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地球化学研究李双林,迟效国,尹冰川,戚长谋(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长春地质学院.长春130061)关键词地学断面,地球化学分区,地球计学分带,构造演化地学断面的地球化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查明断面域地壳一上...  相似文献   

2.
对大陆深部地壳性质和结构的研究已成为当代固体地球科学发展的前沿课题之一,自八十年代以来国际上已相继开展了一些与大陆深部地壳结构有关的国际合作计划,如“大陆岩石圈计划”、“大陆科学深钻”等,特别是近年来开展的全球地学断面计划fGGT)的执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从近年来对该领域研究方向上,一是强调从多学科结合角度探索深部地壳成分、分层及其时间和动力学演化,同时利用新技术(地震广角反射、层析地震法、深钻)对深部地壳成分和结构研究也取得长足进展。通过大量研究,对地壳的分层、分层界面(莫霍面、康氏面)…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地球物理-地质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惠东─连县地学断面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其速度密度模型,探讨了断面地壳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深部地壳的形成时代,认为该断面地壳的物质组成以长英质为主,断面深部存在太古代地壳,断面的地壳分层主要由变质相相变产生,由麻粒岩相下地壳、高绿片岩相-角闪岩相中地壳,低绿片岩相及沉积盖层组成上地壳的三部分.  相似文献   

4.
东秦岭华北地台区岩浆活动的时代及地壳增长和再改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黄萱  孙宝山 《岩石学报》1995,11(2):171-178
同位素年龄资料表明,东秦岭华北地台区,先后在晚太古-早元古代(太华群火山岩)、早中元古代(熊耳群火山岩、张家坪片麻状花岗岩)、中元古晚期-晚元古早期(龙王幢碱性花岗岩)、晚元古代(陶湾群火山岩)、古生代(洛南粗面质火山岩)和中生代等时期,发生过岩浆活动。Sm-Nd同位素地质研究揭示,在上述几个时期岩浆活动中,晚太古代和早中元古代的岩浆活动与地壳增长有关,其它时期岩浆活动主要反映地壳自身的再改造。另外,就华北地块大陆地壳整体看,地壳的增长从早太古代至少持续到早元古代。东秦岭华北地台区,在中元古代早期仍然存在有壳-幔分异作用。  相似文献   

5.
Clow.  RM 金东淳 《世界地质》1994,13(1):136-147
岩石圈断面计划(LITHOPROBE)是加拿大全国性的多学科合作的地球物理项目,它的目的旨在提高对于北美板块演化的认识,研究范围内的横跨全国和不同地质年代的8个断面均是以地震反射波研究作为前提。这些研究成果与相关其它学科的研究相结合,给我们研究板块形成过程中不同地质构造是如何演化的提供了证据和思路。研究区的太古代Kapuskasing构造带,主要特征是斜切东西向的苏必利尔省构造带,被认为是位于一个重要的滑脱构造上的低角度推覆构造,沿着该构造带的50~70m处发生了地壳缩短(挤压)作用,并且引起了一些地壳中部的岩石上升到地表,挤压作用以脆性断裂和在20km处的岩浆侵入作用及其下部地壳的韧性和流变构造作用而完成。位于Huron湖的GLIMPCE断面的地震波特征是范围宽、向东倾斜、具地壳规模,该断面与Grenville前构造单元的地震波相一致。两阶段模型包括地体在早元古代与克拉通地体边缘的碰撞,随后在中元古Grenvillian造山作用中发生了整个地壳的堆积和倾斜作用。在苏必利尔湖,GILIMPCE数据表明,中元古代构造作用造成北美板块的分裂。岩石圈计划的东部断面横跨古生代新大陆阿巴拉契亚山脉,揭示了基于地震反射  相似文献   

6.
惠东—连县地学断面的地壳结构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地球物理-地质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惠东-连县地学断面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其速度密度模型,探讨了断面地壳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深部地壳的形成时代,认为该断面地壳的物质组成以长英质为主,低绿片岩相及沉积盖层组上地壳的三部分。  相似文献   

7.
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综合研究,建立了断面域兴安、松嫩地块地壳-上地幔结构及岩石组成模型,估算了地壳-上地幔各结构层的元素丰度(地壳53种,地幔34种)。根据不同结构层的元素丰度,建立了兴安、松嫩地块地壳-上地幔垂向地球化学分带。兴安、松嫩地块化学组成的横向对比表明每个地块都有其独立演化历史。与华北地台南缘化学组成对比表明两地块与华北地台无明显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8.
核电工程地质(二)古迅(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3能动断层及其调查与评价3.1关于活动断层断层活动是现代地壳活动最为强烈的一种构造作用,因此,活动断层作为说明地壳的现代活动性的一个重要的地质标志。  相似文献   

