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厦门港海域1986年9月14—20日所取非扰动沉积岩芯的分析测定,标志出岩芯的沉积年代,进而追溯了厦门港海域DDT的污染历史。实验结果表明,DDT在该海域的污染水平呈波动变化,大约10年左右出现一个污染高峰。文中还估算了不同时间尺度由上覆水进入沉积物界面的沉积通量。估算得1985—1986年间本海域DDT的沉积通量在0.86×10~(-5)—6.13×10~(-5)g/(m~2·a)之间;而自DDT大量使用这40余年来,在该海域的年均沉积通量在1.84×10~(-5)—21.59×10~(-5)g/(m~2·a)之间。  相似文献   

2.
湄洲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许爱玉  陈松 《台湾海峡》1993,12(1):16-20
根据1984年湄洲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析资料,讨论了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和主要来源。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Fe、Mn、Cu、Ni 的质量分数均值分别为3.21%、730×10~(-6)、19.4×10~(-6)、44×10~(-6)分布比较均匀,Pb、Zn 和Co 含量(质量分数均值分别为47.0×10~(-6)、25.8×10~(-6)和243×10~(-6))偏高,微量金属含量不受Fe-Mn 氧化物和有机物控制,本地区的金属来源受陆源输入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3.
海陵湾沉积物重金属与粒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 2001 年 12 月 (枯季) 和 2002年 6 月 (洪季) 首次在粤西海陵湾附近海域开展的沉积物地球化学性质调查研究研究资料,分析了表层沉积物中 Cu, Pb, Zn, Cd, Hg和有机碳、硫化物以及粒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沉积物的组成洪、枯季变化不明显;表层沉积物中 Cu, Pb, Zn, Cd 和 Hg 总平均浓度分别为 ( 32.1±17.5, 36.1±10.0, 107.0±37.4, 0.26±0.15, 0.109±0.073) ×10 ;有机碳和硫化物的总平均含量分 -6别为 (1.33±0.53 ) %、( 140.13 ±136.42) ×10 ;表层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粘土质粉砂和砂,其平均粒径为 -6(4.62±2.36) φ,变化范围为 0.52 φ ~ 7.55 φ;Cu, Pb, Zn 和 Hg 浓度之间及其与有机碳含量和沉积物粒径之间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九龙江口沉积物中腐殖酸对金属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场采集的表层沉积物中提取腐殖酸,测定其腐殖酸结合态中及沉积相、稀酸可溶相中Cu,Pb,Zn,Cd,Co,Ni,Fe,Mn的含量和间隙水中的Cd,Cu,Pb含量;进行了腐殖酸与金属间络合反应的模拟研究,测定其络合反应与pH和腐殖酸浓度间的关系;统计了沉积物中有机质与金属含量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NUCLIDE RMS 6-60质谱仪测定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区(北纬30°06′至31°15′,东经122°30′至124°30′)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为-23.6×10~(-3)—-21.3×10~(-3))、有机碳含量(0.4—0.1%),溶剂可提取有机物浓度及有机C/N比值。结果表明,从有机地球化学角度解释并证实了其他地学家在该区域的研完成果,即东海陆架泥质沉积物主要由陆源悬浮物和海洋浮游生物体混合组成,长江入海物质随着远离长江口而递减,大部分陆源悬浮物向东南运移,并沉积在东经123°以西的长江口区。  相似文献   

6.
厦门西港表层沉积物磷的形态与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淑美  傅天保 《台湾海峡》1991,10(3):235-239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厦门西港表层沉积物中各形态的磷:总磷(TP)、有机磷(OP)、无机磷(IP)、水可溶解磷[P(sol)]、铁铝结合态磷[P(Al+Fe)]和钙结合态磷[P(Ca)]的含量与分布。结果表明,沉积物中TP的质量分数为(473~738)×10~(-6),平均值为560×10~(-6);TP中主要是IP,IP/TP值为60%,其他形态磷与总磷的比值是:P(sol)为1.5%,P(Al+Fe)为14%,P(Ca)为45%,OP为40%。  相似文献   

