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周建 《地震工程学报》2003,25(4):338-343
经研究发现20世纪云南7级大震前有中强地震密集的现象.根据中强地震的密集特征可对7级大震时间作出较好预报;再结合静中动地震的研究,可对7级大震地点作出较好预报.最后对二的联系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基于静中动判据和三性法,对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的粗略中期预测作了回顾。静中动判据指的是1979年3月29日有一个6级地震在库车东北发生,它对预测大震的地区有指示意义。该震距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约150km。由于地震越大与1外因的关系越密切,所以我们认为北天山地区1812年尼勒克8级地震与1911年阿拉木图81/2级地震之间的时间间隔为(4×25)-1年可能反映着有25年周期的外因存在,这个外因对7级地震也会有触发作用,1914年巴里坤7.5级地震即属于此。这3次大震组成的时间系列对以后大震的发生年份有一定指示意义,所以我们从1812年尼勒克大震的发生年份算起,经8×25年,即2012年作为库车周围200km的范围可能发生7级地震的年份。但实际发生的地震震级偏低,只有6.6级。  相似文献   

3.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预报的再讨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由立交模式、静中动判据和高山峰指标讨论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的地点骤报。由74年周期性、三性法和倍九律讨论了这个8.1级大震的时间预报。倍九律包括热红外异常、6级地震活动和K=8的大磁暴在震前出现的倍九天时间特征。  相似文献   

4.
2001年昆仑山口8.1级巨震后中国大陆、云南地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石绍先  曹刻 《地震研究》2002,25(3):220-226
分析研究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8.1级巨震对中国大陆云南未来几年地震趋势的影响,指出巨震后6年大陆可能仍然处于地震活跃期,其间大陆西部发生7.0级以上大震可能性较大;受2000-2001年欧亚带东南段大震活动过程及巨震调整影响,未来1-3年云南省可能进入新的活跃期,6.5级以上强震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5.
对2013年中期地震预测的研究结果(一年尺度)进行了阐述与分析。该预测综合了三性法判据、静中动判据和垂震底继模式,给出了2013年左右在鲜水河断裂带上发生7级以上大震的可能性很大的结论。重点预测了两个具体发生的区域,预测的区域与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地震的震源区相差70~80km左右。预测结果震级与时间吻合,但地点上发生了偏离。文中重点回顾研究了基于三性法,静中动、垂震底继方法的预测过程。  相似文献   

6.
张福平  刘芳 《华南地震》2003,23(2):47-55
基于动力学背景和强震活动格局,从多个角度研究了中国大陆及其各次级块体的强震活动趋势。结果表明: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并不是第五个强震轮回的结束地震,中国大陆特别是青藏块体今后1~3年还将继续发生7级以上地震以进行应力场调整。青藏川交界—四川中部地区是未来最有可能发生7级大震的危险区。  相似文献   

7.
1966~1976年华北的邢台大震、渤海大震以及唐山大震皆可由以29 a为周期的三性分布求出其发震年份.至于发震地区可由"静中动判据"求出是唐山地区和渤海莱州湾地区.邢台大震的位置可由立交模式来推求.1966~1976年这次大震高潮后由三性分布后延推知在2016~2017年华北可能会再次发生7级以上大震.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及邻区、川滇成组强震活动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中国大陆及其邻区1902年以来MS≥7地震的成组活动划分出7组,其首发大震分别为1902年阿图什8.2级,1911年阿拉木图8.2级,1920年海原8.5级,1931年富蕴8.0级,1946年缅甸7.8级,1966年邢台7.2级,1988年缅甸7.2级。川滇MS≥6.7地震成组活动划分出5组,其首发强震为1913年峨山7.0级,1933年茂县7.5级,1948年理塘7.3级,1966年东川6.5级、6.2级,1988年澜沧7.4级。其中,川滇MS≥7的首发大震滞后中国大陆首发大震几个月至4年不等。按成组大震的界定,目前中国大陆处于1998~2007年(估计)的大震少发时段。川滇未来1~2年的大震形势为川滇西部存在发生大震的可能性。中国大陆新一轮强震成组活动中的大地震将可能在2007~2009年前后发生,主体危险区可能为天山地震带中段及川滇东部。2007~2008年可能出现5~6级地震的增强过程。巧家—东川一带可能最先发生6级地震。  相似文献   

9.
对南北地震带15个地区1966年以来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地震熵值分析。在重点研究中段和南段发生的9次M_L≥7.0级大震前后地震活动的时、空、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各区未来发生7级以上大震危险性提出了趋势意见。9次大震无一例外地在震前1—4年出现地震活动由无序到有序的熵值降低过程。南北带强震前这种地震活动时、空、强丛集异常持续时间较华北地区,如辽宁海城地震、唐山地震前的1—2年为长。经研究,南北地震带的宁夏宁武地区(38—40°,105—107°),中段的鲜水河—理塘地区(尤其是鲜水河断裂东端),南段洱海—怒江地区是今后1—4年内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地区。  相似文献   