9.
运用现代构造解析理论和方法,对新疆可可托海—四川简阳人工地震测深剖面与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进行构造解析基础上,综合地质学、深源岩石包体构造岩石学和地球化学以及其他地球物理学标志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显示,高速块体或幔块构造的几何结构型式是控制该区岩石圈构造格局和岩石圈表层构造变形基本条件之一。本文建立起该地学断面地壳及岩石圈与软流圈速度结构模型和物质组成结构模型,划分出岩石圈3种几何结构模式:克拉通陆根状结构、造山带楔状结构和高原陆根状结构,以及岩石圈二类构造演化类型:克拉通型岩石圈和增厚型岩石圈。在系统论述断面地壳及岩石圈结构构造类型特征基础上,探讨了该断面软流圈结构特征,岩石圈与软流圈相互作用及其地幔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板块构造观的中心思想是;全球构造和地壳演化由岩石圈板块相互作用而引起,不存在构造作用的全球共同时空性。大陆造山带是古板块构造研究的重要区域,研究时应首先区别出稳定和活动两类不同的地壳构造类型,分别针对其特点进行侧重不同的研究。板块聚合活动带的重点问题是:(1)识别和研究夹杂其中的构造块体;(2)区分和恢复次级聚合活动带;(3)复原次级聚合活动带中不同性质地质体的原始状态。板块聚合活动带研究是从其组成的物质基础(沉积、岩浆建造)和变形动力学着手,综合生物古地理、大陆边缘沉积学、古地磁、地球物理等学科的成果,总结构造演化规律,建立具体板块聚合活动带的地质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1.
测温法是研究地球热场分布最直接的方法。地球内部热源的强度与分布,直接影响地壳表层温度场的分布,特别是在地壳表层存在局部热源,如地下热水储集层、含油气构造与火山、岩浆活动以及其他某些矿床都会使地热场的分布产生异常。在稳态的钻孔中进行测温,分析地下热水活动规律或油气储集层的分布状况,效果是明显的。在普查工作中,钻孔很少甚至没有钻孔时,在表层进行温度测量,亦能反映地下较深处局部热源位置与分布。但表层测温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在工作中如能区分各种干扰因素并进行校正,将会取得良好效果。现仅就测温法在地热田与油气田勘查中的应用,并着重对浅层土壤测温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最新一期Geology(2012年10月18日)发表了有关金成矿机理的研究论文(Golden plumes:Substantialgold enrichment of oceanic crust during ridge-plume interaction)。文章指出,地幔柱活动可以揭示地壳中金的富集过程。研究提出了"金地幔柱"的概念,并首次对大洋玄武岩金的富集程度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显示,位于洋中脊的冰岛地幔柱作用正日益使该区域洋壳富集金成分,其金的富集程度为正常水平的13倍,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地应力测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水压致裂法得到的地应力测试数据对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地壳浅部地应力分布规律及断层活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两个水平主应力随深度线性增长,应力梯度分别为0.032和0.021,在测量深度域内水平和垂直应力的关系为SH > Sh > SV,该应力状态有利于断层发生逆断层活动,与1556年华山大地震的发震正断层的性质不同;(2)研究区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北南-北北西向,与区域速度矢量场方向一致,与其他资料解译的区域构造应力方向有一些差异,主要是受鄂尔多斯地块周缘断层活动的影响;(3)利用Mohr-Coulomb准则及Byerlee定律,摩擦系数取0.6~1.0,对研究区的地应力状态进行分析,发现鄂尔多斯地块南缘的测点未达到或超过地壳破裂极限状态,不存在断层失稳或地震等其他形式的地壳活动,处于较稳定地壳应力状态;(4)实测数据为该区补充了新的地应力测量资料,研究结果为该区工程设计及建设、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提供了边界条件,对于该区地质灾害评价、地壳稳定性以及大陆动力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Star.  VI 《地学前缘》1996,3(3):9-17
矿床学中的流体力学是矿产资源地质领域的一个新方向,它研究成矿流体在具孔隙和破碎的地质媒体中运移的一般规律,这种流体运移以其积极参与构造形成和成矿物质迁移为特征。地壳表层(5~10km)是一个流体系统形成和活动的特殊带,因此可以称为流体圈或成矿圈。它具有不同均匀的结构,其95%(体积)属挤压带,仅5%为张性带,岩石块体中的压实和挤压作用反映了其内的机构能量积累和转换过程,并作为独特的具有高地球化学活  相似文献   

