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地下水污染场地污染的控制与修复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我国存在大量的地下水污染场地,给地下水资源的使用带来了严重威胁。将地下水污染场地划分为4大类,15个亚类,为制定不同地下水污染场地的管理、控制和修复规定提供了依据;对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技术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建立地下水污染的预警系统,为污染的预防奠定基础;介绍了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技术,并对地下水污染防控和治理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典型制革污染场地地下水盐污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区域地下水调查的基础上,以某制革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采集场地及其周围地下水样,对地下水中无机组分检出值进行了统计分析,识别了各组分的平面分布特征,最后对地下水盐污染机理以及各组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制革厂废水排放、废弃物堆放已对地下水造成盐污染,主要污染组分为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Cl-和SO2-4;受污染的地下水环境以微酸性和还原性为特征;沿地下水流向,地下水中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Cl-、SO2-4、三氮由制革区向下游逐渐减小,基本上呈现出以皮革厂为中心的污染区,污染范围大概为0.20km2;制革污染场地地下水中硬度的升高,同时伴随着溶解性总固体、Cl-、SO2-4浓度升高,各组分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主要原因是皮革区地表水污水和固体废物淋滤液入渗过程中经历阳离子交换、钙镁易溶盐溶解及难溶盐溶解等作用,导致地下水中Ca2+、Mg2+Cl-和SO2-4含量增加,最终溶解性总固体也升高;铵氮在含水介质中的迁移转化也是地下水硬度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地下水三氮之间转化主要的途径是硝化作用,与地下水的氧化还原条件有关,氧化性相对较强的地下水中NO3-N含量高,而NH3-N和NO2-N含量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3.
辛安泉是北方第二大泉,泉域面积13000km^2。根据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将拉域划分为四个子系统。采用饮用水卫生标准和污染起始值对系统内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并对其污染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阐述了日本地下水污染问题,尽管日本的一般自然条件阻碍了地下水污染,但是人类活动却日益威胁着地下水资源,日本环境局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全国范围内的地下水中,都分布有诸如三氯乙烯之类的有机物以及含氮化合物,甚至在农村地区和深层含水层中,也检测出合洗涤剂,尽管它们浓度不太高,人们已经意识到农业化肥和农药滥用的危害,它们对高尔夫球场的损害尤为明显,同时,本文还探讨了其它一些污染问题,如:填埋场中硝酸  相似文献   

5.
杨艳华  任坚 《云南地质》1992,11(1):79-83
根据昆明盆地历年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本文对盆地内地下水水质特征作一概略的总结,并对地下水污染现状、污染类型、污染途径作了分析判断。结合污染源类型并根据地下水中检出的物质组分,划分出4种污染类型;再根据地下水污染点的环境水文地质状况,对地下水污染途径进行了划分。  相似文献   

6.
石家庄市地下水盐污染的分布及污染机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石家庄市地下水盐污染研究具有典型示范性。文中在地下水污染特征分析基础上 ,对盐污染的区域空间展布及其形成条件、盐污染的化学机制和地下水开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盐污染对石家庄市地下水水质有重要影响。其中NO-3 污染和硬度升高是构成该区地下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 ,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阳离子交换作用和硝化作用是其重要机制 ;地下水超采是地下水盐污染的重要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7.
石家庄市地下水污染特征及机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石家庄市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及预测的基础上,对地下水污染机理进行了探讨。最后认为,地下水超量开采是其水质恶化最重要的诱发原因,控制盐污染是今后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污染生态学     
1 污染生态学的概念及其起源 污染生态学是以污染条件下生态系统效应为核心,研究以人类为主体的生物系统与受污染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新兴学科。它是环境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也是逆境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西安市潜水污染现状与污染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小灵 《西北地质》2003,36(4):101-104
西安市潜水因埋藏浅,在各种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已遭受到严重污染。大部分地区潜水中总固体、总硬度、硝酸盐、氟化物、氯化物含量等已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笔者根据近10年来的系统水质监测资料,经整理、综合分析认为: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地质环境条件相应的有所改善,潜水中主要污染物组分含量都有不同程度降低,污染面积逐年缩小,潜水质量在逐步好转。  相似文献   

