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基于各附件I缔约方2011年提交的年度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森林管理活动的温室气体源/汇数据,以及森林管理活动的基准线数据,分析了森林管理活动在第一承诺期履约中的贡献,以及按各方提交的基准线,预计森林管理活动在未来承诺期履约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的最初两年(2008—2009年),附件I缔约方可从合格的森林管理活动中获得年均2.46亿t CO2当量(CO2-eq)的信用额,相当于相应缔约方基准年(1990年)源排放的2.3%,对减限排目标的贡献率达53%,不合理的规则使一些缔约方在履约中可过度地利用森林管理的汇清除。各附件I缔约方提交的2013—2020年森林管理活动的基准线(约2.52亿t CO2-eq/a的净汇清除)远低于目前和过去的水平,使其可从中获得的用于抵消减排目标的信用额约为第一承诺期的4倍,对未来承诺期履约的贡献率将更大,一些缔约方提交的减排目标中的大部分可通过森林管理活动的信用额来抵消。因此,本文建议在未来的谈判中,要严格控制可用的森林管理活动的信用额,避免森林管理活动被滥用。  相似文献   

2.
国际气候谈判背景下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附件I和非附件I缔约方提交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要求不尽相同。2007年以来,发展中国家自主减缓行动透明度、以国家温室气候排放清单为核心的国家信息通报提交频率及其磋商分析问题成为气候谈判争论的焦点之一,发展中国家承担的相关义务有不断增加的趋势。通过阐述该公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排放清单编制的不同要求,特别是通过对目前发达国家所接受的清单审评制度和我国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情况的分析论述,明确我国国家清单编制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家自主贡献(NDC)是《巴黎协定》最核心的制度,体现了全球气候治理模式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变迁.文中对截至2021年7月1日92个缔约方通报或更新的NDC进行了比较分析,识别出7种更新方式:提高量化减排目标数字、调整减排目标类型和覆盖范围、增加适应目标和政策、增加2050年减排愿景、主动适用NDC信息和核算...  相似文献   

4.
以信息报告和审评为主要内容的透明度体系是《巴黎协定》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巴黎协定》建立了“强化的透明度框架”,并在2018年底达成了实施细则,形成了强化的透明度体系。这一体系建立在既往透明度履约实践基础上,针对缔约方在《巴黎协定》下所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义务,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履约灵活性和支持的情况下,遵循通用的模式、程序和指南。该规则体系有利于提高缔约方履约报告质量和可比性,督促各方履行条约义务,增进全球气候治理多边机制互信。然而这一体系相比既往实践,给发展中国家提出强化要求的同时尚未落实强化的支持,且体系本身的运行效率还有待观察。为此,各国应当做好充分的国内体制机制建设准备,国际社会应当落实对发展中国家履约的支持,强化相应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5.
1992年5月9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其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目前已有191个国家加入《公约》,成为其缔约方。《公约》缔约方分为附件一缔约方和非附件一缔约方,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根据主要附件I缔约方2011年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递交的1990—2009年国家温室气体(GHG)排放清单数据,包括报告的《京都议定书》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活动数据,对其LULUCF GHG源/汇趋势、《京都议定书》缔约方LULUCF相关活动在履约中的作用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对缔约方会议确定的森林管理活动汇清除的限额进行评估。分析表明,1990—2009年,附件I缔约方LULUCF总体表现为净GHG汇清除,且总体上呈波浪式增加趋势,20年增加了65.9%,但年际波动较大。1990年LULUCF汇清除相当于GHG排放总量的7.41%, 2009年上升到13.68%。《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的最初两年(2008—2009年),各缔约方每年可从合格的LULUCF活动中获得2.38亿t CO2当量的汇清除,相当于这些缔约方基准年源排放的1.91%,可抵消其减限排额的45%。汇清除主要来自森林管理活动,而其他活动的汇清除所占份额很小。LULUCF活动使《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为一些缔约方过多地使用森林管理活动的汇清除来完成其减限排指标提供了机会,特别是俄罗斯、日本和意大利等国。这为目前正在谈判的第二承诺期LULUCF规则,特别是如何利用森林管理汇清除的规则敲响警钟。  相似文献   

