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研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在全球范围内的服务性能,基于卫星的分布概率,分别对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简称北斗三号系统,BDS-3)和北斗二号系统(BDS-2)在"一带一路"沿线,以及BDS-3在全球范围的可见卫星数和精度因子进行了预测和评估,重点分析了BDS-3与BDS-2在中国及全球区域的定位精度差异。结果表明,现阶段BDS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可见卫星数为8~20颗,几何精度因子小于1.85,在中国区域其值为1.3~1.4;BDS-3完整系统在全球的可见卫星数为7~15颗,相比于BDS-2,其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覆盖率有所下降,但中圆地球轨道卫星的可见卫星数可增加6~8颗;在中国及周边区域,BDS-3的平均空间精度因子、水平精度因子、高程精度因子和钟差精度因子分别为1.356、0.759、1.123和0.682,相比于其在全球范围的平均值提升了4%~13%,相比于BDS-2在该区域的定位精度提升了19%~37%。  相似文献   

2.
系统服务性能是卫星导航系统的关键技术指标。在分析可见性、几何精度因子等系统服务性能指标的基础上,采用图形显示技术和计算机仿真技术,设计实现了导航系统服务性能分析软件。重点针对现阶段基本星座下3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GEO),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IGSO)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服务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对比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COMPASS)与GPS兼容后在中国地区测量精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针对相同条件下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星历引入的测距误差约为中地球轨道卫星2倍的问题,该文分析了北斗导航系统中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数目对定位的影响。采用实测数据在观测时段内可见的倾斜地球同步轨道、中地球轨道卫星的基础上,逐次增加一颗高度角最大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参与定位;对比分析了不同数目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参与定位时位置精度因子值的变化,以及在北、东、高方向分量误差及总误差的内外符合精度。数据分析表明,按高度角逐次增加1~4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时,系统的位置精度因子值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定位精度与增加一颗高度角最大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时基本相当;对高度角最小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降权处理,定位精度比未降权时提高。  相似文献   

4.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投入运营,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正式运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以北斗系统当前所覆盖的亚太地区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亚太地区选取五个城市乌鲁木齐、东京、昆明、马尼拉、悉尼,计算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及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组合、全球定位系统及北斗系统组合在上述五个城市的可见卫星、几何精度衰减因子值和导航精度,以及整个亚太地区平均几何精度衰减因子值和平均导航精度,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来研究我国的北斗系统给当前亚太地区导航用户带来的性能提升效果。  相似文献   

5.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建成后将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卫星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采用卫星工具包软件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单点和全球范围内的可见卫星数和精度衰减因子值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全球范围内的可见性和精度衰减因子值基本上达到预定的要求,特别是在亚太地区性能更优越。  相似文献   

6.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无线电测定服务解决了"何人、何时、何处"的相关问题,实现了定位报告和态势共享,是北斗系统与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竞争的一个优势。利用北斗系统的无线电导航服务,可以使无线电测定服务摆脱对高程库的依赖,提高定位精度。研究了北斗系统时差定位报告的原理及形成时差的中圆地球轨道卫星的选星方法。模拟分析了北斗系统时差定位报告位置精度衰减因子随用户及北斗系统中圆地球轨道卫星位置变化的情况,得出如下结论:位置精度衰减因子主要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纬度影响,中圆地球轨道卫星位于70°~80°N时,位置精度衰减因子最小;北斗系统时差定位报告选星时,在符合观测条件下,应选择纬度较大的中圆地球轨道卫星。为实现快速选星,推导了粗略估计卫星纬度的方法,仅利用5个卫星轨道参数实现快速计算卫星的粗略纬度。  相似文献   

7.
张睿 《测绘学报》2018,47(9):1290-1290
正2012年12月27日,中国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系统(BDS)正式为亚太区域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授时(PNT)以及短报文通信服务,预计到2020年BDS将实现全球组网并提供全球PNT服务。导航卫星的轨道产品是保障导航系统可用性的核心要素之一,卫星轨道精度将直接影响用户的导航定位性能,因此,如何获取高精度的导航卫星轨道是BDS目前关注的重点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8.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BDS)目前暂未具有全球导航定位能力,卫星轨道的全程跟踪与测站的几何结构还不完善,影响了卫星轨道的测定精度。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动力学定轨的原理与方法,推导了多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联合定轨对参数求解精度的解析贡献量,并利用实测数据分析了BDS/GPS联合定轨对轨道和钟差求解精度的统计贡献量。结果表明,联合定轨对系统间公共参数求解精度的贡献显著,除地球静止轨道(geostationary orbit,GEO)卫星外,其余轨道和钟差求解精度均有显著提高。BDS/GPS联合定轨对BDS卫星轨道、卫星钟差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RMS)以及接收机钟差RMS的统计贡献量分别为36.21%、26.88%和20.88%,其中对可视卫星数较少的区域接收机钟差求解精度的贡献尤为显著,贡献量为45.95%。  相似文献   

