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凤山 《海洋与湖沼》1996,27(2):200-202
于1985-1986年在长江口的底栖生物取样中,采到大量双壳类软体动物标本。鉴定表明,其中一新种,被定名为中华团结蛤Abra simica sp.nov。,属樱蛤超科中的双带科(Semelidae)。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2.
利用虾池排出水养殖菲律宾蛤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国英  黄凌风 《台湾海峡》1992,11(2):180-184
本文报道了福建泉州市晋江县金井垦区利用虾池排出水试养匪律宾蛤仔(花蛤)的结果。垦区排水渠道具有丰富的饵料生物和适宜的流水条件,饲养3个月的花蛤个体平均重量从1.5g增至6g。每亩毛产量可达2756kg。体重(W)相对月增长率与体重呈负相关(R_fW=1.028—0.405lnW)。调查结果还表明,这种花蛤养殖方式可大大地降低虾池排出水的有机质含量,从而减轻其邻近内湾的有机质污染压力。  相似文献   

3.
菲律宾蛤仔呼吸和排泄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菲律宾蛤仔是我国北方海区滩涂的主要养殖经济贝类,关于它的繁殖生物学、生态等规律已进行过深入的研究[1]。但关于它的代谢如呼吸、排泄等规律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研究了菲律宾蛤仔在有埋栖物如砂子,无埋栖物情况下的呼吸、排泄规律,为弄清它的代谢规律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和方法菲律宾蛤仔(以下简称蛤仔)来源于青岛市农贸市场,随贝生长的不同时期采回后放玻璃钢水槽内暂养一周,每天定时投喂单胞藻并换水。实验前两天取出,去除其表面附着物,放水族箱内用过滤海水暂养两天,以备实验用。升温时每天升1℃,直到达到实验所需的温度。实验用…  相似文献   

4.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又称蛤仔)是青岛胶州湾的一种主要经济贝类。从潮间带到水深10m左右的水域均有蛤仔栖息。蛤仔具有繁殖力强,生长快,肉质鲜嫩等特点,是青岛市出口创汇的重要水产品种。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市场对蛤仔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促使渔民盲目扩大捕捞强度,从而导致蛤仔资源衰退。为此,作者曾于1989-1990年进行了胶州湾蛤仔的生态和资源量系统调査硏究(吴耀泉等,1992)。而后,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和持续利用蛤仔资源,于1991-1995年继续深入研究了幼蛤(简称蛤苗)的数量动态与其资源补充量的关系,为建立胶州湾蛤仔资源补充量的预报及实施计划捕捞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指纹蛤属Acila贝类是我国黄东海重要的底栖生物,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及进化对了解这一海区环境的变化及与生物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线粒体COI基因标记,分析了黄东海常见的两个指纹蛤属物种—奇异指纹蛤Acila mirabilis和指纹蛤Acila divaricata的分化情况,结果表明这两个种的分化形成时间分别在3.71和4.27百万年前,处于上新世时期,我们推测冰期时海平面下降引起的物种栖息地的缩减以及黄海和东海环境条件的不同是导致物种分化的重要原因。通过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我们发现分布于黄海的4个奇异指纹蛤群体中,3500-10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且群体遗传多样性自冷水团中心内侧至外侧呈递减趋势,推测这可能与这一群体对冷水团有较好的适应性有关。分布于东海的3个指纹蛤群体均检测到两个单倍型类群ZA和ZB,两类群的分化时间大约在64万年前,发生于更新世中期,我们认为冰期时海平面升降引起的群体地理隔离与二次接触是导致指纹蛤两个单倍型类群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重金属锌,铅对菲律宾蛤仔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研究了必需元素Zn及非必需元素Pb对菲律宾蛤仔的急性毒性作用,得到Zn对其的48hLD50和96hLD50分别为147.91、16.40mg/dm^3;Pb对其的48hLD50和96hLD50分别为31.62、14.28mg/dm^3。估算得到Zn、Pb对菲律宾蛤仔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82、0.71mg/dm^3。  相似文献   

