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晚松山时南黄海的古长江三角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早更新世晚期(加拉米洛亚时开始到松山时结束),中国东部陆架发生海侵。随着海侵的推进,在南黄海中部出现了较厚的三角洲沉积。在沉积层的垂直序列上,发现了分流河口沙坝、分流河道和分流河口间湾等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的交替。这是一个海侵序列的三角洲层序。在海侵进程中三角洲的进积速率与海水进侵速率基本平衡。南黄海晚松山时古长江三角洲的发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浙闽隆起带在早期第四纪仍然是继承晚第三纪的一个构造上的隆起及地貌上的屏障,它制约着古长江流向东北方向。  相似文献   

2.
我国东部晚白垩世和早第三纪海侵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裘松余  卢兵力 《地质论评》1994,40(3):229-236
本文综合我国有关沉积和古生物资料,尤其对有孔虫的研究和对各门类化石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我国东部晚白垩世和早第三纪各受过两期海侵,晚白垩世海侵主要发生在松辽盆地,,与早期海侵相应的半咸水沉积为青山口组一段,晚期相应的半咸水沉积如嫩江组一,二段,早第三纪古新世到始新世早期,与其相应的半咸水沉积,如:苏北-南黄海盆地泰州组二段和阜宁组,三水盆地布心组,江汉盆地洞庭坳隐沅江组。始新世晚期到渐新世,与其相应  相似文献   

3.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早第三纪海侵地层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前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早第三纪碎屑岩盆地非常发育。早第三纪地层中矿产十分丰富,是寻找石油、天然气、蒸发岩(盐岩、钾盐、石膏、天然碱)、硫、铜和铀等矿产的主要目的层。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它看作是单纯的陆相沉积。近年在一些沉积盆地中,多处发现海相或半咸水相动物群,对上述看法有所冲击;但一般仍然认为海侵是短暂的,分布是有限的,或者认为早第三纪地层虽与海水有过某种联系,但主要还是陆相地层。对地层岩相的不同认识,必然对该地层的古地理、古沉积环境、成矿背  相似文献   

4.
<正> 近年来讨论我国东部早第三纪沉积环境的文章甚多,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观点:(1)我国东部早第三纪许多沉积盆地中发现有孔虫、介形虫、多毛纲龙介类栖管、鱼类、藻类等海相或半咸水动植物群;指相矿物则有海绿石、胶磷石等;微量元素B、Ga 含量和比值及Sr、Ba 含量和比值等都接近于海相,高于陆相,于是产生了“海侵”观点。(2)基于上述海相或半咸水动植物群又常常与淡水动植物群共生,而且淡水动植物群含量又高于海相或半咸水动植物群的情况下,加之微量元素含量、比值均低于海相、高于陆相的特征,于是产生了海陆过渡相观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部含幔源包体的早第三纪玄武岩已发现的有吉林双辽、河北阳原和山西繁峙。本文详细研究了这三个地点幔源包体的变形特征,结果表明,这些地点的幔源包体以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为主,其结构主要为残斑结构。包体中橄榄石显示明显的优选方位,发育有反映高温位错蠕变机制的位错亚构造。包体的平衡温度在800一1100℃之间,压力为0.7一1.7CPa。来源深度为28一52km。采用显微构造应力计计算的差异应力在17一24MPa之间,由橄榄岩高温流变律计算的应变速率为10 ̄(-15)-10 ̄(-18)s ̄(-1)等效粘滞度为10 ̄(21)一10 ̄(25)spa.S之间。中国东部早第三纪与晚第三纪以后的幔源包体具有基本相同的特征,表明晚第三纪以后的上地幔继承和发展了早第三纪时的特征。中国东部早第三纪以来的上地幔符合大陆拉张带和裂谷上地幔的流变特征。  相似文献   

6.
从晚侏罗世开始,塔里木盆地西部库孜贡苏地区即已进入盆地早期发展阶段,并于早白垩世中晚期开始遭受海侵的影响,形成滨岸带沉积。晚白垩世初至早第三纪晚期,共形成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海水进退沉积旋回,即库克拜组中上部—乌依塔克组、依格孜牙组—阿尔塔什组、齐姆根组—乌拉根组。其沉积环境演化特征为早白垩世山间盆地洪积扇—近海洪泛平原沉积,晚白垩世局限台地及古—始新世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沉积环境,渐新世时期海水逐渐退出本区。总之,本区沉积环境演化受印度板块及拉萨地块向北碰撞挤压而造成的新的山脉隆升及伴随的构造活动所控制,所反映的白垩—早第三纪海平面变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基本可以对比。  相似文献   

7.
构造湖盆三角洲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一、构造湖盆三角洲的特点中、新生代时期,中国东部发育了许多构造湖盆,如松辽盆地白垩纪的拗陷湖盆,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的断陷湖盆。  相似文献   

