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韩鎏 《陕西气象》2004,(2):19-19
20 0 3年 4月 9日 ,泾阳县气象站遇到一次特殊故障 :风杯转动正常 ,风向风速指示器正常 ,可记录器上风速异常。在观测中 ,瞬时最大风速约1 2 m/s,记录器上 1 0 min平均风速为 9m/s属正常 ,但记录器上 1 0 min平均风速达 1 7m/s,比瞬时风速还大 ,超过历史极值 ,判定仪器故障。将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对石家庄站近地面风速趋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2—2012年石家庄城市站和4个乡村站地面风速资料,采用城乡对比方法,对石家庄城市站地面风速序列中的城市化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石家庄站年和季节平均地面风速和平均10 min最大风速的长期下降趋势,主要是由城市化因素引起。具体结论如下:(1)石家庄站年和四季平均风速、平均10 min最大风速和大风日数均呈极显著的减少趋势,年平均减少速率分别为-0.15 (m/s)/10a、-1.05 (m/s)/10a和-2.90 d/10a;乡村站年平均风速呈微弱下降趋势,年平均10 min最大风速减少较为明显,年大风日数减少趋势非常显著,减少速率分别为-0.02 (m/s)/10a、-0.21 (m/s)/10a和-2.19 d/10a。(2)石家庄站年平均风速下降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为-0.13 (m/s)/10a,城市化影响非常显著,城市化贡献率达到86.0%。该站春、夏、秋、冬季平均风速变化的城市化影响分别为-0.16 (m/s)/10a、-0.10 (m/s)/10a、-0.13 (m/s)/10a和-0.15 (m/s)/10a,城市化贡献率分别为82.8%、87.6%、88.6%和85.4%。(3)石家庄站年平均10 min最大风速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为-0.84 (m/s)/10a,城市化贡献率为79.7%;春、夏、秋、冬季平均10 min最大风速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分别为-0.94 (m/s)/10a、-0.80 (m/s)/10a、-0.60 (m/s)/10a和-1.01 (m/s)/10a,城市化贡献率分别达到90.4%、78.6%、64.9%和79.1%。(4)城市化对石家庄站年大风日数减少的影响不显著,但冬季大风日数减少仍明显与城市化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3.
利用陕西自动与人工平行观测第2年数据—4次定时观测的2min风速、逐时观测的10min风速及风向、日最大风速,分析人工与自动观测的风速差异及风向相符率,并对风速进行显著性t检验。结果表明:自动观测的2min、10min风速大于人工观测值。日最大风速则相反。月平均对比差值及其标准差,2min风速,分别为0.2m/s及0.71m/s;10min风速,分别为0.15m/s及0.39m/s,即两者之间10min风速较为接近。自动与人工观测10min风向相符率平均为42.8%,风向相符率频率以45%为中心,基本呈正态分布特征,且无明显的地域特征,相符率夏半年明显低于冬半年。显著性检验表明,α为0.05时,6.5%的月平均值、20.2%的年平均值由于仪器换型引起了2min风速的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魏新华  杨智涛 《黑龙江气象》2011,28(1):38+40-38,40
1引言 电接风向风速计(以下简称为"电接风")用于记录风的行程,并每隔2.5 min记录一次瞬时风向。记录纸经过整理后,可得出任意10 min的平均风速及其相应风向。它由感应器、指示器和记录器3部分组成,感应器安装在室外的风杆上,指示器和记录器则置于室内,并通过一根十二线电缆、  相似文献   

5.

