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9 毫秒
1.
滑脱构造研究在寻找隐伏区煤炭资源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充分认识湖南煤田滑脱构造上覆滑动系统、滑脱面(带)和下伏系统的特征,把工作重点放在寻找下伏系统的煤炭资源,是今后煤田地质勘查方向。  相似文献   

2.
汝阳南部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与中、新生代地层分布区之间存在一条北西─南东向展布的逆冲推覆构造。调查区内延伸约35km。本文综述了该逆冲推覆构造的运动系统、滑脱面及原地系统的构造变形特征,并根据逆冲推覆的最晚地层、指向标志等特征,推断其形成于早第三纪末期,是喜马拉雅运动期的构造产物。  相似文献   

3.
扬子地块北缘滑脱系统由一些发生于不同深度层次的滑脱面(带)及其之间的变形或未变形的岩石地层单位组成。鄂西北南化塘一带已确定出滑脱构造由三个主滑脱面(带)与下部强变形带、中部褶皱层及上部层滑岩片构成。这些结构单位各自都具有一定的岩石地层组成和变形构造形迹组合,并且自下而上虽然变形机制均以顺层剪切为主,但变形的性质与变形强度都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辽东半岛南部印支造山旋回早期的顺层滑脱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东半岛南部发育于太古宙基底与青白口系盖层邻接部位的大型韧性剪切带与盖层内顺层固态流变形成的构造群体,是印支造山旋回开始时,在主要来自太平洋方面的构造力驱动下,以盖层与基底的不整合面为主滑脱面发生自东向西近水平多层系顺层剪切滑脱的产物, 称顺层滑脱构造。大范围的顺层滑脱未引起大规模的褶皱—逆冲推覆;同时,主滑脱面也不同于伸展拆离断层。顺层滑脱构造形成后先后被南北向(T3 —J1) 和东西向(J2 —J3) 等褶皱断裂系叠加改造;基底在晚白垩世的断块运动中大幅度抬升。顺层滑脱构造应该是长期沉降的沉积盆地在进入造山旋回时( 主褶皱前) 可能出现的构造型式。  相似文献   

