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棉花耗水规律和灌溉随机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5年田间试验资料,分析了棉花产量与耗水量的抛物线关系,确定了棉花最佳耗水量;根据棉花植株在不同土壤湿度情况下气孔阻力、蒸腾强度和蕾铃脱落率的变化,确定了不同生育阶段的适宜水分指标和干旱指标。在此基础上,研制了棉花灌溉随机控制模型,可以动态预报棉田土壤有效水分含量和实际蒸散量,并从经济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角度提出优化灌溉决策。  相似文献   

2.
1992年5月上旬的连阴雨和中下旬长时问的轻雾,致使棉苗期气温偏低,日照时数偏少,土壤湿度增大,不仅影响棉苗生长,也有利于虫卵出土。苗铃期,前期干旱,中期雨水过多;花铃期气温偏高;加之整个生育期日照不足,导致蕾铃大量脱落。吐絮期,光照少,温度陡降,初霜期早,又影响了棉花的裂铃吐絮和棉花的品质。天灾和虫害造成了1992年新乡市棉花的大减产。  相似文献   

3.
我们大队遵照毛主席“必须把棉花抓紧”的教导,以阶级斗争为纲,狠批重粮轻棉的错误倾向。在各级革委会领导下,我大队建立了二十多个专业植棉组,加强了棉田技术管理。为了配合搞好科学种田,我们气象组开展了棉田浇水与不浇水的对比试验。 1975年8月上旬到中旬初,连续降水53.1毫米。由于当时处于长时期的干旱期中,8月14日测得10—40公分的土壤湿度也只有16—23%,仅能满足棉花花铃期对土壤湿度的最低要求。为此,我们在8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新设计的灌溉参数化方案,并将其耦合到区域气候模式WRF之中,利用此模式对黄河流域进行为期10年的区域气候模拟,结果显示引入灌溉之后将减小模拟的土壤湿度,感热和潜热的偏差。灌溉导致地表增加额外的水分,从而导致土壤湿度和蒸发增加,地面空气冷却,感热减小和潜热增加,同时导致行星边界层也发生变化。揭示了农业灌溉在区域气候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增强对人类活动在调节陆-气-云相互作用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绿洲边界层特征的敏感性试验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应用NCAR的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6,设计了三种不同土壤湿度对金塔绿洲边界层的特征影响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灌溉后地表温度和气温升温率较灌溉前有所减小。土壤湿度越大,绿洲温度越低,绿洲的“冷岛效应”越显著。绿洲灌溉后地面感热通量较灌溉前偏低,潜热通量比灌溉前高;土壤湿度越大,这种差异越显著。土壤湿度为0.35时,绿洲能够很好地表现绿洲特性,维持其自身的发展。绿洲边界层高度在灌溉前后有很大的变化。随着土壤湿度的增加,绿洲的边界层高度逐渐降低。这种较低的边界层对绿洲起到了保护作用,它将绿洲的能量与水分保存任较低的边界层中,促进了绿洲的进一步维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作物冠层气孔阻力与土壤水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棉花观测资料分析了气孔阻力与土壤水势的关系,并根据气孔阻力在冠层内的垂直变化,建立棉花冠层内气孔阻力的一元回归方程。由此初步解决了花铃期棉花冠层中气孔阻力的计算问题,而且对于监测棉田土壤水分动态、调节灌溉、进而采限措施减少蕾铃脱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慈溪属北亚热带气候,年降水量的季节分布极不均匀。有的年份7、8月份有明显伏旱,此时正值棉花开花结铃盛期,对水分要求高;又因产棉区为杭州湾南岸的沉积平原,地下水位可降到2米以下,不足以供应棉花根系吸水需求,因而导致花铃大量脱落,造成减产。本文以人工钻土法,连续8年在同一块棉田测定土壤湿度(以下简称 TS)。每旬严格按照“农业气象观测方法”取4个重复,进行资料处理。在试验期间不作人工灌溉。通过试验,试图分析伏旱期棉田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以便从中发现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定量预测下旬 TS 值,为农业灌溉、计划用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土壤水分平衡方程,结合河南省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生长规律和1994~2000年冬小麦、夏玉米田实测土壤湿度资料,建立了河南省冬小麦、夏玉米土壤水分预报及优化灌溉的计算机模型。用1998~1999年郑州市麦田实测土壤湿度资料验证该模型模拟结果,未来10、20、30天土壤湿度相对误差分别为-7.3%~7.7%、-8.3%~6.8%、-7.6%~7.7%,表明利用该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报未来1个月的土壤水分变化,并可根据小麦、玉米不同发育期特点,给出以最高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灌溉建议。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匮乏是限制棉花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明确棉花干旱后的复水灌溉量、复水时间及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解除程度,可为制定有效抗旱减灾降损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精准水分模拟试验,研究了花铃期不同复水程度(50%、75%、100%灌溉量)对棉花轻度干旱胁迫(土壤湿度为50%-60%)形态特性、产量的解除效应。结果表明,干旱复水后,100%和75%复水量处理棉花蕾铃干物质、地上总干物质均高于或接近对照,干物质增加量与复水程度呈正比,而50%复水量处理始终低于对照,复水对干旱的解除效应不显著。复水过程中,棉田土壤湿度和植株叶片含水率的差异变化趋势一致,复水后第4d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复水后第19天至30天,50%复水量叶片含水率显著低于对照,土壤已发展为重旱,而75%、100%复水量叶片含水率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土壤为无旱状态,二者配合可快速监测棉田干旱状况。复水后株蕾铃数、单铃重、棉花纤维长度均低于对照,蕾铃脱落率增加,最终产量低于对照,但75%、100%复水量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50%复水量无法解除轻度干旱胁迫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75%、100%复水量可有效解除干旱影响,且在复水后第19d内受旱棉花处于恢复生长的旺盛期,进行干旱复水灌溉时需考虑复水程度和时间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鄂北岗地1956-1966年和1981-1990年共21年的土壤湿度及棉花、小麦生育期资料的分析,指出了素有"旱包子"之称的鄂北岗地的土壤水份变化规律,找出了棉花、小麦需水关键期及适宜的土壤指标.建立了旱地作物产量与关键期土壤水分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减轻旱灾的适用技术.  相似文献   