7.
《巴黎协定》生效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从达约阶段转向履约阶段。但是,履约阶段并不意味着全球气候风险得到控制,反而面临新的挑战。本文从《巴黎协定》入手,分析了《巴黎协定》自身存在的不足,重点考察了美国的履约意愿,分析了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及其影响,探讨了未来美国的气候立场。研究发现,《巴黎协定》在减排力度、气候资金及遵约条款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导致《巴黎协定》有效性仍取决于缔约方的履约意愿和履约能力。当前美国国内政局演变导致美国联邦政府气候政策出现倒退,有可能对《巴黎协定》缔约方的履约意愿和履约能力产生不良影响。但是,这种不良影响仅仅是短暂的。美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变化以及美国业已成形的低碳转型,共同决定了特朗普气候政策并不会从根本上动摇《巴黎协定》。长期来看,美国对全球领导力的诉求、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在动力以及来自外部的道义压力这三大因素势将促使美国在未来重新回归《巴黎协定》。  相似文献   

8.
适应信息通报作为《巴黎协定》下联结国家个体适应行动、全球适应目标以及全球集体适应努力的纽带,是目前《巴黎协定》特设工作组(APA)下唯一的适应议题,会对未来全球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产生较大影响。本文总结了APA适应信息通报的谈判进程和最新进展,梳理了不同缔约方和谈判集团对适应信息通报目的、内容、报告渠道、指南和灵活性的立场和观点,展望了适应信息通报未来的谈判走势。中国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开展适应行动及提供信息报告的能力较强,在适应信息通报谈判中立场相对灵活,但未来在有关适应的资金支持谈判等方面仍面临着压力,建议推动和深化适应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以团结更多发展中国家,促进全球适应行动,回应发展中国家的关切。  相似文献   

9.
《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 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三次会议(COP3)在日本京都市举行, 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该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缔约方(即公约附件一缔约方)在2010年(可以在2008年到2012年之间) 之前的第一承诺期内,将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  相似文献   

10.
本文搜集了2014年4月最新提交的附件B 35个主要缔约方报告的2008—2012年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LULUCF),能源,工业过程,溶剂使用,农业及废弃物6个领域的温室气体(GHG)排放与吸收的数据,估算了第一承诺期各领域的相对减排贡献及各缔约方在各领域做出的减排努力。结果表明,各领域减排量占所有领域总减排量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能源62.6%、工业过程13.9%、农业13.4%、LULUCF 7.4%、废弃物2.6%和溶剂使用0.1%;各缔约方在各领域的减排量相当于其基准年总排放量的平均值由大到小分别为:能源8.7%、农业3.0%、LULUCF 2.5%、工业过程1.3%、废弃物0.5%和溶剂使用0.1%。总体而言,能源领域是GHG减排的主导领域,农业和LULUCF起到辅助减排的作用;多数缔约方选择的LULUCF活动产生的核算结果表现为弱GHG吸收汇,其利用LULUCF活动履约的减排贡献相对较小,仅相当于能源领域减排量的12%,但对于新西兰和冰岛的贡献较大,其LULUCF活动产生的汇清除抵消了两国在其他5个领域GHG排放量的50%以上。  相似文献   

11.
2005年12月在蒙特利尔举行的《京都议定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决定按议定书第三条第九款的规定启动附件一缔约方(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2012年后温室气体减排指标的谈判,即第二承诺期谈判,并成立了“不限名额特设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第二承诺期谈  相似文献   

12.
《京都议定书》附件I国家缔约方进一步承诺特设工作组(AWG)第四次会议于2007年8月27-31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此次会议重点讨论附件I国家(工业化国家)在2012年之后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与目标  相似文献   

13.
通过收集各附件I缔约方最新递交的森林管理参考水平报告和专家评审报告,对各缔约方采用的森林管理参考水平确定方法进行了综述,重点分析了确定森林管理参考水平的三个基本要素:森林管理核算面积、核算参数和采伐量。大部分缔约方采用了国别方法或欧盟共同方法,少数缔约方采用历史数据或其外推作为参考水平。由于采用的核算方法和参数基本上都是基于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和国家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因此森林龄级结构和采伐量的预测成为影响森林管理参考水平的重要因素。各缔约方在确定其森林管理参考水平时,尽可能利用其森林特点,结合宏观经济预测,采取尽可能降低参考水平的策略,以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最大限度地利用森林管理碳吸收汇。  相似文献   

