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鄂尔多斯地块北部及邻区Pn波速度结构与各向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鄂尔多斯地块北部及其邻区2008—2018年期间固定台网的地震波形记录,手动拾取出高质量的Pn波到时资料,反演获得了研究区上地幔顶部的Pn波速度结构及各向异性。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块北部及其邻区上地幔顶部的Pn波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与区域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相关;研究区内平均Pn波速为8.18 km/s,鄂尔多斯地块内部表现出大范围的高速异常,阿拉善地块的高速异常体中存在低速异常现象,河套断陷带、阴山—燕山造山带、银川—吉兰泰断陷带和海原—六盘山弧形断裂带区域均表现为显著的低速异常,河套断陷带下方存在向鄂尔多斯地块内部延伸的明显低速异常条带,大同火山群下方存在强低速异常;多数历史强震均发生在低速异常区或高低速异常过渡带上;鄂尔多斯地块内部Pn波各向异性快波方向西部为近NE?SW向,而东部为近NW?SE向,河套断陷带和鄂尔多斯地块西缘、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阿拉善地块的交界带以及阴山—燕山造山带的各向异性快波方向总体均呈现为NW?SE向,而阴山—燕山造山带东部则呈NE?SW向。   相似文献   

2.
晋冀蒙交界地区地震活动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较为完整的地震资料,分析晋冀蒙交界地区地震活动性特征,结果表明,公元1929年以后,研究区的6.0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河套地震带和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上,在北纬40°线及附近区域形成优势分布区域,1970年以来的中等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山西大同-河北张北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内。研究区2005年9月以来中等地震持续1 304天的平静现象被2009年3月山西原平4.2级地震打破,岱海断陷1997年11月以来至今中等地震持续平静,统计结果显示,研究区和岱海断陷中等地震显著平静对研究区特别是河套地震带中强地震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为显著的震兆标志,多种迹象表明,晋冀蒙交界三角形区域和呼和浩特-包头断陷为有利发震区域,发震强度或为6.0级左右。  相似文献   

3.
利用陆态网络GPS基准站资料计算了山西断陷带内部以及相对于周边地块的基线时间序列,并基于均匀应变模型计算了山西北部至晋冀交界和山西南部至晋豫交界的应变时间序列,结果表明:(1)陆态网络山西基准站观测数据质量较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山西断陷带的地壳微动态变化特征。(2)山西北部至晋冀交界区域第一剪应变和最小主应变自2012年10月起减小,山西大同至河北张家口和山西大同至北京延庆的基线同期出现缩短,可能表明该区域北东向的右旋剪切和压性应变在逐渐增强。(3)山西北部至晋冀交界区域张性剪切应变2014年5月起出现的短期增强与涿鹿4.3级地震震源机制较为一致,可能与此次地震有关,该短期变化在震后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山西代县中小地震与晋冀蒙交界地区中强地震活动的相互联系,发现几次中强地震前3~1a,山西代县地区均出现过小震增强活动异常,该地区可能是晋冀蒙交界地区中强地震前的应力调整窗口。分析表明,岱海断陷带和山西断陷带的形成和演化有着相同的机制,具有统一的动力学特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及其邻区地震深度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及其邻区地震深度的一些时空变化特征后发现:51%的地震发生在0-19km间,10、15、20km为几个地震多发层位;大陆地震的深度小于周邻地区地震的深度;大陆西部地震的深度大于东部地震的深度,这与大陆地壳西厚东薄的结果相吻合;中俄朝交界区及日本海、兴都库什-帕米尔、琉球群岛、缅印交界区和台湾地区地震的深度大,这与有关板块间的相互碰撞、挤压或俯冲等运动有关;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的地震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运用国际上新近发展的"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计算获得山西及邻区区域地震台网44个台站对周边地震事件的检测概率及台网检测概率。发现,因台网布局等影响,山西中部断陷盆地展布区域及两侧隆起区大部分地区的最小完整性震级为MP≤1.5,山西西部边缘地区和最北端与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交界地区震级达到1.5≤MP≤2.0,山西最南端的晋陕交界MP为3.0级左右。研究表明,为进一步提高山西地区整体监测能力,在山西西部边缘地区、最北端和最南端可增设台站或引入更多邻省台站。  相似文献   

