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水工厂化养殖废水处理技术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随着海水养殖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的扩大 ,近10年来我国海水工厂化养殖得到了迅速发展 ,由此导致海洋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养殖海水体系中的初级生产者种类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高密度养殖生物的生长需要 ,养殖过程中需投放饵料和化学品 ,作为养殖生物生长的营养和消毒剂等。这样 ,若不对养殖废水加以处理直接排海 ,养殖废水中所含的剩余饵料、化学品残留物、以及富含氮、磷、有机质和毒性物质的养殖生物排泄物会加剧养殖邻近海域海水富营养化程度和水质污染[1 ,2],并引发有害赤潮等海洋生态环境问题[18]…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昌黎监控区11个生态监控指标的分析,利用ArcGIS10.0对昌黎生态监控区各水体因子进行Kriging插值处理,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分析昌黎生态监控区水体环境,分析昌黎生态监控区景观格局的改变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讨论其海洋景观与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0年间人类活动对昌黎县水域生态环境影响显著,昌黎海域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体中N、P含量高、富营养化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适合文昌鱼生存的砂质底所占百分比逐年退化,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文昌鱼生物量呈退化趋势。海水养殖、采砂和旅游开发等活动均对该海域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应明确海水养殖环境容量、对昌黎生态监控区内挖沙船进行管理,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合理进行海洋开发活动,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为保护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实现海洋渔业的绿色发展,文章梳理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2017年我国近海海水养殖产量同比略有提高,海洋捕捞产量同比略有降低;2008—2017年养殖空间有所优化,以筏式养殖和底播养殖为主,深水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的产量显著提高,海洋捕捞以拖网捕捞为主;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存在海水养殖能力与养殖面积不相称、养殖空间日趋萎缩和超负荷、养殖低效以及海洋捕捞能力不均和强度较高等问题,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污染海水环境、占用生态空间和破坏渔业资源等不利影响,亟须完善海洋生态补偿制度、促进渔业资源恢复和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4.
海水养殖对海洋环境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水养殖迅速发展,给海洋造成了严重污染.海水水质污染,主要有营养物污染、养殖用药污染、底泥富集污染.海洋生物污染,主要是外来生物物种入侵和生物物种基因污染,无计划的盲目开发浅海滩涂进行养殖对近岸海域滩涂湿地造成的破坏等.  相似文献   

5.
相较于池塘养殖、普通网箱养殖等传统海水养殖方式,深远海网箱养殖的区域水质环境质量更好,浮游生物密度大,可以达到仿野生养殖的环境,养殖出来的海产品存活率高,口感、品质有质的提升。发展深远海装备养殖能够有效拓展养殖空间、提升水产品品质、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福建省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对于进一步加快福建省海水养殖绿色发展、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发展、培育海洋产业新动能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笔者于2013年9月和12月对雷州湾陆源污染入海现状开展了2期调查和分析,对汇入雷州湾的河流、围海养殖及工业直排等输入源的入海污染负荷进行了估算。统计了不同类型污染源对雷州湾的污染负荷,分析了陆域入海污染物对雷州湾水质的影响,以期对雷州湾陆源污染的防治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1 科学管理,是对虾病害防治的极其重要环节虾池的生态环境对外来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小,稳定性差,生态平衡是脆弱的,所以,要维持虾池的生态平衡必须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管理,用化学、生物、物理的手段来调控,给对虾池生态环境以最大保护,避免病害的发生。1.1 生态环境的监测与保护盲目进水换水不能保持养殖水的稳定性,是养殖失控的表现,必须根据水质测试结果,科学地管理水质,在对虾养成期内应每天检测水温、溶解氧、pH、透明度,定期检测盐度、化学耗氧量、生物耗氧量等水质因子,及时掌握池内基础饵料组成、生物量变化和池底硫化氢含量,以便…  相似文献   

8.
文章根据2016—2019年觉华岛周边海域生态环境监测结果,并结合期间大规模海洋开发活动,分析了觉华岛国家级海洋公园海域环境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16—2019年,觉华岛周边海域水质要素监测结果均符合《海水水质标准》中的二类标准,沉积物要素监测结果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中的一类标准。水质与沉积物大部分监测要素的平均含量年际变化呈先降低再上升的变化趋势,生物环境状况整体水平变化情况与水质和沉积物的变化趋势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说明海洋工程建设对觉华岛国家级海洋公园海域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大。  相似文献   

9.
以莱州湾为例,基于GIS和地理空间模拟框架,结合海洋生态红线区分布,建立了海域使用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潜在压力评估模型,空间量化评估多种海域使用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多种海域使用活动的潜在压力总体呈近岸高于远岸、湾顶>东部>西部的分布特征;压力高值区集中于距岸10 km以内海域和5 m水深以内海域;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自然保护区及重要河口生态系统等类型的海洋生态红线区受到开放式养殖、围海养殖、盐业用海活动的压力较大,需要对其进行重点监控。研究揭示了莱州湾海域使用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潜在压力的空间分布格局,为海洋生态红线落地实施和海域使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洞头列岛海域是浙江省重要的海洋水产养殖基地,近两年来频繁发生赤潮,为了保护洞头县规模化水产养殖产业的优良生态环境,2003年9月至2004年7月对洞头县重点养殖海域水质的时空变化趋势和质量状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洞头列岛海域海水综合质量总体上处于轻污染水平,富营养化明显,DIN和IP是水质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而油类是需要重点控制的污染物.  相似文献   