10.
云南地区大震活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地区处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中国大陆碰撞带的东缘,地壳运动剧烈,活动块体特征明显,中强以上地震频发,是研究大震活动规律的理想场所。通过过去一个世纪的6.7级以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以及地震动力分析认为,云南地区存在的4个具东西交替活动特征的地震活跃期,可能是东、西部各自地震活跃与平静过程叠加的结果,100a左右可能出现1次东、西部同时爆发大震的时段;云南地区地震活动与外围地区存在较好的呼应关系,安达曼-缅甸弧形带的巨震活动对云南地区地震活跃期的启动有一定的指示意义,而云南东部强震也与四川西部大震密切相关,四川大震活动往往滞后于云南地区;中强地震连发—平静—首发大震可能是云南以东部为活动主体的地震活跃期的启动模式。这些认识对云南地区大震预测、地震机理以及板缘动力学研究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陶庄矿山诱发塌陷地震对承压井水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用弹性理论和地下流体动力学分析了陶庄矿山诱发塌陷地震对承压井水位的影响,分析了井水位变化与陷地震震级及塌陷点距水地蝇距离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塌陷地震序列的分析,给出了较大塌陷地震前小塌陷地震增多的可能“前兆”。  相似文献   

12.
13.
1995年1月17日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概况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年1月17日,强烈的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袭击了日本近畿地方的广大地区,这次灾难性的地震是半个世纪以来在日本发生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内陆地震,它使日本遭受了一次出乎意料的严重破坏,打破了“日本安全”的神话,将对今后的地震预报和防灾对策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这次地震引起了日本和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本文将对这次地震作一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14.
1995年1月17日日本兵库县南部淡路岛发生7.2级地震,这是近70年来日本遭受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地震,为国际社会所瞩目。本文据现有资料,从地震预测、地震工程以及抗震救灾体制等方面,对这次地震造成严重灾害的原因作了初步分析。另外,本文就近期日本一系列强震的发生,对我国大陆及沿海地区地震活动可能的影响亦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区强震前后的 h 值及“震情窗口”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台、渤海、海城以及唐山大地震前1年内,围绕震中甚至距离震中500多公里的地区发生的某些震群,出现衰减系数异常(h≤1)。同时发生在林县、太原、长岛地区的小震群,其月频度几乎同步出现峰值。称林县、太原、长岛地区为“震情窗口”。强震前区域震情h值异常和“震情窗口”变化呼应,对判断未来强震三要素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克东县"蒲峪路"古地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克东县西北7.5km处为我国金代(1115~1234年)北方重镇“蒲峪路”遗址。本文以1979年考古发掘和1992年古地震探槽挖掘资料为基础,经考证和综合研究认为,公元1200年或稍后,在克东县西北(约北纬48°31′~32′、东经126°33′~34′)曾发生5.5~6.0级地震。北方重镇“蒲峪路”即毁于此次地震。其依据是:官衙建筑物中三排15根立柱柱脚均向西南位移40~50cm,最大位移达100cm;房墙基部砖层波浪状起伏变形,幅度10-15cm,并以一个枢纽点左右旋开;探槽底部土层形成浪状起伏的初始柔皱,尚见有星散状圆形沙囊。最后讨论了发现这次古地震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疆尼勒克1812年地震断层构造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1812年尼勒克地震断层的展布、构造类型和组合型式等地表特征,认为属倾滑型地盐碱地。破裂展布与逆冲性质的喀什河断裂一致,可分为三段。地震破裂的类型有正断层、走滑正断层、逆断层和地震裂缝四种,连续性较差,垂直错距约为水平位移的4倍,断裂带东西两端具有不同的特点。最后对发震构造与地表地震破裂的性质不一致问题进行了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宏观调查资料,就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发生的7.3级地震对厦门市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和初步分析。文章提出,经济特区和沿海开发区的城市建设应该重视抗震设防。通过这次地震中广东、福建部分地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事故,说明了加强地震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共和地震震源机制解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共和主震,强余震震源机制解的P轴方位,仰角、A节面,倾向及M-T的分析,认为共和地震是在压力轴方向接近水平的NE向构造应力作用下,沿NW向的断裂带发生的,以逆冲兼走滑运动为主的构造地震。  相似文献   

20.
A magnitude 7(3/4) earthquake happened in Linfen, Shanxi, on May 18, 1965(the 34th year of Qing Emperor Kangxi). In the Catalogue of Chinese Historical Strong Earthquakes, the epicenter of this earthquake is located at the northwest of Zhangli Village of Xiangfen County and Dongkang Village of Yaodu District, Linfen City(36.0°N, 111.5°E), and the epicentral intensity is Ⅹ. It was inferred by previous studies that Guojiazhuang Fault is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earthquake. In this paper,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Archives of Linfen City and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Linfen, the author looked up in details the first-hand materials of the earthquake damage to the ancient town of Linfe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and based on this, drew the isoseismals of the earthquake. Through discussions with relevant experts, we consider that it would be more appropriate that the location of the macroscopic epicenter of this earthquake is in Donguan area of the ancient town of Linfen, the epicentral intensity is Ⅺ, and the major axis of the isoseismals is in NWW. Later,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Linfen city active fault detection and seismic risk evaluation", we found two earthquake fault outcrops near the macroscopic epicentral area of the 1695 Linfen earthquake. Shallow seismic exploration lines and drill rows perpendicular to the strike of the fault outcrops were arranged to implement the exploration.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right-lateral stepover composed of Guojiazhuang Fault and Liucun Fault, together with the Luoyunshan Fault(Longci segment), were involved in the 1695 Linfen earthquake,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faults is the microscopic epicenter of the earthquake, and the above-mentioned three faults are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earthquake. In addition, the seismic geological remains in this region(landslides, earthquake ground cracks, sand emitting channels, etc.) are mainly distributed on the hanging wall of the Guojiazhuang Fault, this proves from another perspective that the earthquake remains is the product of activity of Guojiazhuang Fault in 16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