7.
成都断陷区活动断裂带基本特征及其潜在地震能力的判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荣昌  黄祖智 《中国地震》1996,12(3):285-293
成都断陷是龙门山前缘重要的第四纪构造盆地,龙门山前山断裂和龙泉山西坡断裂对断陷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晚第四纪时成都断陷遭受北西-南东向的挤压,使断陷盆地边缘和内部的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具逆冲运动性质,并导致龙门山前山断裂,龙泉山西坡断裂和蒲江-新津-成都-德阳断裂上中,强地震的发生,研究表明,上述3条断裂均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潜在能力。  相似文献   

8.
华北地区断层形变异常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断层形变求解的华北地区异常参数和应变累积率, 研究了华北主要断裂带的断层形变异常及其应震特征。 同一断裂带上的形变异常与该带上的地震有较好的对应性。 河套—张家口—蓬莱活动构造带上发生的强震, 北京地区的断层形变异常参数在总体上几乎都有明显的前兆性异常。 山西带北部的断层形变异常参数对山西断陷带及其延伸部位上的强震同样有较好的反映。 断层应变累积率反映了应力的积累程度, 其值相对较大时, 测点所在地区的地震较活跃, 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9.
叙述并分析了山西地震带地质构造特点和近期的中强地震及震群活动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与大同一阳高地震进行了分析对比,认为大同-阳高地震是山西地震带近期地震活动的继续,而山西地震带今后强震活动阶段的开始,其标志应是NNE向新生代断陷内的中强地震活动,因此在分析和预估山西地震带今后地震发展时,应密切注视这一地带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0.
华东地区中强地震构造背景和地质标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东地区,特别是下扬子-南黄海地区,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中强地震活跃区,在地震区(带)划分上,华东地区北半部属华北地震区,南半部属华南地震区。根据我们的研究,其边界大致从大别山北麓到杭州湾南岸一带,这条边界也是一条重要的鹇构造运动边界,其北部为华北新生代断陷区,南部为华南新生代隆起区,下扬子-南黄海地区的地震活动性,虽比华北其他地区低,但比华南大部地区,尤其比浙南和闽北地区高得多。华东地区中强地震在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它们只发生在某些地区和某些特定构造部位,其地质标志主要可归结为以下5点:1.新构造差异带;2.活动断裂带;3.断陷陡深带;4.构造分水岭;5.地貌断阶带。  相似文献   

11.
忻定盆地的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断陷带北部的忻定盆地,历史上曾发生过3次7级以上强震,是地震学界所关注的一个地区。本文较系统地从地震的空间展布、时间序列、应变释放、7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震源破裂区展布等方面研究了该盆地的地震活动性,均得出一些明确结论,这些结论对忻定盆地的危险区划及震情监视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叙述井分析了山西地震带地质构造特点和近期的中强地震及震群活动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与大同一阳高地震进行了分析对比,认为大同-阳高地震是山西地震带近期地震活动的继续,而山西地震带今后强震活动阶段的开始,其标志应是NVE向新生代断陷内的中强地震活动,因此在分析和预估山西地震带今后地震发展趋势时,应密切注视这一地带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3.
吕坚  高建华等 《地震学刊》2001,21(4):18-23,58
通过研究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分析该带近期的地震形势,并预测闽粤交界及其沿海地区为该带未来1-3年内可能发生5-6级或6级左或地震的重点危险区。  相似文献   