8.
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活动及其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106,自引:17,他引:10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活动发生于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控制形成了-系列断陷盆地.安徽段的断陷出现在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苏鲁段仅发生于晚白垩世,而山东潍坊以北的断陷皆出现在早第三纪,显示了伸展活动南早北晚的迁移规律.这一伸展活动叠加在前期走滑构造之上,呈现为幕式的正断层运动.现可鉴别出断裂带的伸展活动经历过5次显著的断陷事件.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构造多不同于典型的裂谷.它与中国东部同期一系列伸展盆地形成的动力学背景一致,是太平洋板块向西正面高角度俯冲下、中国东部岩石圈上拱中出现的巨型伸展构造.  相似文献   

9.
黄县盆地早第三纪海侵湖环境及聚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县盆地早第三纪黄县组的沉积环境,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属内陆淡水湖泊沉积,另一种认为是滨海泻湖沉积。本文采用盆地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黄县盆地的沉积体系与相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县盆地早第三纪为地处近海的海侵湖环境,盆地沉积体系的发育和配置受海水侵入及盆缘断裂的共同影响,呈现规律性展布,聚煤作用发生于海侵后的湖泊作用加强阶段。聚煤作用的有利部位为扇三角洲与水下扇前缘的淤浅湖泊区。   相似文献   

10.
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石油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在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沙河街组中首次发现钙质超微化石.这不仅为该盆地遭受海侵提供佐证,也为研究中国东部的古气候、古地理提供有意义的信息.经鉴定,辽河断陷西部凹陷沙河街组一段下部的钙质超微化石是Retjculofenestra sp.、Co-ccoljthus sp .、Cyclococcocithi-thina sp.东濮凹陷北部地区沙河街组一段下部及沙河街组三段中下部的钙质超微化石是:Reticu-lofenestra sp.、Coccolithus sp.、Coronocyclu(?)?sp..  相似文献   

11.
刘训 《矿床地质》1988,7(3):79-88
白垩纪—早第三纪期间,中国东部发育了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沉积盆地,在干旱气候下,其中堆积了丰富的盐类物质。本文从宏观的角度,也就是从古构造的发展、古地理的演变以及气候带的推移等等方面来认识盐类沉积时空分布的规律性。在空间上,中国东部燕山至南岭之间的地区可划分为六个不同的盆地区和隆起区,在时间上有四个不同的成盐期。在此基础上来分析对钾盐沉积有利及不利的条件,进而探讨本区白垩纪—早第三纪盆地的找钾前景及方向。  相似文献   

12.
曹洁  张永生  宋天锐  王俊涛 《地质通报》2010,29(7):1024-1030
前人研究所获得的海相化石证据表明,中国黑龙江东部早白垩世早期曾发生多次规模不等的海侵,多层厚度不等的海相夹层赋存于下白垩统中。对研究区白垩纪砂岩中的海绿石、独居石、莓状黄铁矿等自生矿物的显微特征、扫描电镜背散射特征和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证实,这些特征均与典型海侵相的特征接近,说明不仅含海相化石的层位系海侵成因,含这些自生矿物的砂岩、粉砂岩的层位也受到海侵的影响,从而为黑龙江省东部盆地在白垩纪发生过海侵提供矿物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苏北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海侵湖泊的证据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傅强  李益  张国栋  刘玉瑞 《沉积学报》2007,25(3):380-385
通过对苏北盆地钻井岩心分析研究总结得出,在晚白垩世、古新世苏北盆地曾与海相通,并遭受海侵影响。海侵的原因,可能是从晚白垩世晚期起,中国东部的地应力条件以引张力占优势,并在华北—渤海湾、苏北—南黄海和东海陆架区,发育了一系列为早第三纪巨厚沉积物所充填的半地堑箕状盆地,海水由东海向黄海海侵,造成陆架上箕状盆地在短时期内与海水相通。苏北盆地在晚白垩世泰州组—古新世阜宁组沉积形成了以全盆地阜二段、阜四段为主,局部泰二段的富含介形虫的暗色泥岩,成为该盆地的主力烃源岩。古生物以及岩矿、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证据可以确定苏北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发育的湖盆环境可统称“近海湖泊”或将海侵层段称“海侵湖泊”,而至始新世戴南和三垛组沉积时则可统称内陆湖泊和河流冲积平原环境。通过对苏北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海侵湖泊的确切与充分的认识分析,不仅对苏北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时期的湖盆古地理重建,而且对烃源岩的发育与分布以及生油气潜力评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郯庐断裂带的演化及其对西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响应   总被引:119,自引:27,他引:9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次从郯庐断裂带走滑糜棱岩中获得了白云母127.62±0.19Ma的40Ar-39Ar年龄,其与糜棱岩的全岩40Ar-39Ar年龄相吻合。这些年代学研究成果以及同走滑期岩浆活动,表明郯庐断裂带于早白垩世发生了大规模的左行平移。这一早白垩世构造—岩浆事件是伊泽纳崎板块突然发生高速、斜向俯冲的结果。晚白垩世早第三纪郯庐断裂带转变成巨型的伸展构造,普遍控制发育了断陷盆地。太平洋板块的高角度正向俯冲使中国东部出现软流圈上涌、岩石圈拆沉,从而造成了郯庐断裂带与整个中国东部卷入了强烈的伸展活动。晚第三纪初期起动的挤压活动,使郯庐断裂带上的断陷盆地同步抬升和闭合;断裂带的逆冲活动则断续延至今日,成为中国东部最大的近代地震活动带。郯庐断裂带晚第三纪以来的挤压活动是西太平洋弧后扩张的响应,而印度板块碰撞的构造挤出起着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部晚第四纪海侵的新构造背景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中国东部沉降海岸及近海钻孔研究表明,第四纪大部分时间里,福建-岭南隆起带基本阻挡了海水大规模进入东海-黄海盆地,约在160ka BP已有低海相性的海侵出现,但是自末次间冰期以来才开始发生大规模海侵,而此时青藏高原正以空前的速率隆升。  相似文献   