11.
为促进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社会和海洋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文章采用成熟的海洋经济社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逐步回归法,测算2006-2016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分析海洋经济社会系统与近海水质间的拟合关系、弹性、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并从系统、状态和指标3个层面解析影响近海水质的海洋经济社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以前海洋经济社会发展与近海水质基本呈反向变化关系;近海水质的海洋经济社会系统弹性自2014年开始转为正值,但二者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较低;海洋社会发展对近海水质存在明显负向影响,海洋第三产业发展、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有利于近海水质改善。建议严控陆源排污入海,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持续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提升近海水质。  相似文献   

12.
海水利用是解决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但其排放的废水可能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文中分析了海水的盐度、温度以及携带的化学物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结果表明:浓海水、温排水排海可能会破坏排放海域的生态环境,影响海洋生物的繁殖、生长和发育,从而导致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和分布范围等发生变化,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建议海水利用工程建设合理选址、优化设计,鼓励采用循环经济产业模式,延伸海水利用产业链条,以降低对海洋环境的不利影响;并加强排海废水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和监测工作,为改扩建或新建海水利用工程提供环境影响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文章根据2011—2015年北部湾广西近岸海域海水、沉积物、海洋生态以及生物体质量监测与调查结果,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生物多样性指数法、质量分级评价法等对该海域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价,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该海域水质和沉积物质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合广西海洋生态状况剖析海洋环境问题。结果表明:北部湾广西近岸海域海水质量良好,表层沉积物质量优良;但生物多样性指数偏低,水质异常和藻类异增殖现象增多,重要生物生境受侵扰严重,局部海域污染现象持续存在,入海河流未完全消除劣五类水体,环境隐患不可忽视。建议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围绕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保障广西海洋生态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14.
大亚湾生态问题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亚湾生态问题成因剖析发现:陆源入海污染负荷持续增长;水产养殖业自身污染严重:核电站放射性废液和冷却水潜在影响;港口,船舶骤增所产生合油污水及溢油事故.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沿岸废污水、海水养殖,海域内氮磷物质过剩,导致赤潮发生频率增加;海岸工程及围海养殖等人为因素,使红树林和海龟生存环境令人堪忧:港口开发和水下爆破等致使珊瑚礁群落的优势种发生改变及石珊瑚出现白化现象;海域水质污染,影响生物质量;岸带开发利用过度,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及生态环境容量下降;渔业捕捞强度超过资源的承受力造成渔业资源衰退.根据分析结果,从六个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连云港疏浚工程的环境效应—以羊窝头抛泥区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连云港羊窝头抛泥区为研究区域,对疏浚工程中产生的大量疏浚弃土倾倒入海后,所产生弃土的堆积-流失=扩散过程以及海域环境效应,进行了现场观测和计算,并从物理、化学和生物3个方面对海区的水质、底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作出客观分析,认为疏浚的环境效应主要三长两短拭个方面对海区的水质、底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作出客观分析,认为疏浚的环境效应主要取决于疏浚弃土本身的受污染程度,而对海域环境的影响,则主要是弃土扩散所造成的海水中悬浮沙量增加引起水质浑浊度的增高的物理性影响,同时由于弃土中大量的粘粒和胶粒物质具有吸附海水中重金属和采购物等污染物质的能力,有利于水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因百对各类海洋生物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十分轻微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沿海水产设施污损生物特点及防除途径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严涛  刘姗姗  曹文浩 《海洋通报》2008,27(1):102-110
海洋污损生物的附着会影响养殖设施与外部环境的水体交换、增加外载荷和缩短网箱使用寿命,并与养殖贝类和藻类争夺附着基和饵料,甚至直接附着在养殖对象上影响其生长发育.综述了中国沿海水产养殖设施污损生物的特点及常用防除方法,从海洋生物天然防污作用机制、污损生物附着机理、优势种发育生物学及生态习性等方面,初步探讨了新型防污途径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叶绿素荧光检测技术在浮游植物营养盐限制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昭玉  王江涛 《海洋科学》2008,32(12):97-101
浮游植物是海洋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为海洋中其他生物提供最初营养和能量来源,但其生长经常受到N、P、Si、Fe等营养元素的限制。一般来说,营养盐限制是有时空变化的。因此,检测出何种营养盐为限制因子,对了解生态环境,进行水质监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近海生态环境、泥沙沉积、生态养殖等方面的研究和评价需要,本研究拟发展一套海洋生态-沉积-环境动力学耦合模式,包括生态、沉积物输运、精细化水质、养殖、物质扩散及粒子追踪和评估评价六个模块,其通过相互之间耦合,协同构成一个功能全面的系统模式。模式特别考虑沉积和养殖对水动力的作用、沉积物的光效应、有机颗粒物在海底的沉积和再悬浮等问题或过程。作为系统模式研究的先行工作,本文阐述了模式的理论基础,包括构建模型系统的概念框架,模式中典型的物理、生物、化学、沉积过程的理论介绍及其主要参数化表达方式,并给出了已有模块包括耦合模块的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19.
生物传感技术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尹秀丽  薛钦昭  秦伟 《海洋科学》2011,35(8):113-118
21世纪是海洋开发的世纪,我国将更加关注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特别是更多地关注近海生态环境的监测和保护。用于海洋监测的生物传感器技术是一种基于生物敏感元件对污染物的生理、生化、细胞反应而建立起来的海洋生物监测技术,有很高的灵敏度,并可与生物个体的生长、繁殖、代谢、存活等指标直接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安全形势严峻,对公众健康、生产生活及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合理的防范对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的严峻形势及可能造成的损失。文章在全面分析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威胁的基础上,提出保障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的措施与对策,以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