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喀斯特与洞穴合作研究是中国与斯洛文尼亚两国1995 ̄1998年的科研合作与交流的内容之一。通过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与斯洛文尼亚喀斯特研究所在这3年中的合作与交流,从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旅游洞穴的管理、保护、客源与市场分析等几方面,对斯洛文尼亚与中国的云南省两者的洞穴旅游进行对比研究。认为中国云南省的洞穴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拥有类型多样,数量众多的旅游洞穴资源,具有巨大的客源市场和发展前景;而斯洛  相似文献   

2.
中国云南—斯洛文尼亚洞穴旅游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斯特与洞穴合作研究是中国与斯洛文尼亚两国1995~1998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内容之一.通过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与斯洛文尼亚喀斯特研究所在这3年中的合作与交流,从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旅游洞穴的管理、保护、客源与市场分析等几方面,对斯洛文尼亚与中国的云南省两者的洞穴旅游进行对比研究.认为中国云南省的洞穴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拥有类型多样,数量众多的旅游洞穴资源,具有巨大的客源市场和发展前景;而斯洛文尼亚的洞穴旅游有着悠久的开发历史和良好的旅游洞穴管理水平,已进入一个十分成熟的发展阶段,但“空间替代竞争”现象同样存在于两国的洞穴旅游业中.对于正处于起步和发展中的云南洞穴旅游业,斯洛文尼亚在洞穴旅游的管理和保护等方面的经验有许多值得借鉴与参考之处.  相似文献   

3.
斯洛文尼亚喀斯特生态环境与农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斯洛文尼亚喀斯特环境与农业的实地考察,首先回顾了该国历史上喀斯特环境的变迁,其次探论了斯洛文尼亚喀斯特环境与农业生产、人口变化以及与城市化、工业化的关系,最后讨论了斯洛文尼亚喀斯特环境治理的经验对我们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云南石林洞穴发育特征初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林位于滇东喀斯特高原南部,喀斯特极其发育,以发育了典型的石林地形面闻名退途,倍受国内外喀斯特学者的关注。研究区内喀斯特洞穴极为发育,洞穴在发育分布上受到区域碳酸盐岩地层分布的控制,表现出洞穴分布的相对集中性、洞穴发育对地层的选择性和洞穴发育的成层性等特征。洞穴发育规模绝大多数为中小型洞穴;洞穴多为现代地下洞河,埋藏浅且多天窗,并且洞穴的发育延伸方向明显受裂隙构造的控制,有强烈的方向性。通过对石林地区喀斯特洞穴的发育延伸方向明显受裂隙构造的控制,有强烈的方向性。通过对石林地区喀林斯特洞穴发育条件、洞穴发育规模、分布特征和洞穴发育的古地理环境特征的条件,论述了石林地区洞穴的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5.
云南西南部地区由于地质构造等方面的原因,喀斯特洞穴不象滇东地区那样分布广泛和发育强烈,在以往对云南喀斯特与洞穴的研究与开发中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有关喀斯特与洞穴学的探测和研究工作在滇西地区进行得不多,可以说还是一块“处女地”。1993年至1994年间,笔者等人在滇西保山市、施甸县和景谷县等地的洞穴进行了实地综合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滇西南地区的洞穴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环境,有着丰富的喀  相似文献   

6.
喀斯特洞穴旅游开发   总被引:58,自引:1,他引:58  
保继刚 《地理学报》1995,50(4):353-359
喀斯特洞穴在我国分布广泛,数量多,是一种区域性的旅游资源,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本文阐述喀斯特洞穴资源和旅游生命周期特点,划分出孤立的,组合的,镶嵌的,介入机会的4种类型,探讨喀斯特洞穴的旅游开发问题。  相似文献   

7.
云南喀斯特洞穴型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调控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喀斯特洞穴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具有地域上的普遍性、共性大,独特性小、空间竞争替代性强、开发后资源本身变化大等方面的特征。同时,喀斯特洞穴又具有特殊的旅游生命周期,往往没有探查阶段和参与阶段,直接进入发展阶段。因此,以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支撑,通过实地调查,对喀斯特洞穴型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进行详细研究,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编制喀斯特洞穴旅游地生命周期曲线,分析影响曲线的因子,提出调控喀斯特洞穴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途径和方法,将对喀斯特洞穴型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喀斯特与洞穴风景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滇召开喀斯特与洞穴风景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4年8月22~26日在著名名胜风景区云南省石林召开。会议是由中国地理学会喀斯特与洞穴专业、中国风景名胜协会、国家旅游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  相似文献   

