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3年1月中国东部持续性强雾霾天气产生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2013年1月,在中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发生范围广的雾霾天气.本文利用资料诊断,从大气环流背景场和雾霾天气演变过程两个方面,分析了气象条件在这次持续性强雾霾天气发生中的作用.结果表明,2013年1月东亚冬季风异常偏弱,在中国东部区域,对流层中低层的异常南风有利于水汽向中国东部地区输送,500hPa的高压异常抑制了对流的发展,而表面风速的减弱不利于近地面附近的雾霾向区域外输送,水平风垂直梯度的减小减弱了天气尺度扰动的发展和大气的垂直混合,对流层低层异常逆温层的存在使得大气近地层变得更加稳定.这些气象背景场为雾霾天气的维持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对雾霾天气演变过程的分析表明,雾霾天气区域内的表面风速及其上空对流层中低层的水平风垂直切变对雾霾天气过程具有动力影响,二者偏小(大)时雾霾天气偏强(弱);对流层中低层的层结不稳定性以及近地面层的逆温状况和温度露点差对雾霾天气的演变可以产生热力影响,层结不稳定性和逆温偏大(小)以及温度露点差偏小(大)时雾霾天气偏强(弱).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热力和动力因子对这次雾霾天气过程具有大致相同的作用,气象因子可以解释超过2/3的雾霾天气逐日变化的方差,方差贡献达到0.68.  相似文献   

2.
杰出的气象和大气物理学家顾震潮是我国气象学界的功臣。他在创建新中国的气象预报业务、开辟气象数值预报、开拓人工降水与云雾物理、雷达气象、大气探测、大气电学、实验气象学和大气湍流等诸多领域成效卓著,为我国气象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顾震潮一生刻苦奋进,勇于开拓,严于律己,乐于助人,一心扑在事业上,从不考虑个人得失。他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是把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3.
卓越的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是我国近代气象科学事业的奠基人,是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20世纪初,竺可桢进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习气象学,1918年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为创建我国气象科学呕心沥血,把西方近代气象科学理论和先进技术引入我国,培养造就出我国第一代优秀的气象学家,努力发展我国自己的气象科学。他一生撰写和公开发表的近300篇论著中,有关气象科学的占半数以上。他不仅是杰出的气象学家,而且在地球科  相似文献   

4.
卫星大地测量用于东亚大陆地球动力学与地震学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正康 《地球物理学报》2021,64(10):3514-3520
王仁先生是中国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开创者,他所引领的有关潮汐和板块运动造成的地壳应力场演化研究使得有关活动构造、断层形变和地震危险性的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并在过去半个世纪中不断丰富发展.卫星大地测量方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用于精密定位和运动测量,为地球动力学和地震学研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观测资料,极大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本文结合本人研究经历回顾卫星大地测量方法用于东亚大陆地球动力学、地震构造学和地震物理过程研究带来的一些重要发现,作为对王仁先生在相关领域开创性贡献的纪念.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1957~2002年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的环流特征,研究平流层爆发性增温可能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平流层爆发性增温发生后平流层高纬地区有异常的环流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不仅局限于平流层内部,其产生的环流异常能够向下传播,并对对流层的天气和气候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平流层出现强爆发性增温后,平流层异常温度场和位势高度场在中、高纬度形成AO型振荡并向下传播,使得对流层低层西伯利亚高压增强、阿留申低压加深,500 hPa东亚大槽加深且偏西,导致东亚冬季风增强,我国北部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而在爆发性增温前,强行星波扰动使得东亚大槽加深,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同时增强,也可能导致东亚冬季风偏强.El Nio可能激发出强行星波,有利于强SSW事件的发生.通过上述的两个过程可能造成东亚冬季风的加强,这将会对"El Nio事件通过对流层过程而引起东亚冬季风减弱"的结论有一定影响. 因此,ENSO事件影响东亚冬季风及中国的天气气候存在不止一种途径,具体影响情况应该是几种途径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6.
天气指某一个地区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大气中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可表现为各种瞬息万变的天气现象,这些天气的分布和变化是由不同时空尺度的天气系统引起的.天气与民生息息相关,其发展演变一直是大气科学研究和应用的重点领域.天气学的发展与观测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数值模式的发展密切相连.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建设观测网,到目前已建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地基、空基和天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特别是新一代稠密雷达网以及风云卫星系列的发展以及多次大型野外观测试验的实施使我们对天气的认识从宏观的天气形势深入到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精细热动力、云微物理结构和演变特征.观测系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理论、数值模式和模拟的发展,中国已由初期主要以引进国外模式为主发展为目前主要发展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值模式系统,基于高分辨数值模拟结果对不同尺度天气的发生发展机理和可预报性有了深入理解.此外,天气学已由初期的独立发展逐渐向多学科交叉方向转变,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与天气演变之间的相互作用已成为大气科学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文章重点回顾过去70年来中国在对天气演变起重要作用的天气现象及其短期变化过程的物理本质、演变规律和预报方法领域所取得的重大科学和技术成果,主要根据正式发表的文献从大气动力学、天气尺度天气特征、台风及热带天气、强对流天气特征、数值天气预报及资料同化,以及天气与气候、大气物理及大气环境等交叉领域六个方面分别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著名的科学家、大气物理学家、教育家涂长望是开拓我国气象科学的先驱。为我国气象科学,特别是长期天气预报和气候学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仅是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而且是一位坚强的民主战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军委气象局局长。他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克  相似文献   

