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李曾中 《湖泊科学》2003,15(Z1):205-209
本文对汛期长江流域特大暴雨及洪涝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与越赤道气流异常及受"非亚支宏观气流系统"的影响有关.同时指出,长江流域的特大暴雨及洪涝灾害不但可以预测,并且能够采取措施予以减弱.  相似文献   

2.
王铸金 《地球》2013,(6):51-53
正"欢迎来北京看海"是前两年每到汛期,北京市遭暴雨、城区严重积水后,在网络上出现的热门调侃话语。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曾造成78人遇难,全市经济损失近百亿元。今年汛期是"7·21"特大暴雨灾害后的第一个汛期,北京做好准备了吗?5月25日,北京市召开防汛抗旱  相似文献   

3.
遭遇泥石流     
蓝颖春 《地球》2012,(8):30-33
北京"7·21"特大暴雨过后,导致部分地区山洪、泥石流暴发。全国部分地区也因大范围降暴雨,亦有类似地质灾害发生。北京"7·21"北京暴雨引发三起地质灾害。其中两起是泥石流灾害,这两起泥石流灾害分别是:房山区霞云岭乡庄户台村鱼骨寺泥石流灾害;怀柔区河北镇鸟语林景区发生泥石流灾害。  相似文献   

4.
《地球》2017,(1)
<正>2016年以来,受强降雨影响,我国南方泥石流灾害频发。5月,福建泰宁县发生泥石流灾害;7月,四川九寨沟县发生特大泥石流;9月,四川攀枝花因特大暴雨过程,引发洪水及泥石流暴发,多处山体塌方,同月,云南元谋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而7月湖南湘西古丈县传出的一段泥石流现场视频  相似文献   

5.
一次暴雨过程中重力波参数演变特征的模拟结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03年7月4-5日淮河流域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高时空分辨率模拟结果资料,提取了暴雨中心区大气重力波频率、周期、水平波长、垂直波长、水平相速和群速等特征参数,分析了暴雨过程中重力波参数随时间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对此次暴雨强降水过程影响较大的重力波主要是发展的中 α 尺度波和中 β 尺度波,暴雨后期随着重力波的频散,周期和水平波长有减小趋势,频率有增大趋势.非降水区的重力波参数特征和降水中心区有明显不同,大气中小振幅的中 α 尺度和中 β 尺度重力波是否发展和暴雨强降水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大渡河长河坝水电站区域泥石流特征及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远  邓荣贵  张丹 《地震学刊》2012,(3):359-364
2009年7月23日,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县舍联乡长河坝水电站施工区响水沟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响水沟是大渡河上游段右岸一级支沟,近百年来泥石流活动不明显。由于之前近一个月的连续降雨,沟谷内的不稳定堆积物已基本处于饱水状态,当日的强降雨直接诱发了此次泥石流灾害。本文根据现场调查资料,就该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灾害成因及特征进行分析,并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关联分析方法和沟谷泥石流危险度计算分析综合评价其危险性。结果表明,在极端气象条件下,响水沟仍有可能发生中等至大规模暴雨型粘性泥石流。  相似文献   

7.
2021年7月19—21日,河南省中北部的特大暴雨造成了内涝和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其中以省会郑州市的灾害最为严重.极值日雨量分布从西南的鲁山400.6 mm到郑州659.7 mm和东北部的鹤壁777.5 mm,跨度约为300 km,其中20日16—17时的郑州最大小时降水量达到201.9 mm.科学认识和提前预报产生特大暴雨的天气系统是减少生命财产损失的前提.本文利用我国气象业务平台上的大气观测实况和数值模式产品做常规与扰动天气形势分析,结果发现:(1)与强降水对应的稳定云团属于西北太平洋副高异常偏北与内陆高压连通后形成在南侧的对流层中下部东风波中尺度扰动低压系统;(2)最强降水的20日,华南沿海台风“查帕卡”、西北太平洋台风“烟花”与郑州附近强上升气流的扰动中低压构成了相互牵制的3个强降水系统;(3)扰动分析比常规天气图上的风和比湿形势更能有效地确定极端降水的位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模式产品中的风扰动、比湿扰动和湿涡度扰动对极端降水预报有明确的指示意义,认识模式产品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是未来提高特大暴雨预报技巧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鄱阳湖区洪涝灾害规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王凤  吴敦银  李荣昉 《湖泊科学》2008,20(4):500-506
根据1950-2002年的鄱阳湖洪水与洪水灾害损失资料,建立年最高洪水位与洪灾损失的相关模型;运用概率统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了鄱阳湖区洪涝灾害与灾害损失的统计规律,将鄱阳湖洪水、鄱阳湖区洪涝灾害的受灾面积划分为6个等级.揭示鄱阳湖区洪水主要集中于10年一遇(3级)以下;一般洪水为2-5年一遇,在统计资料内,共发生过24次,造成的损失只占到历年总损失量的约l/3;5年一遇以上的洪水虽然只发生过7次,但是其损失却占历年洪灾总损失的约2/3.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降低鄱阳湖洪水位,并进一步提高鄱阳湖区圩堤防洪能力是减轻鄱阳湖区洪涝灾害损失的有效途经.  相似文献   