7.
寻氏肌蛤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8.
帘蛤科(Family Veneridae)是瓣鳃纲软体动物种数较多的一科。总共有500多种,分布遍及世界各海洋。中国海的近岸一般深度小、陆棚广阔,帘蛤科的种类较多。现已发现的就有100多种,约占世界总种数的1/5。其中以起源于印度马来的热带种占优势。 本文的材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十年来在我国沿海陆续搜集的以及全国近海调查底栖生物拖网的标本,共有2,000 号左右。标本是比较丰富的,但对种类繁多的我国沿海来说,一定还会有一些遣漏,尤其是江苏、浙江、福建三省的沿海,采集调查还很不够,标本特别缺乏,加上著者水平低、文献又不够充分,有一些种类一时还鉴定不出来,还有待今后作进一步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徐凤山 《海洋与湖沼》1990,21(6):559-562
马雷蛤科(Malletiidae)和廷达蛤科(Tindariidae)同是原鳃类中的两个小科。它们大多数种类生活在深水区,潮间带没有它们的分布。这两科动物种类过去在中国海无任何记录,本文报道的6种中,其中金星廷达蛤(tindaria jinxingae sp.nov)是一个新种,其余5种在中国海均为首次纪录。  相似文献   

10.
徐凤山 《海洋与湖沼》1992,23(3):285-287
在1985年进行长江口调查时,采到了数个双壳类标本,经鉴定认为系帮斗蛤科一新种——中华帮斗蛤Pandora(Frenamya)sinica sp. nov.。新种左壳前主齿和中主齿为一横向的隔板相连结。右壳中主齿发达,后主齿短小。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内。  相似文献   

11.
石房蛤毒素外周降压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心血管导管术,研究了石房蛤毒素对外周血压的降低作用是否与心脏有关。结果表明,0.4MU/kg STX即对鳗鱼外周血压具有明显的降低作用,这种降低的作用与心脏收缩力下降呈平行关系。STX对心脏的作用在于阻滞其传导系统,阻滞部位最易发生在房室结,其次为心室和心房肌细胞间,对心肌本身并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软体动物帘蛤科的蛤仔属Genus Ruditapes在中国近海发现有两种。一种是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Adams et Reeve),另一种是杂色蛤仔R. variegata (Sowerhy)。菲律宾蛤仔在我国沿海分布广,天然产量很大,是我国水产捕捞和养殖的重要贝类。 十多年来,国内对这两种蛤仔的鉴别以及属名、种名的采用都存在混乱现象。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问题:1.我国的蛤仔,特别是黄渤海沿岸的蛤仔是一种还是两种; 2.菲律宾蛤仔和杂色蛤仔在我国的分布情况怎样; 3.这两种蛤仔的外部和内部形态有什么区别。 针对上述三个问题,我们从外部和内部(组织切片)形态学的研究,对菲律宾蛤仔和杂色蛤仔进行比较,搞清了这两种蛤仔的主要区别和它们在我国沿海的分布情况。 我们检查了我所历年来在我国沿海采到的共325号3730个标本。切片材料,菲律宾蛤仔采自青岛,杂色蛤仔采自海南岛三亚,各自在软体部的相同部位取材,用70%酒精、10%福尔马林或波恩(Bouin)氏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厚度8-12μ。Ehr1ich氏苏木精-伊红(H. E.)染色法或Mallory 氏染色法染色。  相似文献   