8.
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赵九章同志不仅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奠基人之一、是地球物理学的开拓者、空间物理和空间探测的创始人,而且还是杰出的科研组织家和卓越的国际活动家。不幸的是他在十年浩劫中惨遭诬谄迫害致死。历史是不可扭曲的,他离世10年后终得平反昭雪,被扭曲的历史终现光芒。一、壮志未酬身先亡他从1958年开始,为开拓空间探测和空间物理进行了一系列的奠基工作。他呕心沥血开创和主持我国卫星前期的准备工作,制定了我国卫星总体方案和系列规划,目前正在组织实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亚)地磁台链建设及其观测与国际地磁卫星台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东亚)地磁台链的漠河,北京十三陵,三亚和南极长城站与中山站地磁台的建设及其观测研究做了较系统的总结,北京地磁中心,南极长城站与中山站地磁台是中国首批实现了数字化的地磁台,为中国地磁台链参加了国际地磁卫星(INTERMAGNET)奠定了基础,此外,本文对国际地磁卫星台网做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0.
正天气气候作为影响生态系统最活跃、最直接的驱动因子,影响着生态系统质量。中国气象局近日发布《2018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简称《公报》)。气象部门以全国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气象卫星遥感资料为主,结合重点区域陆地卫星和高分卫星资料,在《公报》中分析评估了2018年气象条件对全国陆地、主要生态系统植被和典型湖泊、湿地、城市以及重点生态工程和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华北雾霾天气与超强El Ni?o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5年11—12月,全国接连发生七次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其中,11月27日—12月1日的雾霾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达五天,成为2015年最强的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12月19-25日重度雾霾再次发展,影响面积一度达到35.2万km~2.本文利用多种数据资料通过个例对比和历史统计详细分析了超强El Ni?o背景下雾霾天气频发的天气气候条件.其结果清楚表明:2015年11—12月欧亚中高纬度以纬向环流为主,东亚冬季风偏弱,使得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偏少,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对流层低层盛行异常偏南风,大气相对湿度明显偏大,并且大气层结稳定,对流层底层存在明显逆温.上述大气环流条件使得污染物的水平和垂直扩散条件差,因此在有一定污染排放的情况下,造成了重度雾霾天气过程的频发.由此,超强El Ni?o事件所导致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是我国中东部,尤其华北地区冬季雾霾天气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大气环流模式及大气化学模式所得气溶胶资料,估算了相对1850s时期硫酸盐和黑碳气溶胶引起的全球及东亚区域人为辐射强迫,重点分析其在东亚区域的季节和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就当前全球年平均全天空而言,人为硫酸盐气溶胶对大气顶的直接和云反照率强迫分别为-0.37和-0.98 W·m-2,黑碳气溶胶对大气顶和整层大气的辐射强迫值为0.16和0.47 W·m-2;中国东部区域是目前上述气溶胶辐射强迫最强的区域,硫酸盐的直接和间接辐射强迫分别超过-2.0和-4.0 W·m-2,黑碳对大气顶和整层大气的直接辐射强迫分别可达2.0和5.0W·m-2;估算的东亚区域上述气溶胶辐射强迫仍在不断增强,峰值预计出现在2010s时段,而且中国东部较强的辐射强迫还可能维持至2030s左右;在未来中、高排放情景下,东亚区域以上两种气溶胶预计对全球气溶胶辐射强迫有更大的贡献.分析还表明,夏季东亚区域较强的水汽会增强吸湿性硫酸盐气溶胶的光学厚度和晴空直接辐射强迫;云的作用一方面会强化东亚区域全天空条件下大气顶黑碳的辐射强迫,另一方面会影响硫酸盐气溶胶间接云反照率强迫的季节变化;上述气候特征的差异使得东亚区域的气溶胶辐射强迫表现出与欧美区域有所不同的特征.本文所用的气溶胶资料与模式气象场的偏差会给气溶胶辐射强迫计算带来一些不确定性,进一步改进气候模式中气溶胶过程、水汽和云等气象场的模拟将有助于获得更为合理的区域气溶胶辐射强迫估算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北方沙尘暴气候形势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康杜娟  王会军 《中国科学D辑》2005,35(11):1096-1102
分析了中国北方沙尘气候的时间变化特征, 重点研究与沙尘气侯的年代际变化相应的冬、春季气候和大气环流异常特征. 文章揭示: 在沙尘活动频繁年代(1956~1970)和稀少年代(1985~1999)冬、春季的气候和大气环流有显著差别. 与前一个年代相比, 在后一个年代里冬季极涡异常加深, 50°N附近的西风增强, 东亚极锋锋区位置偏北, 东亚大槽偏弱; 西伯利亚高压北部及中心强度变弱, 阿留申低压明显升压; 东亚季风强度变弱, 影响中国的冷空气势力减弱, 冬、春季大风天气变少. 同时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冬季温度显著升高, 西北和内蒙古的沙源地区春季降水明显增多. 研究还发现, 在年际尺度上, 中国北方的沙尘活动频次与前冬的西风指数、北极涛动指数呈显著的负相关, 与冬、春季东亚季风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简称CME)可在短时间内将约1011~1013千克物质抛向行星际空间,是灾害性空间天气的主要驱动源之一.CME引发的空间天气事件可能会对卫星、航空器、航天器、电网、输油管道,以及航天员、航班机组人员和乘客健康造成严重危害.CME源区研究是理解CME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介绍近年来CME源区观测和理论研究进展,通过综合Hinode、STEREO、SDO等卫星的最新观测结果,对CME源区的观测特征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对stealth CME、twin-CME、大尺度活动等概念、观测现象背后的磁场机制、磁绳的观测和模拟,新的日冕磁场外推方法、CME的三维重构等进行概述.CME预报仍是目前空间天气领域的难点之一,结合最新观测数据对CME事件及其源区、尤其是源区大尺度磁场结构进行分析,对理解和预报CME及相关的空间天气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朱岗昆是我国老一辈的地球物理学家,从1936年便开始投身于气象工作。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在开拓气象、气候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  相似文献   

