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天龙山旅游开发对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程占红  张金屯 《地理科学》2000,20(2):144-147
以天龙山为例,采用敏感水平、群落景凤重要值、物种多样性信息指数、旅游影响系数和伴人植物比例5项指标,对区植被与旅游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敏感水平与群落景观重要值和信息指数基本上成反比关系;旅游影响系数与伴人植物比例大小成正比,客观揭示了旅游对西影响的规律性。利用这一方法评价旅游对植被的影响,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旅游活动对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光明  黄忠良 《地理研究》2010,29(6):1005-1016
以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为例,采用敏感水平、群落景观重要值、物种多样性信息指数、阴生种比例、伴人植物比例和旅游影响系数等指标,对旅游活动与植被环境的关系和景区管理水平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表明:(1)旅游影响系数与植被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之间、植被环境质量各项评价指标之间、旅游影响系数内部各因子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敏感水平值越大,群落景观重要值、阴生种比例值越小,物种多样性信息指数、伴人植物比例、旅游影响系数值越大;旅游影响系数越大,敏感水平、物种多样性信息指数、伴人植物比例越大,群落景观重要值、阴生种比例越小;旅游影响系数与其各影响因子均呈正相关,即旅游影响系数越大,枯枝落叶层越薄、草本层盖度越小、幼苗量越小、折枝数量越多、垃圾量越大。研究结果与鼎湖山旅游发展的实践基本相符,客观上揭示了旅游活动对植被影响的规律和特点;(2)根据旅游影响系数分级标准,鼎湖山景区质量管理水平总体可定为中上水平,但个别地段存在环境隐患,有必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牛莉芹  程占红 《地理研究》2019,38(5):1162-1174
以往旅游对植被影响的评价成果较多,但是旅游影响下植被景观与地理因子之间的关系报道较少。本文利用多种数量生态学方法探讨了五台山旅游开发与植被景观之间的生态关系。结果表明:① 旅游开发影响下五台山植被景观可分为单优乔木区、草本区、差级乔草区、中级乔草区、中级灌草区、良级灌草区、良级乔灌草区、优级乔灌草区、以及寺庙区、商业区或居民区9种类型。② 在除趋势对应分析中,第一轴与所有因子的相关性都较大,第二轴与旅游干扰度和海拔呈显著的负相关性。各植被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关键性指标的空间格局。③ 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方法能够大大提高植被景观特征与地理因子间的相关性,并将其直观地表达于排序图中。在植被景观特征与地理因子的关系上,第一轴上的相关系数是0.858DCCA>0.828DCA,第二轴上的相关系数是0.583DCCA>0.501DCA,这说明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方法更优。  相似文献   

4.
景区旅游心理容量研究对于提升景区管理与旅游体验质量、推进景区科学规划与动态调整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景区旅游心理容量的概念定义、评估指标、测算方法、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等方面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景区旅游心理容量的研究现状。研究发现:1)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经济、文化、管理、心理等多学科领域均有相关讨论,通常认为景区旅游心理容量为兼顾旅游体验与社会影响的景区最大使用水平;2)拥挤感知成为常用的测算指标,反映与拥挤感知互动的"调适行为"研究开始出现;3)视觉模拟逐步替代常规叙述性话语,仿真模拟方法处于初步探索阶段;4)对微观环境因素的偏好、影响程度及与人群、时间、空间的关系研究可能成为影响未来旅游心理容量的重要因素;5)从政策、宣传、管理等层面入手,进一步探索景区的步行微环境影响及应对策略等,对景区规划和空间调整更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草原旅游发展的实践及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草原以其辽阔、坦荡的景观以及风土人情构成一类旅游目的地,世界上拥有大片草原的国家都非常重视草原旅游业的发展。我国草原旅游发展也较快,形成了不同空间类型、不同植被景观类型和不同人文与自然结合类型的旅游发展格局,其中又以内蒙古最为突出。但是,由于草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决定了草原旅游发展存在脆弱性,因此,在开发中需要更加严格的科学规划和管理。  相似文献   

6.
构建旅游照片的质量和数量、旅游体验记忆与行为意向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借助SPSS 22. 0和AMOS 22. 0软件分析旅游照片、旅游体验记忆与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旅游照片质量对游客旅游体验记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旅游照片质量越高越能够唤醒游客旅游体验记忆;旅游照片数量对游客旅游体验记忆的影响并不显著;旅游体验记忆对游客重游意向和推荐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个人回忆旅游体验记忆越详细,对重游意向和推荐意向的影响就越高;个人的重游意向正向影响推荐意向。  相似文献   