利用略阳、汉台、宁强、留坝、镇巴、佛坪2014年1—12月新旧型自动气象站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等资料,通过差值对比分析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新型站与旧型站的观测值偏差基本在允许范围内,气压差值范围在-06~04 hPa间,气温差值范围在-03~-01 ℃间,平均相对湿度差值绝对值在4%以内,2 min、10 min平均风速差值范围在-11~05 m/s间,新型站自动能见度仪观测与人工观测偏差较大。评估为新设备的改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杭州市冬季大风预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灾害性天气对经济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和危害越来越大.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直接关系到人身安全,对工农业生产及航运、电力等部门也有很大的影响.为了做好大风预报服务工作,我们研制了杭州市冬季大风预报方法.1 资料来源及大风标准通过对1980年—1994年每年12月1日一次年2月底杭州、富阳、萧山、临安、桐庐、建德、淳安7个观测点每天的瞬时、自记风资料的普查,我们把大风标准定为瞬时风速V≥17.0m/s,2分钟平均风速 V_2≥14.0m/s或10分钟平均风速V_(10)≥12.0/s.凡7站中至少一站出现上述风速之一者定为一个大风日.  相似文献   

7.
利用流体力学技术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建筑风环境模拟标志着大型工程的气象保障服务正朝着越来越专业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以江西某新建火电厂气候可行性论证为例,提出了一个采用就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项目场址风环境进行有效模拟的技术流程,在考虑建筑物分布时分别以当地50 a一遇的10 min平均最大风速、30 a一遇的10 min平均最大风速作为入流进行模拟,计算得出场址区域的极端风速最大值和最大风压、排气筒出口处的平均风速。以代表气象站30 a一遇的10 min平均风速作为入流条件场对场址的风环境状况进行了模拟,10 m高度处风速为1.4 m/s,210 m高度处为2.3 m/s,240 m高度处为2.4 m/s。这些本地化风参数对火电厂项目中高耸建筑抗风设计、大气污染影响预测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结合实例对模拟方案中的主要技术要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可为重大建设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中开展精细化风环境模拟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利用1972—2014年三原县气象站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气温、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数等资料,采用5年滑动平均、一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三原县近43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3年来三原县温度变化特征为明显的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96 ℃/10 a;年降水量、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干燥指数均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3959 mm/10 a、-30872 h/10 a、-0048 (m/s)/10 a和-0448(10 a)-1。20世纪80年代气温较低,主要由夏季降温所致;21世纪气候变暖,四季均有贡献,以春季贡献最大。80年代降水偏多,春季贡献最大;90年代降水的减少,主要由秋季降水减少造成。春季风速变化对年平均风速变化影响较大。80年代日照时数减少,夏季贡献最大;90年代日照时数减少,春季贡献最大;21世纪日照时数增加,春季贡献最大。80年代末以前为冷湿期,80年代末到2000年为相对暖干期,2000年以后向暖湿发展。

  相似文献   

9.
苏志  何如  陶伟  周绍毅  罗红磊 《气象科技》2020,48(3):415-420
利用北部湾海域一个大型气象浮标站获取的台风"贝碧嘉"过程实测数据,分析了该台风过境时风浪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的风速时程变化曲线呈"M"形双峰分布,台风眼壁区风速最大,前眼壁区风速大于后眼壁区,前眼壁区和后眼壁区最大风速分别为22.6m/s和20.8m/s;台风眼区气压和风速最小,波高和波周期最大,其中眼区最大风速为2.7m/s,最大波高为5.4m,最大波周期为5.5s;波高最大值出现时间滞后风速最大值40min;台风眼区以外的波高与风速正相关;在台风从浮标站南侧经过期间,风向和波向均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其中风向和波向10min最大旋转角度分别为50°和150°;风向与波向不在同一个方向,两者之间的夹角平均为171°。  相似文献   

10.
利用陕西黄土高原地区6个气象站2006—2016年共11年逐日极大风速和同期10 min最大风速资料,确定推算极大风速与最大风速的回归方程,并对方程可靠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6站的极大风速超过最大风速44%以上,更能准确反映灾害性大风的实际情况;对极大风速与最大风速线性回归方程和多项式回归方程比较后,确定采用线性回归方程推算极大风速。各站拟合方程的显著性水平高于0.001,平均绝对误差均小于0.9 m/s, 2016年极大风速的推算值与观测值平均绝对误差在0.9~1.7 m/s之间,平均相对误差在15%以下,说明拟合方程可信。  相似文献   

