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单站多年逐日压、温、湿平均值的变化特点,可以看作是当地大气环流平均演变情况的反映,而单站气候背景划分的不同阶段,反映了大气环流在各个阶段内的平均状况,因此,利用单站多要素分析气候背景,能较客观地反映大气演变的内在规律。在不同阶段,选用不同的,较稳定而持续的要素特征量,或要素显著变化量,作为划分各个天气阶段的标志。这样划分的天气阶段,目的在于分析历年各天气阶段的气候特点和差异,掌握各天气阶段的变化特征及相互间的关系,为气候分析和天气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几年来,我们利用一月特征图形作二月低温阴雨预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今年利用此图形较准确地报出二月七日至十七日的低温阴雨天气过程。现总结如下。 一、预报思路: 实践证明,单站作中、长期预报,必须遵循气候背景和大气环流的周期变化。而单站要素时间剖面图,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地大气环流的交替变化。所以,利用剖面图中的某些特征图形,来预测自然天气周期变化,比单从旬、月的资料找相关作预报较为优越。所以,我们根据天气变化的隔季相关,运用30天较好的韵律关系,用一月两完全高压夹一低压的特征图形,作二月的低温阴雨预报。  相似文献   

3.
沙漠-绿洲大气边界层结构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吕世华  罗斯琼 《高原气象》2005,24(4):465-470
利用美国NCAR新版中尺度MM5V3.6非静力平衡模式,采用三重嵌套的模拟方法,模拟研究了沙漠绿洲的环流及边界层特征。结果表明:在没有西风气流背景的影响下,绿洲沙漠环流和大气边界层结构是对称的。沙漠绿洲改变了原有沙漠地区环流结构及温、湿场的分布,绿洲上空大气下沉,沙漠上空大气上升,从而产生了绿洲上空大气冷干,沙漠上空大气暖湿的边界层特征。绿洲边缘形成了由干到湿的强湿度梯度带围绕着绿洲,起到了保护绿洲的作用。在有西风背景气流的影响下,绿洲沙漠环流和大气边界层结构是非对称的。但是,西风背景气流的存在可以破坏绿洲系统对称的环流结构,不利于绿洲系统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短期晴雨预报,是广大气象台站日常预报服务的项目之一。实践证明,单站压、温、湿的综合变化特征,可以反映控制单站的大气系统。摸清单站压、温、湿变化特征与影响本站天气系统的关系,利用分型点聚的方法可以制作短期晴雨预报,提高晴雨预报质量。一、分型和天气利用每日14时压、温、湿24小时变量的正负趋势分型(见表一),若变量刚好出现零值,以二级变量来决定符号分型。通过对70—75年1—12月每日14时的压、温、湿变量的分型与次日天气的统计(见表二),可以看出六型主要是雨型,次日有雨占75%,二、七型是基本无雨型,次日无雨占65—70%,三、八型是次日雨日多于无雨日,而一、四和五型,对应次日晴雨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5.
赵红岩 《气象》2000,26(2):33-36
选用 1 95 1~ 1 996年中国 1 6 0站逐月降水资料 ,太平洋逐月平均网格点海温资料( 1 0°S~ 5 0°N,1 2 0~ 80°E) ,逐月大尺度环流指数资料 ,分析并探讨造成 1 996年南方洪涝的环流特征、气候背景及海温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大气环流指数与前期太平洋海温场有明显的遥相关关系。冬、春季海温的冷暖变化程度 ,可预示后期 7月各环流系统的趋势变化 ,环流系统指数自身演变存在较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规律 ,1 996年南方洪涝就是在这种气候背景下形成的。海温冷暖变化影响大气环流系统的这种演变关系 ,对南方洪涝的短期气候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吕志红  李强  李晶  侯波  王阳  王丽莉 《气象》2006,32(9):90-94
利用抚顺气象观测站气象资料,分析了抚顺冬季异常偏冷年的气候特征,发现异常偏冷年都有最低气温低于-30℃的冷段,并且气候变暖后,降雪多、积雪深是其主要特征。同时通过分析深层平均地温、太阳黑子活动、大气环流等资料,发现抚顺冬季气温异常偏低一般都出现在太阳黑子峰谷年附近,并与前期3-11月0.8m深层平均地温呈正相关,北半球500hPa冬季欧亚地区距平场为西高东低,东亚槽稳定建立,并且大气环流以大西洋-欧亚E型环流型为主。  相似文献   