13.
猿头蛤科(Chamidae)的种类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利用左壳或右壳固着在潮间带下部的岩石或珊瑚的表面和缝隙中生活,分布深度可达250米。在有强击岸浪的开阔性岩石海岸或珊瑚礁区,猿头蛤的固着基很坚实,贝壳的固着面也大,壳面的棘和鳞片发达,但较钝,其表面常附着海藻和其它生物。在平静的内湾,猿头蛤固着或不固着,壳面披着一层极厚的海藻、苔藓虫或其它生物,原来壳面上的棘或鳞片变得很不规则,甚至被外来物完全披覆。 Lamarck(1818)根据猿头蛤壳顶部的旋转方向,把利用左壳固着、壳顶右旋的称为正规型,而把右壳固着、壳顶左旋的称为反转型。在有些种,同一种中的个体既有用左壳也有用右壳固着者,所以这一分类法没有受到重视。Odhner(1919)研究了猿头蛤的形态和分类的关系,对正规型和反转型的标本进行了比较解剖,他把反转型的种类归并为一个属——拟猿头蛤属(Pseudochama)。Reeve(1847)在猿头蛤的专论中记载55种,其中有75%的种类是左壳固着、壳顶右旋的。Lischke(1870) 发表4个日本海的猿头蛤新种。Clessin(1889)在猿头蛤的系统研究中发表78种。Lamy(1927)在“巴黎自然史博物馆猿头蛤的订正”一文中发表40种和8个变种。Habe(1964)报道日本产的猿头蛤3属16种。 我国沿海猿头蛤的记载较少,Reeve(1847)认为Chama lobata应分布于中国外海;Angas记载过产于香港的Chama fragum; Kuroda报道Chama lazarus,Chama lobata,Chama ostoma, Chama brassica, Chama divaricata, Chama reflexa, Chama jukesi和Chama (Pseuidochama) retroversa等8种分布于我国台湾省;张玺等发表了Chama lobata, Chama lazaru和Chama dunkeri等3种。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1954-1963年在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沿海采到不少猿头蛤标本,1958年全国近海综合调查又补充了许多南海的拖网标本,共150号。经鉴定共10种,分隶于二个属。  相似文献   

14.
焦英毅  张均龙 《海洋科学》2022,46(10):167-176
满月蛤目物种是海洋常见的双壳类软体动物,通常生活在有机质含量较高或化能生态系统中,是这两类生态环境中的主要类群。本文回顾了满月蛤目分类与系统演化的研究历史。随着受关注程度的增加以及技术手段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出现大量的分类和系统演化研究,但由于物种繁多、样品获取困难、贝壳形态多变,该类群的分类系统仍存在大量尚未解决的问题,且其物种多样性被严重低估。我国对该类群系统性的研究尚未开展。未来需加强标本采集,结合新技术进行整合分类学研究以摸清我国满月蛤目物种组成和区系特点,完善分类系统,进而对其起源演化、扩布路径等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5.
环沟格特蛤生化成分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年逐月采集环沟格特蛤分别测定软体部,性腺,足肌和消化腺的蛋白质,脂肪,糖的含量,并测定性腺甾类激素和以细胞磷推算的DNA和RNA含量,结果表明,其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变化与性腺发育周期一致,糖的变化与蛋白质和脂肪相反,提示该种蛤在性腺生长周期糖类向蛋白质的脂肪转化,并且随着性腺的发育,消化腺和足肌的蛋白质和脂肪转运到性腺,环沟格特蛤的甾类激素,DNA和RNR的含量变化与蛋白质及脂肪的含量变化有一定  相似文献   

16.
于 2 0 0 2年 1 1月— 2 0 0 3年 4月 ,采用Winkle滴定法和次溴酸盐氧化法对硬壳蛤呼吸排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 5— 35℃温度范围内 ,温度和体重对硬壳蛤 (壳长 0 5— 6cm ,软体部干重 0 0 0 34— 0 5 9g)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显著影响 (P <0 0 5 ) ,其单位体重耗氧率在2 0— 30℃之间达到最大值 ,且随着硬壳蛤个体的增大而下降 ;不同温度下硬壳蛤个体耗氧率OR[mgO2 /(ind·h) ]与软体部干重W(gDFW)之间的关系可用方程OR =aWb 表示 ,其中a值在0 0 4— 0 70之间 ,b值在 0 45— 0 65之间。硬壳蛤的排氨率 温度曲线呈单峰型 ,其单位体重排氨率在 2 5℃附近达到最大值 ,且随着硬壳蛤个体的增大而下降。不同温度下硬壳蛤个体排氨率NR[μgNH4 N/(ind·h) ]与软体部干重W(gDFW)之间的关系可用方程NR =aWb 表示 ,其中a值在 1— 2 7之间 ,b值在 0 40— 0 75之间。硬壳蛤呼吸排泄的氧、氮比在 5℃时最大 ,随后有下降趋势 ,其比值在 1 0— 80之间。  相似文献   

