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5 毫秒
1.
若尔盖盆地沙丘形成分布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遥感数据、DEM数据、野外采样数据和气象数据探讨若尔盖盆地沙丘形成分布的影响因素。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导致的现代河相沉积物与活化出露的古河相湖相沉积物是重要沙源,风动力条件与沙源的时空结合在堆积床面形成沙丘,沙丘主要分布在河谷与丘陵山坡。沙丘分布随海拔高度增加面积减少,随坡度增大面积下降。河谷沙丘坡度小,主导坡向也不突出。丘陵沙丘坡度相对较大,以分布在斜坡和缓坡为主;主导坡向相对突出,主要分布在背风坡的东坡、东南坡。在沙源地下风方向随距离增大沙丘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小,分选性变好。沙丘形成是沙源、风动力、堆积床面三者耦合作用的结果,这种耦合既表现在时间上,也表现在空间上。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基于1989年、2001年和2007年TM/ETM+遥感影像,以RS和GIS技术为手段,从城市扩展强度、重心转移情况、紧凑度和分形维数等方面对哈大齐工业走廊中心城市即哈尔滨市、大庆市和齐齐哈尔市的城市扩展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1989-2001年间,哈尔滨市、大庆市和齐齐哈尔市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扩展强度不断增强,2001-2007年间,哈尔滨市与齐齐哈尔市城市扩展强度有所增强,而大庆市则表现为下降的趋势;②1989-2007年间,哈尔滨市城市重心先向东南方向偏移,后向西北方向偏移,大庆市城市重心先向西北方向偏移,后向东北方向偏移,齐齐哈尔市城市重心则先向东南方向偏移,后向西南方向偏移;③哈尔滨市城市紧凑度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分形维数先增大后减少,表明城市发展发生了转型,城市由原先复杂、不规则转向简单规则,大庆市城市紧凑度表现为不断增长,分形维数逐渐减少,表明城市规则简单,齐齐哈尔市城市紧凑度表现为先升后降,而分维数则先降后升,表明城市形态由简单到复杂,由规则到不规则:④政府政策是哈尔滨市城市扩展的最主要因素,资源分布则是大庆市城市扩展的最主要因素,而重工业分布则是齐齐哈尔市城市扩展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3.
垄间地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一种典型下垫面,发育有众多尺度小、形态简单的沙丘,而这些沙丘的分布及其形态的空间变化和成因,至今研究较少。基于Google Earth影像和实地观测,研究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垄间地上覆沙丘在主导风向上的分布格局和形态特征,并分析了其成因。结果表明:(1)垄间地分布有沙片、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和线性沙丘,但新月形沙丘分布最广泛、数量最多,沙丘数量次之,在整个垄间地都有分布,新月形沙丘链集中分布在沙垄背风坡脚,而线性沙丘则主要分布在沙垄迎风坡脚;(2)垄间地上覆沙丘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沿主风向,沙丘密度和覆盖度呈上风向下风向中部,而新月形沙丘的长度、宽度、底面积、两翼开展度等形态示量参数,从沙垄落沙坡脚到垄间地中部偏迎风坡各参数呈现不同程度下降,沙丘呈逆向演变,随着靠近沙垄迎风坡脚各参数逐渐增大,沙丘又转为正向发育;(3)沙丘的空间分布和形态差异源于地表风动力和沙源供给的空间分异。沙垄背风坡脚风动力相对较弱,沙源丰富,沙丘密度高,新月形沙丘形态发育成熟度高;沙垄背风坡脚到垄间地近迎风坡脚,气流摆脱沙垄风影影响,风速逐渐增大,地表粗沙覆盖,沙源供给相对减少,沙丘物质收支失衡,形态趋于逆向演变;从垄间到沙垄迎风坡脚,受沙垄阻挡,风速降低,地表沙物质相对较细,地表沙源供给相对较充足,沙丘物质收支状况改善,沙丘形态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4.
李梦凡  张奇  李云良  姚静 《热带地理》2016,36(4):700-709
采用具有物理机制的二维水动力模型MIKE 21,基于2006 年长江枯水与1953―2000 年长江平均来水条件(平均条件)2 种情景,模拟比较2 种情景下鄱阳湖退水期(7―12 月)洲滩出露过程,阐释长江来水变化对鄱阳湖洲滩出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2006 年长江来水减少导致鄱阳湖洲滩出露开始时间提前,与平均条件相比提前1 个月;洲滩出露50%面积仅历时约0.5 个月,比平均条件缩短约1.5 个月;长江枯水对鄱阳湖洲滩出露分布影响最显著的时段为8―11 月,8 月上旬洲滩增加的出露面积主要分布在赣江入湖三角洲和东部湖湾,而8月中旬―11 月末增加的出露面积主要分布在中部开敞湖区和北部入江通道洲滩;长江枯水对鄱阳湖中北部洲滩出露天数的影响大于南部湖区,对修水和赣江北支入湖三角洲的影响大于赣江中支和南支入湖三角洲,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明显大于南矶山自然保护区;长江来水变化还显著影响洲滩出露速率,2006 年长江水情下洲滩自开始出露至到达最大出露面积(8 月初―10 月中旬)期间的平均出露速率(25 km2/d),与平均条件下洲滩自开始出露至到达最大出露面积(9 月初―12 月末)期间的平均出露速率(14.5 km2/d)相比增大了72%。  相似文献   