15.
一、浙江省地面沉降现状及危害 地面沉降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工程建设、地下水开采等人为活动等引发地壳表层松散土层压缩,导致地面标高降低的地质现象。近四十年研究证明,浙江省滨海平原地面沉降的主因是地下水开采所诱发。  相似文献   

16.
一种新的地壳成分计算是基于上部地壳、长英质下地壳和镁铁质下地壳的比例约1:0.6:0.4。此比例是从通过西欧3000km长的折射地震断面获得的,而此断面包含60%的古老地盾和40%的年轻褶皱带,其平均莫霍面深度约为40km。主要成分为花岗闪长质的上部地壳及32种次要和微量元素是从加拿大地盾数据中计算得出的(Shaw等,1967,1976)。上地壳中另外33种微量元素的计算丰度是基于地质图主要岩源的  相似文献   

17.
构造赤道是现今全球岩石圈板块相对深部地幔的优势运动方位。它的方位不同于地理赤道,整体上表现为NWW-SEE向横贯全球,在东非-中亚-东北亚表现为SW-NE向。本文在调研全球地壳断面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全球板块运动数据、活动断裂数据,首次编制了构造赤道的全球地壳断面图,对其地壳结构、构造特征及其运动演化进行探讨。构造赤道在大陆地壳区,主要跨越古生代地壳。沿着构造赤道廊带,从非洲开始,向东依次显示了伸展-挤压-伸展-挤压-伸展-挤压-伸展的相交替的运动特征,出现不同类型的重要板块构造边界及其构造单元,并控制了重要构造地貌单元的发育。它是泛大陆裂解以来全球构造运动的重要体现,并明显受到星际力学的影响和调整。  相似文献   

18.
应用地积累指数法评价淮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淮河安徽段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采用地积累指数(Igeo)法对沉积物中典型重金属污染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淮河安徽段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及富集程度不高,重金属地积累指数分级多在0~2之间,属于无污染至中度污染水平,各重金属污染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Zn〉Cu〉Pb〉As〉Cr;在研究的6个断面中,吴家渡断面受重金属污染的程度最大、田家庵断面次之、王家坝端面最小。  相似文献   

19.
湖南省北西向构造遥感地质特征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姜端午  李大明等 《湖南地质》2000,19(4):229-232,250
本文应用湖南最新TM卫星假彩色合成计算机镶嵌图像,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湖南境域北西向地质构造类型、展布规律、遥感地质特征,并详细研究了北西向地壳断裂活动历史。  相似文献   

20.
大陆克拉通化与造山带形成后的活化与再造机理和条件,是板块构造理论登陆面对的重要课题,针对广泛发育于陆缘、陆内环境中的大陆地壳活动带开展的深入研究为此提供了重要约束。以中下地壳深变质岩为核,中浅变质岩为幔部的穹隆构造是大陆地壳活动带最为典型特征构造样式之一。本文基于对古元古代—新生代不同时期典型大陆地壳活动带内片麻岩穹隆构造的分析,总结出以下共性特点:① 发育厚皮构造,强烈的热异常与高应变使得活动带中保存着下地壳基底岩石卷入地壳变形过程的痕迹;② 核部往往由高级变质岩石(通常伴有花岗岩或混合岩)组成,变质程度主体为低角闪岩相到高角闪岩相,局部可以达到麻粒岩相,从核部向幔部变质程度逐渐降低; ③ 分层(或层状)流变是地壳活动带变形的重要表现形式; ④ 中、深层次的岩石共同遭受了强烈剪切变形作用的改造,不同构造层次(核部与幔部)岩石中的构造具有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上的一致性,拉伸线理和不同尺度的a型褶皱广泛发育,伴随着区域尺度的a型或b型穹隆构造; ⑤ 幔部岩系与核部岩系具有特征的运动学上的耦合关系而流变学上的解耦, 二者之间及内部常发育不同尺度的剪切不连续面(Tectonic discontinuity contact, TDC)。基于上述特点分析,本文提出切向(近水平)剪切流动与多流变层分层流动是大陆地壳活动带中、下地壳流动一致性的体现。多种变形体制叠加,包括近水平切向流动作用的主要贡献并辅以垂向运动的叠加或递进变形,造就了现今大陆地壳活动带中广泛发育的片麻岩穹隆构造,它们递进演化成为线性a型穹隆群、b型穹隆或演变为变质核杂岩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