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IBTrACS提供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在统计分析历史热带气旋的发生年频次、发生位置、路径移动及强度变化等的基础上,建立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轨迹合成模型。模型包括生成模型、移动模型、消亡模型及强度模型4个部分,并从地理轨迹密度、年登陆率、登陆风速分布三个方面,对模拟的气旋路径与历史气旋路径进行比较,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构建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全路径统计模拟模型稳健可靠,可进一步应用于研究区热带气旋的定量精细化的风险评估,能提高气旋风险灾害评估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2.
胡姝  李英  李培 《浙江气象》2013,34(2):2-5
由于险要地理位置、特殊岛屿地形及防灾减灾的需求,登陆台湾热带气旋的活动和影响十分令人关注,相关研究也成为意义重大的关键科学问题。在对登陆台湾热带气旋统计现状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将相关研究进展总结归纳为台湾岛对热带气旋路径、结构强度及降水的影响等方面,以期为相关研究的深人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热带气旋灾害经济损失的模糊数学评测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樊琦  梁必骐 《气象科学》2000,21(3):360-366
本文对1949~1997年登陆中国的342个热带气旋进行了统计,并选取1990~1997年的41个热带气旋所造成的灾害进行了分析,采用模糊数学方法提出了灾害评估模型。首先根据有关因子计算出历次登陆热带气旋的综合灾情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客观地划分5个灾情等级,用来表示受灾的程度。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评价不同强度的登陆热带气旋可能造成经济损失的大小。  相似文献   

4.
热带气旋灾害指数的估算与应用方法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根据1949-1999年共50年资料,对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所造成的灾情特点作了评估研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定理的计算,按登陆和外围影响两类主要方式建立灾情指数序列,并在此基础上,客观地划分了灾情等级,用来表示受灾的程度。还采用独立于本资料源的Suffir-Simpson热带气旋灾害指数评估方法和资料进行对比验证,最后提出了一套台风灾害预评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层次分析法在热带气旋灾害影响评估模式中的应用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将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应用于广东省热带气旋灾害影响评估模式中,利用1949~2003年登陆和严重影响广东省的热带气旋的特征参数、气象资料、直接经济损失和造成的灾情损失等资料,对参与评估的指标进行分层,分为中心最低气压、地理综合参数、风综合参数、雨综合参数4个亚评估指标和17个单项评估分指标,用专家打分法进行相对重要性的判别,最后建立“热带气旋综合影响指数”.并用“热带气旋综合影响指数”对热带气旋灾害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级评判,定量地估算出热带气旋的可能直接经济损失,为政府部门提供参考,并可以与实际灾情调查资料相联系,评估防灾减灾的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登陆热带气旋灾害影响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登陆浙江的热带气旋对当地社会经济的破坏程度,对登陆热带气旋的灾害影响进行了预测预警,以提高防台减灾服务水平.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对1981-2007年在浙江省登陆的热带气旋灾害的影响进行了评估.为了验证上述灾害影响评估模型的正确性,对热带气旋的实际灾情进行评估,并对灾害影响指数和灾情指数进行计算和分级.结果表明:热带气象灾害影响指数和灾情指数同级的一致率达92%,且灾害影响指数与相应直接经济损失的相关系数达0.79,说明该评估模型能够较好地评估热带气旋的灾害影响.  相似文献   

7.
2006年广西热带气旋灾害评估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2006年6-8月共有6个热带气旋影响广西,热带气旋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4亿元(占所有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71%)。该文对热带气旋灾害性天气及其影响进行了评估,并对主要的灾害现象及所造成的损失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2006年6~8月共有6个热带气旋影响广西,热带气旋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4亿元(占所有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71%)。该文对热带气旋灾害性天气及其影响进行了评估,并对主要的灾害现象及所造成的损失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影响海南乐东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1~2006年海南省气象台提供的热带气旋影响个例资料和乐东地面站人工观测风、雨实况资料,对影响海南乐东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以能为热带气旋的预报预测和防灾减灾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结果表明:影响海南乐东的热带气旋频数年平均为3.47个;主要出现在7~9月,以8月出现频数最多;西太平洋移来和南海生成影响乐东的热带气旋频数大约各占一半。受海南岛和乐东地形及其所在位置的影响,来袭海南不同路径和强度的热带气旋对乐东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对县域内不同地区所造成的影响也有所差异,应区别应对及有针对性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10.
利用ArcGIS对莆田沿海地区的地形、下垫面属性和排水设施及排水运作方式进行预处理,建立台风降水、风暴潮共同影响下的莆田沿海地区内涝模型。应用雷达估算降水及自动雨量站数据计算的热带气旋"南玛都"过程面雨量,以及此次暴雨过程沿岸海区和河口的时变水位作为模型的边界条件,对莆田地区风暴潮灾害风险进行评估试验。针对2011年9月1日热带气旋"南玛都"造成的莆田沿海地区风暴潮及暴雨灾害,利用暴雨内涝模型进行评估试验研究,将模拟结果与实况灾情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南玛都"过程降水和风暴潮共同作用的灾害情况。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81—2021年福建省热带气旋风雨资料,采用极差标准化、相关系数客观赋权法和自然断点法建立热带气旋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模型,评估结果表明:选择降水7个因子和大风4个因子作为评估指标体系合理;雨高危险性区域位于沿海,南平和三明地区雨危险性较低;风较高危险性区域明显窄于雨较高危险性区域,危险性等级向内陆降低远快于降水,其中罗源湾至崇武沿海因受台湾岛地形屏障保护,危险性比沿海南北部小1个等级;风雨综合致灾危险性,沿海县市皆为较高危险性区域,其中中部沿海高危险性区域小,沿海南北部大,另外登陆粤东热带气旋沿海北上滞留在闽西上空的低压云团造成闽西北部存在较高危险性区域;在热带气旋登陆影响过程中,精细化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更具有针对性,且与灾情相符,为气象灾害决策服务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台风预报业务的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许映龙  张玲  高拴柱 《气象》2010,36(7):43-49
随着数值预报模式和技术以及综合探测体系的不断进步和完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台风业务预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台风路径业务预报水平进展显著,目前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对我国及国际台风/飓风业务预报现状的回顾,分析了目前我国台风业务预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业务预报难点和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同时展望了我国台风业务预报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以及日益增长的国家防灾减灾需求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并对我国台风业务预报的未来发展做出了一些粗浅的思考,提出了改进我国台风业务预报的相关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3.
Detection of tropical lows is performed in a suite of climate model simulations using objectively-determined detection thresholds that are resolution-dependent.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som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l resolution and tropical cyclone formation rate even after the resolution-dependent tropical cyclone detection threshold is applied. The relationship is investigated between model-simulated tropical cyclone formation and a climate-based tropical cyclone Genesis Potential Index (GPI). It is found that coarser-resolution models simulate the GPI better than they simulate formation of tropical cyclones directly. As a result, there appears to be little relationship from model to model between model GPI and the directly-simulated cyclone formation r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shows that the main advantage of increasing model resolution is to give a considerably better pattern of cyclone formation. Finer resolution models also simulate a slightly better pattern of GPI, and for these models there is som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ttern of GPI simulated by each model and that model’s pattern of simulated tropical cyclone formation.  相似文献   