14.
 由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活动产生的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是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速度的重要途径之一。1997-2001年,经历了长达4 a的艰苦谈判,最终达成了第一承诺期附件一国家利用LULUCF的规则。2008年开始,国际社会开始磋商第二承诺期附件一国家如何利用LULUCF活动的规则。主要缔约方就第二承诺期LULUCF规则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发达国家的观点主要包括提高开展碳汇活动的积极性、降低LULUCF规则的复杂性和减少成本、增加《京都议定书》3.4条款下的合格活动等,其目的是在第二承诺期能够利用更多的碳汇完成减排义务;发展中国家主要提出要系统地考虑土地利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和CO2的吸收。最后,针对附件一缔约方在第二承诺期利用LULUCF活动规则,提出了我国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由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活动产生的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是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速度的重要途径之一。1997-2001年,经历了长达4 a的艰苦谈判,最终达成了第一承诺期附件一国家利用LULUCF的规则。2008年开始,国际社会开始磋商第二承诺期附件一国家如何利用LULUCF活动的规则。主要缔约方就第二承诺期LULUCF规则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发达国家的观点主要包括提高开展碳汇活动的积极性、降低LULUCF规则的复杂性和减少成本、增加《京都议定书》3.4条款下的合格活动等,其目的是在第二承诺期能够利用更多的碳汇完成减排义务;发展中国家主要提出要系统地考虑土地利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和CO2的吸收。最后,针对附件一缔约方在第二承诺期利用LULUCF活动规则,提出了我国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巴黎协定》基本照顾了各缔约方的核心关切,坚持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原则,基本体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分。在适应部分,《巴黎协定》设立了与全球温升目标相联系的全球适应目标,明确了对发展中国家的适应支持,并确定了具有一定法律约束力的全球适应信息通报和5年周期的全球盘点。在损失损害部分,《巴黎协定》锁定了《公约》下的华沙损失损害国际机制,并基本确定了一个各国通过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合作共同解决损失损害问题的框架。但是,《巴黎协定》仍然没有解决很多技术性问题和缔约方之间关键性和实质性的分歧。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将继续在适应和损失损害问题中面临着出资压力,应通过增强国内适应行动、强化适应和损失损害相关研究和高效利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3个方面,为谈判争取主动并为推动全球适应气候变化减少损失损害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最新公布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基准年(1990年),附件一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经济转型期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非经济转型期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美国和加拿大能源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最为显著,相对于1990年,2005年其增幅分别为19.2%和28.6%;英国和德国能源部门温室气体减排量最为显著,其减幅分别为7.8%和17.4%。在2005年,有超过一半的附件一国家的实际排放量低于其目标排放量,履约进展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8.
附件一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趋势及其履约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最新公布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基准年(1990年),附件一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经济转型期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非经济转型期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美国和加拿大能源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最为显著,相对于1990年,2005年其增幅分别为19.2%和28.6%;英国和德国能源部门温室气体减排量最为显著,其减幅分别为7.8%和17.4%。在2005年,有超过一半的附件一国家的实际排放量低于其目标排放量,履约进展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9.
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最新公布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基准年(1990年),附件-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经济转型期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非经济转型期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美国和加拿大能源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最为显著,相对于1990年,2005年其增幅分别为19.2%和28.6%;英国和德国能源部门温室气体减排量最为显著,其减幅分别为7.8%和17.4%.在2005年,有超过一半的附件-国家的实际排放量低于其目标排放量,履约进展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20.
适应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下的重要谈判内容。2018年12月举行的第24次缔约方大会(COP24)就适应议题后续实施方案达成了共识,为全球气候治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在未来全球气候治理中,如何借助新成果推动国内适应工作稳步发展,积极发挥中国作用,是新形势下亟需考虑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梳理了适应议题的焦点问题、各集团和缔约方的立场观点,展望了2019—2025年适应相关议题主要工作安排,并对此提出了中国未来适应领域完成相关工作需要考虑的应对措施建议,包括:(1)深入分析国际信息报告体系与国内信息的联系,梳理国内适应工作亮点,为构建高质量报告奠定基础;(2)构建跨部门跨地区协作机制,加强信息搜集与完善,有效提高数据和信息统计功能;(3)强化气候变化适应技术、规范、标准等科学研究的作用,为制定政策规定时纳入相应技术要求、提高政策规定等需求提供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