9.
太湖大灾与治理太湖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毛锐 《湖泊科学》1992,4(1):1-8
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和有关文献,作者论述了1991年太湖地区特大洪涝灾害的成因,比较了1991年与1954年受灾范围,总结了治水经验,并提出了有益的防洪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和闪电定位资料,对2006年8月24日晚常德西北地区的局部特大暴雨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CV的不断生成与合并维持MCC的生命史,3个MCC组成一个有组织的MCS,中尺度辐合线是造成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回波的生成和发展趋向暖湿气流流入的方向,中低层东南暖湿气流为特大暴雨提供充足水汽,闪电活动的开始指示强降水的开始,南北向地形的抬升作用有利于回波维持和加强,提高回波降水效率和延长降水时间。  相似文献   

11.
1993年太湖流域的洪涝灾害及水利工程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同生 《湖泊科学》1994,6(3):193-200
1993年汛期太湖最高水位高居建国以来的第3位,仅次于1991年和1954年,达到4.51m(平均水位,下同),局部地区发生了洪涝灾害。本文对1993年太湖流域汛期的雨情和水情做了论述,并对1993、1991、1954年三个典型大水年的降雨和洪水特征作了比较。同时,还对洪涝灾害和水利工程的作用进行分析。太湖流域的雨季一般为5—7月,但是1993年汛期的降雨在时间上的分布有些异常。降雨集中在8月,而河道最高水位则出现在8月下旬。降雨的空间分布有以下3个特征:(1)上游地区的降雨集中在浙西山区;(2)太湖湖区的降雨量很大;(3)下游地区的降雨集中在淀泖和杭嘉湖地区。淀泖和杭嘉湖地区一些水位站的实测河道水位,比发生大洪水的1991年还要高。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可归纳为,上游地区洪水来量大,当地的降雨强度高,以及下游河道排水不畅通。为了改进防汛调度和完善治理规划,需要对不同典型洪水年份的降雨和洪水模式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毛锐 《湖泊科学》2000,12(1):12-18
太湖流域是周高低的碟形洼地,又受到海潮顶托导致排水困难,近年来本区经济高速发展,土地结构发生变化,对洪涝灾害产生显著影响。本文通过对太湖流域1954年、1991年和1999年三次大洪水中的雨情、淹没范围、太湖洪水位及调蓄能力等要素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提出今后综合治理洪涝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1991年夏,华东大地遭受重大洪涝灾害,与此同时,重灾区江苏省扬州市又出现有感地震,犹如雪上加霜,给社会的方方面面造成了新的压力。本文介绍了扬州市政府、地震及有关部门面对这种特殊情况所采取的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14.
吉林西部的白城、松原两市是松花江、嫩江、洮儿河的交汇地带,1998年该区域发生特大洪水,洪涝灾害发生不久,位于洪害区内的前郭地震观测站,两项手段出现异常,继而在两市境内发生一系列小震。分析该区域洪涝灾害、前兆异常和地震活动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该类型地震孕震过程中震区应力-应变积累与地下水动态的内在联系,对加深洪涝与地震相关机制的认识将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1991年太湖地区洪涝灾害评估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孙顺才  赵锐  毛锐  赵宏 《湖泊科学》1993,5(2):108-117
1991年6、7月间,太湖地区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受灾面积达3309km~2,直接经济损失达106亿元。梅雨暴雨是造成这次洪灾的直接原因,短时间内,降雨量达899mm,为100—200年一遇,超过该地区的承受能力。人类活动对加重灾情亦有着重要影响,包括:围垦与泥沙淤积,使河湖调蓄功能下降;太湖出口河道74.6%被封淤堵死,致使太湖水位达4.79m,超过历史最高记录;圩外面积减少及城市化发展等。治理对策包括充分发挥河湖调蓄功能;合理安排圩外调蓄流量,打通骨干排水河道及城市防洪系统建设等。  相似文献   

16.
在收集大量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河北省北部地震次生灾害做了预测,认为地震火灾、毒气泄漏和地震水灾是震后可能发生的较为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张家口、宣化、唐山和秦皇岛市具备发生大型地震火灾的条件,张家口市、怀来县和唐山市有可能发生地震引发的毒气泄漏、官厅、密云、陡河及山西省的册田水库大坝震后出现险情引起的地震水灾将对我省北部造成危害。地震造成的剧毒物质、腐蚀性物质及人工放射源的泄漏的散落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徐近之实察叠溪地震及对震后的建议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1933年徐近之先生实察叠溪地震灾害和水患的情况,及其提出的防震减灾对策意见。指出这些对策对发展震区经济、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制定防震减灾规划和地震应急措施等们具有较好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太湖流域防洪工程建设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林泽新 《湖泊科学》2002,14(1):12-18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近代几次大的洪涝灾害及其损失表明洪涝灾害是本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太湖流域水利工程建设的格局及其在防洪除涝过程中的作用,在总结以往治水的基础上,介绍了新形势下防洪水利工程和建设思路,提出流域减灾目标和应采取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9.
云南地震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近500年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地震灾害记录的系统分析,揭示了云南震灾的基本特征:(1)震灾具有空间差异性,红河断裂以东地区的震灾重于以西地区;(2)震灾随着强震平衡期、活跃期的交替而表现得轻重不一;(3)震灾因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日趋严重。这些特征的形成,与云南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和省内各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及人文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