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西断陷带地震活动的新构造背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鄂尔多斯块体东缘的山西断陷带,是块体周缘形成最晚、地震活动强度最大,频度最高的断陷带.地震活动与控制断陷盆地的主干断裂、盆地的沉降中心、盆地的发育历史、盆地新构造的复杂程度、盆地的北北东走向段等密切相关.盆地间与盆地内的北西向断裂对地震活动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文章还讨论了断陷盆地是一种地震构造类型及晋陕断陷带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山西断陷盆地带形成机制的初步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分析山西断陷盆地带的各种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用三维粘-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对该断陷带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模拟计算。表明山西断陷盆地带的形成是地壳深部的上隆作用和北东—南西向挤压应力场在深部隐伏断裂上派生的右旋滑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壳深部的上隆是一个主要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山西地震带的现代构造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地震带具有强度大、频度高、地震在断陷盆地内集中的特点、是现代构造运动强烈的地区之一。山西隆起区的中部,由一系列斜列断陷盆地组成,主要分布方向是北东和北北东向。盆地之间存有很大的不均匀性。几个主要的断陷盆之间,均由横向隆起带所隔开,隆起带主要分布方向为近东西向,是最新活动的隆起构造,廿多年地壳垂直形变资料表明,这些隆起带现代构造活动强烈,形变速率大,两侧相对变化显著。同时、钻探和物探资料表明,在断陷盆地内部还存在着局部隆起带和凹陷带。  相似文献   

4.
山西断陷带地壳结构的接收函数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6年8月到2008年3月北京大学在山西断陷带南部架设的两条东西向流动观测地震台阵记录的远震资料,提取各台站接收函数,然后进行倾斜叠加(Slant stack)和台阵偏移成像,获得了沿台阵横穿山西断陷带的地壳和上地幔的精细结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山西断陷带下面莫霍面存在明显不连续,莫霍面上隆约4~6 km,纵横波速比从两侧的1.75上升为山西断陷带内部2.0左右,且中、下地壳可能存在一个低速层.山西断陷带的构造模式沿相距140 km的两条剖面表现出明显差异:南端的临汾盆地为拉张作用下的纯剪切模式,向北转化为太原盆地的简单剪切模式.  相似文献   

5.
临汾盆地是山西断陷带新构造最复杂、地震活动最强的断陷盆地.本文在叙述了盆地发育史的基础上讨论了盆地的全部边界;并详述了盆地新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及其特点.着眼于盆地的整体,讨论了临汾盆地地震发生的新构造运动背景.  相似文献   

6.
武烈  田勇 《山西地震》1993,(4):37-42
分段研究了山西地震带的地震破裂特征,表明:各个断陷盆地地震破裂随时间的非平稳过程特征与盆地的构造运动性质有关;在一个断陷盆地内,在地震破裂系统中强震的破裂起主导作用.这些认识,对研究确定各个断陷盆地内今后的地震危险地段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汾渭断裂带近10年GPS观测获得的剖面变形与应变积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9~2009年汾渭断裂带GPS速度场观测资料,研究了跨断裂剖面变形动态演化特性、应变积累的分段差异性以及汶川大地震等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近10年来山西断陷带南段、渭河盆地中东部应变积累相对较快,山西断陷带北端的蔚广盆地南缘断裂、渭河断裂西段也存在一定程度应变积累.汶川大地震影响相对明显,2007~2009年...  相似文献   

8.
正霍山山前断裂带是山西断陷盆地带中部重要的边界活动断裂带之一,是我国依据历史文献记载确定的第一个8级大地震(1303年洪洞M=8大地震)的发震断层。围绕该断裂带的晚第四纪活动,包括断裂带的几何展布特征、构造地貌、活动方式、古地震等的深入研究,不仅对系统认识山西断陷盆地带晚第四纪活动历史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还对山西省的防震减灾工  相似文献   

9.
山西断陷带地热分布的某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山西断陷带的大地热流、地温梯度和温泉分布的资料,研究了地热分布与重力场、地壳深部构造和地震分布的关系。认为,区域性重力负异常多反映的是沉积盆地或凹陷;而在温泉附近,由于地壳深部高密度的熔融物质沿断裂上涌而形成重力正异常;在同一深度上,地壳和岩石圈薄的断陷盆地内部,其热流和温度都为高值;指出山西断陷带内的构造活动性、壳幔突变带、重磁力等值线密集带、大地热流和地温梯度高值区以及温泉密集分布带与地震活动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收集了1970~2006年37年的小震初动符号建立了震源机制解数据库,研究了山西断陷带小震综合机制解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山西断陷带小震综合机制解以走滑正断层为主,断陷带两端以拉张作用为主,中部地区以剪切作用为主,忻定盆地、太原盆地的区域应力场与华北区域应力场差异较大.利用沿山西断裂带布设的GPS监测网1996~2007年12期复测资料,分析了山西断裂带水平运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山西断裂带现主要受NWW-SEE向压应力场、NNE-SSW向张应力场的控制.1998~1999年有一次较为明显的应力扰动,空间上表现为北强南弱,接着发生了1999年11月1日大同-阳高5.6级地震.  相似文献   

11.
正山西断陷带自北而南呈"S"型展布,由5个断陷盆地组成,大致呈NNE向排列,全长1200km,区域地壳速度结构的研究将对该区地震活动的深部构造环境、动力学背景、危险性判定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基于山西及其周边地区216个宽频带、固定台2014年连续地震背景噪声记录,利用互相关技术获得瑞利面波格林函数,进而反演获得了山西断陷带及其周边地区的壳幔三维相速度和群速度结构。首先对各台站的垂直分量的连续波形记录  相似文献   

