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6 毫秒
1.
城镇聚落人工生态环境是生态环境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通过选取评价因子和权重,确定了青海省城镇聚落人工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得出青海省各城镇生态环境的质量评分:省会城市西宁市生态环境质量最优,生态环境质量总分值为7.21。州地市级城镇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格尔木市、德令哈市、西海镇、平安镇、隆务镇、恰卜恰镇、结古镇和大武镇。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分区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生态环境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基础工作。本就影响青海省各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子及其权重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确定了各生态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得出青海省各生态区的生态质量评分值,结论是:青海省境内分为5个生态环境区,其中环青海湖湿地农、牧结合生态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分为6.17,为全省最优;青南高原高寒草甸、草原牧业生态区为5.76;东部岭谷农、林、牧生态区为5068;祁连山地林、草、冰、裸牧业生态区为5.52;柴达木盆地荒漠绿州牧、农生态区为5.46,依次表现为生态环境质量良好、一般、较差、最差。  相似文献   

3.
针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的科学内涵、国内外研究现状、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深入分析,提出了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中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指标选择和评价结果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制定科学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涵盖山、水、林、田、气等5个方面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不同等级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具有简单明了、客观易得、计算方便等特点。以2014年吉林省为例进行了试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一致,可将此评价结果列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以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治理。  相似文献   

4.
博尔塔拉河流域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和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使得流域内生态环境脆弱,导致了补给干流的水资源减少,使得干流(尤其是在下游)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针对博尔塔拉河流域水资源的实际情况,依据博尔塔拉河流域供需状况等,选取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人均供水量、水资源利用率、耕地灌溉率、供水模数、需水模数、生活用水定额、生态用水率等指标,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了流域内现状和不同年份的水资源承载力,并提出了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评价是目前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主要包括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评价两个方面。文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近年来在这两个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是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发展生态环境质量定量评价的动态模型、提高生态环境的评价手段、完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生态环境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建平  李凤霞 《气象科技》2007,35(2):227-231
生态环境评价是目前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主要包括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评价两个方面。文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近年来在这两个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是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发展生态环境质量定量评价的动态模型,提高生态环境的评价手段,完善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评价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7.
三江源生态环境监测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王江山  李海红  许正旭 《气象》2003,29(11):49-51
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主要由遍布全省各典型生态系统区的生态环境监测站网、卫星遥感信息接收处理系统,信息收集、处理、模拟、评价系统,综合信息服务与反馈等部分组成。建立环境监测系统的目的是对青海省的生态环境进行系统监测和评估,及时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公众提供准确、全面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于2003年5月1日开始业务运行,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8.
根据1955-2000年本溪地区生态与环境监测资料分析、调查,在“3S”技术支持下,探讨了近45a本溪地区生态与环境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建立了辽东山区生态与环境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标准及方法,并对2004年本溪地区生态与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9.
流域水生态功能区划是水生态和水资源综合保护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综合分析调查辽河流域辽北地区典型流域自然环境特征、水文数据、地理信息数据的基础上,结合辽河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二级分区结果,建立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指标体系,对辽宁省辽河流域内清河、汎河流域进行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结果表明:清河流域可分为7个水生态功能三级区,汎河流域可分为4个水生态功能三级区,水生态服务功能类型共划分为5类:生物多样性与生物栖息地维持功能,产品提供与农业生产功能,水源涵养与水文调蓄功能,人居保障与城市发展功能,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功能。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结果为辽河流域实施水生态综合管理提供了科技支撑,同时也为中国水生态功能分区技术规范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55~2000年本溪地区生态与环境监测资料分析、调查,在“3S”技术支持下,探讨了近45 a本溪地区生态与环境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建立了辽东山区生态与环境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标准及方法,并对2004年本溪地区生态与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11.
应用层次分析方法,以青藏高原典型地区玛多县为例,探讨高原生态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景观的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分析结构的异质性、丰富度、破碎度等,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的青海高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并对玛多县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玛多县2004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处于一般偏差水平,基本上反映出了玛多县的生态环境现状。格局优化度(0.4228)、变化良性度(0.4180)处于一般水平,功能强弱度(0.2764)最小,属于较差状态,人为胁迫度(0.7037)最大,处于良好状态,说明外界人为干扰较少。当地的生态环境偏差的状态主要是由于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恶劣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青海省特殊气候、地理区位和草场类型的分析,提出青海省草地生态气象监测网络体系和指标体系建设的初步设想,以期为青海省生态气象监测网的合理布局、草地生态气象监测指标体系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丽  黄淑娥  李迎春  贺志明 《气象》2005,31(1):23-28
以江西省贵溪市为研究区域,从生态学和环境科学观点出发,在3S技术支持下,应用20m分辨率的中巴资源卫星遥感资料、1:100000数字化地理数据和GPS抽样调查数据,结合常规调查统计法,选择与区域生态环境有关的因子(如气候、水资源、土地利用、植被、水土流失)以及部分人类活动和经济因素(污染物排放、人均耕地面积、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空间尺度以研究区域平均水平取值,时间尺度截止到2000年。该体系通过专家定权法和中间截取求平均值方法进行权值估计,应用生态环境评价模型对2000年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2000年生态环境质量达Ⅱ级标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处较好水平,主要表现在森林覆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达61.0%;人均耕地面积及产量水平分别为0.06hm^2/人和8025kg/hm^2,处全省中上水平;水土流失面积达61974hm^2,且治理效果好;生物多样性受到一定保护;GDP居全省前列,为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目前该区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质为国家Ⅲ级标准,应通过综合治理进一步提高标准;为较多气象灾害发生区;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导致土壤侵蚀的隐患较大。  相似文献   