11.
重要天气报告电码(GD—11)和江西省气象局的技术补充规定,是编发重要天气报的准则。但在工作中发现,有些值班员在编报时,对其中某些规定在理解上容易出现偏差,从而造成多报、漏报和错报现象。现就本站出现过的一些问题及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归纳如下:(1)瞬时大风(911fxfx、915dd):在日常观测中,当自动气象站监控常规数据栏出现大风报警信息,如极大瞬时风速≥17.0 m/s时,就应编发重要天气报;若极大瞬时风速≥20.0 m/s时,应再续发1次。此时有3个方面容易产生偏差:一是当过去6 h曾出现≥17.0 m/s的极大瞬时风速,且其风速超过本次报中的风速时,必…  相似文献   

12.
利用FY-2C卫星、Doppler雷达、风廓线和加密自动站等资料,对0509号台风"Matsa"(以下简称Matsa)螺旋云带登陆过程中云、回波、风雨等时空分布特征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螺旋云带、飑线风雨增幅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Matsa先后有6条外、内对流螺旋云带登陆并影响中国大陆,对流螺旋云带登陆过程中增幅显著,云顶最低亮温平均下降20.2℃,螺旋云带登陆至减弱维持时间12.8 h,登陆间隔8.6 h.外螺旋云带登陆时风速增幅2.0 m/s,最大增幅4.1 m/s.同时可带来平均19 mm、最大75 mm的降水量.内螺旋云带登陆时风速增幅4.2 m/s,最大增幅9.0 m/S,最大瞬时风速达30.2 m/s,同时可带来139.6-174.2 mm、最大396 mm,1 h最大降水59.8 mm.对流螺旋云带在登陆过程中,在其前沿部位不断有台前飑线向外分离,台前飑线的回波宽度一般在5 km左右,回波梯度特大,长度从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不等,登陆时回波增幅5-10 dBz.台前飑线的移动方向与台风移动方向基本一致,移动平均46 km/h,是同时刻台风时速的2.5倍.台前飑线的形成特点为先出现双链或多链小弧弓形回波,在登陆中演绎成大弧.在速度图上,台前飑线中分布着倒V型或S型零速度线.在地面小尺度风场上,表现出具有东南与东北风向辐合线,切变辐合甚至涡旋扰动的特征非常显著.飑线过境时,风向扰动47-135°,风速增大1倍以上,地面瞬时风速平均增幅为4 m/s,最大可达10 m/s.瞬时极大风速26.4 m/s,同时可带来6.9-29.1 mm、最大90 mm的降水量.500 m以上的风速比近地面大1倍,大风区厚度可伸展至对流层上部.  相似文献   

13.
环境风速垂直切变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0—2006年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年鉴》和NCEP再分析日资料,对环境风垂直切变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强度变化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首先比较了不同高度层之间、不同水平区域平均的全风速垂直切变和纬向风速垂直切变对TC强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全风速切变对TC强度变化的抑制作用显著大于纬向风速垂直切变;以200~800 km的圆环区域平均计算的风速垂直切变与TC强度变化的负相关最显著;中高层的风速垂直切变与TC强度变化的相关优于中低层。其次,全风速切变大于8 m/s后抑制TC增强,且这种抑制作用存在6~60 h的滞后。全风速垂直切变大时,滞后时间较短:当全风速切变为8~9 m/s(9~10 m/s)时,TC强度在未来60(48) h开始减弱;当全风速切变大于10 m/s时,TC在6 h内开始减弱。最后,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建立TC强度变化的预报模型PLS-STIPSV。结果表明,加入风速垂直切变因子后对TC强度预报有所改进,并通过分析标准化回归系数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的统计结果。   相似文献   

