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针对避雷针对天气雷达回波影响的问题,通过对天气雷达的盲区及雷达散射截面(RCS)的理论分析,利用HFSS仿真软件及实验的方法,研究水平极化下,不同材料不同尺寸的避雷针的雷达散射截面,结论是:在相同材料避雷针及相同雷达波长情况下,避雷针高度、半径与其雷达散射截面呈正相关;在相同雷达波长情况下,避雷针为理想金属的雷达散射截面比塑钢与理想金属组合材料的雷达散射截面大;实验结果表明避雷针架设在X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天线附近时,对雷达回波造成的影响可忽略不计.研究结果为在天气雷达附近架设避雷针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滚球法原理的诠释和一次雷击事故分析,阐述了确定接闪器保护范围时,应按照接闪器高度小于和大于相应滚球半径时分别采用计算和画图方法以及用屋面避雷针和避雷带组合保护屋面设施时,避雷针高度的确定方法,提出高度超过60m的高层建筑防直击雷应采用将屋面避雷带设置为等于或超出屋沿的垂直边缘或避雷短针和避雷带混合组成接闪器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1 引言 避雷装置检测工作在全省气象系统开展的时间较短,尤其在个别市县站才刚刚起步,对如何进行避雷装置检测还缺乏经验,现就作者从事避雷检测工作的多年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以供有关人员参考。 2 遇雷装置的布局 2.1 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4.
在设计独立避雷针时,顺利情况下,按照GB 50057-94规范设计避雷高度,单枝避雷针需要解一次一元二次方程,双针需要解二次。本文根据实践,介绍按照GB 50057-94规范要求单针、双针高度快速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5.
独立避雷针高度快速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设计独立避雷针时,顺利情况下,按照GB50057—94规范设计避雷高度,单枝避雷针需要解一次一元二次方程,双针需要解二次。本文根据实践,介绍按照GB50057—94规范要求单针、双针高度快速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6.
常规避雷针与提前放电避雷针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引言 防雷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套防雷系统包括外部直击雷防护、系统感应雷防护和接地系统。直击雷是最严重的雷害事故根源,人员伤亡、雷击火灾、感应雷击均是由直击雷引起的。因此有效地防止直击雷害成为防雷中最突出的问题。防范直击雷的重要措施是有效地安装合适的避雷针。现在市场上有两类避雷装置,本文通过对两类避雷针的比较,提供科学选用避雷产品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环境的改善,高层住宅楼群和独院小楼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纵横交错的太阳能热水器醒目地安装在幢幢楼顶上,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本人在防雷检测中发现,许多高层住宅楼没有安装避雷针,仅装有2 0cm高的避雷带,3层以上的独院小楼大都没有安装避雷设施。由于1米多高的太阳能热水器远远高于避雷带,就自然成为雷击的目标,造成不安全事故。为此,笔者建议:①在住宅楼防雷设施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对太阳能热水器的防护。②已安装热水器的楼顶,要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加设足够防护高度的避雷针,并与太阳能热…  相似文献   

8.
广义的接闪器包括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带、避雷网,该文讨论的接闪器仅指避雷针。安装了避雷针(接闪器)还会不会发生雷击事故?避雷针的效率究竟有多高呢?我们先从避雷针的设计理论滚球法说起。雷雨云中不同部位聚集着不同极性的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在云团之中、云团与  相似文献   

9.
水塔、烟囱都是孤立高耸的建筑物 ,避雷装置处理不好易遭雷击。引下线、接地装置一般电阻容易检测 ,好坏一目了然。但顶部避雷针、避雷环及引下线连接部位是否连通、是否损坏 ,则不易查明 ,也容易忽视。如 2 0 0 1年 7月县棉花公司的水塔发生雷击事故 ,事后检测发现接地电阻符合要求 ,引下线、接地装置完好 ,但顶部避雷针与引下线的结合部锈蚀、脱焊 ,避雷针倒塌 ,因而遭遇雷击时雷电流无法泄散 ,导致供水设施被击毁。接闪器与泄电通道不畅通是一些年久失修的水塔、烟囱的避雷装置共同存在的问题。所以 ,检测人员必须用高倍望远镜仔细检查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确定避雷针保护范围的滚球法原理,提出了一种计算避雷针设计高度的方法,用于防雷设计中常见的避雷针高度计算以及防雷检测中避雷针保护范围的现场确定。  相似文献   

