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自家浦煤田的含煤地层为早石炭世的马查拉组,为马查拉煤系。通过对马查拉煤系沉积剖面的细致分析和研究,对自家浦煤田马查拉煤系沉积相的归纳总结,判断煤田的沉积环境,还原了自家浦煤田早石炭世马查拉煤系的构造一岩相古地理格局。并且以此为基础,在认真研究自家浦煤田的控煤因素之后,剖析该煤田的主要聚煤规律.  相似文献   

2.
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以野外实测剖面资料为基础,结合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资料,宏观分析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并结合华北盆地其它地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邯邢煤田煤系层序特征,在此基础上,以层序为单位编制岩相古地理图,结果表明:邯邢煤田煤系划分为四个层序,结合盆地分析,层序类型、海泛面及沉积体系域发育特征,以层序为单元分析岩相古地理演化,邯邢煤田煤系从中石炭世开始沉积到早二叠世,主要经历了潮坪、浅水三角洲沉积环境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东北佳木斯-内蒙古地区中二叠世岩相古地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严格按照等时性对比原则,选取岩相古地理图的制图单元.以野外实测剖面为基础,做精细沉积微相研究,在东北地区地层露头剖面识别出海相(浅海亚相、半深海亚相)、三角洲相(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三角洲)沉积.在露头点测量基础上,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分析古沉积环境.在野外剖面沉积微相精细划分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4.
朱井泉 《岩石学报》1991,7(2):1-11,T001
本文以结构分类为基础,将工作区的碳酸盐岩归纳为20种岩相,同时对比分析了每种岩相的基本沉积条件。根据岩相的相邻和共生关系,建立了7个岩相组合,并解释了各个相组的沉积环境和各岩相的微环境。根据相组在剖面上的分布特征,讨论了环境的时空演化。认为纵向上存在着两套向上变浅的旋回;横向上在大环境格局类似前提下,存在着个别环境差异。  相似文献   

5.
永荣煤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可分七段,其中须一、须三、须五、须七段为含煤泥岩段,主要为滨岸-三角洲沉积,须二、须四、须六段为砂岩段,主要为河道沉积。在区内钻井剖面及露头剖面沉积相分析及岩相类型的归纳总结基础上,并结合剖面结构和区域资料的分析,将研究区须家河组划分为3种沉积体系7种沉积相类型,自下而上主要沉积了-套湖滨-三角洲-河流冲积平原的沉积体系,在三角洲问湾与滨岸沼泽煤层发育较厚。  相似文献   