14.
利用龙海1959~2005年地面10 min平均年最大风速资料,计算分析了历年地面最大风压的年际分布及同期内的极大风压的垂直分布,结果表明离地面10m高处的极大风压为49.0kg/m2;50m高处风压可增大到93.3kg/m2;100m高处风压可达到123.2kg/m2,相当于44m/s强风暴的破坏力.  相似文献   

15.
长春Ⅱ型自动站故障维修两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故障1翼城县气象局自动站风速故障当风速<4m/s时风杯即停转不动,远超出规定的启动风速≤0.5m/s的标准启动风速。接到报告后,  相似文献   

16.

利用西安市的现场气象观测资料及西安市观测站的实测资料,分析了西安市对大气污染物稀释扩散能力有重要影响地温度场、风场、大气稳定度等,结果表明:西安市冬季存在较为明显的热岛效应;接地逆温强度较低层逆温强度大;各时次地面风流型以S-SE为主,频率为11%~54%;冬季风速82.4%以上都小于2.9m/s,大于2.9m/s的风速出现频率很小,为5.3%;夜晚及凌晨以稳定类天气为主,中午前后以不稳定或中性天气为主。

  相似文献   

17.
电接风常见的故障和检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接风向风速计 (以下简称为“电接风” )用于记录风的行程 ,并每隔两分半钟记录一次瞬时风向。记录纸经过整理后 ,可得出任意十分钟的平均风速及其相应风向。它由感应器、指示器和记录器三部分组成 ,感应器安装在室外的杆子上 ,指示器和记录器则置于室内 ,并通过一根十二线电缆、二十线电缆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电接风广泛应用于气象、监测、环保、机场、航海等部门。现时 ,电接风是气象台站的主要观测仪器之一 ,每年撤换仪器的主要任务 ,检修台站有问题的电接风。现介绍一些常见的故障及其检修方法供台站参考。1 故障现象 :瞬时风速无指示…  相似文献   

18.
对2002年1月1日-2002年12月31日日照市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的PM10(可吸入颗粒物)日平均浓度资料和对应时段的日照市地面气象资料做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污染物PM10变化特征及其随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主要污染物PM10与地面风速、风向间的相关关系,发现日照市大于等于3级的PM10污染日均出现在1-4月,地面风速对污染物PM10浓度有一定影响,当地面风速超过5m/s时,3级及以上污染日很少出现,当地面风速超过6.5m/s时,随着风速的提高,污染物浓度呈下降趋势。污染物浓度呈明显的季节变化,冬、春季节明显高于夏、秋季节。  相似文献   

19.
目前台站使用的 EL 型电接风速计,根据其构造原理,性能达到了原设计要求,能够反映风速的平均状况。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认为还存在如下问题:EL 型风速自记的原理是按空气行程达到200m时电接1次。风速自记笔尖相应跳动1次来记录的。如10min 内笔尖跳动1次,风速便是0.3m/s。在实际观测中,计算正点前10min 内的风速,是按迹线通过自记纸上水平分格线的格数来计算,笔尖跳动1  相似文献   

20.
琼州海峡海面风场特征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检验资料可靠性的基础上,利用船载自动站、浮标站与岸基自动站测风资料分析了琼州海峡海面风速空间变化规律,以及秋冬季节的海面风场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琼州海峡海面风速平均比沿岸风速大3~4 m/s,当沿岸风速≥8.0 m/s(5级)时,海面风速比沿岸大5~6 m/s;(2) 海峡海面阵风系数随着风速加大而减小。沿岸风速<5级时,海面平均阵风系数在1.4~1.5之间,风速≥5级时,平均阵风系数为1.35左右;(3) 秋冬季节,海面的平均风速日较差与风一致率均小于沿岸,当海面出现≥10.8 m/s(6级)强风时,海面与沿岸的风速日较差减小,风一致率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