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尹铎  高权  杨梦琪 《地理科学》2019,39(12):1849-1856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离乡进城的失地农民期盼在城市中营建“新家”并渴望扎根于城市。援引批判“家”的地理学理论,以典型资源型城市鄂尔多斯市的移民社区为例,分析失地农民重构后“新家”的状态与面临的问题。研究表明:在民间借贷危机与被动城市化压力下,失地农民的“新家”处于一种复杂的“不确定性”之中。在这种不确定性的束缚下失地农民通过日常生活积极主动地争取物质的富足与生活的意义。“家”的营建给了失地农民积极面对全新城市生活的理由与动力,但营建“家”的努力仍然无法让他们逃脱在城市中最真实的社会体验,并面临着在城市“新家”中多重且边缘的身份境遇。  相似文献   

2.
开封市开放空间系统的设计与营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封市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是"中原城市群"的重要成员,在河南省城市体系中发挥着"豫东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作用。将开放空间系统作为城市生态调控的"容器",通过开放空间系统的设计和营建来加强生态城市建设,是推动该市进入可持续发展状态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分析开封城市特色的基础上,论述了该市开放空间系统设计与营建的必要性及其应遵循的原则,提出开放空间系统圈层一体化的设计方案,以及绿色开放空间和灰色开放空间营建的要点。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失地农民城市融合及保障制度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梦鸽  李俊峰 《热带地理》2014,34(2):259-26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的数量越来越多,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文章根据国内外近十多年来的相关文献,总结了国内外失地农民城市融合及保障制度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国外学者利用社会学模型和质性研究方法,对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合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政府完善法律法规和创建救助组织的融合策略建议。国内学者侧重于研究失地农民个人属性、就业培训、户籍、生活空间等因素对其城市融合的影响,提出政府和失地农民个人都需进行改变以促进失地农民的全面融合。未来失地农民城市融合及保障制度问题的研究应注重量化方法与质性方法的综合运用,建立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测量模型,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得更加紧密,改善失地农民的生存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佟伟铭  张平宇  何欢 《地理科学》2019,39(10):1537-1545
基于长春市兴华园社区典型案例,利用社区理论揭示了大城市郊区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社区的城镇化机制与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征用体制下以农村社区为载体实现了快速城镇化,实现了乡村社会和经济空间重构,乡村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优化和重组,地域空间并入城市发展范畴,城镇化进程加快,主要表现为城市景观和设施的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加快,包括就业非农化与生活方式市民化等,但存在社会保障和补偿机制不健全,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低,社会认同感缺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城市人居环境是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载体,城市经济是人居环境发展的坚实保障和前提。只有实现两者的协调,才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定量评价,是测度两者发展状态的工具,对城市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 示功能。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存在于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中,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其中存 有多种不确定性的因素。因此,考虑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下,如何建立评价体系,采用什么样 的方法进行评价是当前研究的难点之一,也是学术界面临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尝试对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引入模糊数学方法,提出了一套基于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价方法与模型,并将该方法应用于长沙市的实证研究中。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大体吻合。该方法不仅能反映城市发展整体协调状况,而且能模糊辨别系统间相互作用的模式与演进方式,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6.
尹铎  钱俊希  朱竑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2):1517-1528
本文基于表征与非表征的研究视角,分析了以鄂尔多斯康巴什为代表的中国城市新区作为“家”的表征与实践过程。研究发现:针对康巴什新区,外部媒介与地方政府以表征手段建构了截然不同的“家”的意象。其中,BBC、Times等外媒将康巴什新区描绘成充满荒凉景观的“鬼城”和不健康的中国城市居住空间,而在地方政府的重构中,康巴什新区则充满了生态栖居必备的城市景观并成为了先进的城市文化空间。而作为“家”中的居住者,康巴什居民“家”的营建经历了从陌生到认同的渐进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空间转换与情感边界的构建。不同行动者共同塑造了康巴什新区多元的、充满矛盾意义的“家”的空间身份。本文旨在丰富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家”的地理学研究视角与类型,回应“鬼城”话语对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市化“无家”的质疑,亦是城市新区社会文化研究的有益拓展与补充。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生计视角下失地农民长远生计问题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日趋扩张,失地农民问题日益凸现,且呈现出尖锐化。大批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后,成为既非农民也非市民的社会弱势群体,遭受社会的不公正待遇及排斥。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得以实现,才能真正保证其生活质量,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实现社会稳定和城市化顺利进行。基于对长远生计重要性的分析,以可持续生计为研究视角,探析了影响失地农民实现长远生计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失地农民实现长远生计的思考及对策。  相似文献   

8.