6.
利用测井曲线对吉林省双阳盆地长岭区煤系地质沉积环境进行了深入研究,利用DLW曲线并参照HGG曲线建立了解释格架(沉积模式)。得出的结论是:双阳盆地长岭区煤系地层沉积环境主要为扇三角洲沉积和湖泊沼泽沉积。并对以往工作中对本区煤系地层的对比作了修正。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辫状河向曲流河转换的模式,以准噶尔盆地南缘头屯河剖面中侏罗统头屯河组为例,在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的理论指导下,在层序划分与河流成因岩相类型确定的基础上,通过野外露头实测、剖面精细解剖及沉积观察描述,对头屯河组辫状河-曲流河(辫-曲)转换进行成因分析与特征总结,明确了辫-曲转换的控制因素,再现了辫-曲转换的沉积背景。研究表明:基准面旋回、物源供给、地形坡度及古气候4个方面控制着头屯河组辫-曲转换的过程。随着基准面的逐渐升高,物源供给的减弱,地形坡度的减缓,古气候环境炎热干旱,头屯河组逐渐由辫状河向曲流河转换。最终由头屯河组野外露头垂向序列,建立了辫-曲转换的局部沉积构型模式和区域沉积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8.
西藏昌都马查拉煤矿是整个西藏范围内马查拉煤系最典型煤矿。本文通过对马查拉煤矿内沉积剖面的系统研究和对比,主要从剖面结构、基本层序、沉积构造及其古生物化石组合等特点分析,认为马查拉煤矿形成的沉积环境是在浅海环境基础上发育的海陆过渡环境;在较系统分析马查拉煤矿晚三叠世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基础上,认为马查拉煤矿形成时聚煤盆地属于大陆边缘坳陷型聚煤盆地,聚煤沉积相为陆源碎屑潮上带之泥炭沼泽相;含煤地层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由NW向SE厚度逐渐变薄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岩性、岩相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对大同云岗龙化石剖面进行沉积环境分析,结果表明其沉积环境为干旱-半干旱的条件下的扇三角洲沉积,并详细讨论了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中各岩相的沉积亚相和沉积微相,恢复了云岗龙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0.
湖南龙潭煤系形成时的大地构造环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湖南龙潭煤系属于早二叠世末-晚二叠世初期的沉积,沉积类型复杂。江南隆起东南面,以双牌-长寿断裂为界,东西两侧分属不同的物源区。通过对龙潭煤系分布、沉积环境演化、岩相展布、岩浆活动、构造特征、砂岩矿物成分及化学成分的研究认为,早二叠世末-晚二叠世初,区内大地构造环境属于较活动的被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11.
东营凹陷古近系岩性圈闭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的勘探特点,在三级层序格架内识别出体系域,研究了主要岩性体的成因类型、分布特征及其时空配置关系,通过岩性油气藏储层模型的建立和地震预测模型参数的研究,提高了岩性圈闭预测评价和描述的精度.地质和地震预测技术研究的有机结合揭示了在高频可容纳空间变化条件下岩性体沉积作用的有序性及其边界条件,构成以地质规律为指导的岩性圈闭识别技术系列.  相似文献   

12.
义马盆地位于华北板块西南缘,是河南省境内唯一可采的中生代煤田,位置特殊。为了揭示其中侏罗世阿林期-巴柔期的沉积相及其古地理演化特征,运用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等方法,以义马盆地中侏罗世含煤岩系为例,进行地层划分及沉积相和古地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中侏罗世含煤岩系属阿林期-巴柔期,该时期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湖泊等4种沉积相。利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以成煤期为节点,定量恢复了阿林期-巴柔期的古地理特征,从成煤期前到成煤期后,各优势古地理单元变化明显,具有冲积扇-三角洲-湖泊的变化规律,整体上是一个退积过程。  相似文献   

13.
滦平盆地西瓜园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构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寅 《地球学报》2003,24(4):353-356
滦平盆地西南部下白垩统西瓜园组为典型的扇三角洲沉积,本文应用沉积体系的概念和分析方法,以成因相为基本构成单元,对滦平盆地西瓜园组扇三角洲沉积进行了研究。滦平盆地扇三角洲体系可分为扇三角洲平原组合、扇三角洲前缘组合和前扇三角洲,浅湖组合等3种沉积组合,共识别了17种成因相。在详细描述了各成因相特征和标志的基础上,总结了各沉积组合中成因相的构成。  相似文献   

14.
时深转换是煤田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中非常关键的一步,时深转换方法的选取直接关系到地质成果的准确程度。针对山西某勘探区黄土覆盖厚度大且变化剧烈的实际情况,在比较大平均速度和分层速度两种时深转换方法的适应性和误差特点的基础上,优选分层速度计算方法作为本区时深转换方法。具体步骤为:根据地层沉积相和地质构造特点,结合由速度谱数据库和声波测井速度数据库确定的岩性分布规律,以单斜为基本单元进行区块划分;计算出各区块的新生界、煤系地层的厚度和速度后,从而求出较为准确的煤层埋深。实例表明,采用分区块、分层计算的煤层底板深度不仅准确程度高,而且还能克服由大平均速度时深转换方法造成的煤层假构造现象。  相似文献   