11.
棉花主要生育阶段水分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田间试验资料,对棉花的气孔阻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气孔阻力与土壤湿度呈指数关系。另外,还运用数学方法和最优分割理论,确定了棉花主要生育阶段适宜的土壤水分指标和干旱指标。  相似文献   

12.
伊犁棉区是解放后才发展起来的新棉区.过去植棉面积一般不超过三万亩,民用棉需从外地调入.1982年以后兵团农四师扩大了棉花种植面积,近年来可达6-7万亩,棉花不但可自给,还可调出.但耕作粗放,生产水平低,产量低而且不稳定.1984年全区6.97万亩棉田,单产每亩56斤,远低于全  相似文献   

13.
用土钻法测定土壤湿度的工作相当繁重,所以要找出一种简便的测定土壤湿度的新方法。(1970)等为了减轻测定土壤湿度的繁重工作曾作过一些研究,其中包括灌溉地土壤湿度的测定问题。(1970)等曾提出,根据暗栗钙土30cm和40cm深度的平均湿度来计算0—70cm和0—100cm土层的湿度,并认为在这些土层的湿度间存在着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进行5年的田间试验基础上,从水分利用效率的角度确定了棉花的适宜耗水量指标,根据棉花的蕾铃脱落率,气孔阻力,纤维品质以及产量结构等与土壤湿度的关系,确定了棉花生产的适宜水平指标和干旱指标。  相似文献   

15.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农业气象土壤水分数据集(1981-2010年)(V1.0)"中150个农业气象站的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对2001-2010年CFSR、ERA-Interim、NCEP R-1和NCEP R-2四套再分析土壤湿度资料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进行了比较与评估。结果表明:(1)从空间分布来看,四套再分析资料都可以正确描述出中国区域土壤湿度的分布特征,但是NCEP R-1对于青藏高原土壤湿度的模拟存在一定的问题;(2)从时间变化来看,CFSR再分析资料能够较好地描述了土壤湿度的时间变化,而NCEP R-2再分析资料表现得较差;(3)从土壤湿度的季节循环看,在表层,CFSR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模拟地比较好,而NCEP R-1和NCEP R-2再分析资料出现了高估现象;而在深层,除NCEP R-1外,其他三种再分析资料都可以较好地模拟出土壤湿度的季节循环。  相似文献   

16.
北疆棉区棉花膜下滴灌蒸散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膜下灌溉技术下蒸散观测数据的分析,初步确定了棉花在整个生育期的蒸散量为500-600mm。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膜下灌溉技术对棉花产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大荔县是全国主产棉县之一,群众从长期的务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看天经验,采取了一系列趋利避害的措施,对棉花增产起了一定作用。如“要收花,旱五、八”,就是棉花增产的重要气象条件,本文想就这条农谚,用气象资料进行分析验证,总结掌握棉花增产(减产)的有利(不利)气象条件,达到提高棉花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李树军 《山东气象》2000,20(3):36-38
通过对潍坊全市蒸发力的估算及其与潍坊市自然降水规律和土壤湿度周年动奇谈怪论变化规律的对比分析,结合小麦、夏玉米耗水规律,提出潍坊市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耕作制度下农田的周年合理灌溉方案。  相似文献   

19.
杭州湾棉麻区是浙江省棉花和红麻、黄麻的最集中产地,也是我省除丘陵、山地外的主要旱作区。1981年全国恢复农业气象观测以来,国家气象局确定该区的萧山和慈溪两气象站为国家级土壤湿度观测点,已积累4—6年观测资料。最近,国家气象局召集南方各有关省市,按统一要求组织各地对土壤湿度观测站的合理布局进行科学论证。本文是在浙江省工作的基础上,着重对杭州湾棉麻区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和特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土壤湿度的分布与变化 I. 多种资料间的比较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土壤湿度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子之一, 但观测资料的欠缺制约着该领域研究工作的开展。本文汇总了目前国际上运用较为广泛的四套土壤湿度资料: ERA40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全球土壤湿度计划资料(GSWP2)、以及NCAR最近完成的利用观测资料强迫“通用陆面模式”CLM所产生的土壤湿度资料。在此基础上, 利用中国区域观测的19年 (1981~1999年) 的土壤湿度和13年 (1992~2004年) 的土壤相对湿度资料, 对四套资料在中国区域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主要结论如下: 四套资料基本揭示出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 GSWP2揭示了四套资料最多的共性, 即东北、 华南湿, 华北、 西北干, 土壤湿度基本由西北向东北和东南呈梯度增加的特征; GSWP2较好地描述了土壤湿度的季节循环; ERA40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与观测相关最好; 观测资料和四套资料都表明前期降水会增加土壤湿度, 但土壤湿度异常对后期降水的影响则不显著; 气温与土壤湿度的关系较复杂,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