9.
组合中国北斗(BDS)、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和欧盟GALILEO 4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通过仿真数据对比GPS单一系统、当前组合系统、未来完整组合系统在全球不同纬度地区几何精度衰减因子和导航精度的变化情况,分析组合卫星导航系统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导航星座性能直接决定着系统性能指标的实现,不同的星座构型和轨道参数决定了不同的星座性能.为系统评估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BDS3)建成开通后四大全球系统星座、BDS3与其他系统组合星座的当前实际性能,利用2020-08-01—2020-08-10的星历数据计算了各星座的全球可见卫星数、星座PDOP(位置精度因子)可用性和全球空间覆盖率,比较分析了各星座在不同用户高度截止角下的性能,探讨了各星座PDOP值在全球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5°、15°、30°和45°高度截止角下,北斗系统(BDS)星座性能最优,在30°E~180°E,90°S~90°N区域,单系统中BDS的PDOP值远小于其他系统,用户高度截止角较高时,BDS3+GPS组合能在保证高可用性的条件下提供更高的全球空间覆盖率.所得结论对不同类型的用户使用北斗系统以及将BDS3与其他系统组合使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承志 《测绘学报》2000,29(Z1):48-52
木卫三是太阳系中最大的一颗天然卫星。当伽利略飞船于1996年6月和9月两次飞经木卫三时,定出了二阶带谐和扇谐Stokes系数J2和C22。本文利用最新的木卫三的物理参数,首先建立了一组内部结构模型,然后估算出木卫三的若干动力学参数,并与月球的相应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这两个天然卫星最显著的不同是,木卫三满足静力学平衡条件,而月球偏离了静力学平衡条件。  相似文献   

12.
王慧珍  王广兴  牛飞  苏醒 《测绘科学》2021,46(1):76-83,92
针对低轨卫星星座有待合理化设计的问题,深入研究了低轨卫星星座增强北斗三号系统定位性能。分析轨道高度、轨道倾角、星座构型对星座覆盖性能的影响,仿真北斗三号、GPS和3种不同类型的低轨星座,研究各低轨星座与北斗三号、GPS的组合系统在所选7个测站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可见卫星数和PDOP值分布。结果表明低轨卫星对北斗三号的增强效果主要与低轨卫星数目有关,且不同轨道倾角的组合低轨星座有利于均衡系统在全球范围内的可见卫星数与PDOP值分布。低轨卫星有望通过改善卫星观测几何构型提高北斗三号系统的定位性能,且增强效果与低轨星座构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二氧化碳和甲烷减排是控制全球增温最核心的手段,传统的人为碳排放计算主要依赖于在线监测和清单算法,2019年第49届1PCC全会明确了利用大气观测通过"自上而下"通量计算对排放清单进行支撑和验证,因此了解大气遥感碳监测发展趋势以及同化反演技术方法成为了中国应对国际气候变化事务亟待探明的重要问题.根据卫星遥感技术发展进程和...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分辨率国产遥感卫星数据的推广应用,矿山遥感监测必将成为该数据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结合西藏自治区矿山遥感监测工作的特点,以资源一号02C(ZY-1 02C)及高分一号(GF-1)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在ArcGIS环境下,提出并实现了从国产卫星遥感数据管理、增强与校正、信息提取、统计分析以及成果图制作等一体化解决方案。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推进国产卫星遥感数据在矿山遥感监测领域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为大规模开展多期次动态矿山遥感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应用范例。  相似文献   

15.
基于卫星编队InSAR空间同步对系统性能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卫星编队条件下InSAR高程测量的要求,对空间同步的要求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空间同步对InSAR系统的高程测量精度和分辨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Small satellites for global coverage: Potential and limit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re is an increasing need for Earth Observation (EO) missions to meet the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Global Change Studies. Small and cost-effective missions are powerful tools to flexibly react to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with space-borne solutions. Small satellite missions can be conducted relatively quickly and inexpensively by using commercial off-the-shelf-technologies, or they can be enhanced by using advanced technologies. A new class of advanced small satellites, including autonomously operating “intelligent” satellites may be created, opening new fields of application.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small satellit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drive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s of small launchers, small ground station networks, cost-effective data distribution methods, and cost-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quality assurance procedures. There are many advantages of small satellite missions, like more frequent mission opportunities, a faster return of data, larger variety of missions, more rapid expansion of the technical and/or scientific knowledge base, greater involvement of small industry, feasibility by universities and others.This paper deals with general trends in the field of small satellite missions for Earth observation. Special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potential of spatial, spectr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 of small satellite based systems. Examples show small satellites offer also the unique possibility to install affordable constellations to provide good daily coverage of the globe and/or allow us to observe dynamic phenomena.The facts and examples given in this paper lead to the conclusion: Small satellites are already powerful tools for monitoring global, regional and local phenomena. In the future, their application spectrum will even broaden based on the ongoing development in many areas of technology and observation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一种提高北斗系统中低纬度无源定位精度的方法,利用星际间单差及高程约束来提高定位精度。与传统方法相比,新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及较好的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在中低纬度地区定位精度可达50~200M。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对地观测技术的历史和现状,并针对部分国家(美国、法国、日本、中国)的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策略进行分析。美国EOS计划和ESE计划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推动对地球科学事业的发展;法国以高分辨率SPOT卫星系列为其对地观测技术的特色;日本制定了对地观测技术的基本发展策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对地观测技术方面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此外,笔者以滑坡灾害系统为例说明了对地观测技术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及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9.
For ages, links between environment, climate and their impacts on human health have been observed and studied. Research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environmental key determinant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can provide innovative information for adaptation strategies and lead to new tools optimizing surveillance, vector control measures, and disease prevention. As earth observation satellites can measure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NASA and CNES have separately engaged in an innovative use of their earth observation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programs: space tools addressing public health. As NASA and CNES have fruitful cooperation for satellite development missions for years, both health programs have proposed to explore a new area of collaboration: satellites addressing health issues. As member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NASA and CNES could promote their common views towards the Group on Earth Observations (GEO) Community of Practice for Health & Environment and the Committee on Earth Observation Satellites (CEOS) Societal Benefit Area on Health.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卡尔曼滤波模型,采用C#编程语言建立了程序模块,并将其作为参数估计方法对一组动态数据进行了伪距单点定位解算;将部分历元时刻卫星数设置为少于4颗进行解算,并比较了其定位结果与原始结果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卡尔曼滤波模型能够在卫星数不足的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定位的连续性,并能保证一定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