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藏高原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及区划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野外调查数据、遥感影像和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了一套适用于青藏高原沙漠化土地的分类分级指标体系及遥感解译标志。以此为基础,选取目视解译法监测青藏高原沙漠化土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5年青藏高原沙漠化土地面积392 913km2,占高原土地总面积的15.1%,主要包括沙质沙漠化土地、砾质沙漠化土地和风蚀残丘3种类型。沙漠化土地以中度和轻度沙漠化土地为主,重度和极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仅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2.2%。空间上,沙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在高原的北部和西部地区,其他地区零散分布。自东南向西北,沙漠化土地面积逐渐增大,沙漠化程度不断加重。以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数据(面积、类型、程度、空间特征和驱动因素)为基础,结合气候、地貌、第四纪沉积物和人类活动等数据,将青藏高原沙漠化区划分为雅鲁藏布江半干旱高山宽谷沙漠化区、藏北青南高寒高原面沙漠化区、柴达木干旱盆地沙漠化区、黄河上游半干旱河流盆地沙漠化区和“三江”流域湿润半湿润高山沙漠化区。  相似文献   

2.
湿润及半湿润地带的土地风沙化问题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半湿润及湿润地带只要具备沙物质组成的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沙体裸露和干季与风季在时间上同步性的条件下,经风力作用的结果同样可以产生风沙活动,并塑造了沙丘起伏的地表景观,从而造成生物生产量下降土地生产潜力的衰退,地表出现类似沙漠化环境的土地风沙化。但和干旱及半干旱地带的沙漠化土地相比除了具有类似的风沙地貌特点外,还有着其他显著的差异:1.因处于半湿润及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在-般的情况下,风沙地表景观往往在干季风季表现得非常明显,而在多雨炎热少风的季节,风沙地表景观便不十分显著,在景观上具有季节变异性的特征。2.从宏观的地理分布来说,面积较半干旱及干旱地带沙漠化土地的范围为小,且分布零散,但因处于人烟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风沙的危害直接影响人们生活环境。3.从环境退化的过程来看,还未使整个周围环境全部退化,只不过在整个绿色的原野中有斑点状风沙地貌景观的点缀,并仍有-定的生产力。4.地表虽有风化活动所形成的地貌形态,但从发育规模及形态特征来看,其形态结构都较简单。5.由于上述诸特点,从国土整治的需要来考虑,对于半湿润及温润地带的沙地,不仅只限于防止其蔓延,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已恢复生产力的土地上再进行高效益的开发利用,这与干旱半干旱地带沙漠化土地整治中,  相似文献   