7.
厦门西港和九龙江口春季(3月)表层海水TSM含量分别为17.80±6.16和60.11±75.25mg/dm~3,整个调查海区平均为38.96±56.50mg/dm~3。河流输入是河口区悬浮颗粒的主要来源。悬浮颗粒中Si,Al,Fe的含量最大(47.4~190×10~(-3),C,Ca,Mg,Ti,Mn的含量次之(平均在1.6~29.5×10~(-3)),其它元素的含量一般小于1×10~(-3)。因子分布表明:陆源输入、各种地球化学过程以及与生物活动有关的过程是控制悬浮颗粒化学组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厦门西港和闽江口表层沉积物中有机锡含量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1996年10月在闽江口和1999年6月在厦门西港采集的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有机锡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BT、DBT和MBT在所有厦门西港表层沉积物样品中均被检出,除XM21A和XM21B外,其它站位的TBT中Sn元素浓度均低于4.3×10  相似文献   

9.
采用差示脉冲阳极溶出极谱法测定了长江口底质腐殖酸每个分子中可键合金属位置的平均数,计算其平均分子量约为800,并估算出长江口底质腐殖酸-铜、铅络合物的表现稳定常数高达10~(11)-10~(12)数量级。  相似文献   

10.
黄宏  董巧香  黄长江 《海洋学报》2006,28(6):164-168
近岸海域是绝大数污染物的最终归宿,其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目前已成为国内外环境问题的焦点之一[1~3].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河口湾、港湾、近岸海域等海洋环境中PAHs的含量、组成、分布、归趋及来源等做了大量的调查[4~15].比如,中国科学院广州地化所对珠三角水域和厦门大学对厦门港一带均做了大量的工作,结果发现表层沉积物中16种优控PAHs总量在珠江口达到156~9220 ng/g,闽江口为175~817ng/g,厦门西港则在196~675 ng/g之间,证明我国东南沿海主要河口及港湾沉积物中的PAHs污染已经达到中等水平[13~15].  相似文献   

11.
根据交换速率连续函数计算法,应用实验室培养法测定了PO_4-P在胶州湾16个站位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速率。结果表明,PO_4-P的交换主要表现为由沉积物向水体的释放,其交换速率一般在 0.1~90 μmol·m~(-2)·d~(-1)范围内。根据 PO_4-P在不同类型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速率,估算出其在胶州湾海底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通量为 9.76×10~6mmol·d~(-1),仅占河流输入量的 24%,可提供浮游植物生长所需磷的 9%±3%。  相似文献   

12.
李培泉  张树莘 《海洋学报》1991,13(4):507-518
用堆中子活化技术测定了黄河下游(济南以下)和黄河表层沉积物中的39种元素含量。所用中子通量为1×10~(13)n·cm~(-2)·s~(-1),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是通过S40多道分析器和PDP11/34A程控γ谱仪完成的。本文除概述了样品的采集处理,标准制备,照射测定和数据处理等方法外,同时根据元素地球化学特点和化学性质将其分组,并依照所得数据讨论了元素的分布。  相似文献   