9.
喀斯特洞穴河床壶穴是记录洞穴微地貌演化、洞道走向、水流与地下河床边界条件相互作用的关键性证据之一。通过对贵州绥阳双河洞穴系统,属娄山关组白云岩地下河段108处洞穴壶穴的形态及分布特征进行实地仔细观察和分析发现:该区地下河河床壶穴分为两种形式即跌水壶穴(plunge holes)和旋转流壶穴(eddy holes)。它的规模、形态及分布特征规律性较地表河床壶穴强,主要受水动力、洞道走向控制。由于洞内气候环境长期稳定,洞穴河床壶穴的形成与演化主要是水动力条件、洞道走向、岩性、洪冲积物综合作用的结果。本研究结果将丰富与完善壶穴不同地貌部位、不同岩性特征及成因,为洞穴河床壶穴形态的形成与发育提供科学论证,为洞穴微地貌演化过程及洞穴水动力研究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陈治平 《地理研究》1982,1(1):103-103
我国岩溶(又称喀斯特)分布十分广泛,无论是在华南还是在华北都有许多天然洞穴。岩溶区洞穴中各种碳酸钙沉积物、丰富的古脊椎、古人类化石和许多洞穴生物组成了一个奇异的地下博物馆,这里是研究碳酸岩溶蚀过程、第四纪生物的演化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普及岩溶科学知识的场所和宝贵的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1.
地下河洞穴发育的系统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运用系统科学理论的某些基本原理和洞穴发育模拟实验研究成果,在我国南方喀斯特区多年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把一个地下流域看作一个物质与能量的输入─输出系统。将这一系统的洞穴发育分为流入(输入)洞穴,流出(输出)洞穴和含水层洞穴三大部分。分析和讨论了它们的发育机制、基本特征、相互关系及整体系统有序化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我国喀斯特分布广泛,类型多样。由于喀斯特地区地下洞穴和廊道纵横交错,地下水分布状况复杂多变,给工农业建设带来一系列问题。1973~1975年期间,作者与广西水电局地质勘测队一起,对拟建的大化水库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和现场试验研究,取得了有关该库区喀斯特渗漏的一些认识。大化水库位于都安、马山两县交界处红水河上,枢纽工程全部建成后,将是目前广西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无疑会起到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洞穴成因与溶蚀作用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世界洞穴探险及测绘活动的普遍开展,喀斯特地区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以及近代地下水示踪技术、洞积物的年龄测量和形成环境的研究,喀斯特理论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表现在:(1)喀斯特含水层新概念的提出;(2)洞穴发育三度空间理论模式的建立;(3)溶触理论与剥蚀速度计算方法的结合;和(4)对喀斯特气候分带性的争辩。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主办,广西乐业县人民政府、凤山县人民政府承办,广西地质学会协办的"全国第十五届洞穴学术会议暨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发展研讨会"于2009年11月14-18日在广西乐业县和凤山县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中国南方峰丛喀斯特天坑与洞穴系统发育演化研究。来自全国的岩溶洞穴专家、国内外洞穴探险者、旅游洞穴管理人员等200余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5.
滇东桂西喀斯特地区河流水文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喀斯特发育的国家。全国碳酸岩系分布总面积在200万平方公里以上,碳酸岩出露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其中尤以广西、云南、贵州等区最大,碳酸岩面积均占3省区总面积的50%以上。随着建设的发展,对喀斯特地区的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喀斯特洞穴发育的区域分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耀光 《地理研究》1986,5(4):36-46
本文从影响喀斯特洞穴发育区域分异的因素,探讨我国喀斯特洞穴发育的一些区域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17.
大美喀斯特     
《地理教学》2012,(3):63-64
“喀斯特”(Karst)原是亚得里亚海北岸、伊斯特拉半岛上一片石灰岩高原的地名,位于斯洛文尼亚与意大利交界处,那里发育有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的词意是“石头”,表示那是一处遍布石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灰岩出露面积不广,但具多种成因的喀斯特形态。现代山区的石峰等是由寒冻风化和冰川作用所形成,属冰缘冰川喀斯特;高原内部的许多洞穴及其堆积物,以及东南部的丘陵洼地等由溶蚀侵蚀作用所形成,属古喀斯特;高原内部和边缘地区,在钙华或河成钙华形成中,生物残体仅起凝结核作用,喀斯特泉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起决定作用。因此青藏高原兼有在现代气候条件下和古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喀斯特。  相似文献   

19.
喀斯特地貌研究进展与趋势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我国喀斯特地貌研究在 2 0世纪后半叶取得了巨大进展 ,特别自 80年代 ,喀斯特与物理、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学科相结合 ,借助于计算机和先进的测试技术 ,开辟了许多研究领域 ,加速了喀斯特地貌理论与应用的发展。本文着重评述了喀斯特地貌的演化 ,喀斯特溶蚀强度与速率 ,深部喀斯特发育机理 ,生物喀斯特和喀斯特与古环境等方面的新进展 ,展望了 2 1世纪初将在喀斯特生态系统、古环境与全球变化研究、风景旅游洞穴环境的改善与景观风化的防治、实验和量化喀斯特地貌的研究等方面将得到加强和取得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20.
应保加利亚洞穴联合会主席贝龙(P.Beron)教授邀请,由云南省地理研究所环境资源室主任宋林华副研究员率领,由地理所、省科委、省国土办六人组成的云南洞穴组,于1989年秋赴保进行了一个月的考察与合作研究。此次重点考察与合作研究内容是喀斯特地貌、水文与洞穴领域。访保期间受到保共中央委员、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