5.
黑河流域中游沙漠风能环境与风沙地貌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张正偲  董治宝 《中国沙漠》2014,34(2):332-341
在黑河流域中游,沙漠分布在绿洲附近或绿洲之间。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的生态与环境恶化。目前,虽然对该地区的生态与环境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关于绿洲及沙漠风能环境的研究较少。本文利用自动气象站的风资料、环境减灾卫星影像(HJ-1A/B)和Google Earth高清影像,对黑河流域中游沙漠的风能环境与风沙地貌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黑河流域中游沙漠的北部为高风能环境(>400),中部为中风能环境(200~400),南部为低风能环境(<200);合成输沙势方向总体为东南方向,但在不同区域有所差异;方向变率在北部和中部属于中等变率,南部属于低变率。内陆河流域下游的冲积-洪积物是该地区沙漠形成的物质基础。风能环境与风况对风沙地貌沙丘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但沙源供应对沙丘形态特征的作用不可忽略,在相同的风况下,新月形沙丘(链)、格状沙丘和金字塔沙丘可能共同存在,造成这种格局的主要原因在于沙源的供应程度,按新月形沙丘(链)—格状沙丘—金字塔沙丘顺序,沙源供应逐渐增加。研究区的沙丘类型包括新月形沙丘链、格状沙丘、灌丛沙丘、沙垄、金字塔沙丘、线形沙丘等。  相似文献   

