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若岗日冰原表面运动特征观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冰川运动特征的分析研究有助于了解冰川的基本性质,是冰川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40a来,我国冰川学者先后对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及横断山等部分冰川进行了冰川运动的观测研究[1~6],施雅风、黄茂桓等较为系统的总结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川的运动机理以及我国大陆型冰川运动的某些特征.这些分析观测的冰川类型均为山谷冰川或冰斗山谷冰川,而对冰帽型冰川的运动特征的观测分析甚少.  相似文献   

2.
祁连山的冰川、积雪融水,是干旱的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北部、西北部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之一。因此,祁连山冰川的研究,不仅在冰川学理论上有意义,而且对于建设河西商品粮基地,发展柴达木盆地的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由施雅风院士主编并有诸多学者参加的、<简明〈中国冰川目录〉>专著, 于2005年7月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面世. 历时22年完成的<中国冰川目录>是中国和世界区域冰川学研究的一件大事, 它首次按国际冰川编目规范, 全面、系统、详尽、 汇编了中国的全部冰川,提供了中国冰川的第一手基础数据, 对世界和中国的区域冰川研究作出了贡献, 也给中国西部水资源研究、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了冰川学方面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出版消息     
这是我国第一部冰川学研究专著。它从冰川的发育条件与区域分布、冰川的物质和能量运动过程,冰川的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冰川融水径流,以及冰川泥石流和冰湖溃决洪水等方面对30年来我国现代冰川考察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总结论述。全书共分12章。第一章绪论,论述了冰川和冰川学、中国冰川学的发展及冰川研究的社会意义;第二章主要论述中国西部高山冰川!形成的地貌、气候条件和雪线分布;第三至第  相似文献   

5.
1958年由施雅风教授创建的中国科学院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的成立,标志着冰川学在我国的诞生。三十年来,在施雅风等开创者的带领下,中国冰川学经历了发展—挫折—再发展的曲折过程,终于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为中心的,包括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环境保护研究所、兰州大学地理系以及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地理系等近300名中国冰川学专业队伍。研究对象涉及现代冰川、积雪、河冰、海冰、地下冰和第四纪古冰川等冰冻圈各个部分。研究范围包括冰雪物理力学、地球化学、冰川气候、冰川积雪水文、冰川沉积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以中国中低纬度高  相似文献   

6.
《冰川冻土》征稿简则一、《冰川冻土》是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联合主办的冰川学、冻土学学术刊物。它的任务是:反映我国冰川学、冻土学领域中最新的科研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冰川冻土》以中文出版,附有英文论文题目、作者及...  相似文献   

7.
2021年7月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吉均先生逝世一周年.李吉均先生1933年生于四川省彭县,1956年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被推荐到兰州大学攻读研究生,师从著名地貌学家王德基先生.1958年研究生肄业后留校执教,一直坚守奋斗在兰州大学.自1958年参加施雅风先生领导的中国科学院祁连山高山冰雪利用研究结缘冰川起,长期从事冰川学、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和干旱区人地关系的教学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8.
中国境内冰川成冰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川是由降雪积累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且运动着的自然冰体,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指示器。从雪演化成冰的过程、机理和结果统称为成冰作用。成冰作用的研究可以揭示冰川的发育条件、形成过程和物理特征等;成冰作用的空间变化又是冰川变化的一种反映,对气候变化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中国境内冰川的成冰作用研究开始于1962年谢自楚等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开展的成冰作用研究,随后不同学者对祁连山等地区冰川的成冰作用亦进行了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现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冰川成冰作用概念。主要回顾了冰川成冰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在中国的发展状况以及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境内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西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藏东南地区和横断山区冰川的成冰作用研究的主要成果,展望了今后冰川成冰作用研究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以前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以及今后在成冰作用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南极冰川学研究10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大河  任贾文 《冰川冻土》1998,20(3):227-232
扼要回顾中国南极冰川学研究历程,当前国际南极冰川学研究背景和发展趋势,并从南极冰盖雪冰物理特征研究,冰盖气候环境记录的现代过程研究以及冰芯研究等方面总结我国南极冰川学研究取得的成果,认为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南极冰川研究成果显著,尤其是对南冰盖气候环境记录的现代过程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居于国际研究的前沿地位。  相似文献   

10.
正2021年7月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吉均先生逝世一周年。李吉均先生1933年生于四川省彭县,1956年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被推荐到兰州大学攻读研究生,师从著名地貌学家王德基先生。1958年研究生肄业后留校执教,一直坚守奋斗在兰州大学。自1958年参加施雅风先生领导的中国科学院祁连山高山冰雪利用研究结缘冰川起,长期从事冰川学、  相似文献   