援引"家"的地理学相关理论,采用观察法和半结构化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探究上良村乡村民宿"家"的生产过程与不同主体之间的权力博弈。研究发现:①上良乡村民宿"家"的生产是当地政府、旅游企业、村委及村民多方利益主体协商的结果。政府、企业与村民对"家"的不同理解使之产生不同的生产逻辑,成为民宿"家"的生产过程中权力博弈的直接原因。②在"商业性家"的营造过程中,村民"临时的家"中物质和精神的匮乏不仅推进了"商业性家"的营建,也突显了"理想与现实,传统与商业"之间的矛盾冲突。③在"家"的重构过程中,政府、旅游企业与村民在"家"的物质景观、情感意义、边界意义及社会关系4个维度中展演了多元复杂的权力博弈过程。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背景下广州流动儿童对“家”空间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淳  袁振杰  朱竑 《地理学报》2018,73(12):2440-2451
随迁流动儿童是当下中国流动人口重要且长期被学术界忽视的部分。城乡的空间跨越和生境差异对儿童关于“家”的理解产生深远影响。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广州流动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从“儿童视角”出发,通过绘图、写作、焦点小组讨论等适合儿童特点的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探讨城市流动儿童在家的建构过程中的参与和主观感知。主要结论为:① 随迁流动儿童经历着复杂的家庭分离和重组,这种动力机制在空间上体现出“家”空间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流动性已成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家空间最重要的特性;② 随迁流动儿童的“家”是城市的“家”和乡村的“家”叠加起来的意象。城市流动儿童摇摆在“城”与“乡”之间,其生长的经历中混杂着城市与乡村两种人地关系和生活经历。“城—乡”二元的混杂成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理解“家”空间的重要路径;③ 流动儿童拥有构建“家”空间的能动性和策略。在“家”的构建过程中,流动儿童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通过分担家庭责任等方式成为迁移的积极参与者,即使经历着与家庭成员的频繁分离,他们依然有自己的策略去维系“家”的存在,实现整个家庭在城乡迁移过程中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研究结论丰富了国内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移民研究及儿童研究的相关理论成果,并为认识和缓解当前流动儿童问题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流动背景下,传统固定的家不断受到挑战,家的定义和内涵也因流动而更加丰富。现有研究多从陆地视角关注流动对家的多维影响,较少探讨海洋语境下流动与家的潜在联系。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空间“家”的营建也成为可能。文章借鉴家的地理学相关理论,基于深入访谈、参与式观察和文本分析等方法,探讨海南潭门渔民在南海耕海实践中生产空间家的营建和情感体验。研究发现,潭门渔民在流动渔船中利用类“家”的功能进行日常生活实践,从而模糊渔船生产空间与家的边界,产生“在家”的体验;在长期的耕海过程中,渔民之间通过彼此之间的关心、照顾、互助等行为增进感情,从而产生家的团结、温暖等情感体验;渔船在长期的海上流动过程中,渔民逐渐对南海的岛礁、物产、边界等自然、人文环境产生熟悉感、安全感和归属感等情感体验,实现了对南海“祖宗海”的家园想象。  相似文献   

11.
通辽市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确立了再建一个新通辽,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的思路。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地域范围必将显著扩张,而农村地域范围则相对缩小。在这一过程中,农村集体土地将被征用,部分农民将成为失地农民。由于农民失去了土地这一生产资料涉及到农民失地后的生产、生活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和转型是中国诸多工矿资源型城市面临的迫切问题。在企业家型城市的理论视角下,对"钢城"马鞍山的成功转型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城市定位与时俱进是马鞍山成功转型的关键,它为马鞍山的城市转型提供了旗帜和方向。在转型中,马鞍山通过实施传统钢铁改造升级、城市空间"南进"、"东扩"战略与园林城市建设等企业家型政府的行动,在城市中创造了新的工业空间、新的消费空间,并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此外,通过实施制度创新战略,在城市内部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在区域层面则实施了积极的区域一体化战略,加强与更大区域的合作,提高了城市综合竞争力。马鞍山的成功转型经验可为其他类似工矿资源型城市提供启示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广州城市流浪乞讨者的空间管治与日常生活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铎  蔡慕言  梁金多  朱竑  高权 《地理科学》2019,39(3):450-458
以广州流浪乞讨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解读针对流浪乞讨者的空间管治政策与手段,分析流浪乞讨者的日常生活实践与生境协商。研究发现:在地方城市政策对流动性与公共秩序限制的双重压力下,在流浪乞讨者的日常生活实践中,不仅有针对管治行动者而刻意为之的特殊营建,亦有基于程式化生活流程对自我身份认同的重塑与真情实感的展演。地方政府基于空间目标的救助与真实存在的日常生活实践存在着一种张力。研究关注了城市边缘群体日常生活对地理意义的主动塑造过程,对全面理解并规范管理中国城市流浪乞讨现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黎夏  叶嘉安  刘涛  刘小平 《地理研究》2007,26(3):443-451