15.
用于沉积盆地分析的古环境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盆地分析是著名的沉积学家P.E.波特(Potter)与F.J.裴蒂庄(Pettijohn)等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沉积盆地研究的原理和方法系统化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沉积学分支学科[6]。这一学科的近代发展趋势则不局限于对盆地内沉积充填的研究,而是与构造研究愈来愈紧密地结合。其基本思想是将沉积盆地作为一个整体,全面分析盆地的地层格架和构造格架、沉积环境以及煤和石油等沉积矿产的分布规律[3][4]。在研究中注意各项地质特征的演化,并通过分析和类比建立各种类型盆地的沉积模式,为矿产资源预测和评价提供依据。盆地分析如同地质学的大多数领域一样,首先是以充分的野外地质观察为基础,并在进一步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用一整套图件综合反映研究成果,如地层厚度图、岩相图、沉积断面图、沉积物分散类型和古流向图等。  相似文献   

16.
17.
利用地层剖面岩相组合、沉积构造序列,结合粒度分布特征等分析了研究区晚三叠世沉积体系与沉积环境演化,建立了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格架,讨论了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学特征和煤层在层序格架下的位置、聚煤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晚三叠世含煤岩系沉积体系有浅海碎屑陆棚沉积体系、滨岸沉积体系及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中三角洲沉积体系的三角洲平原是区内最主要的成煤地带,煤层均位于SQ1层序的高位体系域内,分布于盆地中央隆起带内,向南、北两侧,由于水体加深而脱离沼泽沉积环境,不利于煤层的形成。中央隆起带是羌塘盆地今后重要的找煤方向。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中心区10×108 t级砾岩大油区的发现,带动了该区沉积储集层研究的不断深入。作者梳理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及玛湖凹陷的沉积储集层研究现状和进展,认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及玛湖凹陷的沉积储集层研究的进展主要表现为: (1)提出了新的砂砾岩储集层岩石相和岩石学分析方法;(2)探索形成了新的沉积储集层地球物理测井和地震描述技术;(3)针对不同层系,在沉积物源、沉积相、沉积环境、沉积体系和沉积模式等方面取得大量新认识,建立了大型退覆式浅水缓坡扇三角洲沉积模式,指导油气勘探不断获得新突破;(4)在成岩作用理论指导下,所发现的储集层埋藏深度不断增加。研究表明,玛湖凹陷的沉积体系具有继承性: 从二叠纪到新近纪,发育了火山—碎屑岩沉积体系、细粒—蒸发盐沉积体系以及粗粒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等沉积体系,气候、构造和湖平面变化控制了沉积体系的形成和演化。沉积储集层研究为玛湖砾岩大油田的发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未来应当加强针对古老层系和深部地层的沉积储集层研究工作,重视新理论新技术在西北缘和玛湖沉积储集层研究中的应用,已经形成的理论技术需要在勘探实践中接受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20.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砂体的垂向结构及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对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的重新认识,在上三叠统延长组下部的长9油层组中获得了新发现、新突破,该油层组成为油气勘探重要的战略接替层系。通过露头剖面、钻井、岩芯、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的综合研究,结合沉积古地理背景分析,以沉积特征和指相标志的识别为依据,认为盆地内长9砂体的成因类型主要包括三角洲环境与牵引流作用有关的陆上与水下的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三角洲前缘的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等砂体,滨浅湖环境与湖浪和湖流改造作用有关的砂质滩坝、席状砂等砂体。根据岩芯剖面精细描述及沉积微相分析,结合测井曲线解释,指出长9单砂体主要发育B、C、I、F、D五种基本垂向结构类型,多层砂体的垂向叠加样式复杂多变,常见的有BB、CC、CB、II、CI、BC、BI、FF等类型。砂体垂向结构的主控因素分析表明,沉积环境、沉积相以及基准面升降旋回是控制单砂体垂向结构、多层砂体垂向叠加样式及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