7.
一种月尺度单站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一种月尺度单站预报方法。通过从前期大气环流的高层、中层环流场及中高层温度场的月平均资料中,提取一组影响单站气候要素变化的信号源,组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同时对同一要素的多个测站进行预报。在对全省10个气候区的业务预报中,经过多年应用。该方法逐步成为短期气候预测的关键决策依据。利用该方法,建立全省14个测站的预报模型,并于2008年3月投入业务使用。利用该模型的预报结果,3—12月预测质量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8.
春播期间天气的冷暧趋势和主要的连续低温阴雨时段的预报,是我们制作中长期天气预报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为了提高这类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服务质量,我们加强了对这类天气过程的分析研究工作。从大量的单站资料出发,结合大气环流特征,运用前期多因子的特殊值反映,进行综合计算分析;利用西风带环流的前期周期和付热带高压的强弱变化,制作春播期冷暧趋势的长期预报。运用特征日的环流型和多因子特殊值综合分析,制作三月中旬的低温阴雨的中期预报,经过近三年的预报实践,取得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NCEP资料和SAMIL-R42L9中热带大气季节内(30~60天)振荡(ISO)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平均气候场季节变化的关系。NCEP资料的分析表明:热带地区大气ISO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大气ISO的季节变化与平均背景场的季节变化有明显的一致性。在空间分布上,热带大气ISO的活动对暖的SST、强的对流活动、西风、强的降水和低层水汽辐合有很强的依赖性。大气环流模式SAMIL-R42L9基本能够再现热带大气ISO空间分布上的季节转换特征,尤其在动力场(纬向风)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但对基本气候态季节变化的模拟,对不同的物理量有明显的差异。模式结果表明:热带大气ISO动力因子的季节性比热力因子的季节性对平均背景场的依赖性更大,模式不能很好地反映NCEP资料表现出来的ISO对平均背景场的强依赖性,同时也说明热带大气ISO的季节性可能并不完全依赖于平均背景场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初肇庆罕见持续低温阴雨天气的成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及数值预报产品等,从大气环流形势特征、冷暖空气活动和中尺度南支波动、单站要素变化特征等方面,对2008年1月13日-2月2日肇庆低温阴雨天气的成因,以及2月3日转折天气的预报技术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大气环流异常是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把单站要素变化特征与大型环流演变结合,将会提高分析、预报能力;日本数值预报产品对肇庆低温阴雨结束期的环流形势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张耀存  钱永甫 《高原气象》1997,16(3):235-242
将球带范围的p-σ混合坐标系五层原始方程模式发展成为包含极区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并用GFDL多年平均气候分析资料检验了模式对夏季气候平均状态的模拟性能,分析了p-σ混合坐标系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模拟夏季气候的系统性误差。结果表明:p-σ混合坐标系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夏季气候平均态,各高度上的主要环流系统都可以模拟出来,与球带模式的结果相比有一定的改进,而且陆地上的模拟结果优于海洋上的。  相似文献   