6.
海岸沙丘发育机制之研究现状评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主要综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海岸沙丘发育机制的研究成果。初步认为,海岸沙丘发育于各纬度,以沙源丰富、风况适宜和沙汇充足的海岸带最完好,分布在风暴浪作用的最高位置或最大天文潮线之上,是海滨-沙丘动力系统与陆地地表能量与物质交换的承载体。在发育过程中,沙源、波浪能量、风速、风区长度起决定性作用,海滩坡度、沉积物粒径、颗粒间的黏结力、空气密度、植被盖度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各种动力-地貌系统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下,沙丘的形态和规模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发育状态。根据研究现状,展望了我国海岸沙丘的研究方向与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内蒙古库布齐沙漠南缘气象水文数据的监测、多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分析以及实地考察,探讨区域风水交互特征及其对抛物线形沙丘形成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从1970年到2014年,研究区水沙作用方式逐渐由水沙平衡交互转变为流水侵蚀主导,期间叭尔洞沟发生多次高输沙量的洪水,河流大幅度改道,流水对上风向西岸横向沙丘的切割作用使得一部分残余沙丘留在东岸,成为沿岸抛物线形沙丘的初始沙源。在西北风作用下,河床内积累的沙物质通过东岸的输沙沟槽为沿岸抛物线形沙丘提供外来沙源。1970-2014年该区域合成输沙势持续下降,河床积累沙物质逐渐减少,在流水侵蚀主导阶段,洪水对河床沙丘的搬运以及降雨对河道沿岸阶地的坡面侵蚀使得河流对西岸沙丘的截沙作用增强,流水逐渐阻断外来沙源供给,为东岸首先发育新月形沙丘创造条件。随着风沙作用减弱,降水增加,新月形沙丘在植被"翼角固定"的转换机制下逐渐演变为抛物线形沙丘。库布齐沙漠南缘的风水交互作用对叭尔洞沟沿岸抛物线形沙丘形成发育产生较大影响,是区域风沙地貌形成演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草地资源分布和动态变化是荒漠化监测的重要内容。利用1976年、1996年、2001年、2006年四期遥感影像,在RS与GIS支持下解译提取了贵南县草地信息,通过动态度模型和空间变化分析了青海省贵南县草地资源变化。结果表明:30 a来青海省贵南县草地面积减少了12.62%,其中高盖度草地面积减少了28.87%;主要转化为耕地、未利用地和林地;1996—2006年,草地面积缩减趋缓。1976—1996年间有16.6%的高盖度草地退化为中低盖度草地;1996—2006年高、中、低盖度草地面积转换变化不大。通过草地斑块的重心分析显示草地空间变化向多个方向偏移。  相似文献   

9.
响水河中游右岸沙丘群粒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勇  韩广  杨林  郭宇航  肖涛 《中国沙漠》2017,37(1):26-32
在野外实地考察和测量的基础上,沿盛行风向,对西辽河平原西部响水河中游右岸普遍发育的新月形沙丘链进行样品采集。经室内激光粒度仪测定,研究了河岸沙丘粒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响水河右岸沙丘及丘间地以中沙为主,而河谷谷底细沙含量最多,平沙地次之。(2)滨岸沙丘由迎风坡脚到丘顶平均粒径变小,远岸沙丘由迎风坡脚到丘顶平均粒径变大;多数沙丘分选性由两侧坡脚到丘顶变好;多数沙丘丘顶偏度值和峰态值大于两侧坡脚。(3)滨岸沙丘受风、水两相作用,能从较深地层获得沙源;其下风向沙丘主要受风力作用,沙源主要为丘间地沙及上风向风沙流携带的较细沙。  相似文献   

10.
杨馥宁  吕萍  马芳  曹敏  肖南  顾立霞  杨迎 《中国沙漠》2023,43(1):107-115
沙丘的形态变化与移动蕴含区域风沙环境和地貌演化的关键信息,是风沙地貌研究的重要内容。以腾格里沙漠南缘的长格状和方格状沙丘为研究对象,利用风况资料和Google Earth卫星影像,监测2009—2020年两种格状沙丘的形态变化并分析其移动特征。结果表明:(1)腾格里沙漠西南缘和东南缘的主风向均为西北风,长格状沙丘分布区的次风向为东南风,方格状沙丘分布区次风向为东风和东南风,都属于低风能环境、中变率风况。西南部风能环境大于东南部,研究区近10年风动力呈衰减趋势。(2)格状沙丘的主副梁长度和间距在增加,其中,长格状沙丘高度增加,方格状沙丘高度在降低。沙丘主梁向东偏移,副梁向南偏移,形态整体保持稳定。(3)长格状沙丘平均移动速率为1.57~1.71 m·a-1,方格状沙丘平均移动速率为1.63~2.01 m·a-1,沙丘平均移动方向与合成输沙方向基本一致,沙丘的体积是造成移动速率差异的主因。  相似文献   