3.
中国沙漠化形成问题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通过对中国沙漠化形成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认为人为因素是我国沙漠化形成的主导因素,其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和植物资源的利用问题下,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生态效益的低下,从而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致使土地的生产力退化并发生沙漠化。因此,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控制人为过度经济活动是保护地表植被,防治沙漠化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地表物质组成与土地沙漠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继贤 《中国沙漠》1982,2(1):29-39
土地沙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特定的自然条件和人类不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所引起的环境退化过程。随着这个过程的进一步发展对人类的不利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土地沙漠化的问题,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在内蒙伊克昭盟及宁夏、陕北地区,沙漠化的土地面积,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32%、25.2%和45.9%。这说明了在上述地区土地沙漠化是相当严重的。造成土地沙漠化的自然因素,除气候的干旱、多风外,地表物质的组成是其物质基础。而地表物质组成与沉积条件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的沉积环境形成不同的沉积物,其质地性质差异很大。这些不同的沉积物,对土地沙漠化的发生及发展速度、类型和治理措施都有直接关系。因此,研究地表物质组成与土地沙漠化之间的关系是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脆弱生态带与土地荒漠化   总被引:34,自引:7,他引:27  
朱震达 《中国沙漠》1991,11(4):11-22
土地荒漠化是当前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也是一个脆弱生态失去平衡迫切需要治理的国土整治问题。作者根据联合国环境署关于土地荒漠化的评估, 结合我国情况认为, 土地荒漠化是在脆弱生态条件下, 由于人为强度活动、经济开发、资源利用与环境不相协调下出现了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环境退化过程。一类是沙质地表叠加干旱多风和强度土地利用形成的沙质荒漠化(沙漠化), 另一类是流水作用叠加土状堆积物(或风化壳)和人为强度土地利用形成的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是脆弱生态带内环境退化表现的主要形式, 而荒漠化的发展又加深了脆弱生态带内生态平衡的严重失调, 环境更趋于严重恶化, 构成了对人类经济发展与生存环境改善的严重威胁。但是, 只要建立防止土地退化又促进生产发展的资源节约型、适度开发型、环境保护型的经济体系, 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 从而达到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效益, 是克服我国脆弱生态地带环境退化、资源危机的基本对策。建议在我国不同脆弱生态带建立示范区, 开展改善环境、治理土地荒漠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沙漠系指第四纪时期由于自然因素所形成, 而沙漠化乃是在具有沙漠化发生潜在自然因素的基础上, 于历史时期内由于人为活动破坏脆弱生态平衡, 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换言之, 也就是人为活动对干旱及半干旱生态系统的过度干予所造成不平衡的环境退化, 生产力下降的一种方式。因此研究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历史时期沙漠化过程、发展和演变趋势, 对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阿里高原土地沙漠化发展演变与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森  杨萍  王跃  张春来 《中国沙漠》2005,25(6):838-844
阿里高原沙漠化土地具有高寒干旱景观特色和脆弱的生态学属性。运用遥感、野外调查与GIS等方法监测近10a高原沙漠化的发展演变,沙漠化面积减少219.58km2,平均升级率为-0.36%,动态度为-0.052%。近40a来,阿里高原沙漠化的发展演变是由气候暖干化、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以及鼠类活动等驱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为活动在其中具有更大的效力与作用。高原沙漠化正在向自然沙漠化过程+人为沙漠化过程发展。防治土地沙漠化是本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其基本策略是全面保护、综合治理、适度开发、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西部热带沙漠化土地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李森  孙武  李凡  林培松  郑影华  聂磊 《地理学报》2005,60(3):433-444
海南岛西部沙漠化土地具有热带海岸沙地的地域特征、形态特征、旱生植被景观特征和土地利用快速演变特征。在大气环流、雨影区和海流的共同影响下, 岛西形成热带半干旱气候和热带稀树草原环境, 孕育并存在自然沙漠化发展的动力、空间和物质基础。岛西历史时期沙漠化受气候变化和毁林开荒等活动的影响, 但仍是自然沙漠化为主的沙漠化过程。20世纪以来现代沙漠化经历了发展、恢复、再发展、逆转、波动等5个阶段, 沙漠化既受数年或数十年尺度的气候变化的作用, 又受人为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影响。用因子分析等诊断、分析后认为人为活动的贡献率远大于气候变化的贡献率, 现代沙漠化已演变为以人为沙漠化为主的沙漠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土地退化是当前世界所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而土地沙漠化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脆弱生态条件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  相似文献   

10.
走向世界的中国沙漠化防治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43,自引:19,他引:24  
王涛 《中国沙漠》2001,21(1):1-3
沙漠化(Sandy Desertification)是荒漠化(Desertification)的主要类型,它作为极其重要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正困扰着当今世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根据1994年签署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的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相似文献   

11.
沙漠化过程及其影响评价的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明确指出“沙漠化”(Dcsertization)一词与通常所应用的“荒漠化”(Desertification)一词在概念上有差异,并阐述了“沙漠化”的主要含意是:在相似的气候条件下,过去未发生和出现类似于沙漠地表形态和景观的地区,由于气候干旱与人类不合理的土地管理二者相吻合,半荒漠则有可能因过度开发利用而沦为“人造沙漠”(False Desert)或“人为沙漠”(Man-made Dcsert)并不断扩展与蔓延。本文就导致形成“人造沙漠”的一些过程及其对于社会的影响予以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北方沙漠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1,自引:8,他引:23  
通过研究,对中国北方沙漠化的现状及趋势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的面积为33.4万平方公里,其中已经沙漠化了的土地为17.6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土地为15.8万平方公里。在已经沙漠化的土地中,属于沙质草原沙漠化发展的土地占42.2%,固定沙丘活化的占52.2%,沙丘前移入侵的占5.5%。(2)按其成因来看,以草原过度农垦为主的占25.4%,以过度放牧为主的占28.3%,以过度樵柴为主的占31.8%,其他则系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建设破坏植被所形成,风力作用下沙丘前移所形成的沙漠化土地仅占5.5%,可见在沙质地表和干旱多风气候条件下沙漠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为作用,因此,调整现有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便是防止沙漠化发展的基本途径.(3)从沙漠化发展程度来看,在已经沙漠化的土地中严重沙漠化土地占19.3%,强烈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占34.7%,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占46.0%。特别是农牧交错的草原农垦区沙漠化的发展大部分是在50年代以来所形成,更应引起注意.(4)从发展趋势来看,根据50年代末与70年代末航空相片的对比分析,25年来沙漠化土地增加了3.9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扩大1,560平方公里,这些扩大的土地是沙质草原的农垦和固定沙地农垦、樵采及过牧所引起的沙丘活化。  相似文献   