14.
我国热带气旋灾害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蔡则怡  徐良炎  徐元太 《大气科学》1994,18(Z1):826-836
本文对1949—1991年43年的热带气旋资料,以及1956—1992年37年的热带气旋灾情资料进行了分析,说明了热带气旋灾害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关于热带气旋灾情评估的3项指标,表明灾情与热带气旋系统强度、大小、天气,登陆率,预报准确率,热带气旋系统影响地区社会经济活动的发达程度,物质财富积累水平,以及防抗措施的水平等有密切的关系,为我国今后防台减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评估台风的灾害影响程度,本文分析了1971-2012年影响江西的台风灾害特征,引入了属性层次模型(AHM),基于风、雨、气旋等气象因素计算综合影响指数,对1971-2012年影响江西的台风进行了灾害评估。另外,综合考虑风雨因素和承灾体的易损性,建立单个台风的灾害分布评估模型,对单个台风在不同区域的影响进行评估。对比灾情损失来看,此评估模型可以为开展防台减灾和灾后重建提供定量、定点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6.
郑倩  高猛 《应用气象学报》2022,33(5):594-603
该文提出一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年生成活动的客观预测模型。研究大尺度环境因子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年生成频次的作用,使用最小角回归算法对初始14个预测因子进行选择和降维,将资料集分为训练集(1979—2015年)和验证集(2016—2020年),建立随机森林回归模型预测热带气旋年生成频次。分析环境因子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位置的作用,使用逐步回归算法筛选影响显著的预测因子,建立局部泊松回归模型预测热带气旋生成空间位置的概率。结果表明: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可以预测西北热带气旋频次的主要变化和趋势,揭示环境因子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年生成频次的影响。局部泊松回归模型对于气旋生成位置概率有一定预测能力。利用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和局部泊松回归模型模拟1979—202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结果与观测基本一致,可见模型可为热带气旋危险性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data from disaster reduction in China have been used to statistically analy ze the disaster by tropical cyclones that occurred from 1979 to 1996 within the area of Guangdong province. By the method of fuzzy subset theory, the conditions of the disaster have been discussed and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the disaster B set up. The index of the disaster of every tropical cyclone have been obtained and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index is almost proportional to the direct economic losses, so this model is reasonable.  相似文献   

18.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热带气旋灾害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西沿海地区1991~2003年的热带气旋灾情资料,应用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模糊数学方法,对广西沿海热带气旋灾害风险进行研究,得到不同灾害等级的风险水平,比较表明,概率风险理论估算值与实际灾害情况比较吻合,该方法为热带气旋灾害风险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Considerable advancements have recently been made in understanding tropical cyclone motion. Based on these new understandings, the requirements for accurate tropical cyclone motion prediction with dynamical models can be specified. Four issues related to dynamical track prediction are the initial specifications of the environmental wind field, the symmetric vortex and the asymmetric vortex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adequacy of the models to predict the time evolution of each of these three components of the total wind field. Recently developed barotropic and limited-region or global baroclinic models are examined in terms of these issues. The capability of the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barotropic model to provide skillful track forecasts to 48 h retrospectively substantiates that tropical cyclones motion is governed by barotropic dynamics to first order. Limited-region baroclinic models are demonstrated to have many of the numerical characteristics, physical process representations, and initial condition specifications that will be required to properly predict tropical cyclone tracks. In particular, the semioperational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Laboratory model most closely addresses all of the above issues, and has demonstrated potential for markedly improved tracks for a small sample of cases. Finally, the inclusion of some aspects of tropical cyclone structure in the initial conditions of global baroclinic models has improved their track predictions. Thus, the outlook is for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dynamical track predictions.With 6 Figures  相似文献   

20.
对1970-2003年影响防城港市的热带气旋造成的灾情进行定量评估研究,应用灾情指数,客观划分灾情等级,用来表示受灾程度,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影响防城港市的热带气旋灾情定量评估和预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