14.
青海地表水资源的变化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分析近38年青海省主要河流径流量及其流域降水、气温的变化趋势,着重研究了干旱气候对青海地表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内陆河多为高山冰雪融水和雨水混合补给型河流,外流河多为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青海地表水资源呈减少趋势,其减少趋势进入90年代尤为明显;气温和降水是影响静海地表水资源的主要气候因子,其中气温升高加剧了流域蒸发量的增大和干旱影响,减少了地表径流量;而90年代以来降水量的减少特别是汛期降  相似文献   

15.
辽河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指标体系与技术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是实现流域综合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水环境管理由水质目标管理向流域水生态管理转变的重要依据。根据辽河流域大尺度水生态空间格局分异的自然属性,结合国内外相关生态环境分区的研究进展,通过对辽河流域水热比(P/T)、径流深(RD)、数字高程(DEM)、多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水文地质(RP)等自然因素、河流水环境因子及水生生物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CCA),筛选出DEM、RD、RP、NDVI指数作为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的主要因子,并依此建立了辽河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指标体系与分区技术方法。结果表明:辽河流域可分为4个水生态功能一级区,即西辽河上游内蒙古大兴安岭东南—冀北山地丘陵水生态区、西辽河中下游西辽河平原水生态区和辽河中下游平原水生态区及浑河—太子河上游山地丘陵水生态区。辽河流域多年历史数据与野外水生态调查数据分析表明,流域内鱼类聚类分析结果与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好的吻合性。水生态功能分区结果为辽河流域水生态综合管理提供了科技支撑,同时也为中国水生态功能分区技术方法的制订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对贵州赤水河流域2021年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监测,定量评估赤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结果表明:1)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EI指数为68.15,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为良;2)赤水河流域贵州段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林地和耕地为主,流域监测区内生境质量为I级,生物多样性丰富;3)流域NDVI平均值0.42,植被覆盖度高,固土护坡、水源涵养能力较强;4)流域雨水充沛,河网密布,水网密度高达6.8;5)流域土地坡度起伏大,监测区内中度以上土地侵蚀强度的土地面积约占49%。相比,流域污染负荷指数较低,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持续显现。  相似文献   

17.
干旱气候对青海地表水资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近38年青海省主要河流径流量及其流域降水、气温的变化趋势,研究了干旱气候对青海地表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内陆河多为高山冰雪融水和雨水混合补给型河流,外流河多为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青海地表水资源呈减少趋势,其减少趋势进入90年代后尤为明显;气温和降水是影响青海地表水资源的主要气候因子,其中气温升高加剧了流域蒸发量的增大和干旱影响,减少了地表径流量;而90年代以来降水量的减少特别是汛期降水量的减少直接影响到径流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18.
青海地表水资源的变化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分析近38年青海省主要河流径流量及其流域降水、气温的变化趋势,着重研究了干旱气候对青海地表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内陆河多为高山冰雪融水和雨水混合补给型河流,外流河多为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青海地表水资源呈减少趋势,其减少趋势进入90年代后尤为明显;气温和降水是影响青海地表水资源的主要气候因子,其中气温升高加剧了流域蒸发量的增大和干旱影响,减少了地表径流量;而90年代以来降水量的减少特别是汛期降水量的减少直接影响到径流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青海省特殊气候、地理区位和草场类型的分析 ,提出青海省草地生态气象监测网络体系和指标体系建设的初步设想 ,以期为青海省生态气象监测网的合理布局、草地生态气象监测指标体系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气候变化对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流域多年(1959-2018年)气象、水文和卫星遥感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滑动t检验等方法,分析流域气温、降水、河流流量、植被覆盖、沙尘暴的变化事实及趋势,并使用相关系数(pearson)法研究气温和降水分别与环境要素的关系,得到气候变化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速度为下游0.42℃.(10a)-1>中游0.36℃.(10a)-1>上游0.35℃.(10a)-1, 近10年增温最显著,较60年代升高了1.67℃。四季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速度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降水呈波浪略增加趋势,增幅为上游8.3mm.(10a)-1>中游7.0mm.(10a)-1>下游4.1mm.(10a)-1,近10年增加最显著,较60年代增加了17%。四季降水呈弱增加趋势,增加幅度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河流流量以波浪式持平变化;植被覆盖面积和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显著增大;沙尘暴频次显著减少,近10年较60年代减少了13.05d。流域气候暖湿化近20年较显著,气候变化有利于增加本地水资源总量、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对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