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南极半岛西北部水域底栖甲壳动物端足类的研究
引用本文:任先秋,黄立强.南极半岛西北部水域底栖甲壳动物端足类的研究[J].海洋科学集刊,1991(32):187-324.
作者姓名:任先秋  黄立强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调查研究报告第1548号
摘    要:中国首次南大洋调查,于1984年12月-1985年2月在南极半岛西北部海域(61°11.′1-66°49.′3S,55°06.′2-69°19.′7W)调查范围内的24个测站进行了底栖生物取样,获得大量标本,其中有端足甲壳动物145 号。此外,王荣和陆保仁两位先生在该调查区潮间带还采集了部分标本,共计150余号。经整理鉴定为两亚目,19科,44属,59种,其中有3新属,22新种,11种为南极半岛水域首次发现。本文为分类研究报告。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从所得材料及种类鉴定结果可见,南极半岛附近水域端足类区系相当丰富,具有明显的高纬度海域的特点。本文报告的59种端足类中,大多数为南极种或南极-亚南极种,多见于南极半岛至南乔治亚岛附近海域,有个别种如中掌爪钩虾Cheirimedon crenatipalmatus Stebbing,向北可分布到印度洋凯尔盖朗岛(Kerguelen I.)];另有少数种为两极分布种,如广布双眼钩虾Ampelisca eschrichtii Kroyer、大头双眼钩虾Ampelisca macrocephala Liljeborg及巨型角钩虾Paraceradocus miersii(Pfeffer)等。本调查区为低温海域,多数种生命周期较长,生长慢,成熟晚,但个体较大。 在24个取样站中,每站都采到端足类,有3站采到10种以上,其中62°51′6S, 58°07′5W 站有13种,优势种为镰形叶钩虾Jassa falcatus和宽额胖钩虾Urothoe latifrons Ren, sp. n.; 62°07′.5S, 57°57′.0W 站也有13种,优势种为斧板单钩虾Hoploops scutiger和大齿突钩虾Epineria macrodonta。另有8站各采到5-10种,其余13站各出现在5种以内。从栖息的密度来看,有的种密度相当大,生物量也高,如61°11′lS, 56°23′3W 站的斧板单钩虾为36个/m2; 62°33′.1S,58°28′.6W 站的广布双眼钩虾为24个/m2 ;而62°19′.4S,58°43′.4W 站的宽额胖钩虾可达50个/m2。 在调查区内,有的种分布较广泛,如巴氏双眼钩虾 Ampelisca barnardi Nicholls、全齿美钩虾 Eusirus perdentatus Chevreux、镰形叶钩虾、大齿丽钩虾 Liljeborgia macrodon Schellenberg 及宽额胖钩虾等都出现于5个站;但有的种如布氏双眼钩虾 Ampelisca bouvieri Chevreux 、大头双眼钩虾、南极美钩虾 Eusirus antarcticus Thomson 等仅出现于1站。在栖息水深方面,绝大多数端足类栖息于100-650m深度。裂尾近长足钩虾 Paradexamine fissicauta Chevreux、丘斑钩虾 Eurymea monticulosa Pfeffer 、南极隐须钩虾 Gondogeneia antarctica (Chevreux)、乔治隐须钩虾Gondogeneia Georgiana (Pfeffer)、巨型角钩虾等6种出现于潮间带。南极双眼钩虾 Ampelisca antarctica Ren, sp. n. 栖息于水深1098m,而窄叶大壶钩虾 Megamphopus angustilobatus Ren,sp. n. 与宽额猛钩虾 Harpinia latifrons Ren,sp. n.等种则栖于深水区,深度达180-1098m。很多种还与一定底质有关,如小型种宽额胖钩虾和尖角镰钩虾Harpiniopsis aciculum Ren,sp. n. 等多栖息于泥质底,而有的种如巴氏双眼钩虾与大齿丽钩虾等则出现于砂质底,镰形叶钩虾等栖息的底质较为广泛。

关 键 词:南极半岛西北部水域、底栖甲壳动物、端足类
收稿时间:1989/1/23 0:00:00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科学集刊》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科学集刊》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