11.
乌兰布和沙漠流动沙丘下风向降尘粒度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选择乌兰布和沙漠典型流动沙丘进行定点野外观测,分析了沙丘下风向不同距离及不同高度降尘的粒度特征及其来源。结果表明:乌兰布和沙漠降尘空间变化大,降尘以细沙为主,随着距离的增加,细沙物质逐渐减少,粉沙和极细沙含量显著增加。降尘平均粒径2.5~3.1 Φ,且随距离、高度的增加而变大。分选系数随着距离、高度的增加而变差; 2 m高度偏度近乎对称,若设沙丘高度为H,则只有在距离为8 H时正偏,高0.5 m处降尘在距沙丘0.5~1 H近对称,2~8 H皆是正偏;峰度随距离的增加逐渐变窄,且2 m高度的变化晚于0.5 m高度。乌兰布和沙漠降尘以局地物质为主,远源物质及区域物质比例很低。<70 μm的远源物质及区域物质的降尘与下风向距离呈正相关,主要来源于沙漠边缘的荒地、河湖沉积物、农田草地,而>70 μm的局地物质的降尘与下风向距离呈负相关,主要来源于沙丘下垫面沙粒的气流短距离输送。  相似文献   

12.
姚宏乐 《中国沙漠》2015,35(3):555-564
新建敦煌-格尔木铁路途经库姆塔格沙漠东部的沙山沟,沟内沙源非常丰富,高大沙丘广布,其风沙危害对铁路造成了严重威胁。本研究选择党河上游流动沙丘和黑山嘴流动沙丘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高大沙丘区域,系统调查与观测了该区域高大沙丘土壤水分、植被、风沙环境和风沙危害,在掌握和分析两试验区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在党河上游流动沙丘区建立以工程措施为主的风沙防治试验示范区,在黑山嘴流动沙丘区建立工程与生物相结合的风沙防治试验示范区。研究旨在取得敦煌-格尔木铁路途经高大沙丘区风沙防护的相关工程经验,合理确定风沙防治措施,为铁路通过该区的风沙防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对保证敦煌-格尔木铁路安全畅通运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山前沙丘区沙丘地貌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沙丘形态特征是风沙地貌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及Google Earth高分辨率影像,对柴达木盆地西南缘山前沙丘区风沙地貌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和描述,并探究主要沙丘的形态参数特征。结果表明:(1)基于沙丘的形态-动力学分类原则,研究区沙丘共划分为12类;从发育规模来看,简单型沙丘占比大,复合型、复杂型沙丘占比小;从形态特征来看,以横向沙丘为主。(2)基于沙丘类型的空间变化特征,研究区可划分为5个亚区,风况和河流是导致沙丘类型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3)研究区各类型沙丘发育规模小,这与沙丘发育时间短、沙源供应少密切相关。新月形沙丘的形态参数宽度(w)与高度(h)之间呈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可表达为w=9.47h+14.89。沙丘高度(h)与间距(λ)呈幂函数关系,且幂指数n均小于1。本研究丰富了柴达木盆地风沙地貌的研究内容,为后续的沙丘发育演化模式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对格库铁路防沙治沙和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台特玛湖干涸湖盆区植物风影沙丘的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台特玛湖干涸湖盆区盐穗木、柽柳和碱蓬3种植物风影沙丘的形态参数进行野外了测定,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对比了不同植物风影沙丘的形态特征及阻沙能力。结果表明:(1)风影沙丘处于由沙嘴向沙堆演化阶段,沙丘形态参数间相关性显著(P<0.01),其中沙丘高度与水平尺度相关性较好,沙丘垂向发育速度快于水平扩展。(2)风影沙丘与植物形态参数间亦存在相关性,受植物生物特性的影响,不同植物的相关性差异较大,其中碱蓬呈高度正相关(R>0.85,沙丘背风坡坡度除外),盐穗木次之,柽柳灌丛相关性微弱。(3)在相同的区域环境下,3种植物的单株阻沙能力呈柽柳 > 盐穗木 > 碱蓬,盐穗木、碱蓬积沙量受株高影响较大,两者呈二次函数关系;柽柳积沙量主要取决于灌丛迎风剖面的面积。  相似文献   