13.
青海湖流域土地沙漠化及表土粒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超  鲁瑞洁  李金凤 《中国沙漠》2015,35(2):276-283
土地沙漠化是青海湖流域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本文选取1977、1987、2000、2004年和2010年等5个年份的遥感影像,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得到流域30余年不同时段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状况。空间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是沙漠化土地增幅最大的时期,之后30年沙漠化土地面积趋于稳定; 1977-2000年是沙漠化土地增长时期,2000年以后沙漠化土地相对稳定并有轻微的逆转趋势。对典型样点的地表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沙漠化程度的加剧,细颗粒物质含量减少,粗颗粒物质含量增加,平均粒径逐渐增大,标准偏差逐渐减少; 植被盖度与地表沉积物粒度特征不完全一致,判断土地沙漠化程度不能完全依赖植被状况,需要综合考虑植被和土壤粒度、养分、水分等其他信息。  相似文献   

14.
根据揭示沙漠化扩张内在规律的相关气候驱动因子的假说,气候作用影响之下的沙漠化是在具反射率-降水正、负反馈特点的气候系统之中的区域干旱化过程与干旱土壤退化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辐射调节下的地表下垫面温度占主导的条件下,气候成因的沙漠化是由区域气候系统反馈所形成。正反馈的外部调节因子是降水量的变化和极端降水事件(特别是旱灾)的出现频率,降水量减少以及降水频率的降低直接影响沙漠化的程度。20世纪下半叶,人类因素导致的干旱土地退化作为另外的正反馈调节因子,其重要性正在增加。通常正反馈的扩大趋势会被通过蒸腾而进行的地表温度调节的负反馈所抑制。由正反馈到负反馈的转换是通过地球表面与大气层之间的热量交换的调节所确定的,其中非潜热因子处于增加状态。上述情况在反射率和地表温度同时增加的条件下发生。在超出绿色植物生物量及其NDVI指数阈值的条件下,负反馈向正反馈的转换就会发生。人为作用导致的植被退化加快了向绿色植物生物量阈值逼近的进程,从而引起气候因素驱动的沙漠化扩大。一个主要由气候因素影响的荒漠化区域,在大多数情况下,其绿色生物量均在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中达到了阈值。在中度的人为影响的植被退化条件下,这些地域一般都包括部分干旱与半干旱土地。然而有时,人类活动也会导致干旱的半湿润土地退化。本文运用Turan和Sahel地区1982-2001年NDVI指数的监测结果,分析了全球变暖和人为作用导致的土地退化。  相似文献   

15.
若尔盖盆地沙漠化及其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1975年的MSS数据、1990年和2005年的TM数据、以及2000年的ETM数据,通过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获得了若尔盖盆地在1975-2005年间的沙漠化发展特征,并采用景观指数运算软件FRAGSTATS3.3对该地区沙漠化土地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1975-1990年间,若尔盖盆地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大幅增加;在1990-2000年间,沙漠化土地面积保持稳定;在2000-2005年间,沙漠化土地面积出现了小幅度的减小趋势。对若尔盖盆地沙漠化土地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发现,固定沙丘(地)和半固定沙丘(地)是若尔盖盆地主要的沙漠化土地景观类型。在1975-1990年间,沙漠化土地斑块数量和斑块平均面积均大幅增加,是该地区沙漠化快速发展时期;在1990-2000年间,沙漠化土地斑块数量下降,斑块平均面积增加,沙漠化景观破碎度有所降低;在2000-2005年间,沙漠化土地斑块数量增加,斑块平均面积减小,沙漠化景观破碎度增强。  相似文献   