16.
何宝庭 《地球》2013,(9):26-29
正伴随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的种类、频率和强度将发生改变。"厄尔尼诺"、"拉尼娜"周期在不断缩短。这一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极端天气是指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出现历史上罕见的气象事件,其发生概率通常小于5%或10%,但社会影响大。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全球气候异常的最强信号,这在气象  相似文献   

17.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给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同时其L波段(1160~1610MHz)微波信号可用于全球覆盖、高时间分辨率的大气、海洋和陆表参数遥感探测。基于信号类型,GNSS遥感可分为折射信号遥感和反射信号遥感两大类;基于探测平台,GNSS遥感可分为地基GNSS遥感、空基GNSS遥感和天基GNSS遥感三大类。随着我国自主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GNSS遥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回顾近20年地基GNSS遥感探测在气象领域的应用进展,展望其在气象领域下一步可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国FY-3气象卫星资料,通过分析多种仪器的亮温数据,对2013年四川芦山MS7.0级地震进行了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FY-3卫星星载多探测仪器,可用于立体监测地震多发区域,红外和微波亮温震区异常明显,能部分解释大地震前热红外异常的多种观点,说明FY-3卫星对地震预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9.
长时间尺度东亚夏季风北界的时空变化及其物理机制的研究对理解过去、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主要基于气象定义的各东亚夏季风北界指标与地理环境缺少对应,也很难应用于古气候研究.本文参照全球季风的概念定义,使用CMAP和GPCP等月分辨率降水资料,结果发现夏季(5~9月)2mm day~(-1)的等降水线(即300mm降水量)变化范围与中国现代土地覆被类型、气候转换带以及潜在自然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也与风场突变位置一致,具有明确的气候-生态-地理界线意义,可作为东亚夏季风的北界指标(称为气候北界指标).该指标刻画的中国气候态(1981~2010年)东亚夏季风北界整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在中国北方地区从西到东大致沿中国祁连山东段-贺兰山南麓-大青山-大兴安岭西侧一线.东亚夏季风气候北界在1980~2015年间的年际空间波动范围覆盖了甘肃中部、宁夏北部、内蒙古中东部以及东北地区,北可深入到中蒙边界,南可退缩到山东-河南中部一线,围绕气候态北界在200~700km范围内波动,空间波动幅度从西到东逐渐增大,但不同区域随时间的南北波动趋势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20.
星载远紫外极光/气辉探测发展综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热层和电离层是近地卫星运行的主要场所,也是空间天气对人类活动影响的重要区域.气辉和极光是高层大气中的重要发光现象,其辐射特性、特别是紫外波段的辐射特性,是高层大气和电离层物理化学过程信息的重要来源、本文详细分析了国外远紫外极光/气辉探测和相应探测器的发展里程,并结合我国相关研制技术和水平,提出了发展星载极光/气辉探测的基本考虑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