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孜-玉树断裂带的近代地震与未来地震趋势估计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甘孜-玉树断裂带上近代地震的震级、震中位置和地震地表破裂的空间展布特征的研究,采用Nishenko和Buland(1987)发展的“特征地震复发时间通用分布”概率模型,即“NB”模型,对甘孜-玉树断裂带各段落未来50a内强震趋势进行了估计。根据研究结果识别出,未来50a内本断裂带内马尼干戈断裂段具有强震复发的高危险性,当江断裂段强震复发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这为地震中长期预报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交城断裂带北段最大潜在地震发震概率评估1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太原市目标区交城断裂带的定量研究,特别是对活动断裂上的古地震资料进行的系统、详细的分析与总结,建立了反映该断裂地震地质特点和运动学属性的复发模式和概率模型.引入震级-地表破裂长度、震级-震源破裂长度、震级-断层破裂面积以及震级-地震矩的经验关系进行震级估计,最后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交城断裂带北段潜在地震的最大震级.复发模式的建立兼顾了泊松和准周期两种模式,利用专家意见法组合相应的Poisson模型和BPT模型,计算活动断裂最大潜在地震的复发概率.结果表明,交城断裂带北段潜在地震最大震级为Ms7.2级,而未来50a、100a、200a发生Ms7.2级地震的概率分别为2.1%、4.0%和7.9%.  相似文献   

3.
解孟雨  史保平 《地震学报》2018,40(3):304-315
本文针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W7.9地震后的余震目录,采用2004年Shcherbakov和Turcotte提出的最大余震震级推断法,给出了最大余震震级的估计值。结果表明,采用现有的余震数据,在大震级区间可能存在一定数量的余震缺失,这造成了余震数据与Gutenberg-Richter定律曲线在大震级区间的差异,导致推断的最大余震震级与使用目录中的最大余震震级存在明显差异。利用震级与断层长度或地表破裂长度之间的经验关系可以看出,由灌县—江油断裂的破裂尺度得到的震级与推断最大余震震级基本一致。根据前人给出的断层摩擦失稳时间模型和Brune近断层质点运动模型,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汶川地震北川—映秀断裂对灌县—江油断裂的触发作用,认为北川—映秀断裂破裂所辐射出的S波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得灌县—江油断裂发生失稳,进而产生宏观破裂并形成地震,因此由灌县—江油断裂破裂形成的地震可能为汶川地震的最大余震。   相似文献   

4.
对历史记载的公元1738年玉树西北地震的震级及其发震构造目前仍存有争议。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发现沿甘孜-玉树断裂当江段分布一条长约75km的左旋走滑地震地表破裂带,其最大同震水平位移约2.1m。综合分析该地表破裂带特征、探槽揭露信息、测年结果以及历史文献记载等资料,认为当江段应为1738年玉树西北地震的发震断层,基于震例类比和经验公式估算该次地震的震级为71/2级。沿甘孜-玉树断裂的历史地震破裂分布显示,玉树段在隆宝镇以西存在近50km长的破裂空段;当江段距1738年地震的离逝时间也可能已经接近其地震复发周期,上述两个段落未来均存在大震危险。  相似文献   

5.
活断层与古地震定量数据在美国近三代地震区划图中的应用基本上体现了各阶段活断层研究的最新成果,其中断裂震源模型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并不断得到完善。在1996年地震区划图中引入了特征地震模型与截断的G—R模型,用以表述断层的震级一频度分布关系。在2002年地震区划图中更明确地处理了参数的不确定性,并引入逻辑树概念,同时在特征地震模型中试用了多段破裂模型。在2008年地震区划图中引用了更为广泛的逻辑树来描述地震构造几何形态、地震震级和复发周期的不确定性,其中特征地震模型包括:单段破裂和多段破裂的特征地震模型,以及给定震级的浮动地震模型(或不固定分段模型)。这些经验值得在我国第五代地震区划图的编制工作中借鉴。  相似文献   

6.
以天津市近海海域断裂探测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海河断裂海域段和海一断裂的地质构造、第四纪活动性、深部构造、构造应力场与形变场以及地震活动性等的研究,综合判定了海河断裂海域段和海一断裂的活动性与构造特征.利用地震地质、历史与现今地震活动性资料,建立了按500a归算的震级-频度关系模型,根据天津地区的最大震级上限Mu与a/b的关系,计算出了海河断裂海域段和海一断裂的最大震级.采用泊松概率模型,估算出了海河断裂海域段和海一断裂未来50-200a发生地震的最大震级、发生概率以及复发周期等定量参数.  相似文献   

