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选用了兰州地震台大震速报仪器 DK- 1中长周期记录仪记录到的 1990年 1月~ 1999年 3月的大震速报地震共 5 44个 ,与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纂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给出的震级比较 ,对兰州地震台 DK- 1地震仪测定的面波震级 (Ms)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研究。结果认为兰州地震台大震速报 DK- 1地震仪测定的面波震级(Ms)偏差与震中距离、震中区域及地震大小有关。给出了不同震中距离、不同震级范围及不同地区发生地震的面波震级台基校正值 ,供在今后的速报工作中参考使用 ,将有助于提高兰州台大震速报的震级测定精度。  相似文献   

2.
尹志文  李英 《高原地震》2000,12(1):63-67
选用了兰州地震台大震速报仪器DK-1中长周期记录仪记录到的1990年1月~1999年3月的大震速报地震共544个,与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纂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给出的震级比较,对兰州地震台DK-1地震仪测定的面波震级(Ms)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研究。结果认为兰州地震台大震速报DK-1地震仪测定的面波震级(Ms)偏差与震中距离、城中区域及地震大小有关。给出了不同震中距离、不同震级范围及不同地  相似文献   

3.
中国速报震级与国际通用震级的初步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玉梅 《地震》1994,(6):61-68
本文主要利用1986-1987两年速报震级资料,统计分析了中国地震速报台网确定震级的精度,全国各速报台相对中国地震速报台网测定震级的偏差。同时统计分析了中国地震速报台网相对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美国地质调查所震中初定报告PDE和国际地震中心ISC报告震级的偏差,并对所得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选取2004-01~2007-11共180多个速报地震,经震中距校核后测算的MS震级与全国大震速报台网发布的MS震级比对,得出泉州台在震级测算方面的偏差情况。并根据不同地震的相应特征,确定相应的震级校正值,以此提高泉州台的地震速报精度及作为提供日常处理地震资料数据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并分析了中国地震观测台网及各速报台站目前速报震级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利用1984、1985两年速报震级资料,统计分析了中国地震观测台网确定震级的精度及各速报台相对全国地震台网测定震级的偏差,同时也统计分析了全国地震台网相对地球物理所临时报告和美国地质调查所震中初定报告(PDE)的震级的偏差。并对所得结果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震级是大震速报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震级差异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资料的使用及台站的速报质量。本文根据琼中地震台近8年的记录资料中260例地震进行精确分析,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所发布的地震震级进行对比,对震级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初步得出琼中地震台的震级校正值,有利于提高琼中地震台速报地震震级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根据嘉峪关地震台测震数字化记录近3年的资料,对此期间所发生的206例中强地震的震级进行统计,与《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提供的标准震级进行对比,对其偏差形成的几种因素进行分析,初步得出校正值,有利于提高嘉峪关地震台地震分析及速报质量。  相似文献   

8.
选取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速报地震,通过对比自动地震速报和人工地震速报结果,对自动地震速报系统产出结果进行偏差分析。该时段内自动速报系统共产出国内地震事件216次,漏报49个地震,未发生误报地震。自动速报地震震中位置平均偏差为6.7 km,震级平均偏差为0.15,平均用时119 s。震中位置偏差较大主要由台站分布不均匀、缺少近台、台站空隙角过大及系统自动拾取的震相误差较大所致。震级偏差较大主要是震级转换算法不合理等造成的。自动速报漏报地震与系统在地震定位时初至到时信噪比较低、台站分布不均匀和地震的孤立性等有关。此外,还对全国自动地震速报系统的改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选取2015-2017年全国自动地震速报综合触发系统在新疆境内触发的自动速报震级[基于"多路综合触发"策略产出的综合触发结果震级(AU)],与人工速报震级数据进行偏差分析,获取研究区震级平均偏差为0.435 4,标准误差为±0.542 9,分析认为:对于新疆不同震级档和不同区域的地震,自动速报震级精准度有所不同,反映了震级偏差存在地域性与层次性;研究区自动速报震级(AU)与人工速报震级偏差小于或等于±0.3的地震约占总数的40.8%,表明自动地震速报综合触发系统在新疆区域的精准度一般,且不可靠结果均表现为自动速报震级(AU)偏大,均大于人工速报震级。  相似文献   

