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中回灌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宏亮 《水文》2012,32(3):60-65
近年,地下水源热泵技术在我国被广泛应用,并在节能、环保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效益。但是,回灌问题仍是困扰我国地下水源热泵发展的瓶颈。以唐山市丰润区乡居假日住宅区A4区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应用为例,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方面,对水源热泵系统中地下水回灌能力进行了分析,指出开展地下水源热泵项目时,掌握热源井所在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重要性。探讨了影响地下水回灌能力的关键因素,其中包括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热源井成井工艺、回灌井阻塞以及地下水回灌方式。  相似文献   

2.
测温法是寻找地热田的一种直接勘探方法,而浅层测温法则由于工作效率高、成本低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勘探方法。但因近地表温度场易受日变、年变等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因此,区分与校正各种干扰因素是方法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本文讨论了校正与区分各干扰因素的方法。地表浅层温度信息是地下热源状况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利用近地表温度异常可推断地下热源分布状况。通过对简单形状热源(无限长圆柱形和球形)计算表明:当取1℃作为可探测到的温度异常时,利用1米深测温可发现埋深近500米、温度100℃的局部热源,而利用10米深测温可探测到埋深近800米同样规模同样温度的局部热源。计算结果虽然是在理想条件下进行的,但对指导实际工作具参考价值。文章结合漳州地热区的实际资料说明解释方法及应用1米深测温勘察地下热水取得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3.
测温法是研究地球热场分布最直接的方法。地球内部热源的强度与分布,直接影响地壳表层温度场的分布,特别是在地壳表层存在局部热源,如地下热水储集层、含油气构造与火山、岩浆活动以及其他某些矿床都会使地热场的分布产生异常。在稳态的钻孔中进行测温,分析地下热水活动规律或油气储集层的分布状况,效果是明显的。在普查工作中,钻孔很少甚至没有钻孔时,在表层进行温度测量,亦能反映地下较深处局部热源位置与分布。但表层测温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在工作中如能区分各种干扰因素并进行校正,将会取得良好效果。现仅就测温法在地热田与油气田勘查中的应用,并着重对浅层土壤测温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曾照丽 《地下水》2010,32(3):58-58,114
以陇东地区地下热水现状调查结果为基础,简述了该区地下热水形成的地质背景条件,分析地下热水的热源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地球深部正常的增温之热能,二是通过深大断裂聚集在天环向斜轴部的传导热能,热储性质是既有层状又兼有带状性质的中低温II-3型地热田。  相似文献   

5.
漳州盆地地下热水的来源和运移途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据福建沿海一带大地构造情况,在分析了漳州盆地局部地质构造特征、地温场显示特征、地下热水的动态变化以及不同深度地下热水的化学组分之后指出:漳州地热区主要热源来自老断裂的重新活动,地下热水的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阐明了地下热水的入渗途径,其循环深度1500—2000m。结合成因分析,为今后进一步勘探和开发地下热水提出了总体方向。  相似文献   

6.
地热资源是指在某一未来时间内能被经济而合理地取出来的地球表面以下的地下热能.其表现形式可为蒸汽、热水及高温岩体等。河南省目前开发利用以地下热水为主。地下热水形成需有热储层、盖层、流通通道及热源4个因素;可划分隆起带地下热水和沉降带地下热水2种成固类型。1地热资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地温场数值模拟研究对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具有重要意义。通过TOUGH2建立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水-热耦合模型,模拟了研究区多年地温场变化趋势以及抽灌井温度变化。结果表明地下水源热泵系统运行10年后部分组团出现大量冷堆积现象,影响供暖温度。依据本结果,结合场地条件,针对冷堆积现象采用太阳能辅助热源系统进行系统强化设计,并模拟研究强化后的地温场多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太阳能辅助热源系统可以有效提高供暖温度。  相似文献   

8.
本区地下热水井资料表明,震旦亚界蓟县系雾迷山组白云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层,是本区地下热水的主要储层,而巨厚的(1200m)上第三系天竺组红色粘土类和第四系泥质沉积物构成了本区地热的良好盖层。太古界以来构造运动以及伴随的岩浆活动而形成的诸多岩体,是本区地下水的热源供体,与之有关的断裂与构造也是本区寻找地下热水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9.
通过矿床地质特征分析及同位素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方法研究认为:白乃庙石英脉型金矿是支位、构造及热源控制的中温地下热液石英脉型金矿。  相似文献   