10.
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建云 《水科学进展》2002,13(5):547-551
描述了土壤侵蚀的物理过程,分析了影响土壤侵蚀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包括降雨径流模型、土壤侵蚀模型和畜禽污染模型的非点源污染模拟模型(NPSP),并介绍了该模型在爱尔兰Dodder流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微量有机污染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汪民  吴永锋 《地学前缘》1996,3(2):169-175
在简要评述其污染特征与研究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介绍了地下水微量有机污染的分布,污染物种类、性质、危害和来源,有机物的物化特征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以及污染控制技术。非极性难溶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地下水中危害最大而又最为常见的有机污染物,主要由氯代脂肪烃(CHC)和单环芳香烃(BTEX)构成。多数水溶相VOC's不易被吸附,在地下环境具有很强的迁移性,但在适当条件下可生物降解。非水溶相CHC常在地下水中积聚潜伏于含水层底板,迁移不受地下水流向的控制;非水溶相BTEX则漂浮于地下水表面。非水溶相VOC's很难产生生物降解。VOC's的去除过程复杂,许多领域有待探索。  相似文献   

12.
湘江治污的力度不可谓不大,然而壮士断腕的决心背后,究竟隐藏着何种难以名状的无力与有力,以至于经过无数次的曝光和诘问,却仍以超常的分量挑战着湖南转型的决策水准与公共能力。  相似文献   

13.
浅论地下水污染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王玉和 《地下水》2004,26(4):294-296
通过对地下水污染的概念、污染类型厦危害、污染源以及地下水的污染途径的探讨,旨在唤起人们在生产活动以及开发利用地下水过程中,对地下水污染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典型铬渣污染场地铬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西南岩溶区某傍河铬渣堆场为研究对象,对场地不同位置与深度的土壤及地下水样品进行采集,通过数理统计对Cr在场地中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场地对地下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总Cr浓度的水平分布具有差异性,表层土壤Cr浓度由上游到下游呈明显降低趋势,变化率为3.59;深层饱水带土壤中总Cr浓度分布受到地下水流场的影响,场地下游土壤铬浓度明显高于上游;杂填土垂向剖面的铬浓度分布不同于坡残积红黏土,杂填土中铬浓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浓度与土壤深度的关系可用y=63.88ln(x)-75.221来表示;而在红黏土中剖面中,铬大量聚集在土壤表层,后随着深度的增加铬浓度逐渐降低,接近基岩面有升高趋势;场地地下水中Cr(Ⅵ)的浓度受深层土壤中总Cr浓度的影响,两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16.
地下水污染预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永丽  姜光辉  郭芳  滕彦国 《水文》2015,35(6):11-18
分析了地下水脆弱性、地下水污染风险和地下水污染预警三者之间层层递进的关系;在归纳总结国内外地下水脆弱性和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综述国内外相关地下水污染预警的大量研究成果,基于地下水污染预警等级划分方法,整体上将地下水污染预警方法概括为基于设定临界值的地下水污染预警和基于既定标准的地下水污染预警两大类。最后阐述地下水污染预警研究在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并指出地下水污染预警的评价方法和理论研究应进一步考虑多学科的交叉、与先进技术的耦合以及资料的精确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三江平原建三江农场采取的21组浅层地下水水样分析,发现Ⅲ类水1组,Ⅳ类水11组,Ⅴ类水9组,13组样品有机污染物有检出,均未超标.总体来看,三江平原建三江农场水田区地下水污染较为严重,大多数为Ⅳ、Ⅴ类,不适合作为生活饮用水使用.铁、锰受原生地质环境的影响部分超标;挥发酚与铅超标的原因尚待查明;有机氯农药类均没有检出,说明这类农药在浅层地下水中残留已不多;亚硝酸盐、氨氮等超标严重,说明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大量化肥严重影响了浅层地下水水质.  相似文献   

18.
马志远  谢维 《西北地质》2003,36(C00):237-241
煤矿露天开采剥离了大量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在长期露天堆放的环境中,经历了降雨、淋滤、风化和自燃作用,发生了一系列的物理、化学作用,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质,导致了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本文选取抚顺煤田西舍场煤矸石对地下水污染的实例,阐述了煤矸石对地下水污染的现状,以及煤矸石污染的时空分布规律,煤矸石对地下水污染的途径、机理及发展趋势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七里沟盆地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分析,研究近年来本区地下水由于受过量开采及工业排放污染物而出现的水质演化趋势,及其内在原因,并进一步探讨处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