10.
选取了2002—2005年天津台网记录的100个地震速报事件,利用NEDisa软件重新进行分析处理,根据定位结果对天津各台站的震级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分析,计算出每个地震各台站与台网平均震级的偏差和各台的多个地震的震级平均偏差。根据速度震级公式中震级的影响因素,主要从量规函数和台基两方面进行震级偏差原因分析,给出了各台的台基校正值,台基校正后震级偏差统计表。结果显示天津台网现采用的量规函数在震中距0~20 km内对震级偏差稍有影响,其他范围内影响不大;而台基对震级偏差影响较大,对天津台网各子台进行台基校正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兰州地震台阵监测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兰州地震台阵与兰州地震台数字化近两年的资料,对地震震相特征和震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地震记录震相特征基本相同,台阵有压低干扰背景和突出地震波信号的功能,说明台阵对记录较微弱地震有优势;在震中距小于1 000 km的范围内,兰州台阵的监测能力较明显高于兰州台,而震中距大于1 000 km时,兰州地震台阵与兰州地震台的监测能力相当.  相似文献   

12.
利用湟源地震台2004年7月至11月数字化地震仪记录到的MB震级66个、MS震级40个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的MB和MS震级进行了对比分析,利用M网-M台计算出了湟源地震台MB和MS震级的偏差,并从震中距、震源深度及方位等方面分析了产生偏差的原因,进而指出了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地震震级国家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7)发布以后,收集整理鹤岗地震台2018年1月—2020年3月测定的远震面波震级M_(S(HEG)),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目录中给定的面波震级M_(S(CENC))进行比较,统计二者偏差值。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震级偏差与震级、震中距和反方位角的关系。结果表明: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目录发布震级相比,鹤岗地震台测定的面波震级偏高,且震级偏差与震中距表现为正相关性;震中位于鹤岗地震台站西北方位,震级偏差较小,而在其他方位,震级偏差则较大。  相似文献   

14.
库尔勒国家数字地震台近震震级偏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库尔勒国家数字地震台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测定的1 403个近震事件,与新疆地震台网发布的地震目录事件进行对比,计算二者的震级偏差值,并从震级、震中距及方位角等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随着地震震级的逐渐增大,震级偏差也随着增大;震级偏差与震中距之间也存在着一些联系。  相似文献   

15.
地震震级是地震三要素之一,如何准确测定震级对于地震速报与应急工作至关重要。选取赤峰中心地震台2016年1月1日到2019年5月31日测定的674个地震事件的面波震级进行分析,并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的正式目录进行比较,并根据不同的震中距和方位角,给出面波震级偏差及校正值。结果表明:随着震级和震中距增大,震级偏差增大;赤峰中心地震台以北地区的不同方位角范围内,地震面波震级偏差分别为0.15、-0.13,以南地区的不同方位角范围内,地震面波震级偏差分别为0.22、0.16;根据参考校正值重新计算震级,通过震级对比结果表明校正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选取格尔木地震台2000年7月到2013年5月的680个地震,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国家台网大震速报目录》进行面波震级的对比,得出格尔木地震台的台基校正值、标准误差;通过计算分析,总结出不同方位、震中距、震级大小的地震震级差异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由于安庆地震台数字化测震仪及分析软件所测定的地震震级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所测定的地震震级偏差较大,选用安庆地震台9个月的观测资料从MB震级与MS震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相关性较好的基础上,得出单台定位的台基校正值,并分析了偏差产生的原因,为安庆地震台单台地震分析工作提高准确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泉州地震台甚宽频带数字地震仪测震观测的台基地动噪声、监测能力、震级偏差和震相特征分析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提出了减少测震台基地动噪声影响、提高测震监测能力、减少震级偏差、提高震相分析水平、加强观测系统的维护、提高测震速报与地震编目的水平及规范观测质量的管理等方面相应的技术对策,有关研究结果对寻求和提高泉州台测震观测质...  相似文献   

19.
2009-2010年山西地区相继发生4次Ms〉4.0地震,着重对地震前地倾斜资料的异常变化进行分析,汲取地倾斜数字资料中的地震前兆信息,从而为准确利用临汾地震台地倾斜资料,分析预报地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