15.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不同发育阶段横向沙丘粒度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超  董治宝  崔徐甲 《中国沙漠》2015,35(1):129-135
选取了腾格里沙漠东南缘风沙观测场内经人工平整后流动沙地上出现的新生横向沙丘和观测场外围未经人工干预的原始横向沙丘,采集了其表层的沉积物进行试验分析,探讨了不同发育阶段沙丘之间和沙丘表层不同部位之间沉积物粒度组成的空间差异及其所反映的近地层风沙运动过程.结果表明: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横向沙丘以细沙为主(53.87%),其次为中沙(42.57%),粗沙和极细沙含量很少;新生沙丘表层沙粒的平均粒径(1.98 Φ)略大于原始沙丘(2.16 Φ),而分选性都很好.两类沙丘的偏度都表现为近对称,峰度都表现为中等类型;由于沙丘所处发育阶段和尺度不同,即使在同一种风能环境下,两类沙丘及其表层不同部位沙粒的粒径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沙坡头固定沙丘结皮层的微生物区系动态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15  
对中科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的人工植被固定沙丘、红卫自然植被固定沙丘的结皮层和流动沙丘表层(0~ 05cm)中的微生物类群数量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好气性细菌数量影响着微生物总数量的变化趋势;②微生物总数量分布依次排列为:自然植被固定沙丘>1956年栽植区>1964年栽植区>自然半固定沙丘>1982年栽植区>流动沙丘;③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与结皮层的形成、植物覆盖度和土壤含水率等因子有密切的关系;④结皮层中的微生物类群数量与流动沙丘的固定程度呈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风沙活动区,公路或铁路等工程线路的走向无疑会对其本身及防护体系所受的风沙危害程度产生影响。本文以塔里木沙漠公路为例,提出在将风况与公路走向结合起来考虑的同时,以风沙活动强度垂直分量的转化率作为评价公路走向的一种数学方法,并用该方法对沙漠公路不同路段走向进行评价与说明。  相似文献   

18.
The dry and cold Tibetan Plateau is, by its nature, sensitive to desertification, and now human impacts and overexploitation makes things wors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involved in 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 is to stabilize mobile sandy land and facilitate revegetation. A study was conducted on shifting sand dunes of Tibetan Plateau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and contro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nd diversity dynamics of seed plant species. It was found that a positive correlation lay between sand stabilizing shrubs (Caragana korshinskii and Artemisia ordosica) and Leymus secalinus, a species of dominant and perennial grass in well-restored vegetation, but a negative correlation occurred between those shrubs and Agriophyllum arenarium indicator of shifting dunes. Secondly, sand stabilization facilitated revegetation, and total cover and cover of L. secalinus rose continuously from the beginning of restoration, but diversity indices showed a complex tendency. Based on these results, it was reasoned that on alpine shifting dunes of desertified regions, continual sand drifting caused by gales was the limiting factor for plant to survival. If sand barriers were established, sand drifting would be effectively controlled, then many native plant species could colonize shifting dunes gradually, so the process of revegetation was facilitated.  相似文献   

19.
近40ka来海南岛海岸沙地气候与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森  廖肖霞  王贵勇 《地理研究》2009,28(5):1235-1242
选择海南岛东、西海岸具有代表性和高分辨率特征的木堆、棋子湾等地层剖面,在建立年代序列的基础上,对风成沙粒度组成与参数、SC/D值及磁化率等代用指标的研究表明,末次冰期间冰阶时气候相对温暖,滨海平原上河流三角洲前移,湿地、沙丘与交错分布;末次盛冰期时气候干凉,海岸沙地上形成了多道平行延伸的古沙垄(丘),并与大陆架古沙丘形成连续性沉积;末次冰消期时气候快速变化,古沙垄(丘)或加积发育或固定成壤;全新世以来气候回暖并波动变化,次生沙丘经历多次半固定、固定-沙丘加积、活化的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