13.
近海沉积物中腐殖质和腐殖酸对海洋环境污染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其对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具有较大的影响。文章采用焦磷酸钠-氢氧化钠提取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对沉积物腐殖质的组成进行测定,Na OH碱提取法对沉积物腐殖酸进行提取,使用元素分析、紫外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方法对提取的腐殖酸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雷州半岛近海表层沉积物腐殖质含量较低,在0.26%~2.36%之间,平均值1.49%,其中富里酸占51%,胡敏素占35%,胡敏酸占14%,腐殖酸占整个腐殖质的比例是65%。柱状沉积物腐殖化程度高于表层沉积物。雷州半岛近海沉积物中腐殖酸以富里酸和小分子有机物为主,碳含量高,硫含量低,具有苯环、羧基、醇羟基、酚羟基、羰基及氨基等官能团,腐殖化程度不高。研究结果将为雷州半岛沿海经济的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2018年1月在广东环雷州半岛近海海域采集的海底表层沉积物、鲬鱼(Platycephalus indicus)进行汞含量的测定,分析比较了鲬鱼不同部位汞含量的差异,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沉积物和鲬鱼的汞污染状况进行了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环雷州半岛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汞含量范围为0.005×10-6~0.359×10-6,平均值为0.081×10-6,雷州半岛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汞含量高于南部和西部海域。鲬鱼的鳃中汞含量范围为0.032×10-6~0.034×10-6,平均值为0.033×10-6;肌肉中的汞含量范围为0.065×10-6~0.080×10-6,平均值为0.073×10-6;肝脏中的汞含量范围为0.228×10-6~0.270×10-6,平均值为0.249×10-6。鲬鱼样品的汞含量都呈现出肝脏>肌肉>鳃。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雷州半岛海域鲬鱼受到汞的轻微污染,雷州半岛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存在汞污染生态风险,而其南部、西部海域尚未受到汞污染的威胁。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我所1980—1981年厦门港湾海洋环境综合调查资料,对126个站表层沉积物极细砂级中的主要重矿物组合进行Q型因子分析,并探讨其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2004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连续两天采集厦门西海域1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参照美国EPA标准方法及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多环芳烃(PAHs)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厦门西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中16种PAHs的总含量为198.2-1061.6 ng·g-1,平均值为723.51 ng·g-1,能检出的PAHs均以2-4环的芳香物为主;10个站位中X1、X2、X3、X6及M2站位的PAHs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其他站位以石油泄漏为主要来源.对PAHs的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厦门西海域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环境毒性相对较低,说明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PAHs对生物的危害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7.
厦门港湾海底沉积类型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着重论述厦门港湾海底表层和柱状沉积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同时概述了沉积物粒度参数分布特征,最后运用Q型因子分析将厦门港湾划分为4个代表不同沉积环境的分区及其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18.
南海表层沉积物中总砷含量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金民 《台湾海峡》2005,24(1):58-62
本文根据 1998年的南海调查资料,对南海表层沉积物总砷含量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南海表层沉积物总砷含量介于 (0. 8 ~19. 0)×10-6 (m/m,干重,下同 )之间,变异系数(为 0. 52)较大.近岸海域沉积物总砷含量主要受陆源输入的影响;在中部远离大陆的海域,沉积物的类型和组分成为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在大陆坡两侧,沉积物总砷含量与粒度之间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相关性.南海东北部和中部海区沉积物总砷含量在过去的 20a中保持在较稳定的水平,且东北部的含量总体上高于中部.  相似文献   

19.
若干南极环境样品的放射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福龙  陈英 《台湾海峡》1992,11(1):79-83
本文观测比较了第六次南极考察采集的样品和190年采集的中国近海样品的放射性。结果表明,南极海洋沉积物的天然核素、~(137)Cs与中国近海沉积物一样均处于正常的波动范围,并有明显的沉积现象;南大洋表层海水的总β放射性比中国近海海水的少17%~52%;南极地衣对总β放射性的浓集系数达1.3×10~3~2.3×10~3,茎、果实是浓集放射性的关键器官,对~(137)Cs的浓集量达17.5Bq/kg(干),为中国近海海洋植物的8~14倍。  相似文献   

20.
浙江近海上升流区冬季水文结构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1982年12月浙江沿岸上升流专题调查的资料,分析了上升流区的水文状况,讨论了冬季是否存在上升流的问题。认为交又流的存在、温盐锋的倾斜和海水层化现象出现是冬季存在上升流的主要依据,并用一般的方法估算出上升流的速度为3×10~(-3)—9×10~(-3)c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