10.
地热资源包括熔融岩浆、干热岩体和地下热水三部分。内陆山区型地热系统着重于地下热水资源的研究,主要包括热源、媒介、冷热水交换边界、热水道和地下热水富集区等要素。笔者通过对五台山地区地热异常反映、盆地边缘地下热水分布和垂直地温场特征等规律的分析,初步给出了五台山地区地热系统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1.
文章回顾了黑龙江省地热勘查历史,阐述了成控地热的地质构造背景条件,继而对各构造单元的热源、热储及地下热水成生环境进行了分析。在地热资源及地下热水成生的背景基础上,推算地热资源量和推断地下热水分布、埋藏及其规模和开发远景。  相似文献   

12.
地热资源包括熔融岩浆、干热岩体和地下热水三部分。内陆山区型地热系统着重于地下热水资源的研究,主要包括热源、煤介、冷热水交换边界、热水道和地下热消沉事集区等要素。笔者通过对五台山地区地热异常反映、盆地边缘地下热水分布和垂直地温场特征等规律的分布,初步给出了五台山地区地热系统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3.
综合物化探方法在内蒙古某地区地热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查明中水塘地区的地热异常范围,寻找地下储水导热构造。在地热预测区内,选择最佳的工作区首先进行水文地质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地下6m地温测定,浅层地震、电测深,静电α卡法、汞及砷土壤测量等,以了解热源的埋深,查明地热异常区内的断裂构造;确定温泉勘查施钻孔位,施钻勘探,查寻热源,打出热水。基于测区内地热严格受地质构造控制的认识,结合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确定钻孔位置,打出了水温为38℃的地下低温热水。根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合理选择各项技术条件、科学的方法组合,是收到良好的效果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4.
通过广元地区龙门山前缘的遥感地质解译,野外地质考查以及结合前人地热水勘查成果,对其地热水的热源、水源、构造特征等综合分析认为,该区无附加热源,热源为深循环加热,水源以大气降水为主,具有深部循环的有利地质构造条件,为在正常的区域地温场背景条件下。出现在裂隙介质发育的深部碳酸盐岩地层之中的地下热水环流系统——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具有很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5.
大地电磁测深法在福建漳州地热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漳州地区深部构造和热源条件,在天宝、漳州、龙海一线进行了大地电磁测深测量工作。通过对大地电磁测深结果的分析和解释,表明在漳州地区龙海—浮宫一带上地幔高导基底明显上隆,在壳内10—13km深处具有明显的高导层,地表覆盖层电阻率很低。根据这些情况并结合地质资料推断,这一带地下存在着温度较高的热源及地下水补给条件,在地下水深循环和热对流良好的断裂交汇区,有可能形成水温较高的地热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区内地热资源成矿机制,成矿规律的分析认为,锦州市辖区为高地温场区,地热资源主要赋存在1400m以下,深部热源是由地幔隆起地壳变薄热传导所致,区域构造体系控制了地下热水的形成和分布,凡是深度超过1400m且赋存地下水资源的地方,都能形成地下热水资源。在充分分析区内岩石的含水类型的基础上,根据它们分布和赋存深度,探讨寻找地下热水的区段及其方向,为区内地热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准确获得地下岩土体热物性参数,基于两种热源模型理论,详细分析了岩土体热物性现场热响应测试的模型理论及数据处理方法。以丹阳市滨江新城三口100 m深单U型垂直埋管试验孔恒热流散热试验为例,采集现场测试数据得到埋管供回水温度响应曲线,采用两种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与实测温度值进行对比,发现相对于圆柱面热源,线热源理论的拟合情况更优,所计算出的各个参数更接近实际。线热源理论可广泛应用于岩土体热物性测试数据的处理分析。  相似文献   

18.
近日,河南省地矿局水文二队杜康大酒店浅层地热能(水源)开发工程顺利验收。该工程合同额为145万元,采用节能环保的水源热泵技术对杜康大酒店传统老化的供暖制冷设备进行改造,利用地下200米以内的地下水源作为冷热源,地下水源流经热泵机组时进行热量交换,实现了夏季制冷、冬季供暖以及24h提供生活热水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冯宇克 《吉林地质》2011,30(2):22-25
汞洞沟金矿区位于鸭绿江深大断裂的北侧,具备有足够金矿形成的热源条件,四级构造控矿的构造条件,地下深处存在着金矿物的沉淀场所,0m标高附近有最佳的远景部位,具有较大成矿远景的金矿区,而其远景将实现于地下深处的第二空间.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应用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回灌效率低、地下水资源浪费。分析认为造成回灌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热源井设计和施工工艺不合理。为此,在安阳枫林水郡小区热源井设计和施工中分别采用了增大桥式过滤管的数量、桥高、滤料粒径和填砾厚度等措施,回灌量明显增加,实现了1抽1回的目标。既解决了回灌效率低、资源浪费的问题,又大幅降低了工程投资和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