5.
辽南庄河地区辽河群变形型式独特。由于群内分层剪切作用,岩层构造置换强烈,伸展构造形迹发育,变形特征清楚,属正向韧脆性滑脱构造系统的上盘组成部分。其运动方向由北东而南西,形成时间早于中生代。不同级别的滑脱面构造,由于晚期构造作用影响,在早期韧脆性变形的基础上叠加了脆性变形,形成构造角砾岩带。沿角砾岩带蚀变普遍,金元素及其伴生元素含量明显高于两侧围岩,个别地段可达工业品位,构成矿体。因而,在辽河群出露区域鉴别同类型构造,沿滑脱面寻找受破碎带控制的蚀变构造岩型金矿,具有重要的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6.
确山南部地区是北秦岭剥蚀最深的区域。笔者等近年来在这里发现一暴露于地表、宽达20余公里的逆冲滑脱构造带,该带由产状近水平的逆冲及滑脱断层构成。滑脱面以上为华北板块以浅海相沉积为主的不同时代地层构成的往南逆冲的推覆体,滑脱面以下为由宽坪群及熊耳群变质火山岩构成准原地的基底。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这一构造带的结构,并讨论其发生的区域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推覆构造滑脱层的变形特点,运用以S—R分解定理为基础的有限变形力学理论,研究了断坪与断坡滑脱层的变形场特征。用全量及增量方法逆解求出了变形滑脱层所受的边界外力;利用变形场与应力场的分析结果,给出了推覆构造在拆离时推覆席体的推移距离及作用推力的简捷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8.
白术沟组以其独特的岩石物理特性而卷入到推覆构造带的特殊部位。本文研究了白术沟组的三种构造位态,确定其主要呈第一种构造位态广泛分布于推覆体内部某次一级逆冲滑脱断层的下部,其上覆逆冲岩席由震旦系栾川群及中元古界官道口群构成,下伏地层为下古生界陶湾群。前人将白术沟组置于栾川群的底部层位,笔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以含磷、铀为特征的白术沟组碳质千枚岩层实与我省北部华北地台区早寒武世辛集组底部含磷铀的碳泥质层为同一层位,同样的地层也见于确山西部的“银洞沟组”及大别山的“商城群”石门冲组含磷层中。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双层滑脱构造变形的主控因素,设计了3类砂箱模型,对滑脱层材料、滑脱层厚度、滑脱层黏度、上覆砂层厚度、受力边界条件等主控因素进行物理模拟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滑脱层材料产生的变形样式不同。以微玻璃珠组成的滑脱层主要产生前展型逆冲叠瓦式断裂构造,下部滑脱层起主控滑脱作用,上部滑脱层厚度、滑脱层之上砂层厚度越大越容易形成滑脱断层;挤压方向与受力边界间的夹角较大时,上部滑脱层容易先形成滑脱断层,其推覆体前缘水平位移较快。以不同黏度硅胶组成的滑脱层产生不同的分层滑脱构造变形样式,当下部滑脱层硅胶黏度为500~1 000Pa.s时,形成分层滑脱前展型叠瓦式构造;当硅胶黏度为2 000~2 500Pa.s时,靠近挤压端先形成背冲构造,然后在上部滑脱层形成叠瓦式构造,在下部滑脱层形成对冲三角带构造、冲起背斜构造。地震和钻井资料显示,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霍尔果斯—安集海褶皱冲断带具有双层滑脱变形特征;模拟结果认为,斜向受力边界、侏罗纪煤层以及古近纪泥岩层的分层滑脱作用是控制变形过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顺层滑脱构造的研究,揭示了湘中测水组主要可采煤层煤厚、煤质的变化原因,建立了先期顺层滑脱构造、叠加顺层滑脱构造等概念,对于顺层滑脱构造成因、滑移距及滑移方式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推覆构造是地壳中广泛发育的一种构造型式。逆冲断层常成带地平行排列,形成逆冲带和叠瓦构造。断层多呈上陡下缓或阶梯状,底部常有滑脱构造,并在深处常收敛在一个基底逆冲断层上。推覆构造还常与飞来峰、构造窗、叠瓦构造、牵引褶皱、后冲断层和平移断层等构造现象一起产出。推覆构造不仅扩大了找油的领域,它本身对油气的生成、储集、运移、圈闭和保存条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它们有时可造成某些对油气藏不利的因素,但更经常地则是造成油气藏形成的有利条件。当然,影响油气藏形成的因素十分广泛,它不仅限于推覆构造本身的某些特征,同时还决定于许多其它地质条件。因此,不同推覆构造或同一推覆构造的不同部位,其含油气远景也是很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12.
商丹断裂带是北秦岭加里东造山带与中秦岭海西造山带的分界断裂,由韧性剪切应变带、逆冲推覆构造带、地堑断陷带及其所夹持的岩块、岩片、构造岩、褶曲等多种地质体组合成复杂的断裂带。其演化历史至少经历晋宁期俯冲、加里东期碰撞、海西—印支期陆内俯冲、燕山期滑脱推覆和喜山期地堑断陷的复杂演化过程而形成今日所见的复杂断裂构造。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地块西部南北向拆离滑覆构造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鄂尔多斯地块西部东西向的推覆构造及基底拆离现象已有较多的讨论和研究.对重力作用下的南北向基底拆离滑覆现象还未见讨论.以地震反射特征的明显差异为依据,结合区域地质特征,研究了鄂尔多斯地块西部南北向基底拆离形成的韦州-石沟驿拆离滑覆构造.它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滑脱面以上的多层平行反射、不出现逆冲推覆前缘带复杂变形造成的杂乱反射;平面上形成与周邻明显的构造不协调性.韦州-石沟驿拆离滑覆构造形成于晚侏罗世地块西部大规模的东西向逆冲推覆造成的南高北低的构造背景下,在重力作用下由南至北沿T9界面附近的煤系地层拆离滑覆,在东、西、北均以断层与周邻相接,为一外来岩席构成的复式向斜,构造变形相对简单.本研究对该区的构造演化研究及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八家子铅锌矿田位于华北地台之燕山台褶带内之辽西台陷南部边缘,靠近山海关隆起。地层为燕山型中、上元古界、侏罗系,中生代花岗岩为印支—早燕山期碱厂“S”型同运动似斑状花岗岩超单元、燕山中晚期圣宗庙“Ⅰ”型花岗岩两个序列。构造应变图形复杂可分为印支期褶皱推覆构造系统,燕山中期出现的裂谷盆地和正断层系组成的伸展构造系统,燕山晚期形成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燕山末期出现的走滑构造系统。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沿八家子盆地东缘和北西缘分布,控制铅锌矿床的就位与分布,为成矿期构造。八家子铅辞矿床为矽卡岩型热液矿床,与圣宗庙“Ⅰ”型花岗岩超单元有成因联系,特别是与晚期岩浆热液活动密切相关,受逆冲推覆构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笔者从六个方面厘定了丰山有色金属矿田拆离滑脱构造:地层厚度变薄甚至缺失;界面处构造岩发育;岩体顺层分布;界面处含矿热液作用异常发育;界面性质鉴定;断层组合特征。研究了丰山矿田拆离滑脱构造特征;初步探讨了其形成机制。从三个方面研究了丰山矿田控岩控矿规律:构造的拆离和构造剥蚀作用形成了最佳成矿组合序列;有利的容矿(岩)构造;多期矿化叠加。  相似文献   