7.
鲜水河断裂带是四川西部一条晚第四纪强烈左旋走滑活动的构造带,历史上发生多次强震. 它与西北侧的甘孜—玉树断裂带一起,构成青藏高原东部的侧向滑移构造系统中的川滇活动地块的北边界——羌塘地块的东北边界. 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可以分成4个段落,每一段落均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基本破裂单元而发生地震破裂,亦有可能发生不同尺度的多段联合瞧裂. 对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不同尺度破裂的震级及复发间隔进行研究. 根据该地区的地质、地球物理、测量及地震等方面的资料,结合我国强震复发的特点,分析了拉分盆地内部的滑动速率分布,以确定各段落的等效长度和倾向宽度,从而建立适合我国大陆走滑断裂的面波震级与断裂发震面积的关系式;进而运用地震矩方法,考虑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专家意见建立了该段的矩平衡断裂破裂模型;最后,给出了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各破裂源特征化地震的复发间隔、震级大小和不确定性,以及他与中小地震的联合震级分布. 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较易发生单段破裂,复发间隔在100~150年左右.  相似文献   

8.
鲜水河断裂带是四川西部一条晚第四纪强烈左旋走滑活动的构造带,历史上发生多次强震. 它与西北侧的甘孜—玉树断裂带一起,构成青藏高原东部的侧向滑移构造系统中的川滇活动地块的北边界——羌塘地块的东北边界. 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可以分成4个段落,每一段落均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基本破裂单元而发生地震破裂,亦有可能发生不同尺度的多段联合瞧裂. 对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不同尺度破裂的震级及复发间隔进行研究. 根据该地区的地质、地球物理、测量及地震等方面的资料,结合我国强震复发的特点,分析了拉分盆地内部的滑动速率分布,以确定各段落的等效长度和倾向宽度,从而建立适合我国大陆走滑断裂的面波震级与断裂发震面积的关系式;进而运用地震矩方法,考虑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专家意见建立了该段的矩平衡断裂破裂模型;最后,给出了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各破裂源特征化地震的复发间隔、震级大小和不确定性,以及他与中小地震的联合震级分布. 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较易发生单段破裂,复发间隔在100~150年左右.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呼和浩特市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的技术途径、目标区内主要断裂的活动特征的综合分析,确定目标区内主断裂未来可能发生的最大震级;采用"时间相依"大陆模型、BPT模型及河套模型,对目标区内断裂进行地震危险性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呼和浩特段的发震危险性高于毕克齐段,在未来100年均具有较高程度的发震危险性,其潜在地震的最大震级均为M_S7.2。  相似文献   

10.
博罗可努—阿齐克库都克断裂是西天山北西向右旋走滑断裂系中最北端的一条活动断裂,其在中国境内延伸最长。本文在艾比湖西侧及精河县东南侧最新地表形变上开挖两条探槽,进行该断裂古地震的初步研究。根据活动性质差异和断裂截切关系将该断裂分为艾比湖段和精河以东段,在对沉积物光释光年代和地震关系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此两段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均为全新世,初步确定其古地震期次,最新地震事件距今3.7—4.86 ka之间;根据冲沟位错和洪积扇年代测定结果,确定精河以东段的活动速率大于4 mm/a;根据探槽错动至地表,及地表破裂带位置及长度,推测艾比湖段可能为1765年精河M61/2的发震构造,且其震级很有可能被低估,因为艾比湖段的破裂总长度超过60 km,震级极有可能达到M7.0以上。   相似文献   

11.
利用现有的活动断层资料和GPS监测数据等,按照活动块体的基本定义,假定块体的运动近似于刚性块体模型,对青藏高原的活动块体进行了一、二级划分,给出了具有运动学属性的块体运动学模型,通过对10多年来青藏高原系列地震,包括2014年鲁甸和景谷地震与块体运动之间关系的分析,讨论了未来地表破裂型地震活动的主体地区,指出巴颜喀拉和羌塘等块体的主控边界断裂是青藏高原最新1期地震活动的2个主体地区,鲜水河断裂东南段、安宁河断裂、大凉山断裂、小江断裂南段和红河断裂中南段,以及东昆仑断裂玛沁—玛曲段是最新活跃期内可能再次发生7级左右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地点;对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异常监测应关注块体边界不同构造部位的应变状态差异及其相关物理量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基于景泰 -天祝断裂的大比例活动构造填图资料 ,建立了合理的破裂分段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 ,采用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实时模型”并考虑断层段之间的相互作用 ,对景泰 -天祝断裂的大震危险性概率作了定量评估。所得结果认为 ,景泰 -天祝断裂的下次大震很可能是毛毛山与金强河两个单元破裂段的组合破裂 ,震级约MS7 5。未来 10 ,2 0 ,5 0 ,10 0a内最可能的发震概率分别是 14%、2 7%、5 6 %和 81%  相似文献   

13.
在开展理塘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带的同震地表破裂实测填图基础上,结合历史地震资料及地震事件测年,对该断裂带的最新同震地表破裂形成年代和震级进行了重新厘定。结果表明:理塘活动断裂带的最新同震地表破裂可分为南、北2段,其中北段最长约25km,最大左旋错动量1.8m;南段最长约41km,最大左旋错动量3.2m。综合探槽揭露的地震事件及AMS-14C测年结果和历史地震资料的分析结果,北段和南段同震地表破裂应为2次地震沿理塘断裂带不同段先、后破裂的结果,属典型的分段破裂现象。其中北段破裂极可能是历史记载的1729年地震活动的产物,而南段由1948年大地震所产生。根据震级和地表破裂长度的经验关系计算结果,前者的矩震级(MW)约为6.7,后者约为7.0。2次大地震沿同一断裂分段破裂的现象表明,该断层带尚未破裂的段可能是未来强震活动的危险地段。  相似文献   