12.
利用历史地震资料和有台网以来的地震目标对晋人蒙交界区的地震活动图象进行了多种方法的分析研究,认为,研究区内的地震活动性异常大多集中在河套断裂的西部和山西断陷带的北部得出晋冀内蒙交界区的地震强化监我应用河套断陷上西部和山西断陷带的北部。最危险的地区可能是大面盆地的南部-忻州、包头-呼和浩特一带。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99—2007年山西断陷带GPS站点位移速率,采用格林函数法计算了山西断陷带地壳10 km深处的最大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变化,并与区域地质构造、中强地震活动及其震源机制解等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山西断陷带中强地震活动受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控制,现今应力场变化强烈的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高,地震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变化特征一致性较强;构造应力场变化和中强地震活动还受构造相关区强震活动的影响,2009年以来忻定盆地原平段至石岭关隆起区中强地震活跃可能与汶川8.0级地震影响有关;山西南部尤其是运城盆地具有较高的背景应力水平,应进一步关注该区域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拾取了中国数字测震台网固定台站记录的2008—2019年期间发生在山西断陷带及邻区2级以上天然地震事件及陕西神木、府谷等3级以上非天然地震事件共25304条高质量Pn到时数据,反演了山西断陷带及邻区上地幔顶部高分辨率Pn波速度结构与各向异性.研究结果显示,山西断陷带及邻区Pn波速度结构差异较大,大同火山及以南区域、忻定盆地、太行山造山带、华北盆地南部和吕梁山局部地区表现为显著的低波速异常,而运城盆地、临汾盆地北部、太原盆地、大同盆地北部、华北盆地北部和鄂尔多斯块体呈现明显的高波速异常.大同火山下方上地幔顶部的低波速异常与Pn快波方向呈现以火山为中心的近发散状结构特征,结合已有的远震上地幔成像结果,暗示大同火山岩浆可能来源于地幔深部,岩浆的底侵或热侵蚀作用造成了该地区岩石圈的破坏以及整个华北克拉通的"活化",这一推论符合克拉通的热-化学侵蚀破坏模型.山西断陷带上地幔顶部速度异常形态较好的对应了研究区的地质构造,Pn快波速方向与地质构造的展布方向和SKS波各向异性的特征基本一致,说明变形形式以简单剪切为主,表明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与上地幔物质运移过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山西地震带属华北地震区范畴。也称华北地震区山西地震亚区。 山西地震带,北部宏大的盆地出省到河北的怀来地区,南部由运城盆地出省到陕西的渭河谷地,中间包含着一系列的地堑或断陷盆地及谷地。整个地震带南北两段为北东东向,中间为北北东向,所以形状呈一个“S”形。在这个带的两侧还有一些次一级的地震活动区,也划入山西地震带的范畴。  相似文献   

16.
正渭河盆地西起陕西宝鸡,东至潼关,总体上呈近东西向展布,向东渐转为北东东向。北缘为鄂尔多斯地块,南缘是秦岭造山带,西与鄂尔多斯地块西南边缘的弧形断裂束相连,东与山西断陷带相接。盆地南北边界受活动断裂控制,内部活动断裂发育。由于受秦岭、华山山前断裂带等相关阶状正断层的倾滑运动控制,整个断陷盆地带在时空上呈现出拗陷与隆起,凹陷与  相似文献   

17.
临汾盆地的史前强震,均发生在盆地长期下降后骤然回返上升阶段,盆地下降阶段,无强震发生。这是山西中部断陷盆地发生强震的构造背。本文用考古学、地质学、地貌学方法,分析了山西中部各断陷盆地的地表垂直运动。表明各盆地不同地貌单元,虽仍存在上升与沉降差异运动,但总体抬升的趋势已表现出来。因此可认为,山西中部断陷盆地存在着发生强震的构造背景。山西中部诸盆地,现今主要发震构造仍是北北东向断裂。考虑这些断裂的活动强度和规模,未来强震发生的机率,临汾盆地仍然较高。  相似文献   

18.
山西断陷带垂直形变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崇立 《中国地震》1993,9(4):327-333
本文综合研究了山西断陷带垂直形变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本区深、浅部结构,构造和地壳价质物性特征的关系;结合浅部地震地溶部探测的研究结果,初步探讨了本区现代垂直形变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垂直形变测量揭示出山西断陷带的现代垂向构造活动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即晋北地区以北东至北东东向构造活动为主;同时,也反映了浅部构造活动和地壳介质的特征特征对地壳形变的制约作用;2.山西断陷带内主要盆地的垂直形变与其深  相似文献   

19.
山西断陷带地热特征与地震活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断陷带是我国著名的地震活动带之一,其地震活动频繁,强度大,震源浅,破坏性严重。山西断陷带地热场特征:各断陷盆地内部大地热流值或地温梯度值都比较高,吕梁山隆起区和太岳山丘陵区则比较低。提出清徐、临汾、蒲县、柳林四个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热结构,分别计算沉积岩层、花岗岩质层和玄武岩质层底部的温度和热流值。采用逐步逼近法计算浮山—临汾—蒲县剖面二维岩石圈地温结构。并用断陷盆地内的临汾、吕梁山隆起区的柳林、太岳山隆起区的沁源地区的大地热流值推导其岩石圈厚度和底部温度。地热异常影响着地震的孕育和发生,重点探讨了地球内热与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由一系列断陷盆地所组成的山西地震带是地震活跃的场所,了解山西地震带的活动特征,不仅对研究地震活动规律、获取信息有一定的意义,而且对山西煤炭、重化工建设也有实用价值.本文对山西地震带地震的频度特征作了探讨.试图利用不同盆地的活动图象来了解现今地震较活跃的区域,并以此确立监视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