14.
武烈  田勇 《山西地震》1993,(4):37-42
分段研究了山西地震带的地震破裂特征,表明:各个断陷盆地地震破裂随时间的非平稳过程特征与盆地的构造运动性质有关;在一个断陷盆地内,在地震破裂系统中强震的破裂起主导作用.这些认识,对研究确定各个断陷盆地内今后的地震危险地段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张北-尚义地震区及其邻区地壳上地幔结构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张北-尚义地震区及其邻区的深部结构的研究表明,张家口-蓬莱构造带与其两侧的山西裂谷系、华北裂谷盆地和燕山褶皱带相比,具有低阻性质,地壳内的速度界面及莫霍面的深度分布显示出明显的不同。以延怀盆地为界,把张家口-蓬莱构造带分成西北和东南两段。最新的大地电磁观测研究表明,张北-尚义地震区电性结构与周围有一定差别,壳内有一近北北西向构造,主震和绝大多数余震都发生在壳内低阻带以上  相似文献   

16.
基于1999—2007年山西断陷带GPS站点位移速率,采用格林函数法计算了山西断陷带地壳10 km深处的最大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变化,并与区域地质构造、中强地震活动及其震源机制解等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山西断陷带中强地震活动受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控制,现今应力场变化强烈的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高,地震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变化特征一致性较强;构造应力场变化和中强地震活动还受构造相关区强震活动的影响,2009年以来忻定盆地原平段至石岭关隆起区中强地震活跃可能与汶川8.0级地震影响有关;山西南部尤其是运城盆地具有较高的背景应力水平,应进一步关注该区域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地块周邻地震构造体系与强震活动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地块位于中国大陆北部,其周邻地震活动十分频繁。本文依据该区历史地震活动及构造发育情况,结合部分试验结果,把鄂尔多斯地块周邻划分了四个应力集中区:一对以隆起为主的压应力集中区和一对以断陷为主的张应力集中区。隆起区为太原—北京区和海原—古浪区;断陷区为汾渭区和河套区。分析各区强震活动,发现以呼和浩特—宝鸡为界,西北和东南两大区中的M≥6级地震活动,存在着134—329年交替发生的现象。看来,下一个活动区以邢台地震为信号转移到太原—北京区和汾渭区中,其强震活动将要持续一百余年。目前汾渭区中的平静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8.
山西断陷带地热特征与地震活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断陷带是我国著名的地震活动带之一,其地震活动频繁,强度大,震源浅,破坏性严重。山西断陷带地热场特征:各断陷盆地内部大地热流值或地温梯度值都比较高,吕梁山隆起区和太岳山丘陵区则比较低。提出清徐、临汾、蒲县、柳林四个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热结构,分别计算沉积岩层、花岗岩质层和玄武岩质层底部的温度和热流值。采用逐步逼近法计算浮山—临汾—蒲县剖面二维岩石圈地温结构。并用断陷盆地内的临汾、吕梁山隆起区的柳林、太岳山隆起区的沁源地区的大地热流值推导其岩石圈厚度和底部温度。地热异常影响着地震的孕育和发生,重点探讨了地球内热与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1986年门源6.4级地震和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地,1980-1990年青海省东北部甘青交界地区浅层地温场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结论如下:门源地震前,1989年出现以青海湖为中心的浅层地温增温区,其中从湟源-门源-带形成椭圆形地温高值区,1986年访温区地温下降;共和地震和前从1987年出现大面积、长时间浅层地温增高区。增温幅度较大的地区集中在青海省湟源-共和-兴海-线。距震中区较远  相似文献   

20.
山西断陷带北部块体构造活动样式及强震构造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慎谔 《地震学报》2004,26(4):379-386
应用地块构造几何学方法和原理,系统研究了山西断陷带北部构造区地块构造类型、结构和运动特征. 运用断块多米诺模型,通过断裂构造地貌分析对比,系统地讨论了断块变形、断陷盆地伸展运动特点,及其区域分布特征. 分析结果显示:① 以北西向断裂划分,由西向东分为西区段、中区段和东区段,相应的地壳伸展量分别为4.46 km, 2.80 km和1.86 km.。断块平均伸展量约为1 km. 计算结果与实际测量数据大致相同; ② 以恒山断块为界,山西断陷带北部构造区可分为南北两区, 两区地震活动水平不同,分别为M7和6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