16.
重力滑脱构造是大西洋两岸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普遍发育的一种构造样式,南大西洋两岸整体发育2种不同塑性层的重力滑脱构造,一类以下白垩统盐岩、硬石膏为塑性层,另一类是以上白垩统-新近系海相泥岩为滑脱塑性层。且均可从陆向海依次划分为拉张区、过渡区和挤压区。为了厘清2种不同类型重力滑脱构造样式差异及对油气成藏影响,选取2个代表性盆地——下刚果-刚果扇盆地与尼日尔三角洲盆地进行对比剖析,从而查明2种不同类型重力滑脱构造在相应构造带内构造样式及其油气成藏差异。整体上,盐岩塑性层重力滑脱构造在拉张区表现为盐构造活动剧烈,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油气发现多;过渡区盐构造活动强度减弱,油气富集程度高;挤压区构造活动强烈,盐岩大规模聚集,烃源岩和储层条件差,油气发现少。相比于盐岩塑性层重力滑脱构造,泥岩塑性层重力滑脱构造在拉张区构造活动相对较弱,断块圈闭与储层、烃源岩匹配良好,是主要的油气富集区;过渡区,大量塑性泥岩堆积,泥底辟规模大,深缓底辟型构造是油气有利富集区;挤压区以典型逆冲叠瓦状构造为主,烃源岩、储层和油源断层配置良好,油气富集程度高。针对上述2种不同类型重力滑脱构造样式在烃源岩、储层及油气成藏的差异影响分析,为相关类型重力滑脱构造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中段渔渡地区侏罗纪叠加变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巴山构造带是秦岭造山带南部发育的一个以逆冲推覆构造为特征的构造带。通过在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中段渔渡地区进行的详细构造解析发现,大巴山构造带在侏罗纪以来经历了至少两期变形叠加,变形地层三叠系嘉陵江组—侏罗系沙溪庙组。早期变形以与滑脱构造相关的轴向北西—北北西向箱状或隔挡状褶皱为主,并在深部发育顺层滑脱构造,变形时代为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晚期变形与北侧逆冲相关,导致右行走滑变形,主要形成右行走滑断层和北西—北北西向紧闭褶皱,变形时代比第一期稍晚,为晚侏罗世之后到早白垩世。两期变形形成的褶皱延伸方向一致,与区域构造线的方向协调,而且在远离北侧镇巴断裂的地区变形强度有减弱的趋势,两期变形叠加形成共轴或斜交叠加构造。研究表明,变形与大巴山冲断—推覆构造带向南逆冲有关。  相似文献   

18.
萍乡矿区位于萍乐坳陷带的西端,上三叠统安源组是该区主要含煤地层.成煤前的构造决定了沉积盆地的范围;可采煤层的赋存与同沉积构造密切相关,主要赋存于沉降幅度较大的同沉积向斜中及同沉积断层的下降盘;沉积后构造对煤层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推覆构造对煤层的破坏和保存两方面.  相似文献   

19.
笔者根据推覆构造的理论,探讨了我省与推覆构造有关的一些重要的地质现象。认为:迄今我省地质工作者划分的一些深大断裂,实际为地表产状陡、往下产状变缓的台式逆冲断层:迄今被认为是加里东期形成的台缘褶皱带,实为燕山期构造推覆形成的平行褶皱带。笔者指出:由于构造推覆造成地层之间的一些假的整合及假的不整合现象,导致地层划分混乱和对一些地质现象判断错误。笔者揭示了一些地层的“失踪”现象,并分析了造成“失踪”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利用库车、塔西南和塔东南地区典型剖面等基础资料,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对比分析三大前陆冲断带构造变形特征,进一步探讨控制前陆冲断带差异变形特征的主要因素。塔里木盆地周缘前陆盆地构造变形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剖面上的分层差异性和平面上的分带、分段差异性。库车前陆冲断带发育4套滑脱层,剖面上深、中、浅层构造样式差异明显;塔西南前陆冲断带发育3套滑脱层,构造分层特征较为明显;塔东南前陆冲断带发育2套滑脱层,构造的分层性与库车、塔西南前陆冲断带比较则相对简单。区域构造应力场、盆地边界等则控制了前陆冲断带变形样式的分段、分带差异。库车前陆冲断带与天山构造带走向一致,具有明显的构造分带性,在局部应力调节处表现出一定的构造分段性差异;塔西南前陆冲断带与昆仑山挤压方向呈不同角度相交,沿走向上体现出明显的构造分段性,在各段存在分带差异;塔东南前陆冲断带构造分段性明显,分别与西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主控作用有关,向盆地方向分带特征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