17.
菲律宾蛤仔不同品系斑马蛤的选择反应及现实遗传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菲律宾蛤仔中的斑马蛤、黑斑马、白斑马三品系进行混合选择,测量了各实验组的壳长,计算了不同品系斑马蛤的选择反应和现实遗传力。结果表明:3个品系的上选组壳长均大于对照组,说明单向上选是行之有效的遗传改良方法。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斑马蛤品系的选择反应(R)和现实遗传力(2Rh)出现阶段性变化,从平均水平上看,R在幼虫期为0.688±0.184,稚贝期为0.605±0.214,养成期为0.670±0.120;2Rh在幼虫期为0.392±0.081,稚贝期为0.344±088,养成期为0.380±0.058。从一周年的生长情况来看,三个品系总的R为0.654±0.179,斑马蛤、黑斑马蛤和白斑马蛤品系的R分别为0.655±0.155、0.525±0.116、0.782±0.170;三个品系总的2Rh为0.373±0.070,斑马蛤、黑斑马蛤和白斑马蛤品系的2Rh分别为0.372±0.042、0.300±0.028、0.445±0.031。不同品系间R和2Rh次序为白斑马斑马蛤黑斑马,说明各斑马蛤品系的选择效果是不同的,品系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海钳蛤科(双壳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钳蛤科Isognomonidae是热带和亚热带的双壳类,多数种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有的属像丁蛎属(Malleus)则仅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区。在我国,这一科的种类主要分布于南部沿海,多数种分布的北限在广东沿海,少数种可分布到福建东山。生活于潮间带和潮下带水深100多米以内的浅海。有的种数量较大,生长速度较快。除食用外,贝壳可用做工艺品或烧石灰的原料,有的贝壳内面珍珠层厚而美丽,可考虑做珍珠贝的代用品。钳蛤科与珍珠贝科近缘,形状和习性很近似,但壳形变化大而不规则,在分类上也存在着混乱现象。据记载这类动物出现于中生代的三叠纪和侏罗纪。 关于中国近海的钳蛤科,过去曾零星报道过4属9种(有的只有名录),本文根据我所以往二十多年来搜集的材料研究写成,共有4属11种,有2种在我国系首次记录。文中对其中4种的名称进行了修订和合井,并对其主要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9.
青蛤幼虫饵料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国内外曾有过贻贝Mytilusedulis、西施舌Coelo-mactraantiqua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n和翡翠股贻贝Pama viridis等幼虫饵料的研究报道。青蛤Cyclinasinensis(Gemlin)作为新的开发品种,国内外学者仅对其形态结构、繁殖生物学及生态习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2]。作者在1994年开展青蛤人工育苗工作中,结合生产,研究了不同种饵料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将为青蛤人工育苗生产的发展提供基础资料。1 材料和方法1.119…  相似文献   

20.
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精子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志江  李复雪 《台湾海峡》1992,11(3):238-243
本文在超微结构水平上,研究波纹巴非蛤精子发生过程中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和细胞器的演变规律,以及成熟精子的形态结构。观察到精细胞核形态变化的特点和线粒体演变过程。尤其是精细胞变态过程中顶体的形成和中心体的移动。精子为典型的初生型。本文还讨论了双壳类成熟精子核型变化的种属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