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使用1965~1995年开封市历史气象资料,对其中36个区域性暴雨样本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基础,依据区域性暴雨日前24h高空(500hPa、700hPa、850hPa)环流形势,将开封市区域性暴雨划分为四型七类。以西风槽型和冷式切变线类区域性暴雨为例,给出了其入型指标和预报指标,并建立了开封市短期区域性暴雨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和T213数值预报资料,对2004年9月3日和1973年9月6日两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出:这类过程发生在纬向环流形势下、副高东西向稳定、影响系统500hPa为切变或小槽、低空急流产生于暴雨开始之后并促进暴雨加强、暴雨区南北两侧各有一个反.正垂直环流时,未来会有大暴雨或特大暴雨产生,垂直环流直径2~5个纬距,属中间尺度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3.
李江波  孔凡超  曾建刚  王玉虹  孙卓 《气象》2019,45(11):1539-1549
应用高空、地面等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京津冀降水量资料,对2000—2013年河北省69次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外围降水个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69个副高外围降水个例雨量统计表明,暴雨和大暴雨发生频次自西北向东南明显增加,有三个区域较易出现暴雨和大暴雨:燕山南麓的唐山和秦皇岛、太行山东麓的邢台、河北平原东部的沧州和衡水。河北北部的坝上高原和保定西北部山区出现暴雨的概率较低。(2)按照副高型态,将69个副高外围暴雨过程分为三类,分别给出了每类的代表环流型和降水分布特征,并对这三种类型的环流背景场和物理量场进行了合成分析,给出了不同类型的环流特征和物理量特征。(3)统计了多个物理量及气象要素的平均值和极端值,统计结果可作为该类暴雨过程的量级、强度及极端性预报的重要参考指标。(4)在预报副高外围降水过程时,除了关注高空槽和副高的位置、强度、型态外,更要关注中低层及地面辐合系统。强降水多发生在584或586 dagpm等高线外围、低层700和850 hPa的低涡和切变线及地面倒槽或低压附近。  相似文献   

4.
使用1981~1996年6~8月长江上游19站日降水资料以及同期500hPa、700hPa、850hPa天气图资料,分析了其间长江上游113个暴雨日的主要影响系统。结果表明,按500hPa环流形势划分,可将长江上游大范围致洪暴雨分为北槽南涡类、低涡切变类、河西小槽类等三种类型,其中北槽南涡类和低涡切变类对长江致洪影响极大。同时,以1981~1996年6~8月08时500hPa、700hPa、850hPa资料为初始场,结合日本数值预报产品,归纳出了长江上游未来24小时内大范围暴雨的预报判据。  相似文献   

5.
对于发生在副高边缘的川西暴雨,由于开始期影响系统不明显,暴雨云团完全由盆地内部自身生成并发展,预报难度较大。利用过程开始前能够获得的常规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资料对发生在副高边缘的两次对流性川西暴雨个例进行对比分析。分析指出:这类暴雨一般发生在中高纬度盛行纬向环流,巴湖-贝湖为宽广槽区,中低纬度维持稳定而强盛的东西向副热带高压环流背景下;高能不稳定及高湿区是这类暴雨易发的温湿能背景条件;当四川盆地以北、以东为高气压区,四川盆地内为低气压区时,有利于此类暴雨的发生。分析又指出:850hPa河套偏东气流的形成与维持以及武都、汉中、安康站和盆地出现3℃左右温差对此类暴雨的发生有提前意义;500hPa北支锋区前沿南压到达青海中部,副高西界东退到盆地西部边缘或北界南落到盆地北部边缘对过程开始具有指示意义。在认识这类暴雨发生背景基础上,合理应用数值预报产品是提高这类暴雨预报准确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利用1990—2017年MICAPS资料、自动站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雅安区域性暖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从区域性暖区暴雨发生前(08时或20时)的高低空环流配置和物理量判别指标两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建立雅安区域性暖区暴雨潜势预报概念模型。结果表明:(1)暖区暴雨在雅安中部出现最多,从中部向南向北递减。暖区暴雨的年际变化呈波状态势,主要出现在7、8月份,小时雨强大于20mm的高发时段为22时—次日02时。(2)通过高低空环流配置,建立两类概念模型:副高偏西型的低层东南风气流型和副高偏东型的低层气旋式扰动型。(3)副高偏西型的低层东南风气流型对低层的系统性动力抬升条件、暴雨发生前本地的水汽条件和热力不稳定条件要求较低,但对低层的水汽输送条件要求较高。副高偏东型的低层气旋式扰动型,则需注意在低层水汽通道未打开的的情况下,仍可发生暴雨。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和T213数值预报资料,对2004年9月3日和1973年9月6日两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出:这类过程发生在纬向环流形势下、副高东西向稳定、影响系统500hPa为切变或小槽、低空急流产生于暴雨开始之后并促进暴雨加强、暴雨区南北两侧各有一个反、正垂直环流时,未来会有大暴雨或特大暴雨产生,垂直环流直径2~5个纬距,属中间尺度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8.