11.
直击雷防护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高磊 《气象科技》2007,35(3):435-438
运用数学推导的方法,对多支不等高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为编写计算机程序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一问题的解决关键是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求解出由3支不等高避雷针的针尖所托起的虚拟的滚球的空间位置。因为针尖的空间位置是已知的,所以可以由几何学的相关知识建立一个三元二次方程组,通过解这个方程组的方法来求解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另外,还对用滚球法的理论来计算避雷带的安装高度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采用几何计算法判断三支不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几何原理,对三支不等高避雷针保护范围的几何结构进行分析求证,推导出避雷针的垂直保护范围和侧面保护范围的高度计算公式。通过公式计算,可直接确定某一点的避雷针保护高度。  相似文献   

13.
2011年6月23日故宫博物院锡庆门、箭亭等5个场所遭雷击.利用该日常规天气资料、卫星资料、雷达资料、大气电场资料、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该次雷击事件的天气背景和雷击时段大气电场、闪电分布的相关特征;根据雷击现场调查,分析了故宫遭雷击的具体原因和防雷薄弱环节,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整改建议;提出了采取小范围雷电监测预警措施,进行故宫精细化雷电监测预警,改善故宫防雷现状.相关结论可以为文物古建场所的雷电监测预警以及防雷措施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移动气象台防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文  陈红兵 《气象科技》2012,40(4):661-665
移动气象台在防御气象灾害和突发气象事件应急处理方面提供着重要的支持,而它往往又是在重大灾害性天气发生前或发生时在建筑物附近或在空旷的地区布置,很容易成为雷击的主要目标。考虑移动气象台一般是由通信指挥和车载雷达两部分组成,结合其移动和停放时相对固定特点,从其可能遭受雷电危害分析入手,以国家、气象和通信行业现行防雷标准为基础,对移动气象台防雷进行层层设防,综合治理,同时还对防雷设施安装施工方法进行具体探讨,这些对做好移动气象台的防雷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针对《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中缺乏滚球法保护范围精确计算方法的问题,分别从单支避雷针作用部分及双支避雷针共同作用部分两个方面对双支避雷针保护任意空间点的判定作了深入的分析,得出了相对比较简单的计算方法,从而可以将规范使用的作图判定法改进为数值计算判定法,使结果更加精确。同时用距离比较法和角度比较法两种方法分析了建筑物上任意两接闪器所确定断面上保护范围的判定方法,得出了简便易行的计算方法。这些计算方法可供专业的防雷技术工作者借鉴并推广应用于防雷技术工作中。  相似文献   

16.
依据在广东地区的调查资料和三水的高层建筑通信大楼的雷击试验结果,把高层建筑物作为一个防雷系统工程来探讨,对吸引半径、屏蔽效果、屏蔽角、框架阻抗、幅射电阻、转移电位和接地系统等7个问题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以下结论:高层建筑物的吸引半径较大,其接闪装置宜用吸引上行雷的垂直避雷针;高层建筑物的屏蔽角不大。与其相邻的建筑物也应...  相似文献   

17.
针对水泥混凝土海堤的特定地理条件下,如何对安装在海堤上的地波雷达系统设备做好必需的防雷措施,目前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本文运用系统设备防雷技术的基本原理,参考相关防雷技术规范,通过理论研究和结合地波雷达特点,反复试验和实践,因地制宜,设计并实施地波雷达防雷工程。经历了两年多时间的连续运行,尽管雷达区域发生过许多闪电,但是没有发生雷达被雷击损坏的事件。  相似文献   

18.
利用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广州多普勒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等资料, 分析了2017年6月2日发生在广州市中北部的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及闪电与雷达回波特征的关系。(1)本次强雷暴天气是华南一起典型的以西南急流和切变线为环流背景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在整个雷暴生命史中以负地闪为主, 占69.3%;正闪在雷暴发展的初始和结束阶段占比较大。(2)闪电频数分布与强雷达回波区域存在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闪电活动位置稍有提前, 地闪频数峰值的时间比雷达回波峰值时间平均提前了11.1 min。(3)回波顶高是产生闪电的先决条件, 闪电较多分布在回波顶高9~15 km范围内, 地闪频数峰值落后于回波顶高峰值12~18 min。   相似文献   

19.
闪电探测技术发展和资料应用   总被引:33,自引:21,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综述了闪电探测技术和方法的发展状况, 阐述了闪电监测资料在闪电预警预报、防护以及在灾害性天气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探讨了我国闪电探测站网建设的技术和方法, 以及利用闪电探测资料开展雷电预警预报的方法与途径.闪电探测技术对雷电研究和雷电防护技术的发展非常重要, 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闪电探测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为雷电监测和预警提供了重要手段, 对减少雷电灾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