16.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沙漠化过程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朱震达 《中国沙漠》1987,7(3):16-28
塔克拉玛干沙漠处于内陆盆地,在极端干旱多风的气候条件下,丰富的冲积、冲积-湖积沙物质在风力作用形成面积广大、形态复杂的流动性沙漠,它是在中更新世至全新世时期逐渐形成。然而,以自然因素为主形成的沙漠,同样亦存在着沙漠化问题。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的沙漠化土地约有28266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9.2%,其中历史时期形成占65.1%,现代形成的占34.9%。该区历史时期沙漠化过程多发生在南部和东部沙漠中河流下游的绿洲地段,由于河流改道(自然的或人为的),潜水面下降,造成古耕地和居民点废弃,形成沙漠化土地,在北部,塔里木河两岸和天山南麓一些洪积、冲积扇前缘,则由于河道迂移或人为的垦区长期不合理灌溉,地下水位上升,土壤严重次生盐渍化,不能耕种而废弃。沙质干河床或废弃的垦区受到风力作用成为沙漠化土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近百年来由于人为因素的干扰,对自然资源利用不当,破坏了脆弱的生态系统或对水资源利用不当而引起现代沙漠化过程的加剧。当然,也有局部地区是沙丘前移入侵的结果。根据沙漠化土地的形成可以划分三种类型:1.沙丘前移入侵型;2.沙丘活化型;3.戈壁风沙流型。  相似文献   

17.
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土地动态变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郭坚  薛娴  王涛  孙军喜  李新泉 《中国沙漠》2009,29(3):397-403
对呼伦贝尔草原4个时期的遥感监测表明:呼伦贝尔草原经历了“发展—加速发展—逆转”的沙漠化过程;1984—2000年也是研究区沙漠化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沙漠化土地增加率为72.1 km2·a-1;2000年以后,沙漠化土地进入逆转时期,且沙漠化土地以32.4 km2·a-1的速度减少;沙漠化的发生、发展主要是由于冻土退化及温度升高导致的地表干旱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而2000年以后沙漠化的逆转,则是一系列有效的沙漠化治理措施的结果。但是研究区人口和牲畜持续增加使土地的压力增加,这造成研究区北部的草地发生了沙漠化,同时,严重沙漠化土地持续增加。减轻土地压力才是沙漠化治理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沙漠化土地等级划分问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韩广  杨文斌 《中国沙漠》1997,17(3):237-242
沙漠化土地的等级划分问题是防沙治沙工程规划设计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已有的研究工作及利用遥感技术对我国主要沙漠化地区的地表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以风沙地貌作为主导指征,植被和土壤作为辅助指征,依据它们所反映出的阶段性特征,制定了沙漠化土地等级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19.
黑河流域不同类型土地沙漠化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刘蔚  王涛  郑航  马真臻 《中国沙漠》2008,28(4):634-641
在分析黑河流域土地沙漠化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得出造成黑河流域土地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原因,除了该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蒸发量大,干旱多风,降水极少,地表组成物质疏松等自然因素外,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流域内有限的水资源不能合理利用,从而使得中上游用水量大幅度增加,造成下游水资源的枯竭,致使地表植被因缺水、过度樵采和放牧而大量死亡,引起土地沙漠化的发生。同时,干旱区绿洲的地形地貌条件对于绿洲的兴衰和发展有重要影响,自然灾害是由于某种作用超出了人类所能承受的能力,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巨大的威胁和损害。河流改道是绿洲废弃的最直接原因之一。战争导致的农牧业更替也是绿洲演变的一个因素,同时战争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破坏性也是巨大的。政策导向可以影响到绿洲人口的迁入和迁出,绿洲规模的扩大与缩小,绿洲内部结构、功能、性质的变化,以及对整个流域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对于绿洲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时效性。总之,黑河沙漠化土地形成是在气候暖干化条件下,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同脆弱的环境、贫乏的水、土、生物资源之间不相协调的产物,是涉及自然、社会、经济等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综合过程。过度的人为活动是沙漠化的主导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0.
杨泰运 《中国沙漠》1988,8(4):27-38
本文以商都县北部为例, 对草原农垦区风蚀、沙漠化的现状, 发生、发展及其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 提出了该区土地风蚀、沙漠化的主要因素是在干旱多风的自然条件下, 过度开垦沙质草原导致强烈风蚀所致。并认为该区现代沙漠化的发生时间为60-70年, 沙漠化的发展则在近20-30年, 并且以较大面积的风蚀地(风蚀残丘、风蚀洼地)、粗化地表、灌丛沙堆和片状流沙为主要地表特征。本文提出乌盟后山草原农垦区沙漠化的整治应该是: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控制农垦, 固定基本农田, 退耕风蚀、沙漠化耕地, 还林还牧; 以农田防护林网为骨架, 进行区域性控制, 以片林堵风阻沙, 提供生物防护; 以草定畜, 防止草原过牧; 种树种草, 增加植被, 固定地表, 进行综合性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