12.
使用NECP/NCAR1958~1997年40年再分析全球月平均网格点资料以及相应时段全国160个代表站月降水量资料,针对青藏高原东北侧1997年发生的严重春末夏初旱和伏旱,分析了这次大旱的天气气候背景和500hPa环流场主要特征,对有关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探讨了该年春夏干旱发生的500hPa环流特征,为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5月份雨量的天气气候成因探讨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探讨了影响云南5月雨量的大气环流背景、天气气候成因,指出大气环流季节性转换、ITCZ、南亚高压、西太平洋副高等是大气环流背景;夏季风和西风槽相互作用、北方冷空气与南方暖湿气流相互作用是天气气候成因。以此为预报思路,得出一个云南5月雨量长期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一个变网格大气环流模式对中国东部春季的区域气候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法国动力气象实验室发展的变网格全球大气环流模式LMDZ4在东亚地区进行加密,并使用ERA-40再分析资料进行环流强迫,对1958—2000年每年春季开展区域气候模拟,将模拟的4—5月气候平均态、年际和年代际变率与观测进行了对比。模式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出4—5月东亚地区气候平均大气环流、降水和气温的空间分布,对对流层中、高层环流的模拟比对低层环流的模拟更接近于观测;模式对中国东部地区地面气候的模拟偏差主要表现为:中国中东部和华南地区偏暖偏湿,而华北则为偏冷偏湿。中东部地区的降水量比观测偏多约1.6mm/d;模拟的地表气温在华北偏低约1.4℃,在中东部和华南均偏高超过0.5℃。模式对降水的模拟偏差与其模拟的低层南支西南气流和北部西北气流均偏强有关。模式对中国东部对流层,尤其是对流层中上层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具有很好的再现能力,各物理量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都在0.6以上。模式也能很好地模拟出中国东部降水和气温的年际变率,在华北、中东部和华南,观测和模拟值在1958—2000年的相关系数均在0.7以上。模式还能够模拟出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中东部干旱和东北地区降水增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也能够再现黄淮流域年代际增温的现...  相似文献   

15.
利用实时资料,分析了平顶山2003年6月19日局地冰雹天气的环流背景、地面形势、大气不稳定层结及单站要素,揭示了冰雹天气的成因.  相似文献   

16.
利用实时资料,分析了平顶山2003年6月19日局地冰雹天气的环流背景、地面形势、大气不稳定层结及单站要素,揭示了冰雹天气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
根据降水距平三年和五年滑动平均值的自身演变预测单站未来降水趋势赵秉霖(榆树气象局)1方法的获得单站气象要素的长期记录,反映了大气变化的历史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大气环流的变化。如果气象要素y仅在离散的时间t,…t;,…t上取值,则值yl…y为y的...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不少人对长江中下游汛期旱涝的前期环流特征等已进行过研究。这里仅就单站汛期降水趋势,预报因子和环流背景的关系进行简单的分析。这几年,制作单站汛期(5—9月)总降水趋势预报时,得到二个较佳因子:3月平均气温(?)和3月平均日较差[即月平均最高气温与月平均最低气温之差(?)]。用这二个因子建立起的判别方程A=(?)对汛期总降水量ΣR有很好的分辨能力。  相似文献   

19.
大气环流的奇偶对称性(Ⅰ)理论依据和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兆勇  徐建军 《气象科学》1994,14(4):300-310
文中使用奇偶对称分析方法,利用观测资料对全球环流的奇偶对称分量的分布做了分析,指出奇偶分布的气候特征及其时间演变能反映南北半球海陆差异带来的影响,揭示大气对辐射加热响应的时间尺度、环流的波动结构及全球环流季节性调整等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20.
采用2000—2017年1月地面和高空观测基本气象要素(气压、温度、湿度、风、能见度和雾-霾天气现象等)观测信息、1980—2016年1月NCEP再分析资料等,基于气候平均态的环流异常特征分析,发展对平均气候态出现异常变化的综合诊断分析方法,研究华北地区冬季典型雾-霾多寡年大气环流的三维结构及其遥相关异常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7年冬季1月,华北平原、中原等黄河中下游地区冬季雾-霾的发生日数呈增加趋势,雾-霾发生日数线性增加拟合趋势相关确认系数为R2=0.36,超过0.001的显著性水平。基于气候平均态环流异常特征分析表明,华北平原、中原等黄河中下游地区雾-霾污染出现多、寡年的对流层大气大尺度环流分布差异显著。气候平均态的环流异常特征分析表明,多雾-霾年,在冬季1月影响中国的冷空气主要路径上,自极地区泰米尔半岛,经中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地区到中国东部区域,对流层中层与高层位势高度距平呈现"高—低—高"的分布,在低层则出现"东高西低"的气候平均态异常分布;少雾-霾年,该分布型不复存在,并出现反位相特征。多雾-霾年的这种异常环流分布型可为中原至华北平原冬季雾-霾的频发提供有利的气候背景,是该区域冬季雾-霾多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