根据铜仁10个站点2013—2017年雨量资料,选取5—7月的区域暴雨个例,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NECP资料,总结了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对比分析了冷性低涡切变暴雨和暖性低涡切变暴雨的环流特征及物理量特征。分析发现,①冷性低涡切变暴雨的环流特征表现为:500 hPa高空副高脊线稳定,多波动槽,中低层有明显的低涡切变,低涡中心在川渝一带,东移路径;地面无明显锋面,有弱冷空气渗透,多以偏北路径为主,无明显降温;其发生频率是低涡切变型暴雨的33%,以5—6月为主。②暖性低涡切变暴雨的环流特征表现为:500 hPa高空副高脊线稳定,中低层有明显的低涡切变,850 hPa低涡多位于铜仁上空,东移南下路径;地面多为均压场,处于暖低压底部,海上高压后部;其发生频率是低涡切变型暴雨的67%,以6—7月为主。③冷性和暖性低涡切变暴雨物理特征表现为:水汽条件在暴雨发生时段最大,结束时减小;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及k指数在暴雨发生前、发生时两个时段逐渐增大(发生时最大),发生后减小;其他不稳定能量条件没有规律;暴雨的发生与不稳定能量的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9.
利用19812016年68月河南省淮河流域64个国家自动观测站逐日2020时日降水量资料、常规高空探测和地面观测资料等对淮河流域连续性暴雨时间分布特征、影响系统等进行分析和天气分型,结果表明:1)36年淮河流域共发生45次连续性暴雨,2000年的最多,19982008年是高发期,近10年较少,年出现次数无明显减少趋势,存在2~4年和4~6年两个周期;7月连续性暴雨次数最多,6月的最少,旬分布呈正态分布;最长连续时间5天,连续2天的最多。2)影响系统主要有切变线和高低空急流,高空急流在方向转换的过程中,降水有24h左右的减弱期,低空急流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夜间加强,白天减弱。3)连续性暴雨按照500hPa影响系统,分为低槽型、副高边缘型、西北低涡型三类。4)以不同类型的3次典型连续性暴雨为例,从大尺度环流背景、高度距平场、水汽输送、高低空急流等方面探讨了连续性暴雨的维持成因,3次连续性暴雨的发生与异常的500hPa大气环流、高低空急流、切变线和持续偏强的水汽输送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
华南季风槽暴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EC再分析资料(2.5 °×2.5 °)及华南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1971—2011年的5—9月145次南海季风槽活动过程与华南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对发生区域性以上暴雨过程与不明显降水过程的高低空环流形势场进行多样本合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 南海季风槽活动于5—9月,年平均3.6次及19.8天,一次季风槽活动的天数平均为5.4天;(2) 季风槽暴雨落区存在两个主中心和一个次中心,主中心分别位于广东和广西沿海,次中心位于广西东北部;(3) 南海季风槽可划分为西南季风扰动型和西南季风与东南季风辐合扰动型两类;(4) 区域性以上暴雨过程与不明显降水过程的环流特征共同点是环流系统配置相似,不同点是环流系统位置、强度及干湿特征存在差异;(5) 利用这些特征差异按类归纳,建立两类季风槽暴雨预报着眼点,可作为日常天气预报业务中,判别华南是否出现区域性以上季风槽暴雨过程的参考依据,为华南季风槽暴雨预报提供基本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