11.
冰川学的开始从Josias Simler(1530—1576)、Johann Heinrich Hottinger(1680—1733)特别是Johann Jacoh Scheuchzer(1672—1733)对瑞士的阿尔卑斯式(Alpine)冰川的早期观察,冰川学就开始了(Simler,1574; Hottinger,1706;Scheuchzer,1723)。直到十八世纪中叶,才有少数几位自然科学家勇敢地登上了展现冰的壮观景象的高山。Simler和Scheuchzer都认为冰川的形成是雪在高阿尔卑斯山(Alps)堆积的结果。Schen chzer区分出永久冻雪和冰川,并且阐述了由于产生冰川的山岳特征不同而冰川互不相同。他证实了Hottinger的冰川层叠、前进和后退的观察,并且说明了由于渗透于冰裂隙中的水冻结膨胀引起的冰川运动。这种观点后来成为众所周知的膨胀理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北极黄河站首次科学考察队冰川考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任贾文  闫明 《冰川冻土》2005,27(1):124-127
2004年7~8月中国首次北极黄河站科学考察队在Svalbard群岛新奥尔松(Ny-Alesund)地区开展了多学科联合考察, 冰川课题组对附近冰川的基本特征、过去的研究状况和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等进行了考察和调研, 为中国今后在该地区的冰川学研究工作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大陆型冰川运动的某些特征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运动是冰川区别于其它自然冰体的主要标志之一。我国现代冰川工作者一开始就重视对冰川运动的观测研究,至今已积累了二十多年的资料。1958年以来,先后对祁连山、天山、昆仑山、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和阿尔泰山的某些冰川,进行了运动速度观测及其研究,有些冰川还进行过连续的观测(表1)。此外,还对喀喇昆仑山的巴托拉冰川进行过详细的观测研究。施雅风等曾对我国冰川运动情况作过总结。本文试图在前人总结和笔者在祁连山、天山等新近观测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冰川运动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4.
潘保田  曹泊  管伟瑾 《冰川冻土》2021,43(3):864-873
冰川物质平衡研究对流域内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发源于祁连山的冰川融水是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重要的淡水来源。近年来,祁连山地区的冰川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退缩,东段退缩尤其明显。基于祁连山东段冷龙岭地区宁缠河1号(NC01)冰川2010—2020年冰川物质平衡观测数据,结合Google Earth高分辨率历史影像、资源3号和哨兵2号卫星影像,以及气象数据,采用冰川学方法,分析了NC01冰川的面积、物质平衡及厚度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2008—2020年,NC01冰川末端位置持续后退,退缩速率为7.54 m·a-1;2020年冰川面积为3.32×105 m2,萎缩速率为0.075×105 m2·a-1。与此对应,2010—2020年冰川物质平衡持续为负,年均物质平衡为-0.98 m w.e.。由此推算,2020年冰川平均厚度减薄至17.52 m,冰量减少至6.83×106 m3。进一步研究显示,自1972年以来,NC01冰川持续减薄,而2010—2020年物质亏损速率要高于1972—2010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后期加速趋势,这与近年来气温的明显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以来中国冰川学和第四纪冰川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纵论自1978年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冰川学与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巨大进展,其中包括:南极冰盖研究,青藏高原冰芯研究,喀剌昆仓山,喜马拉雅山等山区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及牧区雪害考察,天山冰川站的重建与重要进展。冰川编目,冰川融水资源,季节雪分布变化和水径流研究,区域冰川考察与总结,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新认识,中国西部第四纪部冰川研究的深化和争论,中国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等九个方面,参考文献近80篇。  相似文献   

16.
为了总结自1958年以来我国开展现代冰川研究的成果、经验和教训,检阅1978年全国首次冰川冻土学术会议以来在冰川学及雪冰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果,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冰川研究及雪冰研究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中国地理学会拟定于今年10月份在兰州召开“全国雪冰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17.
国际冰川测量与制图专题讨论会将于1985年8月26日至29日在冰岛召开。这次会议是由冰岛气象研究所、国家能源机构、冰岛电力公司、公共道路机械、冰岛大学和冰川学会等单位联合发起,国际冰川学会主办。这次会议主要讨论与冰川研究有关的冰川编  相似文献   

18.
致读者     
《冰川冻土》杂志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试刊,正式出版和读者见面了。 冰川冻土是寒冷地区两类与人类生活相关的自然现象,由此产生了两种相互联系的科学,即冰川学和冻土学。冰川学是研究现代冰川、古代冰川、积雪和河、湖、海冰的分布、特征、形成、演变规律及其改造利用的科学;冻土学是研究多年冻土、季节冻土的分布、特征、土冻结-融化过程的性质、形成及改造利用的科学。地球上有20%以上的土地为冰川和多年冻土所覆盖,另有20%的海洋是浮冰的活动范围,而季节性的雪和冻土的分布领域就更加广泛了。  相似文献   

19.
由国际冰川学会(I.G.S.)主办,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协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赞助的“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山地冰川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8月26日至31日在兰州举行。来自加拿大、美国、日本、冰岛、瑞士、英国、挪威、苏联及中国等9个国家的49名科学家(其中国外代表26人,国内代表23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孙鸿烈到会致开幕词,甘肃省省长贾志杰出席了招待会。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名誉所长、著名冰川学家施雅风教授主持。参加会议的著名人士有国际冰川学会主席G.K.C.Clarke(加拿大)、副主席B.Wold(挪威)、会议论文主编R.L.Hooke(美国)、秘书长.H.  相似文献   

20.
物质平衡是衡量冰川“健康”状况的最好方式,由于野外工作开展难度大,物质平衡观测仅局限于少数几条冰川上,限制了区域冰川物质平衡和冰量变化的评估.通过卫星高程数据可以监测区域冰川高程变化,进而可估算其冰量变化.利用SRTM和ICESat激光测高数据反演了祁连山冰川冰量变化,结果表明:21世纪初祁连山冰川处于物质亏损状态,年平均高程减薄(0.345士0.258)m,相当于(0.293土0.219)m w.e.,估算祁连山冰川年均冰量损失为(534.2±399.5)×106 m3 W.e..由于祁连山各冰川区相对独立,相隔较远,冰川规模普遍不大,且ICESat地面轨迹在中低纬度分布稀疏,使得结果的不确定性还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