7.
旅游是人们应对过快生活节奏、舒缓压力、放松身心的休闲行为之一。随着旅游的发展,旅游者增多、旅游活动范围扩大,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渐显露出来。生态环境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部分旅游目的地由于缺乏对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估与规划,旅游开发模式相对单一、粗放,导致地方一时难以应对大量人口的涌入,自身内部系统受到一系列的干扰,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在危及旅游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当地居民的生存质量也受到了威胁。旅游-环境问题成为旅游领域的研究热点。生态学理论为旅游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学者们开始致力于研究旅游活动对植被、动物、水、土壤等具体要素及整体环境的影响。通过收集1990-2020年国内外生态学理论相关的旅游文献,梳理生命周期、景观生态学、承载力、生物多样性、生态位、生态足迹等生态学理论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现状。研究发现,这些理论在旅游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实证研究上,对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较少。在实证研究方面,研究方法缺乏创新。因此,未来的研究应重视生态理论在旅游领域的理论研究,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加强研究方法的创新,并对生态理论在未来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哈尼梯田形成自然条件、生态特征以及旅游开发利用中利益分配带来的老百姓生存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矛盾的分析,探讨了旅游可能引发的对哈尼传统文化及其道德观念的冲击和影响。同时,分析了四素同构复合生态系统中森林植被破坏及植被恢复中树种单一、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水源涵养功能的问题,揭示了开展旅游必须考虑哈尼梯田不仅是景观资源,更是物质生产生活资料,是当地老百姓世世代代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所产生的附带价值在没有对其增加实际投入的情况下,应该归梯田的主人所有这一基本属性。提出了建立和健全梯田入股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梯田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综合管理的对策,建议科学地保护恢复植被及其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高端旅游发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消费升级和旅游产业转型加快,高端旅游市场培育和高端旅游产品开发日益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内容。高端旅游产品具有高品质、个性化、高附加值、高生态质量的特点。在界定高端旅游产品概念和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全面盘点了北京高端旅游产品开发利用的现状。总的来看,北京市以开发高端会类旅游市场为突破口,注重创新高端旅游营销方式和优化环境,高端旅游发展迅速。但北京高端旅游产品体系不健全,高端旅游市场、产业和区域合作有待进一步拓展,高端旅游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高端旅游管理和研究提供参考,为高端旅游企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野生动物旅游在旅游业市场所占比例较小,但是野生动物旅游不仅市场潜力大,对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的影响也大。该文讨论非消费型野生动物观光游、体验游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提高游客体验和控制旅游的环境影响是野生动物旅游产品可持续性的关键,而缺乏对人与动物行为互动的科学理解是导致野生动物旅游问题的主要原因。总结非消费型野生动物旅游开发和管理的基本经验,呼吁加强对非消费型野生动物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开发和管理措施的研究,促进非消费型野生动物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钱塘江河源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发新 《地理研究》1987,6(1):21-30
纵观确定河源标准的基础上,根据1983年钱塘江河源河口考察实际资料,重新确定钱塘江源头为六股尖。  相似文献   

12.
“绿洲”概念小议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本文探讨了绿洲的概念,认为绿洲的内涵应扬4方面:(1)绿洲位于荒漠区;(2)水是绿洲存在的基础;(3)茂盛的植被是洲的主体景观;(4)地貌部及人类活动对绿洲发展与演变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云南怒江流域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问题及退耕工程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由于开发历史、地理位置以及自然条件等多种原因的影响 ,云南怒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 ,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如土地利用结构与农业内部结构比例失调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陡坡垦殖、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等。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 :将海拔在 2 5 0 0m以下、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生态系统最脆弱、坡度大于 2 5°的耕地 ,改农作物种植为经济林经营 (退耕还林模式 ) ;在坡度介于 1 5°~ 2 5°的坡耕地上种植经济林 (农林复合模式 ) ;将部分水利条件差的坡耕地停止种植粮食作物 ,改种牧草 (退耕还草模式 )  相似文献   

14.
郭扬 《地理研究》1982,1(4):1-9
本文主要讨论地理文献特征,阐明文献分布的规律. 地理学是研究地表各种自然、人文现象的内在联系及演变规律的科学.它富于综合性、区域性,又是和许多学科交叉叠合的一门跨界学科.地理学的这些性质、特征必然反映到文献上来.地理文献的使用寿命比一般学科文献要长;地理文献的来源或分布要比一般学科文献格外分散.本文通过对若干文摘期刊及书刊引用文献统计分析,表明从事地理研究所参考引用的期刊文献,仅25%左右来自地理期刊,从事综合及总结性研究时高于这个此例,从事部门地理或带有技术性研究时低于这个比例.大部分参考文献则来源于相关学科期刊,这是地理工作者经常要比较多时间翻阅各种书刊去搜集资料的原因. 最后,本文阐述了从事地理文献研究对了解地理学发展趋势、选择课题、查找文献以及改进文献管理工作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全新世以来永定河洪水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鲁烽 《地理研究》1991,10(3):59-67
本文通过对永定河流域内全新世地层、考古遗址和历史文献的综合分析,表明在距今约10000—9500年、7700—7500年、5200—4600年、3200—3000年、1900—1700年前以及公元1801—1896年间,永定河流域曾出现过六次暴雨洪水频繁发生的时期。  相似文献   

17.
陆中臣 《地理研究》1984,3(2):35-44
本文采用黄河下游的实测资料,分析了三门峡水库下洩清水阶段,河床的调整及其对基准面的反应。认为在来水来沙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河床纵剖面以近于平行的方式调整;横断面形态向窄深式发展;河型的转化主要取决于地貌临界值和粉沙—粘土含量。从长时间看,下游的淤积特性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19.
怒江大坝建设中的各方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怒江上修建大坝是否可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赞成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使得怒江大坝工程的上马被迫搁浅。应用博弈论的方法可以分析在怒江大坝建设的论证过程中,中央政府、环保人士和当地人民的利益关系,并且可以证明在没有环境保护法律的保障下,环保评价的弊端。通过对各方博弈的分析,说明了政府在进行怒江大坝建设的决策过程中,必须高瞻远瞩,以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同时要兼顾当地人民的利益,并要以此为基础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工程建设环境评价法律。  相似文献   

20.
绿洲和沙漠下垫面状态对大气边界层特征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1,自引:10,他引:31  
吕世华  陈玉春 《中国沙漠》1995,15(2):116-123
采用两维高分辩率边界层数值模式,并与一个包括植被和土壤层的生物一大气能量传输模式(BATS)耦合,模拟研究绿洲和沙漠下垫面状态对大气边界层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漠中的绿洲对大气产生"冷湿效应",使之上空形成冷湿气柱;绿洲之间的沙漠对大气呈"暖干效应",使上空形成热干气柱。在水平平流的作用下,在绿洲下游的沙漠边缘形成降水峰值,有利于降水,但沙漠区下游的绿洲则相对于整个绿洲区降水偏少,不利于形成降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