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简称CA)已越来越多地用于地理现象的模拟中,如城市系统的演化等。城市模拟经常要使用GIS数据库中的空间信息,数据源中的误差将会通过CA模拟过程发生传递。此外,CA 模型只是对现实世界的近似模拟,这就使得其本身也具有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因素将对城市模拟的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有必要探讨CA在模拟过程中的误差传递与不确定性问题。本文采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了CA误差的传递特征,并从转换规则、邻域结构、模拟时间以及随机变量等几个方面分析了CA不确定性产生的根源。发现与传统的GIS模型相比,城市CA模型中的误差和不确定性的很多性质是非常独特的。例如,在模拟过程中由于邻域函数平均化的影响,数据源误差将减小;随着可用的土地越来越少,该限制也使城市模拟的误差随时间而减小;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城市的边缘。这些分析结果有助于城市建模和规划者更好地理解CA建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城市中心人口减少以及城市面积向外部扩张严重影响了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这是目前世界许多大城市如加拿大蒙特利尔面临的共同问题。限制城市向外部的扩展需要从城市中心的吸引力来平衡。本文采用数理统计和综合归纳方法,在蒙特利尔城市中心最受欢迎的社区之一Sainte-Marie进行了两次现场调查,以定量分析城市中心目前的吸引力。结果表明,目前本地住宅/服务业的中高档需求有所提高,对代表城市特征的一些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认为人们在城市中心的吸引力和阻力的权衡中,不仅仅以"自由居住意志"为唯一选择依据,而是继续生活在Sainte-Marie。本文结论还认为,目前通过城市邻里的吸引力水平限制城市扩张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刘旭  陈喜波 《地理研究》2010,29(8):1407-1415
明代自永乐迁都北京以后,开始兴建北京城,大规模的营建工程次第展开并累朝持续进行。北京城市营建工程对木材产生了巨大需求,而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木材绝大多数来自南方广大地区,由此产生了大规模的木材物流实践。本文以川木采办为例,从物流角度梳理川木从采伐、加工、运输乃至存储等物流过程。明政府在木材采办中组织大量人力进行采伐,综合使用各种技术人才,充分利用各种物流技术手段,合理采用运输方式运输,巧妙安排运输时间,高度重视木材存储等,均体现了中国古代在物流实践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取得的成就,因此明代北京城市营建木材采办是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物流实践,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城市居住-就业空间特征及组织模式——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周素红  闫小培 《地理科学》2005,25(6):664-670
作为城市居民生活与生产的两大载体,城市居住与就业用地及其空间组织对城市发展及空间格局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和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大城市居住-就业的空间格局发展巨大的变化。本文以广州为案例,分析了广州市居住-就业空间均衡性、宏观空间组织模式和不同片区的居住-就业中微观空间组织模式等,并从历史因素、政府因素、市场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角度揭示了广州"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居住-就业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和规律。论文倡导多元化的土地开发模式,提倡从居住与就业空间协调的角度调节交通需求的空间分布,进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达到提高城市运作效率的目的,并试图在研究视角上为国内其他城市的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12月20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把"建设和谐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2016年2月6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2016年"两会"正式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设立专章论述"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  相似文献   

19.
李雪铭  李明 《地理科学》2008,28(6):742-747
已有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大多基于"生存、生活需要"层次,从人的自我实现需要角度研究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未见报道。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信息时代下城市人居环境的人文因素内涵,构建一套体现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城市人居环境指标体系。在国内首次将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模型应用在城市人居环境聚类分析中,根据聚类结果将中国主要城市人居环境分成四种类型,总结城市人居环境空间分布总体特征,归纳不同类别城市人居环境的特点并分析产生这种空间分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和勐景来景区的"傣家乐"为案例,展示了以"公司+农户"为经营模式、以自然村寨为基础的村寨型景区中傣族"家"到"商业的家"的商业化过程,并对"商业的家"的空间结构和空间性质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区位因素导致远离城市的傣族传统村寨成为旅游吸引物,傣族家屋仍是景观,傣族原住民仍保持传统的日常生活方式。传统村寨和原住民是傣族"商业的家"最大的吸引力。在从"家"到"商业的家"的商业化过程中,虽然有过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再划界阶段,但边界仍然相对模糊。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主客交往的模式和深度;合作企业对村民的控制程度以及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