球科学》2000,25(6):599-603
运用野外实地考察、钻孔勘探、室内样品分析等方法, 对山东蓝宝石的赋存特征与规律进行了研究, 对蓝宝石的质量做了深入探讨, 并针对其特点提出了今后找矿和加工利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福建明溪天然蓝宝石在氩气气氛中的改色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刚生 《矿物学报》1997,17(2):149-155
明溪天然蓝宝石主要呈色元素为Fe和Ti,颜色常带有黄、绿或紫色调,颜色不纯正。在温度为1300℃,环境为氩气气氛中进行热处理后,可消除蓝宝石中原来存在的杂色调,使颜色向纯蓝色方向变化。本文还对热处理后蓝宝石的光吸收港及颜色变化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雷威  林锦富 《矿产与地质》2001,15(3):212-215
明溪蓝宝石呈色是铁,钛,铬等杂质过渡金属离子电子跃迁和电荷转移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蓝色的深浅与铁的含量不呈简单的正相关关系,而更多地与铁,钛间含量的配比相关,Al2O3中OH的振动应成为人们关注的蓝宝石呈色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文章简介丁刚玉族宝石矿物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及产状;描述了红宝石、蓝宝石、粉蓝宝石、黄蓝宝石、绿蓝宝石、无色蓝宝石和星光宝石的特征、真伪鉴别方法及市场行情。  相似文献   

16.
山东蓝色蓝宝石的着色是由Ti4+离子与Fe2+离子合理配比而成,一般控制在Ti4+/Fe2+=1的配比范围内。多余的Fe2+和其它Fe3+离子存在都不利于蓝色蓝宝石正常呈色。通过穆斯堡尔谱和电子顺磁共振谱分析,测定了山东蓝宝石中铁离子的不同价态和浓度。对Fe2+和Fe3+离子所引起的吸收光谱特征作了研究,查明只有Fe3+浓度很高时才产生477nm吸收峰,是致使山东蓝宝石表观上呈深蓝带黑色调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山东昌乐是蓝宝石的主要产地之一.本文介绍了山东星光蓝宝石的特点,阐述了蓝宝石呈现星光与呈现光斑的机理,列举了使蓝宝石产生星光的针状包体的种类,论述了山东星光蓝宝石的性质特征、新发现致色离子类别、发光性、黄色变色蓝宝石及引起蓝宝石变色的元素以及星光蓝宝石分类、分级、评价原则.  相似文献   

18.
The Port of New York/New Jersey is naturally shallow, and therefore dredging is required to maintain depths necessary for navigation. About six million cubic yards of material must be dredged annually to maintain navigation channels and berthing areas. Opportunities for disposal of dredged materials in the metropolitan region are limited. The existing ocean disposal site that has, until recently, received the majority of dredged materials is nearing capacity. Under the new, more stringent, guidance for ocean disposal, a large percentage of the dredged material is not considered acceptable for ocean disposal because of contamin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nondredging alternatives to reduce the volume of materials to be dredged, thus reducing the disposal volume. These alternatives include short-term options (e.g., reprofiling operations, in which sediments from high spots in berths are dragged to depressions in lower spots) and long-term sedimentation minimization options (e.g., subsurface berms or air bubblers deployed around berths and interpier areas). These methods require an understanding of sedimentation/circulation patterns of the harbor as a whole and the local area in which the specific methodology may be employ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