14.
灵武断裂晚第四纪古地震及其破裂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地质地貌调查基础上 ,对灵武断裂进行了古地震槽探揭露。结果显示 ,距今 2 8ka以来 ,灵武断裂上发生过 5期地表破裂型地震事件 ,时间大约分别在距今 ( 2 7 15± 0 778) ,2 0 0 ,( 13 0 7± 0 0 6) ,( 10 586± 0 0 5)和 6 0ka。根据 5期古地震事件的综合对比分析 ,发现断裂有分段组合破裂的特征 ,由此并结合槽探揭示的古地震同震位移等估计了古地震的震级  相似文献   

15.
用断裂滑动速率估计小江断裂带的地震危险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军  汪一鹏 《地震研究》1999,22(3):251-259
本通过小江断裂带的地震活动规律,认为断裂在具有特征地震复发行为的同时,在特征地震之间还有次级破坏性地震。故推导了滑动速度、离逝时间与潜在震级之间的关系,并计算了小江断裂带中段主要段落的潜在地震震级。潜在地震级较高的段有小江西支断裂非段和小江东支断裂东南段,其潜在震级都接近7级。  相似文献   

16.
在甘肃省陇南市活断层探测与地质填图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开展地震危险性评估所需的主要活动断裂的基本活动性参数;采用震级—破裂尺度关系、震级—频度关系等方法评估了陇南市相关断裂(带)的潜在最大震级和平均复发间隔;利用时间相依的地震潜势概率模型和泊松分布模型评估了各断裂或断层小区在未来50、100、200年内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概率。同时利用b值空间图像扫描的方法给出了研究区的b值图像,分析了高应力区的地震危险性。通过对以上结果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盖山—迭山断裂或光盖山—迭山断层小区的西端表现为高应力累积区,且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概率较高,是未来危险程度较高的断裂段。  相似文献   

17.
云南中甸-大具断裂上新发现的地震地表破裂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甸-大具断裂是川滇菱形块体的西南边界,总体走向310°—320°。近年来我们对该断裂进行了1:50000条带状地质填图,发现了断裂活动的地质地貌证据。其中,在丽江大具盆地内(金沙江右岸)沿断裂新发现一处典型地震地表破裂带,长约600m,宽120m左右,主要表现为地表挤压鼓包、挤压垄脊、张裂缝、挤压阶区等,呈NW走向,与中甸-大具断裂走向基本一致。野外工作中,我们详细记录和测量了地表破裂的破裂样式、破裂规模和相关定量数据,利用旋翼无人机测绘了地表破裂带的形态和展布,获得了高精度DEM,分析了地表破裂表现出的运动性质。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讨论了地表破裂的形成时代、归属、震级大小,简要分析了其发震断层。新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中甸-大具断裂活动特征、古地震及地震危险性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在甘肃省陇南市活断层探测与地质填图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开展地震危险性评估所需的主要活动断裂的基本活动性参数;采用震级—破裂尺度关系、震级—频度关系等方法评估了陇南市相关断裂(带)的潜在最大震级和平均复发间隔;利用时间相依的地震潜势概率模型和泊松分布模型评估了各断裂或断层小区在未来50、100、200年内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概率。同时利用b值空间图像扫描的方法给出了研究区的b值图像,分析了高应力区的地震危险性。通过对以上结果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盖山—迭山断裂或光盖山—迭山断层小区的西端表现为高应力累积区,且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概率较高,是未来危险程度较高的断裂段。  相似文献   

19.
鲜水河断裂带上特征地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钱洪  罗灼礼 《地震学报》1990,12(1):22-29
特征地震是大地震原地重复的重要表现形式.现有资料的初步研究表明,鲜水河断裂带上大地震属特征地震模式,其地震破裂长度、同震位错量以及断层错动方式,在原地保持较长时间的一致性.由于大地震屡屡在原地重复发生,沿断裂特定地段累积位错分布与一次地震的位错相一致,从而导致断层滑动速率的同步变化.本文以1973年炉霍地震为例,研究了鲜水河断裂的特征地震现象.该段的地震活动属特征地震模式,不服从古登堡-里克特的线性震级频度关系.特征地震不仅对断错地貌、滑动速率有重要的影响,由于这种地震模式是以特定震级的大地震为主导,几乎没有中等震级地震发生,这对地震活动性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袁道阳  杨明 《地震研究》1999,22(4):382-389
根据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水平位移分组特征,定量计算了断裂端部和不连续部位的位移累积滑动亏损率,同时结合断裂带上的障碍体规模,滑动速率的差异,历史地震及古地震特征等,对断裂带进行了破裂分段性研究,结果表明,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可以划分为鸳凤断裂,漳县断裂,锅麻滩断裂3条一级破裂段,6条二级破裂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