16.
从板块构造到地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板块构造的发生、发展到地体概念的提出,论述了地体解析和拼贴构造,并根据中国东部的地体研究,特别是中国东北那丹哈达地体和日本美浓地体的对比研究,论述了亚洲东部中生代构造发展史,认为在侏罗纪时,亚洲大陆边缘的地体拼贴活动已经开始,形成了拼贴沉积的复合地体;白垩纪时由于大陆边缘的侧向挤压和离散作用,这些地体产生左行运动和变形;早第三纪晚期由于日本海的扩张,形成了弧形的日本列岛。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之地壳运动及火山活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此篇分中国东部地壳运动为四大期,(一)秦领期在古生代之末在东部不甚显著·(二)燕山期在东部范围较广南北皆有,其时代在侏罗纪终,白垩纪前,其连带现象为花岗闪长岩之侵入及接触铁矿及铜矿之生成,造山运动终後则有斑状火山岩流之喷出.(三)南领期南方花岗岩及金属矿带之生成约在第三纪初或至早白垩纪终.(四)陇山期第三纪後半期之摺曲惟甘东及川东较著。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部苏鲁豫皖早第三纪构造属喜马拉雅构造阶段的一个构造分阶段,其构造格局是古新世—渐新世地壳块断运动的产物。可将其划分为四级:凸起与凹陷;隆起与坳陷;隆起带与坳陷带;隆起区与坳陷区。进而把区内早第三纪构造区划分为3个一级构造单元,8个二级构造单元,25个三级构造单元和163个四级构造单元。为阐明油气和盐类矿产分布规律,早第三纪盆地应与该时期四级构造单元的负向构造——凹陷对应。盆地分类主要因素为:古地貌特征(盆岭结构)和岩相特征(单相带与多相带),据此将早第三纪盆地分为四种类型——盆岭式(以岭为主)单相带盆地;盆岭式(以岭为主)多相带盆地;岭盆式(以盆为主)单相带盆地;岭盆式(以盆为主)多相带盆地。依据上述研究结果认为:本区早第三纪成盐期盐类矿产的形成和分布与盆岭式多相带类型的盆地密切相关。以河南舞阳早第三纪盆地为典型,进一步阐明了盆岭式多相带盆地与早第三纪成盐期盐类矿产形成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大别山北缘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经历了多次沉降和降升变化,侏罗系沉积作用分布于整个盆地,中、晚侏罗世盆地内地层遭受广泛剥蚀。白垩纪沉积物局限于盆地东部,最大剥蚀区在盆地东南部。下第三系沉积集中于断裂带控制的断陷盆地中,剥蚀主要在盆地东部和南部。根据南北向平衡剖面分析,早侏罗世盆地为南北挤压,晚侏罗世盆地拉张松驰形成东西向断层;白垩纪受东西向挤压,早第三纪为南北向拉张。东西向平衡剖面分析表明:在盆地内存在一条规模巨大的南北向巨型隆起,隆起形成干早白垩世早期延续到晚白垩世晚期。盆地经历了早侏罗世前挤压推覆,侏罗-白垩纪松驰下陷,白垩纪盆地西部及中部隆升,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盆地受南北向拉张作用。形成北断南超的箕状断陷盆地;晚第三纪挤压降升。  相似文献   

20.
曹洁  张永生  宋天锐 《地球学报》2013,34(1):103-110
黑龙江东部盆地群是我国东部重要的中生代陆相含油气区,属东北含油气亚区的一部分。早白垩世以陆相湖泊沉积为主,但有多次规模不等的海侵事件发生,本次研究进一步对鸡西盆地鸡D7井下白垩统城子河组和穆棱组砂岩的结构构造、矿物排列、碎屑岩组分、胶结物、综合结构系数、重矿物等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在早白垩世地层发现了具典型滨海潮下带特征的双粘土层构造;该层位砂岩多为少石英或者石英含量在25%左右的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胶结物以碳酸盐为主;受海侵作用影响,城子河组砂岩综合结构系数平均值为20.16,穆棱组平均值为46.65,表明穆棱期比城子河期受海侵影响更为明显;并且在砂岩中发现重矿物20余种,呈条带状富集,尤其是特征矿物海绿石、自生独居石、莓状黄铁矿及自然金等具明显海侵相特征。本次研究为黑龙江东部盆地群海侵的存在提供了一系列沉积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